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每天都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裡,自由地繪畫。從十九世紀末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都在從事藝術活動,一生畫了數萬幅作品,因此成為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他一生都在創造不同的藝術手法,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改編為自己的風格。無論使用什麼手法,畢卡索都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風格,這是一種登峰造極的境界。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做個孩子氣的人,而不是幼稚的人」,英國設計鬼才Paul Smith幽默風趣的創作世界 。
在日本戰國時代茶道具的茶碗中最有人氣的是”一樂、二萩、三唐津”,那麼何謂萩燒呢?跟鬼萩又有何不同?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畢卡索每天都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裡,自由地繪畫。從十九世紀末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都在從事藝術活動,一生畫了數萬幅作品,因此成為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他一生都在創造不同的藝術手法,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改編為自己的風格。無論使用什麼手法,畢卡索都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風格,這是一種登峰造極的境界。
畢卡索
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涵蓋住絕大多數20世紀藝術家發展的樣式,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他也是位多產的藝術家,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卡索的父親是位美術老師,在城裡的藝術學校擔任教師,也是他繪畫的啟蒙老師。在畢卡索13歲時,父親覺得他的繪畫天分很高又肯努力,於是把自己畫箱的畫筆都讓給他,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畢卡索後來使用母親的姓氏(瑪麗亞.畢卡索)而譽滿天下。
畢卡索/鬥牛士/1890年/油彩 畫布
此為畢卡索9歲時的作品。
1895年,畢卡索7歲的小妹康琪塔死於白喉,這件事成了畢卡索一生中的陰影。13歲時,畢卡索舉家遷往巴塞隆納,因為父親要去那裡的藝術學校猶特華任教,這也是他希望愛子能進入的學校。這所學校原本規定必須年滿20歲才能進高級班,但畢卡索的父親說服學校讓年僅13歲的他參加跳級考試。畢卡索不但在一個星期內完成了一般學生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考試,並獲得了評審委員會極高的肯定,於是畢卡索的父親在住家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讓他獨自工作。
畢卡索/赤腳女孩/1895年/油彩 畫布/81×60公分/畫家家族收藏
當年畢卡索以此畫進入藝術學校高級班。畫中的女孩是一個普通的鄰家姑娘,她隨意地坐在一堵牆壁前,烏黑的大眼直視前方,衣著樸素,不太乾淨的圍巾胡亂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腳顯示出家境的貧寒。與粗手大腳相對應的是她純淨的眼神、勻稱的臉龐,以及憂鬱、嫻靜的神情。
從繪畫技巧上來說,畢卡索讓人物正面坐著,卻隱藏了椅子與地面的空間關係;在對女孩衣裙的處理上,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層次感,裙子從紅色到暗紅色漸變起伏,使得二維畫面具有了一種三維透視效果。
畢卡索對繪畫技巧駕輕就熟,但除此之外,他在那樣一個年紀卻能捕捉同齡模特兒的內在氣質和生命,所以,表現在畫中強烈的視覺和情感對比,才是這幅畫引人入勝之處。畢卡索本人對此畫也相當滿意,一直將它保留在身邊。
畢卡索/第一次聖餐/1896年/油彩 畫布/166×118公分/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藏
1896年,為了參加一個大型展覽會,16歲的畢加索決定畫一套具有「沙龍風格」的作品。在徵得父親的意見後,最後選中了三個題材:〈祭壇男孩〉、〈第一次聖餐〉、〈科學與慈善〉。
當年4月,在巴塞隆納全市美術展覽會上,〈第一次聖餐〉陳列於第一展覽室,標價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隆納日報》上刊登了一篇對這次展覽的綜合評述,其中也提到了這幅畫,稱其「畫中人物富於感情,線條明快」。
畢卡索/祭壇男孩/1896年/油彩 畫布/75×50.5公分/西班牙蒙塞拉特修道院藏
畢卡索/科學與慈善/1897年/油彩 畫布/197×249.5公分/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藏
在巴塞隆納全市美術展覽會上展出〈第一次聖餐〉並獲得好評後,畢卡索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把自己的情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就動筆畫這幅著名的〈科學與慈善〉。
畢卡索的父親一生拘謹踏實,極少照相,破天荒地擔任模特兒,即畫面左邊坐在病人床旁的醫生。畢卡索充分借鑒流行的印象派技巧,在以赭色、棕色表現悲憫和憂鬱的同時,映襯著紫紅、黃綠諸色,從而一掃傷感頹靡之風,畫面成熟穩重,泰然自若,雖然尚未擺脫學院派的影子,卻也對未來的風格有所預示。
此作品在1897年的馬德里全國美展上獲得讚揚,接著又在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摘下金像獎。畫面體現了16歲少年對人生的思考──人類需要兩種關愛。
後來,畢卡索的父親和叔父決定把他送到西班牙一流的藝術學校──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皇家藝術學院就讀,於是在1897年,畢卡索獨自一個人前往馬德里。
