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臺灣目前的家庭成員,仍以生育兩個小孩為主要多數,當然有兄弟姊妹,免不了多了一些手足紛爭。從研究資料,兄弟姐妹雖然會爭吵,但也會和好,從手足的衝突中,學會社會交流和同理心的能力,這樣的孩子除了會喜歡與人分享外,也擅於交友,人緣相對比較好。
青少年的手足關係
家中有青少年子女階段的手足關係,在此時期有所改變。青少年手足為追求自我的獨立及自主性而有彼此較為疏遠的情形。反而是青少年與同儕的關係在此階段更為加強。他們對家中事務的關心度下降,且對自己的兄弟姊妹在感情的距離上似乎是增加了許多。然而手足關係也會因個人年齡的大小,排行的順序,與其他兄弟姊妹間年齡的差距,以及照顧年紀小的弟妹情形而有不同。
個人年齡的影響
年齡愈小的兄姊愈容易使用支配權與弟妹互動,但當兄姊到了青少年階段之後,與弟妹之間的關係則傾向於較為平權。這樣的改變主要原因為兄姊到了青少年階段時,弟妹的年齡也較大,較為獨立及有個人看法,也較不需兄姊過多的指導。
排行順序
排行後面的弟妹往往對兄姊的看法有較多的愛及較少的衝突,即使年齡較大時亦然。但排行前面的兄姊則認為對弟妹雖然也有愛,但爭吵似乎是他們認為的手足關係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的弟妹對兄姊都有一份羨慕之情,看到許多自己目前不能做或不會做的事,而兄姊都可完成,也因此他們所認為的手足關係較正面的。對兄姊而言則往往多一份對弟妹的責任,加上青少年階段更認為照顧弟妹會影響其外出交友及自己的活動,使得他們對手足關係持較為負面的看法。
手足間年齡的差距
年紀接近往往為了爭取父母的關心及愛而產生較多競爭的關係,而年紀相差較大則減低了此一競爭的關係。然而年齡差距大亦有其問題存在,因為年幼的弟妹往往無法參與年長兄妹的活動,進而使手足的關係較為疏遠。但年齡差距大有時也會增加許多年幼的妹妹對年長姊姊的羨慕,並增加兩者間的手足關係。
照顧弟妹的情形
弟妹的照顧是許多青少年所面臨的困擾,雖然過度的負擔照顧弟妹的責任會影響青少年的學業成績,但適度的與年幼弟妹互動,可建立自我的概念,並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父母在此時若能給予青少年子女一些教導和規定,讓其學習與年幼弟妹相處,也教導年幼子女如何適當在與兄姊互動之中,爭取一些自己的空間與權利。這些都將有助於手足關係建立較正確的互動模式,並讓子女學會尊重他人的觀念。
社交技巧
研究指出,有不同性別的手足,與沒有的相較之下,可以更快與另一性別開始對話,而且能更輕鬆的將對話持續。而手足間的「紛爭」,即是提升社交/溝通戰鬥力的最佳武器。然而必須注意的是,「與手足間的紛爭」要能「發展成解決衝突的能力」,父母必須「保持適當距離」地引導與監督。一方面讓孩子有機會「自行」找出解決的方法,另方面也確保霸凌或是失控的情況發生。
手足爭吵的原因
家中孩子多,相對吵架、爭寵、衝突似乎也會比較多,有些手足關係,因為時常紛爭,最後甚至走到形同陌路。造成吵架不斷的原因,從原生家庭探討,可能有以下因素:
爸媽態度影響手足關係發展
手足間有衝突是必經的過程,而父母怎麼處理、教導,將決定他們是否能藉由衝突而使手足關係親密或是惡化。
對於處理手足之間的紛爭,父母很容易用既定的傳統觀念看待,其實這些方法或許只能「暫時」讓孩子停止吵鬧,卻可能為日後更大的紛爭或疏遠的手足關係種下惡因。
不強調長幼觀念
雖然建立長幼有序的觀念很重要,但是如果父母希望手足關係是和睦的,就要在衝突發生時放下長幼觀念,先冷靜釐清衝突的前因後果,以道理做為評斷對錯的準則。
不講公平
「公平」看似很重要,而孩子常抱怨大人偏心,也是一種對於公平的渴求,不過凡事都要達到真正的公平並不容易。與其把公平視為主要的原則,不如引導孩子們重視分享或交換,讓他們試著用自己的物品去和對方交換想要的東西,或是兩人共同使用,除了能減少衝突,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團體意識。
不連坐懲罰
有時父母看到孩子們在吵架、爭執,乾脆先都罵一頓,表示「不管誰對誰錯,有衝突就要受罰」,用意在減少日後的衝突,但這會是親子關係逐漸疏遠的危險因子之一。
建議要先弄清楚爭執的始末,再對錯的那方施罰,很多青少年時期出現的負面人格及情緒,就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親子溝通的細節不容忽視。
要傾聽
身為「仲裁者」的角色,父母常會以強迫的方式要求孩子接受仲裁結果,展現身為長輩的「威權」。其實重要的是傾聽他們真正的聲音,而且儘量從平常就多找時間和他們個別聊聊心裡真正的想法,若聽到有「為什麼我要照顧弟妹」「我不想什麼都聽哥哥的」之類的心聲,也先別苛責,細心溝通,以理說之,才能讓他們感到被尊重,打從心裡對父母的話認同及信任,也會為融洽的手足關係與家庭氛圍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