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面面觀—西方古代雕塑
藉由立體雕塑作品來反映思想、信仰及生活景況在西方同樣也有相當長的歷史,早在西元前兩千多年,人們便以強調女性特徵的手法來創作石雕。活動於兩河流域的蘇美人亦留下些許以圓筒狀為基本雛形的人物雕像。
拿噴水壺的古底阿王像/西元前2200年/閃綠岩/高45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此尊王像面容肅穆,線條的雕工細膩且沉穩流暢,衣袍與肌肉質感表現也相當寫實;服飾與冠蓋上的文字及圖騰,式樣古樸典美,能讓人真切的明瞭當時的人物形象。
希臘時期,藝術家在作品中展現了其對人性的關懷與重視。此時期雕像的特色除了精準確實外,無論是神祇或一般人物,都展現美好且理想化的形象。
艾力克迪歐神殿/西元前415年/大理石/高580公分/雅典衛城
這是一座愛奧尼亞式神殿,祀奉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地方。神廟的女像柱是人像柱建築結構的始祖。南立面的小型柱廊用六位女性雕像作為承接柱,束胸長裙輕盈飄逸,是神廟最醒目的特色。
羅馬時期,由於對希臘藝術成就的嚮往與崇拜,在雕刻創作上便以希臘時期的作品為仿傚對象。但不同於希臘人對理想的追求,羅馬人講究實事求是,在藝術表現上亦以實用為主。如歌頌成功戰役的紀念柱雕刻即充份展現出羅馬時期的藝術特色,表現出帝國強盛的一面。
馬庫斯.奧瑞斯里紀念柱/180~192年/大理石/直徑3.8公尺,高42公尺/羅馬
古羅馬城內到處是為紀念軍事勝利而立起的石柱。此紀念柱是為紀念馬庫斯.奧瑞斯里對日耳曼人的勝利,由28塊鼓形大理石首尾相接而成,其上刻著二十周螺旋形浮雕。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出現許多用以妝點建築、美化環境的雕塑作品;如矗立於威尼斯帕多瓦市桑托廣場中十五世紀義大利雕刻家唐那太羅〈加塔美拉塔像〉,十六世紀初佛羅倫斯議會廣場上米開蘭基羅的石雕〈大衛像〉等。此外,位於智利復活節島上有當地島民稱為moai的神祕巨大人頭石雕群,也是能與環境相結合的雕刻作品。
唐那太羅/加塔美拉塔像/1447~1453年/銅,大理石/高3.4公尺,長3.9公尺,高7.8公尺/威尼斯帕多瓦市桑托廣場
古羅馬以後的首件騎馬紀念像,作品風格具有文藝復興時期人物面容肅穆嚴謹之特質。此作以寫實的手法將加塔美拉塔將軍大無畏的性格及精神展露無遺。
唐那太羅
1386年生於佛羅倫斯,1404~1407年之間協助吉貝提製作翡冷翠聖喜堂的正門。之後開始獨立創作。
其創作的雕像多為銅像和大理石像,也有木雕和焙土像,運用材料極廣泛,著名的作品如:聖米歇爾教堂和鐘樓、席耶那市的大教堂和聖喜堂等。他在佛羅倫斯的最後幾年,創作許多真實而生動的雕塑作品,還為聖洛倫佐教堂的講道壇塑造銅質浮雕,他死於1466年,享年八十歲。
米開蘭基羅/大衛像/1501~1504年/大理石/佛羅倫斯學院畫廊藏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中,米開蘭基羅無疑是中流砥柱。這尊〈大衛〉雕像相當巨大,在比例上頭部顯然大於四肢;其所要表現的是這位少年體力與精神力量的貫通,是一件以寫實為尚的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