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月桃甫(1886-1954)日本宮崎縣人。1912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1916年作品入選第十屆「文展」。1921年來台任教於台北高校及台中一中,1926年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及木下靜涯一起建議總督籌創「台展」,並擔任台展十年和府展六年之主要評審,對台灣美術之推展貢獻卓著。作品筆觸線條流利活潑、色彩表現有野獸派的熱力,喜歡以台灣原始藝術之野性美及生命力為題材。1953年因心臟瓣膜症急逝。被譽為「野獸派鬼才桃甫」,有東方高更之稱。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介紹客家戲曲「採茶戲」,主要以《張三郎賣茶》的故事為主軸,發展出所謂的「十大齣」,《桃花過渡》便是其中一齣。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鹽月桃甫(1886-1954)日本宮崎縣人。1912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1916年作品入選第十屆「文展」。1921年來台任教於台北高校及台中一中,1926年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及木下靜涯一起建議總督籌創「台展」,並擔任台展十年和府展六年之主要評審,對台灣美術之推展貢獻卓著。作品筆觸線條流利活潑、色彩表現有野獸派的熱力,喜歡以台灣原始藝術之野性美及生命力為題材。1953年因心臟瓣膜症急逝。被譽為「野獸派鬼才桃甫」,有東方高更之稱。
鹽月桃甫
「我從鹽月桃甫先生身上,體會出一個最孤獨的藝術家的生涯。」──立石鐵臣
鹽月桃甫是臺灣美術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位日本畫家。1921年抵達臺灣,直到1946年返回故鄉宮崎為止,鹽月桃甫旅居臺灣長達26年。臺灣,幾乎是他的第二個故鄉。
鹽月桃甫(1886-1954),出生於日本九州宮崎縣,本名永野善吉,自幼因明治維新的政治變動而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1908年入贅為都農町鹽月傳次郎的養子,改姓鹽月。1909年進入當時日本美術殿堂東京美術學校,接受了嚴謹的素描訓練。畢業離開東京後,鹽月桃甫先後任教於不同學校,在地方扮演美術教育與繪畫啓蒙者之角色,並在1916年以〈石槌山之風〉入選第10回文展,這也是他唯一一次進入中央官展的作品,此後鮮少參加。但儘管失去官展的榮耀,卻絲毫不減少鹽月桃甫旺盛的創造力、活動力,除了在油畫上琢磨、創新外,也開始繪製封面與插圖,這段時間和地方文人雅士的來往也深刻影響他藝術性格,文學性漸漸融入了他的創作之中,畫作大量出現「桃甫」、「木兆」之落款,之後他更經常以「桃甫」的稱號行世。
1921年,鹽月桃甫踏上殖民地臺灣之旅,對於致力於藝術的他而言,來臺之旅是充滿吸引力的,而在鹽月桃甫之前已有石川欽一郎、柳敬祝、石川寅治等不少畫家渡臺,在這些畫家的眼中,臺灣南國特殊風光充滿了吸引力。
幾年內鹽月桃甫先後就任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中學)、臺北高等學校(今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帝國大學預備科,整個殖民體制高等教育的美術課程可說是由他一人負責。 鹽月桃甫揚棄制式的圖畫教科書指導方式,鼓勵「自由畫」的美術教育。他教導學生,繪畫必須捨棄老舊的手法,挖掘更深沉的美感與情感。即使技巧不成熟,也要勇敢表現自己心靈所感動的東西,透過藝術來面對生活,呈現自我。中學時曾受其教導的西川滿便受此種自由畫理念極大的影響。
鹽月桃甫還是一個最具藝術家派頭的教師,他經常不穿官服,只穿輕便西服就去上課,這在臺北第一中學校的教師群中相當特立獨行。官服象徵著階級,臺北第一中學校本身就是只允許日人子弟與少數臺人菁英就讀的高等階級學校,鹽月桃甫鼓勵學生不穿制服,自己亦以禿頭戴帽、輕便服裝的輕狂造形上班,使學生私下封他為「西洋乞丐」。