討厭正規教育的畢卡索在註冊後經常翹課,並且被普拉多美術館裡委拉斯貴茲(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 1598-1664)的作品所吸引。畢卡索特別崇拜葛雷柯(El Greco, 1541-1614)的畫風,諸如拉長的肢體、醒目的顏色、神祕的面容等特色,都深深的影響著他的畫風。
這段日子,畢卡索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經常使用別人絕不會用的方式畫出。他也聽到許多巴黎的事情,種下離家前往巴黎的種子。
畢卡索/乞丐/1898年/木炭 水彩 畫紙/47×32公分/私人收藏
這是一幅以素描為主再加上淡彩的作品。畢卡索以熟練的筆法描寫一位紳士施捨的情景,蹲在牆角乞討的婦女,與畫面後方含笑旁觀的酒吧女形成強烈的對照。
畢卡索/蘿拉/1899年/炭筆 色鉛筆 畫紙/44×29公分/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藏
畫中人物為畢卡索的大妹蘿拉。
結束了在馬德里的進修後,1900年,19歲的畢卡索到達嚮往已久的藝術之都巴黎,遇見了當地記者兼詩人雅各(Max Jacob)。雅各成了畢卡索的第一位巴黎友人,幫助人生地不熟的畢卡索了解、學習當地的語言與文學作品。
畢卡索/煎餅磨坊的舞會/1900年/油彩 畫布/90.2×117公分/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藏
藍色時期
1901年,畢卡索前往馬德里。在馬德里的頭五個月,畢卡索在他的無政府主義朋友索勒(Francisco de Asís Soler)創辦的《青年藝術》雜誌工作。索勒負責撰寫文章,而畢卡索則負責刊物的插圖。第一份刊物於1901年出版,畢卡索開始在畫作簽下Picasso,取代原先的Pablo Ruiz y Picasso。這段期間,畢卡索不斷往來巴塞隆納與巴黎之間,畫賣不出去,生活窮困,寒冷的冬天沒有燃料,畢卡索甚至將他的水彩畫燒掉以取暖。
這時期的畢卡索受到摯友卡薩吉馬斯(Carlos Casagemas, 1881-1901)自殺的影響,他的畫,變得又藍、又冷,常採用陰沉的題材,像是妓女、乞丐、酒鬼等,所以這個時期的作品被稱為「藍色時期」。1903年的〈生命〉達到了憂鬱的最高峰,其他著名畫作還有〈自畫像〉、〈彈吉他的老人〉等。
1904年,畢卡索畫了〈蘇珊寶殊的肖像〉,這幅作品當然還是藍色的,但嘴唇上飽滿的紅色,是過去所沒有的,這是一個嶄新的前兆。
畢卡索/靠著桌子的小丑/1901年/油彩 畫布/82.8×61.3公分/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畢卡索/藍色房間(浴盆)/1901年/油彩 畫布/50.8×62公分/華盛頓菲利浦收藏館藏
作品描繪畢卡索位於巴黎克里希大道上的公寓。畫中隱約可以看到竇加及雷諾瓦對他的影響。由牆上的羅特列克作品,可以看得出畢卡索對他的崇拜之意。然後,最明顯的是,畢卡索這段時期的所有作品都愛用藍色系,以表現出一種憂鬱。
畢卡索/抱鴿子的孩子/1901年/油彩 畫布/73×54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畢卡索/招魂(卡薩吉馬斯的葬禮)/1901年/油彩 畫布/150×90.5公分/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畢卡索聽說了卡薩吉馬斯自殺的消息後,好幾天都不發一語,只是作畫,不久就畫出了這幅低沉陰鬱的作品。這幅大型油畫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送殯者、屍體與雲霧上的裸體女孩、飛騰的白馬反映出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地獄的混沌和天堂的清明糅雜在一起,讓人想起高更臨死前畫的那幅著名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畢卡索/自畫像/1901年/油彩 畫布/81×60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作品中陰鬱神祕的藍色,深刻的表現出鬱鬱不得志的年輕畫家,貧窮、寂寞、憂鬱的畢卡索。
畢卡索/雙手交叉的女人/1902年/油彩 畫布/81×58公分/私人收藏
此作品是畢加索畫於1902年的油畫,其主題未知,但其中的女子可能是巴黎聖拉扎爾監獄醫院中的犯人。
畢卡索/生命/1903年/油彩 畫布/196.5×128.5公分/克里夫蘭美術館藏
這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右側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象徵著生活的重負;左側男女兩人緊緊相依,比喻放縱的愛情。畫家把這一對戀人處理為裸體形象,與右邊那位著衣母親形成對比。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親,似乎對母子倆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懷疑。
男子的形象在寫生階段時還像畫家自己,等作品完成時卻已變成好友卡薩吉馬斯。卡薩吉馬斯是一位立志繪畫藝術的青年,卻因失戀而自殺身亡。畢加索一直懷念這位好友,所以在畫面上將他描繪為愛情的象徵,右邊那對母子則是母性的象徵。
畫面上還有兩幅作品,無論是一個人的或是兩個人的,畫中女人的姿勢都是縮成一團,刻畫的是在生活的重壓下疲憊不堪的人們,從相依為命到孤苦無依的生活境遇。赤裸的身體不但完全暴露了蒼白無力的肌體,也展示了人性最真實、最痛苦的一面,這也是畫家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最貼切的描繪。
畢卡索/悲劇/1903年/油彩 畫板/105.3×69公分/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畢卡索的藍色時期是從他的朋友卡薩吉馬斯之死開始的,他因為愛情無法獲得回應而選擇自殺。畢卡索後來作畫的主題即使不是死亡,但還是孤獨或缺乏愛,〈悲劇〉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們是一群在海邊沒有親情的一家人,缺乏生命力,僵立有如雕像。四周沒有任何東西可使他們有希望脫離那種孤立狀態,只有小孩作出手勢,頭還不屈地舉著。人物被裹包得有如要鑽進衣物裡;而顯露於外的便是赤裸的貧窮。在這畫作裡,畢卡索毫不掩飾他的悲情。
畢卡索/彈吉他的老人/1903年/油彩 畫布/122.9×82.6公分/芝加哥美術館藏
畢卡索以憂鬱的藍色色彩,描繪一位瘦弱的老人彈著吉他在街頭賣藝,呈現生活困苦的情況。
