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務是為了維持家庭基本功能的運作,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應該一起參與家務工作,共同維繫一個家。
家務工作應該由誰負責、分工該如何協調,相信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怎樣做可以讓大家「甘願受、歡喜做」呢?
清楚條列家務工作的項目
每個人對於「哪些事是家務?」的認定可能有所差異,例如,陪小孩玩耍算不算家務?幫媽媽搥背算不算家務?如果能夠透過討論,清楚的表列,不但可以幫助大家瞭解家人的需要,還可以作為分配家務工作的依據。
制定共同的家務完成標準
對於家務處理的標準及執行的頻率,不一樣的家人可能有不一樣的標準,以拖地為例,包括多久拖一次地?拖哪裏?怎麼拖?如果大家可以一一溝通並制定共同的標準,就不會陷入「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你都不滿意?」的窘境。再者,雖然「高」的家務完成標準會讓環境窗明几淨,但是,過度堅守其他家人難以茍同的高標準,也許會賠上親密關係。所以,在「關係」與「標準」之間,一定要設法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並獲得全體家人的共識。
分工之後合作無間
家務工作分配之後,除了各自完成負責的家務之外,也可以邀另一個家人,透過合作一起完成兩個人的工作,或是乾脆找出共同時間,全家一起來,不但可以談天,還能做得又快又好。例如,利用飯後時間一起洗碗、洗衣或收拾整理,利用週末假日一起拖地、園藝或大掃除。
用創意激發投入家務的承諾
運用創意不但能製造家庭趣味感,還能激發家人主動、積極投入家務分工。例如,可以利用全家聚在一起的機會發動誓約、讓全家人簽署家務同意書;可以發動「愛心募捐」,讓家人「捐出」時間與精力操作家務;當然,如果可以運用腦力激盪想出一些獎懲的創意,一定更有助益。
預留彈性,樂於再協商
家務分工之後,仍然必須保有相互支援的彈性與再協商的空間。特別是當家人的生活情境改變,例如,生病、換工作、增加工作時間、或是延長就學時間等,必要時都得再一次協商以重新進行家務分工。
用稱讚代替批評
剛開始投入新的家務工作的人來說,要做得和原本的一樣好並不容易,此時,與其過度指導,倒不如多稱讚,反而能讓家務操作成為個人學習與成長的空間。
家務分工的不同選擇
雙薪家庭中,總希望有份可各自主導的薪水,畢竟經濟獨立是件很重要的事,而在孩子出生後,想要同時兼顧工作、家務、育兒,會是非常辛苦且困難的事,以下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家務分工的不同選擇。
家務計酬
其實家務是需要被計價的,一旦被計價,便會重視這勞務的價值。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把家務的價值訂出來,雖說過於數字化,但把婚姻扣掉親密接觸的部分,將家務勞動以契約的形式表現的概念,不論是誰負擔家務勞動,這便是基本成本,由對方支付相對應的費用,看雙方誰的薪水高,如果願意付這個薪水,就讓對方留在家中,並輔以大量家務機器 (掃地機器人、洗脫烘摺衣機、洗碗機)來降低家務勞動的成本。
外包家務
也可以把較無情感成分的家務外包,從家事服務仲介公司請人定期來家中打掃,平常則交由掃地機器人。雇傭關係心態比較像是生意上的契約,並沒有放太多情感在上面。不論是家事仲介,或是外籍移工,大家對雇傭關係的態度,主要是「生意歸生意」,一開始便將分工清楚訂出,不要投注太多情感,就比較不會有心理負擔。
到宅保姆
和單純家務外包相比,保姆替代了更多愛與母職的部分,所以看到保姆和小孩互動太好時,有時候心中不免還是有疙瘩。為了區隔家人與外人,不讓孩子造成混淆,可以將保姆工作時間明確訂出,讓孩子稱保姆為阿姨,而非其他特別親密的稱呼。
從家事開始動手做
影響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教育哲學家之一杜威,早就主張「生活即教育」,愈來愈多當代研究也主張:讓孩子動手做的生活體驗,才是將學習內化的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長期追蹤一組青少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工作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較佳、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十五倍。
做家事培養好能力
日本BENESSE教育研究開發機構調查,常常動手做家事的孩子,不僅能夠培養責任感、計畫能力、堅持度,也是推升大腦成長與學業成績的良性因子。
增加感受力,培養自我監控力
日本筑波大學附小資深教師勝田映子指出,做家事是一種替對方著想的行為。習慣幫忙家務的孩子,對事物感受力較佳,在學校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善於關注周遭動態,也容易培養出預測因果關係的後設認知能力。如果要完成任務該做些什麼?步驟為何?這都有助於發展出一套自我監控的學習策略。
培養責任感,強化自我約束力
固定分擔家務的孩子,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較強,責任感也在無形中獲得強化。例如:當孩子分配倒垃圾的工作時,必須學著對自己有所要求,在特定時間內暫時放下想做的事,先去完成該做的事。藉由完成目標,孩子可累積貢獻一己之力的成就感,以及身為家族一員的歸屬感。
強化挫折忍耐度,提升問題解決力
父母在學著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生活事務的過程中,也提供了「錯誤中摸索」(trial and error)的珍貴機會。日本早稻田教授田中博之指出,在面對種種無可預期的困難時,孩子必須學會堅持下去,主動思考如何化解問題,無形中可強化挫折忍耐度。
此外,做家事也能提升思考判斷,以及區分優先順序的能力。如兩個小時內必須辦妥三件事,應先從哪件事做起才好?怎樣的流程步驟最有效率?遇到問題時,該找誰協助?都是最佳的練習機會。
活化前額葉皮質,開發大腦功能
動手參與家務,也有助於開發大腦的功能。日本腦科學專家、諏訪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篠原菊紀指出,看似繁瑣無益的家事,可訓練大腦的工作記憶,是屬於高層次的智能活動。因此,多幫忙家事,可以讓孩子在和家人互動的同時,活化掌管情緒、判斷和推測能力的前額葉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