鹽月桃甫的畫風較接近與帝展抗衡之二科會(創立於1914年),畫風介於後期印象派到野獸派之間。他課餘也參加赤土社、黑壺社等業餘美術團體活動,並且在臺北小塚美術社免費教授油畫,畫家楊三郎曾經說過,他就是自幼受到鹽月桃甫陳列於小塚美術社的油畫吸引,而立志學畫。鹽月桃甫是第一位將油畫技術與素材引入臺灣的畫家,成為臺灣油畫創作的播種者。
1927年,在民間美術活動日趨熱絡之下,鹽月桃甫、石川欽一郎與鄉原古統在殖民政府支持下開辦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為充實臺展的陣容,鹽月桃甫不斷串連地方畫家,亦經常出席畫會活動、撰文引介新興畫會、新興藝術家,如顏水龍等。在臺展之前,臺灣並沒有一個全島性的美術運動,臺展掀起了臺灣前所未有的美術新浪潮,凝聚的「臺灣美術」之意識,也影響了許多臺灣本土藝術家。
鹽月桃甫任教的學校以及美術團體活動都以日本學生為主,不若石川欽一郎所接觸的臺灣學生這麼多。不過,在石川欽一郎辭職歸國後(1932年),鹽月桃甫獨力籌辦臺展西畫部事宜,也經常引進日本的在野派美術展覽,包括獨立美協至臺展出,並定期舉行個展,無形中對新生代的美術風氣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此外,鹽月桃甫對於版畫的研究、貢獻,為臺灣的美術開展出另外一片視野,讓臺灣的藝術家們跳脫油畫、水彩等「繪畫」的框架,走出更全面的道路,如熱愛鄉土的全方位藝術家顏水龍,以及曾說過「木刻是我的使命,是我表達對生命的崇敬與愛最永恆的途徑。」的版畫家陳其茂等人。
在臺灣的這段期間,鹽月桃甫偏好臺灣原住民風土、山林風景,以強烈自我風格表現地方色彩,許多描繪原住民祭典、人像的作品都不禁讓人聯想到野獸派大師馬諦斯,厚重的色彩與粗獷的筆觸創造出野性的美感。
1927年臺展開展後,鹽月桃甫擔任西洋畫部的審查員,自己則在該展中,每年展出許多以原住民為題材的油畫作品,這些作品多以大量的速寫為基礎,重新在畫布上組織構圖而成。
鹽月桃甫/山之娘/1927年
模特兒裝扮為原住民,在畫室中繪成的畫作,是第1回臺展作品。
鹽月桃甫/殘樹/1928年
鹽月桃甫/紅檜之森/1928年
1928年夏天,鹽月桃甫前往阿里山寫生,當他走進樹林時,眼前不是無盡的蒼翠,而是一片殘敗腐朽的景象。後來他回想起這個景象時,寫道:「今年夏天我到阿里山去,那裡的自然景觀中,檜木已被採伐,到處呈現殘骸累累的場面,一片荒涼寒冷,秋天的氣氛深刻,如此特別慘澹的風景不由得令人湧出同情心。」
這樣的景觀,鹽塩月桃甫創作了〈殘樹〉與〈紅檜之森〉兩件作品。這兩件作品中,樹林裡的樹木多剩下近乎光禿的樹枝,東倒西歪地傾倒在畫面中,這是人為破壞的結果: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總督府結合財團,動用原住民不斷砍伐山林中的林木資源。
鹽月的同情,透露了重要的警訊:明明該是生意盎然的夏天,樹林裡反而像是秋天般了無生意,大自然的規律,已被人為破壞所顛覆。
鹽月桃甫/火祭/1929年
夜晚,火光照亮了黑暗的森林,一場神祕的火祭正在舉行。
畫面中,人群環繞著,中間的男子高舉著火把,其右邊的女子正在布置柴薪,這是聖火點燃的前一刻。左邊的女子,雙手托著兩隻小鳥,靜謐的姿態與潔淨的白長袍,象徵著女性的純美。而穿著短裙的黝黑男子們則拿著弓箭、長矛與華麗的盾牌,強壯的肌肉鼓舞著原始的力量。裸身的孩童,有的在人群中穿梭、歡呼著;有的則在樹梢上盪著鞦韆遠眺。在這熱鬧的氛圍裡,樹影與草叢彷彿也燃燒了起來。
帶著熱情擁抱臺灣山地的鹽月桃甫,以活潑奔放的筆觸及明亮的色彩鋪排出這神話故事般的場景,而在閃耀的火光之中燃燒的,其實正是他的純真與詩情。
此幅為第3回臺展作品。
鹽月桃甫/馬西多巴翁社的少女/1930年
馬西多巴翁社是泰雅族部落,位於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畫中呈現出泰雅族少女們吹奏口簧琴的歡樂場景。
此幅為第4回臺展作品。
鹽月桃甫/橫顏/1930年/油彩 畫布/45.7×38.1公分/李梅樹紀念館藏
鹽月桃甫/山地之花/1930年/油彩 畫布/22.6×15.5公分/私人收藏
鹽月桃甫/構成(2)/1931年
傳說南方有一種印度牛,牠的長相很聰明,雙角高高翹起,像巨大的心型,背部高聳有如駝峰,但是原住民女孩坐上去卻非常舒坦自在,因為她們和印度牛從小一起長大。牠載著女孩輕盈地在草原上奔跑,脖子上的鈴鐺好像輕脆的風鈴,女孩愉快地說笑,在這一片鳥語花香的淨土上。