畢卡索/盲人的早餐/1903年/油彩 畫布/95.3×94.6公分/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一位盲人坐在桌前,眼窩深陷,毫無生氣,枯瘦如柴的手摸索著桌上的水壺和麵包。在巴塞隆納期間,畢卡索畫了一系列關於盲人的作品。盲者最能體現人類的困境──盲目的,不僅是看不到光明,而且根本就沒有光明的概念。沉於黑暗的深淵,它的盡頭依然是黑暗。愛情是盲目的,幸福是盲目的,只有苦難永遠睜大著獰厲的眼睛。
畢卡索/塞雷斯汀/1904年/油彩 畫布/81×60公分/私人收藏
畢卡索/簡陋的膳食/1904年/蝕刻版畫/46.2×37.8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畢卡索透過身形瘦削的一對夫妻及桌上寒酸的食物,表達出他在「藍色時期」的憂鬱生活。
畢卡索/蘇珊寶殊肖像/1904年/油彩 畫布/65×54公分/巴西聖保羅藝術博物館藏
蘇珊.寶殊是一位以演唱瓦格納歌曲出名的巴黎歌手。1904年,她透過法國詩人雅各而認識畢卡索,這一年的晚春到初夏間,成為畢加索的模特兒。此畫作以藍色到藍綠色的單色光渲染,零星有些暖色,充滿憂鬱氣氛。畫作中可能展現出了畢加索畫風轉型的一些徵兆。
玫瑰時期
1904年起,畢卡索定居在蒙馬特山下的「洗衣船」(Bateau-Lavoir)工作室,這裡成為他結識詩人、作家的地點。
洗衣船
老鋼琴廠成了藝術家們的家,建築中的木板牆將其分割出一個個空間,必須要從頂層走入,再沿著夏季炎熱、冬季酷寒的黑暗走廊往下走。除了三樓,其他樓層都沒有自來水,而且只有一間浴室。雖然環境不佳,但畢卡索卻被這棟建築物迷住了,他貪婪地看著這裡獨特的結構,為它命名為「獵人之家」。但是雅各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房子外形像塞納河中洗衣服的平底駁船,於是給予了這裡一個聞名於世的名字──洗衣船。
1904年,在一場暴風雨當中,畢卡索遇見了為藝術工作的波希米亞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維爾,兩人陷入愛河,畢卡索畫了多幅關於她的作品,也因此開始了「玫瑰時期」。而1904年則被視為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之間的過渡期。
畢卡索受到二人之間甜蜜關係的影響,大量使用鮮明、樂觀的橘、粉紅色系,與其之前的藍色時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期的題材多描繪馬戲團表演、小丑和各種滑稽角色,後來這些成了畢卡索餘下繪畫生涯的重要素材,穿著格子衫的滑稽角色也成了畢卡索的個人標誌。此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拿煙斗的男孩〉、〈賣藝人家〉等。
儘管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這兩種風格都出現於畢卡索居住在巴黎的時候,但藍色時期被認為受到了西班牙的影響,而玫瑰時期則被認為受到了法國的影響。
畢卡索/拿煙斗的男孩/1905年/油彩 畫布/100×81.3公分/私人收藏
這是畢卡索走過藍色時期,進入玫瑰時期的代表作。畫中年輕的巴黎男孩被畢卡索稱為「小路易」,他常到畢卡索的畫室消磨時光。畫中「小路易」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煙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豔麗的鮮花。畫面韻味和色調,蘊含了一種無法言傳的華麗與孤獨,比後期標新立異的立體派作品更打動人心。這幅畫於2004年在倫敦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416億美元的天價拍出,創造了世界名畫拍賣史的最高紀錄。
畢卡索/賣藝人家/1905年/油彩 畫布/212.8×229.6公分/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畢卡索曾經模仿矯飾主義的風格將人體拉長,但是在這幅畫中,他再度接近古典的美感理念。拉長的身形不見了,不再用矯飾、激情的姿勢,雙腿敞開方向各異的站姿,似乎成為圖畫中人物的必然姿勢。這幅畫的主題偏向人們的孤寂與內省,不過在色彩運用上,畢卡索卻用暖色調使畫面的沉重感減輕不少。
畢卡索/雜技演員和年輕的小丑/1905年/油彩 畫布/190.3×107.8公分/費城巴恩斯基金會藏
畢卡索/站在球上的女孩/1905年/油彩 畫布/147×95公分/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藏
女孩與教練的形態構成強烈對比,在荒涼背景映襯下,尤顯流浪藝人的艱苦。遠處有一條小狗和白馬,在畢卡索畫裡多次出現的細節,作為對流浪藝人生活的補充交代。遠處母親領著穿紅衣孩子,母愛的主題,對比近處練功的女孩,更發人深思。
畢卡索/雜技演員/1905年/針刻與蝕刻版畫/28.8×32.6公分
「玫瑰時期」中,畢卡索開始描繪馬戲團中的各色人物,展現出強調輪廓,具有韻律的蝕刻線條。
畢卡索/戴頭巾的費爾南德奧利維爾/1906年/油彩 畫布
畢卡索/圍著披肩的費爾南德/1906年/油彩 畫布
畢卡索/費爾南德頭像/1906年/油彩 畫布/37.5×33公分/私人收藏
畢卡索/梳妝/1906年/油彩 畫布/151×99公分/紐約州水牛城沃布萊特諾斯藝術館藏
明亮的粉紅色彩如玫瑰般,傳達了畢卡索初嚐愛情的歡愉心情。
非洲藝術和原始時期
1904年以後,買畢卡索畫的人逐漸增多,很多名作家、詩人、畫家、畫商都成了他的好朋友,畢卡索的聲名開始在巴黎散播開來。同時由於交通與考古學的發達,過去沒注意的非洲古面具、原始雕刻都在巴黎展出,也受到畫家的重視。1906年,畢卡索在羅浮宮看到伊比利半島黑人的雕塑展,印象深刻。他除了受原始藝術影響外,另一件轟動巴黎的是1907年舉辦的後期印象派大師塞尚的回顧展。
「原始時期」可謂畢卡索藝術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他藝術的轉捩點。風格繽紛撩亂的畢卡索,往往一面開拓新的疆土,一面回到舊的領域去探索新的可能性;他往往左手畫著希臘古雕刻一般的線條,右手作奇異的變形人物。可是在原始時期之後,他不再重複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的風格,〈亞維儂姑娘〉正是這最重要時期的一個里程碑,因為畫中那近乎幾何形的構圖法,和揚棄了古典的透視及明暗烘托平面色彩,導致了日後的立體主義,而右邊兩個人像的臉形,更遙啟晚期出現在他作品中的超現實風的變相。
