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球評換你當 (1)基本介紹
棒球是一種團體球類運動,由人數最少為9人的兩支隊伍在一個扇形的球場進行「擊球—跑位」形式的對抗。球員分為攻、守兩方,攻方球員利用球棒將守方投擲的球擊出,隨後沿著4個壘位進行跑壘,當成功跑一圈回到本壘就可得1分;而守方則利用手套將攻方擊出的球接住或擲回,以使攻方球員出局。比賽中,兩隊輪流攻守,9局中(少棒為6局)得分較高的一隊勝出。若正規9局打完後雙方得分仍相同,則進入12局制延長賽或依其他規定或認定為和局。(MLB美國職棒大聯盟則採無限局數延長賽,無和局制度)
以下就介紹棒球比賽中常用的術語:
攻、守
主場
攻守:先守後攻。(每局上半局守備,下半局進攻)
球衣:淺色球衣、球褲,例如白色。
休息區:一壘側(國際正式比賽在三壘側,有特殊規定時從其規定)。
客場
攻守:先攻後守。(每局上半局進攻,下半局守備)
球衣:深色球衣、球褲,例如深藍色。
休息區:三壘側(國際正式比賽在一壘側,有特殊規定時從其規定)。
打擊順序
打擊順序簡稱打序,又稱為棒次。進攻球隊的球員應按照該隊打擊順序名單之次序,依序進行打擊任務。在打擊順序名單中,排名第一位者稱為第一棒,排名第二位者稱為第二棒,以此類推。
第一局以後,每局開始的第一位擊球員,為前一局最後完成打擊任務的下一位球員。以下針對部分棒次做說明:
第一棒:先發上場的9位球員裡,第一位登上打擊區的打擊者。由於第一棒肩負率先開啟球隊攻勢,以及觀察對方先發投手的狀況等責任,因此在傳統觀念中,一個標準的第一棒,通常須具有水準之上的選球能力及優異的跑壘速度,以高上壘率製造得分機會給後續的中心打者,也更容易執行盜壘戰術。
第二棒:必須具有高上壘率,以確保中心打者打擊時,壘上至少會有跑者以製造打點機會。
第三棒、第四棒、第五棒:此三個棒次並稱為一支球隊的中心打者(中心棒次)。第四棒乃是所有棒次中的靈魂人物,通常一位各項能力都必須是球隊中佼佼者的球員,才會被教練賦予擔任第四棒的責任,因此,「第四棒」就成為強打者的代名詞。
第八棒:擔任此棒次的球員有很高的比例是捕手。
第九棒:在沒有指定打擊制度的賽事中,幾乎都是由投手擔任;而有指定打擊制度者,則通常是讓打擊能力較差的先發球員擔綱。
指定打擊(Designated Hitter,DH)
指定打擊是按照打序輪到投手進攻時,代替投手上場打擊的打者。這名打者只需在己隊進攻時上場打擊,不需在敵隊進攻時擔任守備。
守備位置
防守方的目的是阻止對方贏取分數,防守時由9名球員上場(各守備位置的編號,代表一般棒球比賽紀錄時所用以代表各野手的代號):
投手(Pitcher,P)①:負責投球,供進攻方擊球員打擊。
捕手(Catcher,C)②:位於本壘後方的守備位置,負責接捕投手的投球。
一壘手(First Baseman,1B)③:防守一壘。
二壘手(Second Baseman,2B)④:防守一、二壘之間。
三壘手(Third Baseman,3B)⑤:防守三壘。
游擊手(Shortstop,SS)⑥:於二、三壘間機動防守。
以上守備人員稱為內野手(Infielder)。
而外野手(Outfielder)則分為:
左外野手(Left Fielder,LF)⑦:防守左外野位置。
中外野手(Center Fielder,CF)⑧:防守中外野位置。
右外野手(Right Fielder,RF)⑨:防守右外野位置。
板凳球員(Bench Player)
板凳球員又稱為替補球員,指沒有被總教練排定於先發攻守名單(Line Up)之球員;亦即在比賽開始時未擔任攻守任務的球員。
由於這些球員習慣上均坐在球員休息區板凳上,因而得名;通常也可以泛指未在固定先發陣容之中的球員。
板凳球員仍可視教練之調度,在適當時機上場,擔任代打、代跑、代守等任務。
代打(Pinch Hitter)
比賽中,可用來進行現有打擊順序名單替換的未上場球員。由於棒球規則規定,球員在退場後即不得再上場,因此代打者在下一局起就必須接續原球員的守備位置,若代打者的守備位置與原打者有異,則下一局起,防守陣容將會進行較大的變動。有指定打擊的名單中,任何打者代打,皆直接入替原打者的位置,指定打擊亦是直接入替。在九人制棒球中,除非教練團派另一投手代打,或該代打者被教練團要求下一局進行投球,否則在守備局,教練團必須另外一位投手接替上一任投手的投球。
代打派用時機為比分接近時、對應守方投手調度,或是比分差距考量,以代打來讓主力球員退場休息,並讓這些代打上場的替補球員舒展身手、增加經驗及消化局數。
代跑(Pinch Runner)
比賽中,可用來進行現有打擊順序名單替換的未上場球員。由於棒球比賽規則規定:球員在退場後即不得再上場,而代跑者在下一局起就必須接續原球員的守備位置。若代跑者的守備位置與原打者有異,則下一局起,防守陣容將會進行較大的變動。有指定打擊的名單中,任何打者代跑,皆直接入替原打者的位置,指定打擊亦是直接入替,到比賽結束。
更換代跑球員的時機有:1.欲下盜壘戰術時;2.原跑者受傷時;3.主將欲休息時;4.新秀須磨練時;5.離壘技巧差時;6.跑者腳程慢時。
代守(Pinch Field)
比賽中,防守方可更換現有先發名單中的球員,由替補球員上場防守;球員被更換後,該場比賽就不能再上場,同時其打擊順序也必須由替補球員擔任。
代守球員奉命上陣救援或墊場的時機有:1.原守者受傷時;2.原守者失控時;3.因戰術理由時;4.為琢磨新秀時;5.守者打擊差時。
比賽後段球隊領先時也是代守派用的好時機,由打擊能力強的先發球員打下分數,再換上守備能力較強的替補球員上場守住勝利。
好球帶(Strike Zone)
以擊球員之肩部上緣與球褲上緣之中間平行線作為上限,以膝蓋下緣作為下限,通過本壘板之空間者稱為好球帶。在等待投球的擊球員,有時為了縮小好球帶雖然採取身體蹲下來異於平時不自然的擊球姿勢,主審應依其經常採取的正常擊球姿勢來決定他的好球帶。
滿球數(Full Count)
擊球員獲得兩個好球與三個壞球時稱之。
殘壘(Left on Bases)
殘壘數指該半局結束後,進攻方仍留在壘上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