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宇, 1974年出生於臺北, 1997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畢業。 透過自己的見解,以城市空間為舞台,結合生活周遭環境,創作出具有個人獨特色彩的藝術創作。 多年來數十次的作品展出與近年來結合藝術的錄像作品發表,讓崔廣宇成為臺灣當代的新秀藝術家,他更是國內藝壇中少數活躍於國際藝術舞台的人物。其作品更受邀至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國家展出,備受各界好評。 他以錄影形式結合行為藝術,成為少數能夠做出具有「觀念藝術」內涵的傑出創作者。
Achievement 成就
2008 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大獎 (系統生活捷徑:城市瞎摸)
2007 受邀參展第四屆利物浦雙年展「都市神話及更新的苦與樂使展覽中的焦點」
2005 受邀參展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自由的幻象」
2004 代表參展臺北國際雙年展「在乎現實嗎?」
2003 第一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
Creation 錄像創作
1997《天降甘霖》
從天而降的不是沙漠旅人需要的甘霖,而是些會打死人的大型家俱對象。崔廣宇在這樣的「槍林彈雨」間閃躲,沒有砸中目標的對象應聲摔毀,但也可能應聲昏倒的是作者。然而若是果真我們的確身處在如此一個時時天降「甘霖」的環境,受傷的便可能是人了!這個認真的笑話是十足辛辣。因為用的是真實的生命、微小的人。
2001《十八銅人‧穿透》系列
在《十八銅人.穿透》系列作品裡,藝術家假想自己是武俠小說中萬物不侵的人物。他可以迎面撞擊日常生活的物件,如便利超商的玻璃牆、麥當勞叔叔雕像;或站挺讓各種家用物品丟到他腦後;或在田裡、街上、天橋上非自願性的隨時嘔吐。透過簡單的反覆動作,讓人感覺日常生活空間充滿著危險或威脅,一種不可名狀的疏離感。
2002 表皮生活圈《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系列
《系統生活捷徑》系列表現人物對生活環境的千變萬化,有著不斷調整自己並加以適應的奇怪需求,例如反覆換裝以符合不同空間或情境的條件,或扭轉都市空間的使用方式,如在大樓之間的綠地打高爾夫。藝術家將這些作品剪接濃縮成為幾個單一短片,在捷運的Bee-TV中播放,讓往返的乘客在無意間遇到一些看似無意義的幽默行為,添增了都會空間的趣味與不確定感。
2002 我很好, 我並沒有淋濕《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系列
一個不斷換上「護身裝」(看似正式禮服的「雨衣」和頭套)卻一而再再而三被淋得全身濕仍站姿優雅的紳士(《我很好,我並沒有淋溼》,2002)。換裝的當下、撞擊的剎那和淹埋在水注中的片刻…。 即使單純只從「經驗」的層面出發,在感覺好笑之後,也無法不產生進一步轉譯他的行為所隱含之意義的念頭:他為什麼要不斷換衣服?為什麼要接受物體的碰撞?為什麼被水淋濕後仍要故作自然?
2005 城市精神《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系列
《城市精神》是什麼?生活便利?走向全球化?還是垃圾最大製造廠?「我的作品並不企圖提供解答,只是提出一些觀察。」崔廣宇說,「我試圖在我們很習慣的都市環境裡,發掘城市縫隙裡的東西。」城市縫隙裡的東西又是什麼?例如,在倫敦的大馬路上劇烈揮搖黑白相間的格 子旗,看看司機會不會誤以為自己在賽車場;或在城市偶見的綠地打高爾夫,能不能想像自己是在優美的果嶺上?或是在公園一處延展的小徑,以鴿子為目標拋擲保 齡球,把鴿子起飛的身影當作自己的勝利。
2006《隱形的城市》系列
在荷蘭創作的《海平面測量》和《阿姆斯特88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者他身穿會噴水的工作服到處走著,噴水高低會隨著地勢而改變;後者則是他在駐村住所內,無論做什麼事:看報紙、打電話、釘釘子……都會冒出水來噴得他一身都是。
2006《隱形的城市》系列
應「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委託製作的《利物浦精神》,以虛擬圖像的方式在馬路上鋪設活動斑馬線、鵝卵石鋪設的裝飾斜坡則變成健康步道…在崔廣宇幽默的巧思下,城市既定的規範被打破,同時也輕巧地虧了一下呆板無聊的利物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