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
在有限資源的環境中,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情境時,比較並選擇一種較可行的行動方案。
決策者做決定之前,往往面臨不同的方案和選擇、以及有關其決定後果的某種程度上的不確定性;決策者需要對各種選擇的利弊、風險做出權衡,以期達到最優的決策結果。
衛星式決策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決策時,簡單的事情也許只需要進行一次決策就好,更多時候,決策卻是一連串的過程。也就是說,進行完第一個決策之後,接踵而至的是一「掛」的決策。而且,這一掛決策是否會被掛起來,還會視情況而定。
例如:明天是週末,如果沒有特定的事要做,睡覺前可能會決定不用調鬧鐘,讓自己隔天睡到自然醒。這樣就只需要一個「不調鬧鐘」的決策就好。如果想和家人一起去購物,那就得先和家人商議購物內容、購物時間、購物地點、交通工具等。
連鎖決策
除此之外,決策可能是一個決策引發一個決策,一個決策又引發一個決策的形式,例如:決定要補習之後,就會產生「補哪一科」的問題,而決定補習科目之後,又會產生「去哪一家補習班」的問題。
「yes-no」決策
決策也可能是「yes-no」形式,利用決策樹的分類方法,例如:全家人一起商量「妹妹要不要辦手機」的時候,衍生眾多決策及其相關聯方式,而且後面的決策可以一直以「yes-no」方式繼續下去,直到不再有新的問題需要下決策。
決策樹
決策樹是用來處理分類問題的樹狀結構,在決策分析中,能幫助決策者確定一個最可能達到的目標。條理清晰、方法簡單、易於掌握、應用性強、適用範圍廣等,均是決策樹的優點。
未完成的事,如何迅速決策?
養成寫下待辦清單的習慣,在事前就對時間與任務做盤點及規劃,藉由寫下待辦清單,更容易記住該做的事,可以妥善規劃時間,讓目標更清楚,不但可提升集中力,更能有效率地做出決定。
思考有兩種:快與慢
這些年來,心理學界對人類心智的運作方式,逐漸有更多的了解。用比較易懂的方式來說,人們的思考方式,主要透過兩種不同的系統,交互運作而產生。
系統一(System 1):是自動的、快速的、基本直覺式的思考,這是人們最常使用的思考方式。
系統二(System 2):是比較慢、比較費力、講究邏輯的思考,並且會控制和監督我們的行為。
人類日常生活裡,最主要的思考運作,包括即時的反應、聯想或情緒等,都是系統一在處理。系統二比較少派上用場。
直覺思考的缺陷是,當碰到的問題比較複雜,無法熟練地回應時,就容易產生判斷上的失誤。
所以如果在某個特定領域,已經累積了很多經驗、已經有能力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教訓的話,就可以相信直覺。否則,碰上大決策,也許應該慢下來,啟動系統二去刻意思考。
錯誤決策背後的心理學
人們都會有「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的心理,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不喜歡「失去」帶來的負面感覺。通常人們對「損失」造成的負面情緒影響,往往是「獲得」造成的正面影響的2倍!所以人們在做決定時,常會因為太害怕損失,反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這樣的心理源自於「啟發法」(Heuristics),又或稱「經驗法則」,也就是依照過去的經驗、直覺來做決定。
根據經驗和直覺行事,往往會讓人們無法採取最理性的決定。但畢竟「生存」才是生物最重要的任務,所以「經驗法則」仍是不可或缺的。畢竟緊急情況下,往往沒時間分析思考,想活命還是得靠直覺。所以,理性與感性的相輔相成,才能在決策時更加周全。
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是一種思辨的方法與技巧,並不是用來批判別人的詭辯思考模式,而是一種嚴謹、理性、有邏輯的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考除了分析論點及語意之外,還包括綜合、評估及重建等步驟。這種思考模式的邏輯思考過程中,重點是要排除主觀情緒,用邏輯的方式解釋,然後引用客觀的證據和事實,用來檢視是否有盲點、漏洞,以做出正確並且周全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