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
服飾流行的起源在法國,特別是18世紀的法國巴黎。當時時髦的打扮是富有地主與王宮貴族的權利,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足夠的財力來負擔追求流行服飾的龐大支出。法國皇帝路易十四經常在凡爾賽宮笙歌夜宴,參加宴會的紳士名流無不絞盡腦汁來裝扮自己,對於量身訂做服飾的強烈需求,使得私人裁縫師與訂做服飾店成為當時熱門的行業。
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東妮(Marie Antoinette),在1774年成為王后之後,便迷戀上搖搖欲墜的高髮髻,這種風格最早是由頗具創造力的巴黎時裝商人羅絲.貝爾坦帶進時尚界。這款髮型很快便成為瑪麗王后的招牌標記,引起法國境內和海外無數婦女競相模仿。
服飾店工會
過一段時間,這些巴黎的訂做服飾店組成一個工會,開始領導著全歐洲的服飾流行。在當時資訊與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是利用縮小版的人檯,穿著最新款式的衣服,讓馬車將這些小人檯送往歐洲各地,有些更遠度重洋到美國,使無法負擔購買最新流行服飾的人,仍有仿效的機會。
工業大革命
後來將流行服飾提升到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主因是工業大革命,首推縫紉機的發明,使服裝能夠大量生產。1829年法國裁縫師Thimmonier發明木製的單線縫紉機;1846年英國人Elias Howe製造手動木製縫紉機;1859年Isaac Singer將手動的機器改良成腳踏式的縫紉機;1921年,出現電動縫紉機;接著,飛梭機、紡織機、織布機、軋棉機也相繼問世。
工業革命除了提高服飾的產量,也讓服裝流行平民化,流行不再只是上流社會的代名詞。最後,成衣市場的興起,動力裁刀、整燙機、紙製樣版的問世,更加速流行服飾的大量生產。
流行的傳播方式
至於服飾流行的傳播方式有幾種理論:
由上層社會領導流行
是一種「上行下效」的傳播方式,流行源自於上流社會的人,再由社會階層較低的消費者所追隨;這是最古老且權威的流行傳播方式。就像過去的王宮貴族、現今的偶像明星、政治明星、總統等,他們的穿著經常都能帶動流行的腳步。
由大眾領導流行
是一種「水平擴散」的傳播方式,透過市場行銷策略、多元化的傳播媒體、大量的生產線,使某種流行普遍存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
由街頭次文化領導流行
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傳播方式,新流行源自於中、下社會階層,再往上擴大至大眾市場。例如:美國的「嬉皮風」原屬於次文化團體,但是其具有原創性的風格,反而引發流行的風潮。
流行的影響
流行服飾即是受到喜愛的服裝飾品,不僅合乎時代,也合乎時節,經常在變化和發展,具有流動性。時裝的流行和傳播,除了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外,和風俗習慣及文化生活都有關系。加上報刊雜誌、專欄、服裝展大量傳播流行服飾信息,服飾流行就興起了。
至於流行的影響因素除了最大的傳播媒體之外,還有其他因素:
科技
機械設備的更新提高了流行服飾的生產力,使流行更加普及化;纖維合成、染整的新技術則改變了服飾的材質,使流行呈現新的時裝風格;而電腦除了幫助服裝設計與製作外,更透過電子媒體增加流行資訊流通、消費的通路,對流行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一種合成纖維尼龍是在1930年代由華萊士.卡羅瑟斯開發,當時他是杜邦化學公司的一名美國研究員。
藝文活動
包括休閒運動、電影、電視、音樂等,都具有影響服飾流行的潛力。如:「普普風」「復古風」「嬉皮文化」等,都常見其應用於流行服飾的搭配或設計中。
社會事件
世界奧運會的舉行引領服飾走向「運動風」,logo亦廣被轉用於流行服飾;古埃及王朝陵寢的發現,掀起「古埃及風」;或者「911」事件後,美國服飾注入代表愛國的美國旗幟,這都是具體的實例。
社會思潮
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使消費者對於回收、素材採用、服飾生產過程增加許多環保的堅持,這也促使服飾流行從製造、設計到販售、回收,都開始重視環保問題,以響應綠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