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資料內容僅供學校教師授課參考之用,禁止一切商業行為之用。
柔和溫潤的手鈴入門樂器
── 棒鐘 ──
什麼是手鈴音樂?
手鈴音樂源自英國的教堂鐘樓音樂,已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原是為了方便編曲而製造的樂器,後來卻因為它獨特的演奏方式,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表演藝術。
一套手鈴由多個音高不同的手鈴組合而成,猶如放大了的鋼琴琴鍵。手鈴的聲音清脆動人,容易令人聯想起聖誕節及感受到歡樂的氣氛。
手鐘棒鐘合奏─Silent Night
(03:56)
手鈴音樂需要由一班人合作演奏,每位隊員在其中均有相同的重要性。演奏手鈴時,觀眾除了欣賞到美妙的音樂,更能從目睹隊員之間完美的配合而感到嘆為觀止。台上雖然有多位演奏者,但其主體只得一個。這種體驗合作精神而獲得的滿足感,並非為單一演奏者所能感受到的。
Autumn Leaves香港青少年手鈴樂團(03:30)
因此,學習手鈴不單著重訓練個人音樂技巧,體驗團隊精神更是重要的一環,手鈴隊員要意識到自己負責的手鈴在樂句中所扮演的角色,美好的演奏,是整個團隊用眼、腦、手、耳一同配合的成果。
太平洋教會棒鐘團─月亮代表我的心(04:53)
學習手鈴就如學習其他樂器一樣,除了能培養個人的修養,亦能從學習群體合作中鍛練出忍耐、專心及願意聆聽的性格,特別對兒童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
手鈴是一種獨特的敲擊樂器,需要由一班人合奏,是一種合作性非常高的表演藝術。在手鈴家族的樂器中包括手鐘、棒鐘、手鈴板及七彩手鈴。手鈴是同類樂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員,而棒鐘、手鈴板及七彩手鈴都是隨著手鈴發展演變出來的其他成員。
手鐘(2至7個半八度)
手鐘的音域可達7個半八度(G1-C9),其音色清澈動人,技巧繁多。不同的技巧可奏出不同的音色,在樂曲中營造出不同的層次。其中包括搖打(Ring)、撥奏(Pluck)、捶奏(Martellato)、姆指停頓(Thumb Damp)、顫音(Shake)等等。
日本神戶YMCA手鐘團 ─cats(04:29)
手鐘不單可以單獨演奏,亦可與合唱團或其他樂器一起合奏,如小提琴、長笛、管風琴、銅管樂甚至管弦樂團。除合奏外,手鐘亦可個人獨奏或小組合奏,適合7歲以上人士學習。
棒鐘(2至6個八度)
棒鐘以鋁製成,其編制與手鐘相同,打法亦大同小異。棒鐘的音色較圓潤柔和,除了可單獨演奏外,亦常被加入手鐘的樂曲裡一同演奏,用作豐富手鐘音樂的層次感。
棒鐘--微聲盼望、歌劇魅影(05:00)
棒鐘的重量比較輕,適合6歲以上人士學習,亦成為學校選擇發展手鐘的起步點。棒鐘的音域現已發展至6個八度(C2-C8)。
手鈴板(2至5個半八度)
手鈴板由英國人Mr. Maurice Davies發明,以鋁製成,其編制及音色與棒鐘相似,重量較棒鐘還要輕及不易損壞。所以特別適合長者或5歲以上人士學習。手鈴板常用的音域為3個八度,在英國亦已發展至5個半八度(G2-C8)。
七彩手鈴
以彩虹七色設計的七彩手鈴,上面刻有數字譜及音符字母以供識別,繽紛的色彩使學習音樂變得樂趣無窮。樂器的設計輕巧,外表吸引,一起合奏可造出簡單又動聽的歌曲。是3-4歲幼兒學習手鈴的入門最佳選擇。
手鐘與棒鐘的歷史發展
手鐘、棒鐘在成為樂器之前,早以多種形式存在於各個國家的文化當中。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是一個普遍被中西方文化用在宗教儀式中的工具,雖然沒有很明顯的證據,來顯示『鐘』(BELL)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什麼樣的年代被發明出來!
但是在亞洲、埃及、希臘與羅馬都出現大量早期人們使用『鐘』的歷史證據,而據信最早的鐘是採用黏土燒製而成。
但隨著時代的演進,陶瓷、玻璃、石頭等都是製作鐘的材料,但最主要的材料還是黃銅、青銅或紅銅,當然目前也運用了許多質地堅固的金屬合金製品。
當初代教會不再受羅馬政府迫害,也就是基督徒可以公開聚會之後,鐘的使用便開始發展,首先是體積被加大,同時將原本在室內使用的習慣,轉為置於教堂的室外‧
根據史料記載,使徒保羅在Campania的Nola的教堂,推測可能是第一個使用鐘塔的教堂,而從此開始在教堂建築中有了鐘樓以及鑄鐘術。
事實上第一個手鐘是在英國出現的,它是一個被大量生產的手鐘,以青銅鎔鑄而成。雖然鐘被移到室外來使用,但在教會中手鍾仍然持續的發展,在早期的教會聖禮音樂中最普遍的無伴奏清唱,逐漸普及且音樂更加精緻,同時加入了樂器,包括了鐘、弦樂器、管樂器以及小型管風琴。
Andante Maestoso合奏(02:42)
會造成使用鐘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教會鐘聖經的譯本是以拉丁文為主,但在翻譯時無法很準確的翻譯出『金屬製的打擊樂器』到底是什麼樂器,所以在經文中便將『鈸』與『手鐘』同列,所以在中古世紀進行彌撒時,便以雙倍的高音鐘來替代男高音,這有可能是當時的教會的男高音短缺吧!