畢卡索/格特魯德斯坦因肖像/1906年/油彩 畫布/100×81公分/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1906年,畢卡索結識了馬諦斯,從此迷上了黑人雕刻,並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畢卡索將調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換上灰褐色的顏料,為文學家斯坦因畫肖像。這幅作品是畢卡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也注意了幾何學的基本形,畫中的手是寫實的,而臉卻似土著面具的形象。斯坦因曾為這幅肖像做了80次模特兒,最後畢卡索還是在沒有模特兒的情況下獨自潤色此畫。朋友們看了完成品後大吃一驚,都指責所畫人物根本不像斯坦因,但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這幅畫。數十年後,評論界一致認為,這幅畫與女作家的內在氣質是一致的。
畢卡索/自畫像/1906年/26.7×19.7公分/油彩 畫布/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畢卡索/亞維儂姑娘/1907年/油彩 畫布/243×233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畢卡索以簡潔的線條刻畫女子的五官,俐落地勾勒出或站、或坐的姿態,但他打破了傳統的視覺原理,以多視點的方式組成畫面,奇怪扭曲變形的臉孔,以及誇張地分解成幾何形狀的身體,展開了全新的藝術風格。畢卡索的藝術也深受非洲雕刻的影響,仔細看右側兩位女子的臉部,鼻子被拉長,鼻翼呈現銳利的削刻狀,眼睛被簡化成橄欖形狀,這些造形與非洲木雕的藝術特徵相符。
畢卡索/亞維儂舞者/1907年/油彩 畫布
畢卡索/穿黃色襯衫的女子/1907年/油彩 畫布
畢卡索/拿扇子的女人/1907年/油彩 畫布/152×101公分/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藏
畢卡索/裸婦立像/1907年/木雕/31.9×7.5×2.8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三個女人/1908年/油彩 畫布/200×178公分
畢卡索/二女入畫/1908年/油彩 畫布/58×72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這件作品可以明顯看出畢卡索從塞尚的風格得到的概念,把自然的景致還原成三個基本形體來表現,畫中的女子已經全然融入風景中。
立體主義時期
原始藝術、塞尚的繪畫與理論,使畢卡索創立了立體派。塞尚在其創作及理論中,只簡化自然為「圓柱、圓球與圓錐」,並未渉及「立方體」,然而幾何構圖的觀念一經開始,布拉克和畢卡索自然而然地推進到「立方體」的結論。
在熟能生巧的繪畫經驗裡,畢卡索邁入成熟的理性分析立體繪畫,此時作品強調理性嚴謹的重組形式,色彩成為畫面附屬,明暗變化灰色、黑色及棕色成為這階段的色彩特徵。這些繪畫大膽的近乎抽象繪畫。
畢卡索的立體派基本上不是純美學的,而是走向理性的、抽象的,他將物體重新構成、組合,帶給人們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畢卡索/聖心堂/1910年/油彩 畫布/92×6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這件作品是畢卡索自其新居眺望聖心堂及其四周景物之作。畫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聖心堂,整個畫面幾乎都是由分割錯置的幾何造形所組構而成的,這些幾何造形既是建築物客觀存在的呈現,同時也是畫家主觀視角下的產物。
畢卡索/鴿子與豌豆/1911年/油彩 畫布/65×54公分
此幅是2010年5月20日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被盜的五幅作品之一,這些畫作的總價值為1.23億美元。隔年盜賊和主使者被發現,但是並沒有找到失竊的作品。
畢卡索/狂熱愛好者(鬥牛士)/1912年/油彩 畫布/135×82公分
這件作品主要以直線來切割,形體雖被解構了,卻仍能複雜地作用在一起,近乎棕灰色調的構成,讓畫面在尖銳突出色塊的組合下,仍能創造出和詣的風格。在這些破裂重疊的塊面中,依稀可以看到鬍子、衣領、茶杯等現實的片段。圖中的文字Nimes是法國南部有名的鬥牛城,Le Torero則是「鬥牛士」。
畢卡索/馬朱莉/1912年/油彩 畫布/100×64.5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此作又譯〈女人與吉他〉或〈我的漂亮姑娘〉。畢卡索用鬆散的立體圖形構建的立體派風格,中央三角形的擺放巧妙地表示一個女人的頭和軀幹,以及下方中心一組六縱線的形狀代表了吉他的琴弦,而女人正在撥弦。
畢卡索/吸菸者/1912年/木炭 畫布/62×47公分/私人收藏
立體派大師畢卡索以簡單的線條,重新探討物象的空間結構,他以幾何的方式來分析畫面,將分析後的要素重組成畫面,不是寫實的描寫,而是以線條與明暗構成的自律空間。
畢卡索很快地察覺分析立體繪畫近乎於純粹觀念的危機。1912年起,他巧妙加入具體的物體──拼貼,擺脫其畫面的枯燥乏味及線條的束縛,進而使形式更明確,強化了色彩面積,也革新了立體繪畫。
從1913年後,畢卡索的立體繪畫重新展現出豐富的色彩,從線條形式的立體繪畫,跨入色面形式的繪畫。
畢卡索/籐椅上的靜物/1912年/油彩 油布 籐編圖案紙 畫布 繩索框邊/26.7×3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這是第一件使用真實現成物品拼貼的作品。可以在畫中看見印有籐籃的紙,再加上一些簡化幾何圖形和文字,完成之後,以麻繩捆邊當作畫框。
畢卡索/吉他的模型/1912年/紙板 線/65.1×33×19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畢卡索/擺放在布上的樂譜和吉他/1912-1913年/紙 布 拼貼與繪畫/42.5×48公分/私人收藏
畢卡索將樂譜、紙張、布等拼貼於畫面。拼貼讓畫面多了單純有力的質感表現,讓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而不只是抽象的色塊。
畢卡索/吉他/1913年/紙 炭筆 鉛筆 油墨筆 拼貼/66×50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對畢卡索而言,報紙、包裝紙、撕破的圖畫紙等,都是入畫的好材料。拼貼時用的色紙原本具有色彩及圖案,這不僅增加了畫家的表現度,也打破了色彩受限於造形的束縛。
畢卡索/小提琴與水果/1913年/厚紙板 報紙 色紙 炭精筆 拼貼/64×49.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利用不同的媒材尋找更多藝術表現的可能。這件作品以報紙、厚紙板交疊拼組,加上炭精筆的塗繪,巧妙的交織出有空間意象與真實肌理質感的畫面。
