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無論東方、西方,透過雕塑作品以妝點其所處環境之例甚多,雕塑與景觀一直以來皆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與互動。如早期埃及的人面獅身像與阿布.新貝爾神殿的紀念性雕刻,不僅具有權力的象徵意義,更是大型壯麗的景觀雕塑;而中國各地的石窟寺廟雕塑,不但出神入化,令人讚嘆,同時也具有超越其本身形體以外的意義,而成為人們與宗教信仰的重要中介。
阿布.新貝爾神殿/西元前十三世紀/砂岩/像高約20公尺/埃及
位在亞斯文南方280公里處,距離蘇丹相當近,分為大小兩座神殿,由古埃及著名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為自己與妻子所建。殿內的列柱及迴廊雕刻著各種代表埃及傳說的事蹟。
樂山大佛/唐代/岩石/佛高71公尺/四川省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像,雙手撫膝,神情肅穆;雕刻技術高超,結構比例勻稱,線條流轉順暢。其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凌雲山上。為凌雲山臨江的整片石壁,全靠人力開鑿凹進石刻而成的坐佛像,高71公尺,頭高14.7公尺,耳長6.72公尺,鼻長5.33公尺,肩寬24公尺,手指長8.3公尺,腳背寬9公尺、長11公尺,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
樂山大佛
四川省樂山市古稱嘉州,位於泯江、大渡河、青衣江交匯處,風景秀麗為全蜀之首,樂山大佛鑿在三江口的凌雲山西壁上。
據嘉州凌雲寺大佛像記載:三江交匯處水勢湍急,江濤,常常覆舟溺人。凌雲寺和尚海通於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發起,在凌雲山大栖鸞峰崖上鑿一尊彌勒坐像,鎮壓水勢,為行船人祈福消災。大佛未成,海通圓寂,一直到唐德宗貞元19年(803年)時才鑿成。前後歷時90年。當時彩繪全身,並覆以13層樓閣,稱大佛像閣,可以想見其宏偉。宋代改稱天宇閣,明末,閣毀於兵火,但佛像仍然巍峙江岸至今。
大佛頭與山齊,腳踏大江。通高71公尺,頭長14.7公尺,頭寬10公尺,鼻長5.6公尺,眼睛長3.3公尺,耳長7公尺,肩寬24公尺。耳中可並列兩人。螺髻頂上可置一圓桌,腳上可坐百餘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雕佛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絕非誇張之辭。大佛依崖端坐,俯視三江,體態端莊,雍容大度,氣魄雄偉,十分壯觀。
樂山大佛不但完全合乎人體各部位的比例和結構,而且在工藝上也有獨到之處。古代工匠們既科學巧妙地在像體上構築了排水系統,使雨水通過這些溝渠排出,又使人不易看出它的排水溝跡,避免像體表面受雨水沖刷而風化,保持了它雄偉壯觀的外形。在大佛左側的絕壁上,有人工鑿成的九層棧道,可以登臨觀看大佛全貌。
近年來,政府有感於都會景觀和工程、藝術結合的重要性,開始大力提倡於私有或公有建築物設置公共藝術,使藝術品能融入人們周圍環境,做整體展現,提昇生活品質,進而達到環境藝術化與藝術環境化的目標。
陳明輝/無限奔馳/2009年/金屬烤漆/1920×750公分/高雄技擊館前公共藝術作品(陳啟豪 攝)
作品以運動選手間的相互競賽昇華至自我極限之挑戰的生命追尋為創作理念,以簡練的圓弧形承載運動員的身影,配合捷運站體挑高空間的圓形場域,是一件既能融合周遭環境且十分醒目的公共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的特質
公共藝術與在美術館中展示的藝術品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美術館中的藝術品一般均是藝術家創作完成後,展示於美術館,作品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識及產品價值極高,通常只用於純欣賞,缺乏互動性,且展覽期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故創作作品的展示通常以展出效果為考量,較少考慮作品的可親性、持久性、安全性等,這些特性皆與公共藝術的安全性、可親性、地緣性、趣味性、互動性、多樣性及當地環境的融合等特性大不相同。
袁廣鳴與晶矽族群/點子/2000年/複合媒材/燈體530×320×530公分,基座130×50×50公分/臺電試驗所大樓前庭
藝術家以燈泡造形將一般民眾對臺電最直接的聯想作巧妙之聯結,更藉由此一造形塑造出一個有趣的意象—創意、思考、新點子。
景觀雕塑
景觀的概念在東方美學中早已存在。中國園藝中的石林造景,崇尚園林,師法自然的特性,在古典的中國傳統建築中得窺端倪;西方美學中的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巴黎凱旋門等也都具有景觀的意念。然而景觀雕塑並非傳統的造景方式、紀念碑形式、宗教建築裝飾,而是強調雕塑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進而創造出美的作品。