北門聖教會聖誕晚會 教會詩班棒鐘隊獻詩(13:25)
中古世紀後期管風琴又取代了管樂器、絃樂器、豎琴與鐘而成為主流,鐘於是被束之高閣,它一直被冷落直到十六與十七世紀,才又再度被鐘塔搖鐘人(towerbellringers)將它從冰冷的鐘樓之中釋放出來。
到了十七世紀旋律音從1855– 1925在英國曼徹斯特的Belle VueGardens舉行的手鐘競賽便可得知,甚至某些在英國北部地區的手鐘樂團,使用了超過200支的手鐘來演奏。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加上收音機的發明,使許多人離開手鐘樂團,對手鐘的關注力也越來越式微。
距今三十三年以前,許多手鐘的保有者同時也是教會鐘塔的搖鐘人,或是同在一個社團中,他們只有在每年的聖誕節期才搖/敲鐘,但敲擊旋律鐘的藝術卻也逐漸復甦了。
許多學校的音樂老師與指揮開始注意到手鐘的潛力,因此許多學校與機構,包含現有的社團都開始了相關的課程。
TOTORO-寶仁小學棒鐘團(04:09)
樂鐘不斷的被鐘塔搖鐘人從鐘塔之中發堀出來,這也包括一些少量的手鐘,人們發現這些鐘還能發出聲音,因此開始恢復往昔對手鐘的使用,而且更偏向音樂的表現,首先是以聖誕音樂與聖詩為主,其次則是室內樂與流行音樂。
棒鐘--小丸子尾曲(01:53)
而棒鐘最初意欲使用作為手鐘新手的訓練工具。他們比手鐘便宜,容易,更輕和更有韌性,使他們容易接近為學校小組,教會青年唱詩班和老年人的小組,棒鐘也用於教室去教音樂。
手鐘和棒鐘相異之處
手鐘與棒鐘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手鐘因為是銅合金製品,所以聲音是明亮華麗的,給人帶來具有生命盼望的感覺,而棒鐘因為是鋁合金製品,所以聲音柔和溫潤,給人有一種溫暖平安之感,所以在演奏時將兩種不同的樂器一起使用,可以在調性變化時,產生多元的音色,並且聽見不同的演奏技巧。
『手鐘與棒鐘都是一種看得見的音樂,特別是獨奏時身體的姿勢可以看得到聲音的力度,同時肢體動作也影響音樂的完美表現。』
微聲盼望 -- 棒鐘二重奏-吳道雄沈瑞美夫婦(04:09)
日暮 Eventide - 加拿大天籟之音手鐘團(04:24)
如果有機會見識,可以發現這是一個結合音樂與舞蹈的演奏技巧,因此如果有一位身體僵硬,全身放不開且無法融入音樂的人來演奏的話,那可真是慘不忍睹。
譜曲的特色
1、手鐘的譜在最前面必定會畫上一行五線譜,其目的在於畫上該首曲子所有會敲到的音符,以便於開始的時候拿鐘。
2、樂曲少有CODA(小烏龜)的記號出現,CODA的意思就是要反覆到之前所指定的段落演奏,由於在演奏時須戴上手套,避免翻譜不易因而會將反覆的部分一直延續下去。
3、特殊記號
• LV (Let Vibrate) 連續一直搖到作記號之小節才停
• 倒三角形 (Martellato) 鐘口對準桌上敲
• 該音符上或下方有黑點,表示撥鐘 (Pl.) 或用鐘槌(mal)敲鐘
• 整個小節波浪狀 表該小節的鐘來回不停搖(Shaking)
4、中央C永遠記在低音譜號
手鐘/棒鐘技巧
手鈴樂器技巧搖打(ring)
1. 停頓(damp):在搖打後將手鈴貼在身體,以停止手鈴發聲
2. 捶奏(martellato):將手鈴捶擊在已經舖上軟墊的桌面上,造出停頓的效果
捶奏(martellato)(00:08)
3. 急速停頓(ring touch):在搖打後立即拉向身體停止發聲,以造出急速停頓效果
4. 拇指停頓(thumb damping):將拇指放在手鈴鈴身上,造成跳音效果
5. 撥奏(pluck):將手鈴平效在桌面上,再用手指撥打手鈴中的擊錘
6. 顫音(shake):靠手震動,造出顫音的效果
7. 敲擊(mallet):利用敲擊棒敲打手鈴,亦可造出類似跳音的效果
顫音(shake)(00:04)
撥奏(pluck)(00:09)
8. 連續敲擊(mallet roll):用敲擊棒快速連續敲打手鈴
9. 迴音(echo):搖打後將手鈴邊緣不斷掂著桌面,以造成迴音
迴音(echo)(00:09)
專門學校 ─ 香港手鈴藝術學院
香港手鈴藝術學院於2004年由李潔瑤女士創辦,透過專業的教育培訓及演出,推動手鈴音樂發展,讓大眾認識手鈴的演奏藝術及其教育價值。提供不同程度的手鈴課程,讓不同年齡及階段的學員接受正規及有效率的訓練,其中包括幼兒、青少年、成人、長者、特殊人士、音樂教師及指揮等。
知名樂團 ─ 白手黨手鈴隊
白手黨手鈴隊於1996年成立,為香港首隊獨立手鈴演奏組合,其隊員為現職音樂工作者或手鈴指揮,全部均曾接受專業音樂訓練。樂團以推廣手鈴藝術為宗旨,藉高質素的表演,與觀眾分享手鈴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