畢卡索/痛苦玻璃/1914年/銅鑄/21.6×16.5公分,底徑6.4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畢卡索/立體構成:瓶、玻璃與新聞/1914年/20.7×13.5×8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Happy Family/約1917年/油彩 畫布/164×118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領洗歸來〉是法國17世紀畫家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 約1593-1648)的作品,原作在羅浮宮,畢卡索非常喜歡,就臨摹了一張。我們想到「臨摹」通常就會以為是完全一模一樣地模仿,但畢卡索卻是用再創作的方法重新表現勒南的原作。原本勒南畫的是非常寫實的農民生活,畢卡索則使用印象派點描的方法,以彩度極高的色點重新拼圖,原作的圖像在粒子放大以後變得模糊了,很像現代電腦數位放大圖檔以後的效果。古典名作被賦予新的解讀方式,寫實圖像消失了,屬於繪畫本質的色彩、光線與筆觸,在畢卡索詮釋下重新有了現代的意義。
畢卡索/浴女們/1918年/油彩 畫布/27×22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這是畢卡索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畫面中人物沒有被徹底解構,保留著具象的視覺效應。但是,這時的畫家深受非洲木雕面具等民間藝術品的影響,特別是在獲得了寶貴的形式靈感啓示後,潛移默化地構成了立體主義繪畫的徵兆與重要因素。
我們從畫中沐浴的少女圓錐體的體態中,可以看到這種立體因素。畫家傾向於把人體作爲圓柱體、圓錐體與圓球體的結構關係組合,來表達一種豐富的思想內涵。
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隆隆的大炮聲打破了世界的平靜,1914年9月,德軍通過中立的比利時,進入巴黎城郊,畢卡索所熟悉的世界在戰爭的頭幾個月就整個地消失了,朋友們紛紛離去。冬天來臨時,他的作品數量驚人地減少,而且都變得十分嚴肅。
1917年,一個俄國芭蕾舞團在羅馬表演,畢卡索被朋友說服去義大利擔任舞臺和服裝設計。緊張的工作之餘,他和演員們在月光下散步,一位叫歐嘉的演員深深地吸引了他。第二年,他與歐嘉在巴黎舉行了婚禮。兩年後,歐嘉為畢卡索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小保羅。小保羅出生之後幾天,他的父親就畫了一張他在吸奶的貪婪相,開始了此後一長串這類充滿親情愛意的素描,而在同時,一整個系列的巨大、神聖的母性作品也開始出現了。
畢卡索/坐在扶手椅上的奧嘉/1918年/油彩 畫布/130×88.8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作品創作於1918年春天,當時畢卡索和奧嘉住在法國蒙魯日,已經定下了婚期。畫中的奧嘉美麗典雅,但目光似乎有些空洞。事實上,由於當時俄國國內的一系列政治變化,奧嘉在1917-1920年一度與家人失去了聯繫。畫家敏銳地覺察了妻子的憂傷,在一系列的肖像畫中捕捉了她若有所思的神情。
這幅作品明顯返回繪畫秩序,在安格爾的新古典主義方法下,在古典理想主義的美感下,穿著高貴的衣裙,手上持著扇子,坐在花圖案的沙發椅上。畫像本身沒有什麼立體感,相當平面,似乎是剪貼上去的,沒有任何深度空間,只有輕微的陰影,背景則是草草幾筆。明顯地,這幅作品並未完成──也是新古典主義之始。
畢卡索/母與子/1921年/油彩 畫布/102.1×83.5公分/私人收藏
畢卡索/海邊的母子/1921年/油彩 畫布/143×162公分/芝加哥藝術協會藏
畢卡索/三個樂師/1921年/油彩 畫布/200.7×223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1921年,畢卡索於法國楓丹白露完成兩幅立體主義同名作品〈三個樂師〉。
此作品中,每位樂師的身體,就像剪紙般地相互交疊一起,很難區隔出哪一部分是屬於哪個樂師。畢卡索藉由生動活潑的造形與豐富色彩,而產生音樂般的節奏與韻律感。
畢卡索/三個樂師/1921年/油彩 畫布/204.5×188.3公分/費城美術館藏
畢卡索把描繪對象的形體分解後重組,並以平塗方式上色,將三個樂師的形象以單純而平面的方式呈現,為畢卡索立體主義時期的代表傑作之一。
畢卡索/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1922年/不透明水彩 三夾板/32.5×41.1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雖然描繪了三維空間的立體結構,但與傳統的古典主義繪畫相比,其韻味迥異其趣,那巨大的結構和人體造形等,無不表現畫家對其中線、面與體積的相互關係,以及其形成的空間的關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
畢卡索/海濱的家庭/1922年/油彩 畫布/20.2×17.6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創作於畢卡索攜家人在濱海城市迪納爾度假期間,畫作構圖安穩地將母親、小孩、父親的姿態串連在一起,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自成一個完滿的結構。父子兩人全身赤裸,只有母親穿戴紅色的髮飾和白色的長袍。根據這件作品的素描習作,原本畢卡索以簡單的線條暗示出窗簾和床鋪,描繪了一個室內場景;製成油畫後,則轉而以水平的色塊來表現海水和沙灘。此時畢卡索以這種沒有雲朵和礁石,只用水平線暗示海水、陸地與天空的交際線的作法,來展開他的構圖研究,這種背景也廣泛地出現在同時期的油畫和素描作品中。
1923年,畢卡索出發到南方的小漁村去尋求他的孤獨,在小漁村,他的畫作表現出一種典雅的古風,並展開新古典時期的作品。
在此時期,畢卡索對劇場、舞臺相當投入,多次為芭蕾舞臺作設計。這時期的作品,一方面有「回歸秩序」的古典風格,另一方面許多作品仍帶立體主義風格,而且是一種更自然與靈活的立體風格。他說:「每次我有東西想要說,我就以我覺得最好的方法來說它。不同的主題需要不同的方法,這與演化或進步無關,而是想要表達的思想與表達方法之間的協調。」
畢卡索/奧嘉/1923年/油彩 畫布/130×97公分/私人收藏
畢卡索/坐著的小丑/1923年/油彩 畫布/130×97公分/巴黎龐畢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藏