此幅為第5回臺展無鑒查作品。
註:無鑒查就是免審查就可以參展。
鹽月桃甫/母/1932年
為了這幅作品,鹽月桃甫特地製作了超長幅的畫布。畫中下方貌如惡鬼的孩童攀附著母親,上方的嬰孩僅以布巾固定在胸前。與一般印象不同,畫中母親其實並沒有蔽護他們,相反地,在飛機噴灑的毒氣中,她直挺不動地站著,露出深刻嚴厲的眼神。霧社事件裡的母親並不示弱,她正面迎向死亡、接受死亡,甚至從死亡中得到力量,以姿態與眼神挑戰畫面外的觀眾,傳達連死亡也阻擋不住的控訴。
此幅為第6回臺展作品。
鹽月桃甫與其作品〈母〉,攝於1932年第6回臺展。
鹽月桃甫/泰雅之女/1933年
在1932年臺展中以〈母〉一作影射霧社事件泰雅族受迫害情形的鹽月桃甫,1933年又以泰雅女子為題,創作出野獸派和超現實之間的作品。以裸女臥榻表現出女子面對死靈、夢魘降臨的恐懼,被神祕的超自然力量所控制的畫面,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謝佛利的〈夢魘〉,但是與此作更接近的卻是40年前高更的〈精靈在注視〉。了解此圖像的脈絡後,鹽月桃甫〈泰雅之女〉超現實的背景便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裸露的女子俯臥在床,碩大的臀部影射多產的母親。她濃眉深目,直視著觀眾,令人回想起〈母〉中,依偎在母親身旁極度驚恐的小孩,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眼神。原住民的死亡陰影或許仍舊在鹽月桃甫的腦海裡徘徊不去。
此幅為第7回臺展作品。
鹽月桃甫/虹霓/1936年
作品描繪泰雅族原住民少女吹奏口簧琴的情景。圖中三名盛裝少女,在彩虹當空的穹蒼下,或吹奏口琴,或側身聆聽,黃花片野彩蝶紛飛,充滿夢境一般的氣氛。
根據細心刻畫的服裝與頭飾等判斷,少女應為南澳泰雅人,色調為近乎原色的紅、白、黑強烈對比。少女左臂橫伸緊握口簧琴,右手手肘下垂拉弦,配合振翅飛舞的蝴蝶,暗示口琴樂聲輕鬆的韻律穿透雲霄。少女滿月形的臉孔如童顏般純真無邪;同時,烏黑的大眼睛與前額刺青,又傳達作品某種族群的莊嚴性。五彩繽紛的虹霓以及藍空、大地草原,則捕捉了原住民與大自然緊密融合的情感。
畫家曾經自我詮釋此圖說:「我當然也不是只想畫蕃人,可是今年還是畫了南澳蕃。你說我用色很強烈,那是個性始然吧!雖然是描繪蕃人,但因為是自己的創作,所以已經不是那裏的蕃人了。」也就是說,作品融合了畫家自我藝術與理想中原住民純真的童心世界。
此幅為第10回臺展作品。
1936年,鹽月桃甫與其作品〈虹霓〉。
鹽月桃甫/刺繡圖/1930年代中期
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故鄉的歷史、文化關懷也牽動著鹽月桃甫,因此他在1939年踏上歸鄉之旅。鹽月桃甫關於故鄉的種種觀照,都是童年經驗的一部分,然而返鄉的目的不只是重拾童年記憶,更是以一種新的眼光去重新確認家鄉「位置」,童年記憶,日向歷史、文化的新詮釋與臺灣經驗,讓鹽月桃甫再次進入畫家的藝術思考。而臺灣原住民族更是鹽月桃甫創作的重心之一,不論戰前與戰後,鹽月桃甫皆創作了大量原住民題材之作品,而戰後的風格也較戰前更為大膽、厚重,展現臺灣南國熾熱、充滿野性的生命吶喊。
鹽月桃甫/莎勇之鐘/1941年
鹽月桃甫以〈莎勇之鐘〉參展日本第2回聖戰美術展,畫中耀眼的流雲搭配手握紀念鐘的莎勇,一派純情天真的少女形象。莎勇的故事發生於1938年南澳的利有亨社,原本只是一位名為莎勇的泰雅族少女,為了替接受徵召的日籍老師送行,不幸在夜晚的山路間,失足掉落因大雨而暴漲的溪水裡罹難,但是在殖民政府鼓吹愛國意識下,莎勇卻成為最佳的宣傳典範。1941年,長谷川總督甚至頒發該社刻有「愛國少女莎勇之鐘」的紀念鐘,不久之後,鹽月桃甫以此主題為莎勇塑像。1942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擴大戰局,臺灣實施志願兵制度,當局為鼓舞從軍熱潮,令男女青年早晚膜拜莎勇之鐘,莎勇已然成為部落的軍國之神。
鹽月桃甫/莎勇/1942年
1941年,鹽月桃甫以〈莎勇之鐘〉參展日本第2回聖戰美術展;隔年,他再以〈莎勇〉參加第5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與〈莎勇之鐘〉中一派純情天真的少女形象相比,這幅裡的莎勇,散髮披肩、眼眸深陷,加上肅穆的神情,已不再是鹽月桃甫心目中純情崇高的少女,而是哀悼式的紀念肖像了。
