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一)/第9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2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4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5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7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3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8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1課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6課
美國作曲家蓋希文融合古典音樂及爵士元素創作出《藍色狂想曲》。
音樂知識 爵士樂的發展
爵士樂
發源於美國南方的黑人音樂。
結合勞動歌、靈歌、藍調與繁音拍子的風格。
加上西非、歐洲和美國的音樂傳統而成。
萌芽時期可追溯自美國黑奴時期。
音樂小辭典
勞動歌是19世紀黑奴在勞動時所唱的歌曲,以減少勞動的辛苦,通常為應答輪唱的形式,之後演變成為即興式的音樂表演。
靈歌是黑人的宗教歌曲,結合白人的聖歌與黑人的節奏而成。
藍調為抒發情感而唱,由於將音階的第三音(mi)與第七音(si)降半音,給人慵懶、憂鬱的感覺。
繁音拍子的特色則是切分節奏,以喬普林的鋼琴作品為代表。
步態舞是美國黑人滑稽舞蹈的一種,以不規則節拍呈現爵士樂特殊的節奏。
源自黑人勞動歌的爵士樂被視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大樂團、搖擺樂
爵士樂隨著年代而有不同的發展,1930年代的搖擺樂為在芝加哥、紐約興起的大樂團風格,其演奏的音樂多為改編的樂曲,由爵士樂手以即興的方式自由地演奏。
1916年由一群紐奧良白人爵士樂師組成的原創迪克西爵士樂團,以自成一格的紐奧良風格獲得廣大迴響。爵士樂也因此樂團而揚名世界。
紐奧良為美國爵士樂的發源地,爵士小樂團的基本編制由左至右為爵士鼓、小喇叭、單簧管。
畢巴普
1940年代,在堪薩斯和紐約發展出一種難以駕馭、較抽象且複雜的新音樂風格,稱為畢巴普,爵士樂的風格也因此驟變。
帕克為畢巴普派代表人物。
小喇叭手吉萊斯比顛覆小喇叭的傳統演奏風格,創造出即興風格的畢巴普爵士樂。
1988年電影《菜鳥帕克》(Bird),描述爵士樂巨人帕克起伏的一生,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佛瑞斯.惠特克飾演帕克。
酷爵士
相較於畢巴普派尖銳快速的音樂風格,1950年代爵士樂變得較為舒緩,因為這種新風格較過去「熱情」的風格冷靜許多,因此被稱為酷爵士。
小喇叭大師戴維斯為酷爵士引領人物。
2015年電影《瘋狂邁爾士》(Miles Ahead),講述爵士音樂家戴維斯經過五年放浪形骸的「沉澱期」之後再度復出的那段日子。由唐.奇鐸自編、自導、自演。
自由爵士
爵士樂在1960年代逐漸由冷靜的風格發展出自由型式的即興創作,同時保留西方音樂與非西方音樂的特色,抗衡刻板僵化的酷爵士。這種自由爵士通常較為狂放,擺脫歐洲的傳統音樂手法,力圖回到原始的黑人音樂風格。
「自由的先知」爵士大師──柯川,在1960年代提倡自由爵士的概念。
融合爵士
1970年代以後,爵士樂的發展更加多變,出現融合爵士的新型態音樂,是一種融合酷爵士、搖滾樂與拉丁音樂的新爵士風。
爵士樂從十九世紀末,經過百年來的發展與演進,從卑微的地位到成為受重視的樂種,1987年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通過一項決議,正式將爵士樂定為「美國國家的財富」。
「爵士之父」阿姆斯壯以其精湛的小喇叭演奏技巧及其獨特的沙啞嗓音聞名。
音樂導聆 蓋希文協奏曲《藍色狂想曲》
蓋希文
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從小便對爵士樂耳濡目染。
1916年開始創作流行歌曲和百老匯劇。
1924年受爵士樂團領隊懷特曼所託, 創作出《藍色狂想曲》。
從百老匯到卡內基音樂廳,蓋希文身兼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演奏家、作曲家的經歷,成為美國「窮人翻身致富」的典型例子。
《藍色狂想曲》
協奏曲:單樂章的鋼琴協奏曲。
技巧旋律:結合古典鋼琴技巧與爵士韻味的旋律。
雙鋼琴版:蓋希文在三週內完成雙鋼琴版本。
管絃樂版:1946年由美國作曲家葛羅菲改編為管絃樂版本。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首版樂譜封面。此作品是以單樂章協奏曲的形式寫成,大大提升爵士樂的藝術地位。
樂曲一開始由單簧管在低音Fa吹奏顫音,之後以上行滑奏帶到高音Si,以將近三個八度的寬幅,引導出即興風格的音階作為開場。