畢卡索/吹排笛的男孩/1923年/油彩 畫布/205×104.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兩位裸露上身的年輕人,一位坐在臺階上正專注地吹著排笛,另一位站在他身旁,不在乎地觀望別處,背景似乎是風平浪靜的蔚藍海岸,在陽光普照下,沒有什麼陰影(只有些許在右邊男孩的左腳邊)。畢卡索把兩位年輕人納入幾何布景裡和垂直平行的建築結構中,以人物曲線節奏緩和畫面,呈現出新古典幾何建構,相當結實有力。
畢卡索/戀人/1923年/油彩 畫布/130.2×97.2公分/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簡單的紅、黃、藍、綠、粉,構成主色調,重要的白色,構成皮膚與女士上衣的顔色。除顔色之外,畢卡索在線條上也體現了出色的掌控能力,寥寥數筆,就把這對情人的陶醉與幸福勾勒出來,特別是他們的眼睛和嘴唇。這是畢卡索在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他追求的是一種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簡潔、優雅的美,高貴的氣氛,矜持的情緒,色彩與線條的純潔,一切都在他的筆下呈現,彷彿把我們帶回了古典藝術的黃金時期。
1925年後,畢卡索使用多種風格作畫,強調曲線或雕刻質感,並且嘗試製作金屬雕塑,版畫和書籍插畫作品也不在少數。
畢卡索/舞蹈(三個舞者)/1925年/油彩 畫布/215×143公分/倫敦泰德畫廊藏
畫面安排了三個舞者,中間那位頭部昂起,乳房高聳,雙手抬舉,表現出一種沉醉和追求;左者露齒獰笑,身軀傾斜;右者揚手踢腿,大部分沒入陰影之中,左右兩者聯手,共同展示出一種即將崩潰的平衡。畢卡索把眼睛、胸部、四肢等的位置全都擺亂,看不到一點推理的因素。眼睛移向頭部邊緣,那是一隻仰視命運的眼睛;連胸部上都長著一隻眼睛,那是窺視內心的眼睛,彷彿在傾訴,又彷佛在哭泣。在這裡,沒有秩序,只有構成。
畢卡索/海灘玩球/1928年/油彩 畫布/15.9×21.9公分/私人收藏
作品描繪以海灘風景為背景的巨大人物畫。這時期的作品看不到以往新古典主義的細膩手法,取而代之的是小孩塗鴉式畫風及鮮明的原色調。畫中描繪的是畢卡索與家人在諾曼第海岸渡假的情景。前景中巨大人物像是畢卡索與妻子歐嘉,三人中最小的那一個是兩人的兒子保羅。
畢卡索/庭園中的女子/1929-1930年/鐵雕塑/206×117×8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頭/1931年/石膏 木 鐵/56.5×45.6×2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雕刻家/1931年/油彩 畫布
作品是以畢卡索的情人瑪麗-特瑞莎.華特為藍本設計的,她被描繪成畫面左邊的胸像。這尊胸像形體巨大、色彩鮮明,和雕刻家身後臺座上的白色雕像有著截然不同的魅力。畫中雕刻家正支著頭注視著他的作品,彷彿在思考要如何進行下一步。這種雕刻家及其作品的主題,往往令人想起希臘神話中的畢馬龍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女性興趣缺缺,反而愛上自己的作品。
這時期的畢卡索正在實驗各種變形的手法,在這件作品中,對於變形的處理訴諸平面化與圖案化。他運用大量誇張的曲線勾勒出形體的輪廓,其中雕刻家和胸像的臉部造形相對較為清晰可辨,彷彿在強調兩人對望的情景,而遠離頭部的手、腳與家具等造形則激烈地扭曲、斷裂,甚至和其他形體的線條連在一起。畢卡索也將許多輪廓線加以延長,切割出不同的區域,色彩就如同填色遊戲般塗繪在各區域中。此外,畢卡索也強調裝飾的效果,在部分線條的周圍加上點狀裝飾,使得平塗的色塊變的層次豐富。
畢卡索/瑪麗特瑞莎的頭像/1931年/石膏/69×60×10公分/私人收藏
畢卡索/牡牛頭/1931-1932年/青銅/35×55×53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女人頭像/1932年/銅鑄/128.5×54.5×62.5公分
畢卡索/鏡前的女人/1932年/油彩 畫布/162×130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畢卡索在此件品中,用少數簡單的要素構成一張面孔或一個物體的圖象,而非描摹某物,既能避免過度的平面性,又能表達立體感;運用鮮麗之紅色、綠色的補色關係經營空間與平面的銜接,線條的接結也相當流暢,使整件作品的統一性更趨完美。
畢卡索/紅色扶手椅中的裸女/1932年/油彩 畫布/130×97公分/倫敦泰德畫廊藏
畫中的人物瑪麗-特瑞莎.華特是畢卡索深愛過的女人,她與畢卡索邂逅時才17歲。畢卡索描繪她的作品,多半是強調身體各部分的渾圓,傳達他對少女年輕身體的著迷與禮讚。這幅作品以圓弧曲線勾繪出的柔軟身形,透著聖母般溫柔的光輝。
畢卡索/夢/1932年/油彩 畫布/130×97公分/私人收藏
畫中人物瑪麗-特瑞莎.華特是畢卡索的情人之一。整幅作品色調鮮明,用筆直接,線條使用較多,充分表現女人身體線條。畫面視覺效果舒服,對比色的運用,補色的運用,對比中不失協調。顏色的運用,讓整個畫面顯得那麼的協調,整體有種夢的意境。女人的臉被從中截開,是立體派表現的一種手法。
畢卡索/閱讀/1932年/油彩 畫布/64.4×51.1公分/私人收藏
畫中人物瑪麗-特瑞莎.華特是畢卡索的情人之一。作品描繪瑪麗-特瑞莎的膝上放了一本書,看書看著入睡。畢卡索當時的妻子歐嘉在展覽會上看到這幅畫之後就和畢卡索離婚了,因此這幅畫成了畢卡索婚變的作品。
畢卡索/瞎眼的牛頭人身獸/1934年/仿美柔汀手法的粉末腐蝕法/奧斯汀Blanton美術博物館藏
畢卡索/米諾托之戰/1935年/凹版蝕刻版畫/49.8×69.3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米諾托之戰〉不僅是獨立存在的作品,同時還是畢卡索著名的〈格爾尼卡〉的視覺來源,從中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元素。
作品表現了一個極具煽動力的畫面,畫中充滿了各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在這個狹小的、被固定的畫幅空間內,同時發生了諸多行為:一個手持蠟燭和鮮花的年輕女孩和一個巨大的牛頭人身怪物──米諾托,在對抗中彷彿瞬間停滯了一般;在他們中間,一個受傷的女鬥牛士和一匹正在嘶鳴的馬仍糾纏在一起;畫面上方有兩個女孩和象徵和平的鴿子;左側梯子上則出現了一個滿面鬍鬚的男人;而遠方的地平線上,則有一艘小小的帆船。
這幅讓人感到糾結的作品其實也是畢卡索階段性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當時他與歐嘉的婚姻麻煩重重,而情人瑪麗-特瑞莎.華特懷孕的消息又讓他十分矛盾。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似乎可以看到歐嘉和瑪麗-特瑞莎的影子。在那一階段,牛頭人身的米諾托經常出現在畢卡索的創作之中。