鹽月桃甫/原住民姑娘/1950年
鹽月桃甫除了留下許多以原住民為題材所創作的素描、水彩外,也曾以原住民傳說為底,描繪插圖與書籍封面設計,他還設計了臺灣各地的風景名勝郵戳,可見藝術家對臺灣的風土之美十分傾心。
鹽月桃甫繪製,《生蕃傳說集》插圖:原住民傳說「兩個太陽」。
鹽月桃甫設計的「臺灣風景名勝紀念郵戳」,總計33枚。他從自然景致、歷史遺跡、地方特產、新興建設等角度,捕捉詮釋臺灣的地方風土特色。
在臺期間,鹽月桃甫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經催生臺灣美術展覽會的誕生,並且長期擔任臺、府展西洋畫部的審查員。他同時在藝術創作上積極自我突破,致力於捕捉臺灣風物的生命力,創造臺灣地域風土的文化形象與精神象徵。
鹽月桃甫,可說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美術史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年表
1886年
出生於日本宮崎縣,本名永野善吉。
1907年
宮崎縣師範學校畢業,後入贅與トキ子結婚,改姓鹽月。
1909年
4月,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讀,同月長子鹽月糾出生。
1911年
次子鹽月倫出生。
1912年
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畢業。擔任大阪浪華小學校訓導,後於渡臺前先後轉任四國愛媛縣師範學校教員、松山高等學校講師。
1916年
10月,舉辦鹽月桃甫作品展。
油畫作品〈石槌山之風〉入選第10回文展。
1921年
3月,來臺任教於臺北第一中學校。
1922年
專任臺北高等學校教授,臺北第一中學校改為兼任。
1923年
與臺北第一中學校同事合作,負責書籍《生蕃傳說集》的裝幀設計。
1926年
組織日籍畫家同好會「黑壺會」,於臺北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畫展。
1927年
10月,第1回臺展開展,擔任西洋畫部審查員至1943年,並展出〈山之娘〉等作品。
鹽月桃甫/公園一隅/1926年/油彩 畫布/23.2×32.4公分
此為鹽月桃甫臺灣早期公園寫景作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以畫家作品傳世不多,相對珍貴,具稀有性,及作者為首位將早期日本油畫技巧引入臺灣之畫家,影響臺灣第一代油畫創作者,具時代意義等理由,於2016年將此作品公告為一般古物。
1928年
於第2回臺展中展出〈殘樹〉、〈紅檜之森〉等作品。
1929年
於第3回臺展中展出〈火祭〉。
1930年
於第4回臺展中展出〈馬西多巴翁社的少女〉。
1931年
於第5回臺展中以無鑒查展出作品〈構成(2)〉。
受臺灣總督府遞信部委託製作臺灣名勝圖案郵戳。
1932年
於第6回臺展中展出〈母〉、〈樹〉。
1933年
於第7回臺展中展出〈泰雅之女〉等作品。
1936年
於第10回臺展中展出〈虹霓〉。
1937年
8月,妻子トキ子過世。
1941年
5月,前往宜蘭南澳利有亨社部落寫生。
7月,〈莎勇之鐘〉參加日本第2回聖戰美術展。
1942年
於第5回府展中展出〈莎勇〉等作品。
1943年
最後一回府展於10月開展,之後因為戰爭的關係停辦。
1946年
終戰後被遣返回故鄉宮崎,任職兒湯郡高鍋中學教官,後陸續轉任他校,生活清苦。
鹽月桃甫/黃葉群/1942年
作品雖然描繪戶外一個角落,卻像是靜物的特寫,枯黃的葉片掉落在泥土上,猶自散發出生命最後的光彩,擺弄著波浪般的身姿。畫面的中央還有一個被遺棄的日本伊萬里釉上彩大碗、缺了的破碗,部分埋在泥土裏,部分則被落葉所覆蓋。在這個被遺忘的角落,一切逐漸地腐敗著,靜靜地寫下歷史的歲月。當時太平洋戰爭已經展開,臺灣隨時面臨空襲和被占領的危險。這一幅描寫生命終點的靜物畫,究竟在說什麼呢?鹽月桃甫以此作品入選第5屆府展。
1948年
3月,長子過世,獨立撫養孫子鹽月光夫。
1949年
舉行返日後首次個展。
1950年
在當地報刊發表〈臺北之回憶〉。
1951年
任宮崎大學學藝部講師。
開始擔任宮崎縣美展審查員,共3年。
1953年