賴純純/海洋美樂地/2004年/壓克力玻璃/50×7×3.5公尺/澎湖馬公機場大廳公共藝術作品
美樂地是作者夢想的仙境,並將澎湖的海洋特色元素加入創作中。一群放大的丁香魚群游過機場,象徵著澎湖的豐收與興旺。使用透明的壓克力材質創作,搭配明亮的色彩與有趣的造形,代表了澎湖自然人文、海洋島嶼的精神。
雕塑藝術面面觀—石窟與陵墓
歷代帝王於登基之時便開始營造自己的陵墓。不惜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為自己建造豪華的陵墓。徵集當時最優秀的技術工匠,歷時數十年才建造完成。帝王的陵墓除了墓主人外,其實就是一座典藏文物非常豐富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守護在外的石人、石馬等各種雕刻都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品。
鎮墓神獸雕刻/六朝/石灰岩/長108公分,高118公分/私人收藏
石獸以石灰岩石料整塊雕鑿而成,體積高大,生動粗獷,為六朝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陶俑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產生不同的風格,最早從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造形古樸的陶俑。而秦代兵馬俑則有如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尺寸,可說是完全寫實的風格;到了漢代亦有反映當時生活及風俗之武士俑、舞樂俑、牛馬、動物、農田水利、建築樓閣等陶製品。唐代以三彩陶俑最為精彩,其釉色絢爛,後人以「唐三彩」稱之。
兵馬俑坑/秦代/陶器/陜西省兵馬俑博物館藏
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馬俑大軍,因製作嚴謹、精良且寫實,加以面目各自不同,有千人千面之譽。
仕女俑/唐代/陶塑/高30公分/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女俑多體態豐滿,身著長袖長裙,充分表現出當時對女性的審美觀點。
中國早在兩漢之時,佛教就開始傳入。南北朝時,佛教的造像藝術已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如敦煌、龍門、雲岡、麥積山等的石窟中,塑造了數萬個極具藝術價值的各種佛像。
雲岡石窟中部曇曜五窟第20窟大佛/北魏/岩石/主像高約13.7公尺/山西省
氣魄最大的窟群,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20窟主像為釋迦坐像,窟前原有立壁,遼代前塌毀,使造像露天,遂稱露天大佛。此佛造像肩寬體壯,面形豐腴,深目高鼻,唇薄口閉,神情肅穆,著通肩式或偏袒右肩式袈裟,為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
莫高窟419窟彩塑菩薩/隋代/泥塑/諸像高約2~3公尺不等/甘肅省
亦稱敦煌彩塑。古代雕塑藝術,主要以佛陀、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佛教偶像和護法神為題材;此窟中置佛陀坐於蓮花台上,阿難、觀音、迦葉、勢至分立兩側。諸像皆體態雄健。面相飽滿,為隋代彩塑藝術代表之作。
莫高窟彩塑
莫高窟彩塑是敦煌彩塑之一。現存隋窟79個,彩塑共350身。在大龕中設置以佛為中心的群像,有一佛、二弟子(迦葉、阿難)、二菩薩(觀音、勢至)、二天王和二金剛。個別窟有十大弟子的群像,出現三世佛(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身佛(法身、報身、應身)、接引佛、彌勒佛等,有主從,有坐有立,有文有武的群像,不僅顯示出神的莊嚴和崇高,也反映了世俗社會給予佛教藝術的影響。這時彩塑一鋪多達十四身,最高的像有四、五公尺。
佛像頭部作螺髻,面相略方而短平,神情平靜莊嚴,身上外披雙領下垂式田相袈裟或紅色對襟文領袈裟。一般上身長下身短,造形僵硬、呆滯,但在某些彩塑上已可看到開始以現實生活中人物來刻畫不同的年齡、性格、內心狀態和精神面貌。
菩薩頭戴寶冠或蓮花冠,頭略大,面相長而豐滿,神色端莊如少女;頸臂飾瓔釧等;上身穿右衫襯衣,肩披長巾,下著錦裙,飾獅、鳳、忍冬、菱形幾何紋以及連珠狩獵紋圖案,加以金、石綠、石青、朱紅等的彩繪,色澤艷麗厚重,裝飾性很強。龕楣上多塑兩個身體相交的雙龍,立於蓮篷上,有一爪托腮,張大嘴,遙相呼應,十分和諧,富於生活氣息。
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唐代/石刻/佛高17.14公尺/龍門石窟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盧舍那大佛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豐腴典雅,面容秀麗,雙目寧靜向下俯視,目光正好可與朝拜者仰視的目光交接;微露笑意,形象莊嚴又不失睿智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