畢卡索/瑪麗特瑞莎華特肖像/1937年/油彩 畫布/100×81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畫中人物瑪麗-特瑞莎.華特被分解成各個不同的色塊與區域,畫中色彩鮮艷,線條柔和圓潤,整體觀之,有極佳地統一性。
畢卡索/朵拉瑪爾肖像/1937年/油彩 畫布/92×6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畫中人物朵拉.瑪爾是一位個性剛強硬朗的攝影師,也是畢卡索的情人之一,畢卡索因為她而跟瑪麗-特瑞莎.華特分手。
畢卡索/哭泣的女人/1937年/油彩 畫布/61×50公分/倫敦泰德畫廊藏
此畫是畢卡索最具爆發性的一件作品,女人哭泣的眼睛、張開抽搐著的鼻翼、還有似乎一面咬著白色手帕一面啜泣的嘴巴,在在把女主角哭泣時的動態表現得生動又有喜感。
立體派的繪畫技巧在此畫中十分明顯: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同時看見正面的眼睛與側面的眼瞼、側面的鼻子和正面的鼻孔,在前面的白色手帕卻與其後的兩旁牙齒交疊在一起,手指好像在擦拭鼻涕又同時抹去眼淚……。
在故鄉西班牙燃燒著戰火的1937年,畢卡索畫了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格爾尼卡〉。那一年,德國飛機襲擊了不設防的格爾尼卡,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八百多人受傷,整座城市幾乎完全被毀。消息傳到巴黎,畢卡索立刻以畫筆為武器投入了戰鬥。
在作畫的同時,畢卡索寫了一篇聲明稿:西班牙的戰亂是反動勢力對抗人民、對抗自由的爭鬥。身為藝術家,我的一生只不過是一場抗拒反動勢力、對抗自由的爭鬥。即使只有片刻,請問我會同意反動勢力和邪惡?
畢卡索/格爾尼卡/1937年/油彩 畫布/351×782公分/馬德里索菲雅王妃藝術中心藏
全畫以黑、白、灰的色調來呈現主題意識,使得畫面看起來充滿悲傷氣氛;擰扭的形體在竭力地嘶叫吶喊,恐懼或震驚的表情帶來身歷其境的壓迫感,強烈地不安氣息籠罩著觀賞者的心。
此為畢卡索因西班牙發生內戰而創作的作品,以喚起世人對殘酷戰爭的注意,畫中對暴力有著強烈的控訴,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反戰作品之一。
1940年,德國人占領了巴黎,蓋世太保到處搜尋猶太人,而畢卡索也被懷疑有部分猶太血統,他的作品在占領區內被查禁,當戰爭變得更黑暗時,畢卡索閉門不出,在家裡作畫,因此戰爭期間,酒館裡就很少看到他的影子。
畢卡索/朵拉與小貓/1941年/油彩 畫布/128.3×95.3公分/私人收藏
作品描繪朵拉.瑪爾,也就是畢卡索的情人,坐在一個椅子裡,一隻小貓停在她的肩膀上歇息。此畫最近一次公開拍賣為2006年於紐約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以9,500萬美元拍出,成為當前世界上最貴的畫作之一。
畢卡索/戴魚帽的女子/1942年/油彩 畫布/100×81公分/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藏
畢卡索/晨歌/1942年/油彩 畫布/195×265公分/巴黎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藏
房間幽暗密閉得令人窒息,裸女如麻繩般擰結著的身軀躺臥在堅硬的床上,吟唱者正襟危坐在床邊的椅子上,左手握著曼陀鈴正要開始演奏,或者剛剛結束他的吟唱。畢卡索用大面積的冷色和暗色鋪陳並渲染整個畫面,吟唱者的皮膚呈現著鬼魅一般的藍色,而衣著也呈冷灰色調,唯一的亮色是僵臥在床上的裸女,使畫面籠罩著一種緊張和不安的氛圍。
畢卡索/蹣跚學步/1943年/油彩 畫布/130.2×97.1公分/美國魯耶大學藝廊藏
畢卡索用抽象的線條來表現出幼兒的初學步。圖中的孩子因要保持平衡而扭曲了臉龐;將母親的臉部平面化,以顯現出她彎腰的動作。畢卡索把孩子身軀的比例放得很大但卻步履蹣跚,用意在:每個孩子的第一步無論走得多笨拙,但卻是值得紀念的。
畢卡索/牡牛頭像/1943年/皮 金屬/33.5×43.5×19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某日,畢卡索心情沉悶地坐在他的畫室裏,這時有人敲門,來者是鄰居老人,只見老人手捧一隻鮮血淋淋的鴿子,向畢卡索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原來老人有一位孫子,被慘無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扔到了樓下,慘死在街頭,匪徒還用刺刀將孫子養在鴿籠裏的鴿子全部挑死。老人講到這裡,對畢卡索說到:「先生,我請求您給我畫一隻鴿子,好紀念我那慘遭法西斯殺害的孫子。」隨後,畢卡索懷著悲憤的心情,揮筆畫出了一隻飛翔的鴿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年10月畢卡索加入法國共產黨。1950年11月,共產黨在華沙召開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又欣然揮筆畫了一隻啣著橄欖枝的飛鴿,象徵著和平,作為對大會的紀念,世人稱讚不已,各國紛紛發行紀念郵票。當時智利的著名詩人聶魯達把它叫做「和平鴿」,從此,鴿子才正式被世人公認為和平的象徵。
畢卡索/戴項鍊的維納斯/1947年/陶塑/38×11×8.3公分/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藏
畢卡索/大兀鷹形狀的瓶子/1949年/陶塑/37.5×40×16.5公分/法國安蒂布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牡牛/1949年/陶塑/37×40×30公分/法國安蒂布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戴髮網的女子/1949年/彩色石版畫/65×50公分
1920年代起,畢卡索開始創作石版畫,而且運用古典風格的線條勾勒造形。從此時起,這種線條伴隨著他的版畫創作,不論是在簡潔的造形或複雜的構圖上,直到他的晚年。
晚期
晚年的畢卡索除了持續作畫外,對雕塑和陶瓷器很感興趣,開始此一領域的探討,這時期,成百成千的陶瓷從他手中產生出來,鴿子、貓頭鷹、古希臘人、繪有牧神、野牛、太陽的碟子,使他的藝術技巧又創另一高峰。
畢卡索/山羊/1950年/柳條 木片 紙板 石膏/120.5×72×144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推著嬰兒車的女人/1950年/銅鑄/203×145×61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母與子/1953年/雕塑