獲宮崎縣文化賞。鹽月桃甫後援會成立。
1954年
1月,因心臟瓣膜症過世,享年68歲。
鹽月桃甫/靜物/1952年
漢光教育基金會,將古典詩詞用舊詞新曲創新演譯 提供老師們備課使用 內容包含: 1.歌詞(古詩詞+少許新詞) 2.現場歌唱比賽影片 3.古詩吟唱影片(部分演示) 4.阿卡貝拉演唱影片(部分演示) 5.詩詞賞析 6.鋼琴/吉他譜 7.合唱譜(部分演示)。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二朝之後的另一個盛世。共歷289年,22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關隴集團,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建國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了天下。唐朝的首都為長安(今陝西西安)。並設東都洛陽、北都晉陽等陪都。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有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等。且有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聲譽遠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漢光教育基金會,將古典詩詞用舊詞新曲創新演譯 提供老師們備課使用 內容包含: 1.歌詞(古詩詞+少許新詞) 2.現場歌唱比賽影片 3.古詩吟唱影片(部分演示) 4.阿卡貝拉演唱影片(部分演示) 5.詩詞賞析 6.鋼琴/吉他譜 7.合唱譜(部分演示)。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二朝之後的另一個盛世。共歷289年,22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關隴集團,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建國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了天下。唐朝的首都為長安(今陝西西安)。並設東都洛陽、北都晉陽等陪都。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有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等。且有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聲譽遠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漢光教育基金會,將古典詩詞用舊詞新曲創新演譯 提供老師們備課使用 內容包含: 1.歌詞(古詩詞+少許新詞) 2.現場歌唱比賽影片 3.古詩吟唱影片(部分演示) 4.阿卡貝拉演唱影片(部分演示) 5.詩詞賞析 6.鋼琴/吉他譜 7.合唱譜(部分演示)。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二朝之後的另一個盛世。共歷289年,22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關隴集團,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建國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了天下。唐朝的首都為長安(今陝西西安)。並設東都洛陽、北都晉陽等陪都。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有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等。且有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聲譽遠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