臺灣音樂劇發展
臺灣音樂劇自1980年代開始發展,在音樂劇中融合臺灣元素,例如臺灣的流行音樂、歌仔戲聲腔及歷史故事等。1987年的《棋王》是第一部標榜百老匯規格的臺灣音樂劇,由作家張系國、三毛編劇,李泰祥作曲,張艾嘉、齊豫主演。
臺灣音樂劇發展
隨著解嚴之後文化活動日益蓬勃,果陀劇場、綠光劇團相繼於1988年、1993年成立。
臺灣音樂劇發展
1995年果陀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為臺灣首齣自製大型中文音樂劇, 1997年果陀再推出臺灣首齣現場Live Band搖滾歌舞劇:由歌手張雨生作曲的《吻我吧娜娜》,接著陸續推出1998年拉丁歌舞劇:由蔡琴演唱的《天使─不夜城》、2002《情盡夜上海》、2004《跑路天使》等劇,挾着蔡琴的明星光環票房長紅,也多次赴中國演出。
臺灣音樂劇發展
果陀於2000年推出的《看見太陽》,首度嘗試以原住民為題材,為其首部原創劇本中文音樂劇。
臺灣音樂劇發展
綠光劇團1994年的《領帶與高跟鞋》為早期極具代表性的原創中文音樂劇之一,描寫辦公室生活百態,綠光劇團在之後陸續推出1997《結婚?結昏!-辦桌》、2001《青春小鳥》及2002《陪你唱歌》等原創音樂劇。
臺灣音樂劇發展
近年來,除了早期創團的果陀與綠光之外,音樂劇發展更加多元。2003年大風劇團推出由楊忠衡編劇、鍾耀光作曲的《梁祝》融合戲曲與流行音樂,造就中西匯集的風格;人力飛行劇團於2003年導演黎煥雄與繪本作家幾米合作,陸續推出《地下鐵》、《向左走向右走》等音樂劇。
臺灣音樂劇發展
音樂時代劇場於2007年推出第一部閩南語音樂劇《四月望雨》,與之後的《隔壁親家》、《渭水春風》合稱「臺灣三部曲」;愛樂劇工廠2009年的《上海‧台北─雙城戀曲》及2010年的《十年》,亦皆是以臺灣素材入劇之作。
《吻我吧娜娜》
1997年首演,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馴悍記》,由果陀劇場製作演出、梁志民擔任導演、張雨生擔任音樂總監,曲風包括老搖滾、鄉村搖滾、森巴、散步爵士、Funky等,劇中以愛情故事探討現代的男女關係。
《天使─不夜城》
1998年首演,由果陀劇場製作演出、梁志民擔任導演、陳樂融編劇及作詞、鮑比達擔任音樂總監。取材自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的作品《卡比利亞之夜》,敘述一名風塵女郎歷盡滄桑仍不放棄追尋真愛,為蔡琴首次主演的果陀音樂劇。
《四月望雨》
2007年首演,由音樂時代劇場製作演出、楊忠衡擔任藝術總監、冉天豪擔任音樂總監。以臺灣近代歌謠之父鄧雨賢(1906-1944)的一生為藍本創作。《四月望雨》是音樂時代劇場製作的「臺灣音樂劇三部曲」的第一部,「二部曲」與「三部曲」分別是《隔壁親家》與《渭水春風》。
影片為劇中〈四月望雨〉一曲,描述鄧雨賢創作之〈望春風〉獲得超乎預期的成功,鄧雨賢與純純互道感念之意。
《向左走向右走》
2008年首演,改編自幾米的繪本,由人力飛行劇團製作演出、黎煥雄擔任導演及編劇、陳建騏擔任音樂總監。曾出演的男、女主角搭檔包括陳柏霖、張鈞甯和楊祐寧、許茹芸和品冠、魏如萱與蔡旻佑等。劇情講述一男一女住在同一棟大廈,2人每天出門時一個習慣向左走、一個習慣向右走而錯過對方,最後終於浪漫邂逅的故事。
《隔壁親家》
2009年首演,由音樂時代劇場製作演出、楊忠衡擔任藝術總監、冉天豪擔任音樂總監、澎恰恰與許效舜領銜主演。改編自廖風德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五、六○年代臺灣經濟剛要起飛的年代為背景,描寫兩個情同手足的小男孩,長大後面對社會演變與不同的人生際遇,是一個有關友情、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不負如來不負卿》
2013年首演,由尚和歌仔戲劇團製作演出、曾慧誠擔任導演、李哲藝作曲、梁越玲編劇。此劇標榜「禪風歌仔音樂劇」,以佛教人物為素材,並以穿越劇的方式串聯兩位相隔三百多年的高僧:鳩摩羅什大師與元曉大師,藉由兩位高僧克服譯經的障礙,和觀眾克服生命困境的經驗串聯。
《少年台灣》
2013年首演,由音樂時代劇場製作演出、楊忠衡擔任藝術總監、冉天豪擔任音樂總監、此劇為臺灣首度標榜之文學與音樂劇的結合,改寫自蔣勳著作《少年台灣》,上下半場各六個段落,包含序曲、終曲及十個場景,以一位作家拜訪畫家的過程為故事梗概,帶出臺灣的歷史記憶,包括九份、龍坑、集集、笨港等。
編曲上運用鋼琴三重奏編制,以極簡的音響和蔣勳精煉的文字互相呼應。
《小太陽》
2014年首演,由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製作演出,單承矩擔任導演,陳煒智擔任編劇,劉新誠擔任音樂總監,改編自林良散文《小太陽》,以單元劇的方式呈現,講述六○年代一個公務員家庭的點點滴滴,用平凡的故事深刻演繹「家」的幸福。
音樂設計方面,13首原創音樂中各有代表父親、母親、孩子及家庭的主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