接著鋼琴奏出主題後的第二段裝飾奏,重複之前單簧管的旋律。
之後鋼琴以自由即興、不受拘束的速度演奏第二主題,呈現慵懶的藍調曲風,曲速轉趨活潑,將整體的發展推向高潮。
絃樂與管樂演奏溫暖熱情的第三主題,最後樂曲速度急速加快,鋼琴以華麗的演奏技巧將此主題盛大地再現,帶向凱旋的終結。
古樂新風貌
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同時也是著名鋼琴演奏家,更是少數跨足古典與流行樂界的全能大師。他對《藍色狂想曲》相當喜愛,並留下幾個指揮的版本,其中以1959年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錄音彌足珍貴。在此版本中,伯恩斯坦親自擔任鋼琴獨奏,其詮釋風格怡然自得,極具靈氣。
圖:1959年伯恩斯坦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
團演出《藍色狂想曲》的錄音版本。
音樂新視野
音樂萬花筒──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以單簧管的顫音及滑奏音階為開頭,《美國文化遺產字典》聲稱這個受歡迎的單簧管滑奏與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動機一樣知名。
1924年,懷特曼的樂團演奏此曲84次,並且賣出百萬張的唱片,更以它為樂團的主題曲;懷特曼並將電臺節目口號改為“Everything new but the Rhapsody in Blue”(千變萬變,只有《藍色狂想曲》不變)。
《藍色狂想曲》並成為許多電影與廣告最愛的配樂:
電影配樂
1945年華納出品的同名電影
1979年都會愛情經典《曼哈頓》
1995年愛情喜劇《非強力春藥》
1999年《甜蜜與卑微》
動畫配樂
2000年迪士尼音樂動畫《幻想曲2000》
電視劇配樂
2006年日本富士電視臺電視劇《交響情人夢》
廣告音樂
1987年成為美國聯合航空的廣告音樂
日本富士電視臺2006年電視劇《交響情人夢》,採用《藍色狂想曲》作為片尾曲。
音樂百寶箱 西方木管樂器介紹
發聲方式
藉由吹嘴或簧片吹進空氣,造成管內空氣振動而發聲。
按鍵系統
利用手指或按鍵控制樂器孔的張合,以製造出不同的音高。
依構造分類
1.無簧類:如長笛、短笛。
2.單簧類:如單簧管、薩氏管。
3.雙簧類:如雙簧管、英國管、低音管。
簧片的使用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人們發現可藉由吹氣振動而發出聲音。
不同木管樂器的簧片。
長笛
十世紀左右由拜占庭傳入歐洲。
早期為木製的質材,音色柔和。
現今多用銀或其他金屬製造,音色較清亮。
短笛
長笛的近親樂器。
管身長度約長笛的一半。
音高較長笛高八度,音色尖銳嘹亮。
單簧管
約到十八世紀才出現。
常見的有降B調、A調及降E調三種。
音樂表情變化豐富,低音深沉柔美,中音區表現力豐富,高音則尖銳嘹亮。
薩氏管
亦稱薩克斯管。
管體為金屬。
具有類似單簧管的吹嘴,但管身卻是拋物形的圓錐管。
整個族系有八種不同尺寸與音域的型制。
爵士樂團中常見的樂器。
雙簧管
源於中世紀。
法文原名為「高樹」(haut-bois),
為高音木管之意。
多以黑檀木製成。
具有極佳的音高穩定性。
為樂團調音的標準。
英國管
體型比雙簧管稍大。
音域較雙簧管低五度。
鍵鈕裝置跟雙簧管相同,在管絃樂團中常由雙簧管手來演奏。
音色深鬱陰暗,具有柔和的音響效果。
低音管
具有多彩的音色,低音陰鬱而壓抑,高音音色乾澀。
適合演奏音域寬廣及音程跳躍的曲調。
牛刀小試 配置木管五重奏
標準的木管五重奏包含四種木管樂器和法國號。法國號雖是銅管樂器,但其音質細膩溫暖,使整體演奏效果更加豐潤悅耳,是重要的室內樂組合。現在,請選擇正確的樂器,完成木管五重奏編制圖。
認識樂理
切分音與連結音
切分音
切分音之目的在於改變原本的重音位置,打破原有強拍出現的形態,以避免規律性的節奏循環。其作法主要是將節拍中弱的部分與其後強的部分結合,而造成強弱重音的位置改變。
連結音
以連結線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音高的音時,只要彈奏或演唱第一個音,而其時值是全部連結音的總和。
牛刀小試 「切」碎的節拍
若我們將既有的旋律加上大量的切分音,將使它呈現另一種奇特的風貌,彷彿開了原來旋律一個玩笑。這種風格最初在美國紐奧良流行,稱為「繁音拍子」,意即「破碎的節拍」,由於這種做法使許多傳統上正經八百的曲調突然「搖擺」了起來,因此大受歡迎並廣為流傳,甚至成為爵士樂的前身。想不想嚐嚐打破嚴肅的叛逆滋味呢?試試以下的例子。
切碎版:記得要試著搖擺,還可以自由加音喔!
曲調範例:取自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中〈快樂頌〉的曲調
在本課的單元歌曲是否也可找到切碎的節拍?請節錄4小節並試著打打看。
有沒有發現,連貝多芬的〈快樂頌〉也可以翩然起舞呢!想試試看嗎?先把以下的旋律原貌唱熟一點,再試著把它們「切」碎吧!你可以先試著寫下來。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