畢卡索/Plat ovale/1953年/油彩 陶瓷/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鴿子/1953年/陶塑/11×20.8×8公分/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藏
畢卡索/二隻鳥(壺的二面)/1953年/水壺/28.2×27.5×18.5公分/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藏
畢卡索/閱讀的女人/1953年/木雕/15.5×35.5公分
畢卡索/女人的容顏/1954年/木雕/78×36×34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1955年/油彩 畫布/114×146公分/私人收藏
來自於19世紀畫家德拉克洛瓦作品的靈感,畢卡索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先後改編創作了15幅系列作品,並以A到O作為編號。此畫(O版)是整個實驗系列最後一幅作品,累積上百張紙本、14張油畫的結晶,其極高的完成度展示了立體主義、透視和激烈的色彩,是世界各大畢卡索展中的重點項目,可說是他創作的里程碑。
〈阿爾及爾的女人〉被視為現代藝術的傑作,主題為裸露的妓女,為畢卡索畫作常見主題,並以招牌的立體主義繪成,向亦敵亦友的畫家馬諦斯致敬。
畢卡索/鬥牛/1957年/陶長盤/28.5×68公分/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藏
畢卡索/仿小克拉納赫的女子圖/1958年/彩色膠版畫/64.5×53.3公分/倫敦泰德美術館藏
這時期的畢卡索經常運用前輩大師的構圖與題材,加以變形改造,以對話方式開發藝術表現的新素材及理念。
凸版作品,必須將需要的顏色分別製版,再重疊印製在一起,相當費時。畢卡索以粗獷簡練的刀法,利用黑白襯托三原色,創造出這件活力生動的作品。
畢卡索/足球選手/1961年/鐵片/59.5×49×14.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二手攤開的人/1961年/鐵片/183×177.5×72.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戴帽女子胸像/1962年/彩色膠版畫/63.5×52.5公分
在版畫作品中,畢卡索展現出豐沛的幻想能力及藝術理念,同時他也樂於試驗發展版畫的技法。他在1950年代學到膠版技法,並在多版套色之外,以自己發明的方式創作彩色膠版。往往他只運用一張版面,但多次加工,每次加工後便上色施印,直到畫面完成。
畢卡索/牧神頭像/1962年/彩色膠版畫
畢卡索/女人的容顏/1962年/鐵片/33×24×16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畢卡索/臉/1963年/陶盤/25.3公分/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藏
畢卡索/畫家和模特兒/1963年/油彩 畫布/130×162公分/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此畫描寫了畫家在畫女模特兒的情景,右側的裸女坐在地上,畫家坐在椅子上聚精會神地作畫,背景簡略,人物充滿畫面。畫家完全以自我的立體派面貌來表現對象,他將人體拉長、壓扁、扭曲、調位,從而獲得了令人驚駭的藝術效果。
畢卡索/吻/1969年/油彩 畫布/60×70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受到日本版畫中平塗與線條表現的影響,畢卡索粗黑的邊框與大膽單色平塗技巧,使得畫面看起來十分平面並富有張力,立體派多視點的透視法,使得在同一個畫面上看到各種不同角度。如畫面中男子的鼻子就同時呈現出正面與側面兩種不同角度。
畢卡索/抽煙斗的男人/1969年/油彩 畫布/195×129.8公分
畢卡索以有力的筆觸描繪了這幅作品,此時的他正沉迷於創作其藝術生涯後期的代表作──充滿活力的「火槍手」巨幅系列。畢卡索對火槍手情有獨鍾,在這個奇想詭誕的系列中,他將自身形象融入畫中人:既是仗劍直行的戰士、藝術家、風度翩翩的騎士,也是充滿男子氣概的英雄人物。這件作品畢卡索採用了更大尺寸的畫布來作畫,以此顯示在他藝術生涯的最後時期,依然是位想像力超凡、活力十足和精神抖擻的藝術家。
畢卡索/自畫像/1972年/粉彩墨水 紙/65.7×50.5公分/私人收藏
畢卡索創作許多立體派形式的肖像畫,這些作品雖然是透過寫生創作,但畫出來的形象卻往往是變形的主觀呈現,這是將畫家自身的形象與特徵,透過藝術家的巧手重新拼湊出一種新的造形表現。
畢卡索不斷探索的一生終於走到了盡頭,1973年,他平靜地死在自己的床上,死在一大堆畫作及收藏品的中間。他的一生就像一個太陽猛烈地燃燒著自己,照亮人們,被世人稱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當之無愧。
資料來源:
巴勃羅·畢卡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畢卡索 <現代畫立體主義宗師> @ 藝術家 :: 五夢網
畢卡索 | 視覺素養學習網
畢加索作品大全(高清630張) @ "老師"的日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名畫檔案】網路畫廊-畢卡索
變動不居:淺談畢加索的版畫 | 家+藝術
巴黎的「洗衣船」 | 畢卡索的玫瑰紅初戀 - 每日頭條
【畫展】世紀大師畢卡索 Picasso @ 薇琪的玩耍俱樂部 :: 痞客邦
藝術| 6幅作品帶你回溯畢卡索的一生 - 每日頭條
藝術家可以看到高於現實的東西:畢卡索《晨歌》淺析 - 壹讀
畢卡索(Pablo Picasso)-新古典主義時期
藝術大師世紀畫廊6 | 閣林國際圖書
現代藝術魔術師畢卡索| 藝術家出版社
Giorgio Morandi (July 20, 1890 – June 18, 1964) was an Italian painter and printmaker who specialized in still life. His paintings are noted for their tonal subtlety in depicting apparently simple subjects, which were limited mainly to vases, bottles, bowls, flowers and landscapes.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