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表演建築空間
聲音的傳遞與空間環境息息相關:在密閉挑高的空間,只要輕輕說話,就可以聽到回音。但若在鋪滿地毯與窗簾的房間,聲音就不容易被聽見。在戶外空曠的場地,聲音的傳遞就更為分散。
早在古希臘時期,科學家已經發現聲音與環境的關係,便運用聲學原理來建造表演建築空間,使之達到最好的傳聲效果。
建於西元前330年的埃皮達魯斯劇場,因地形的條件靠山而建,舞臺呈現半圓形設計,由於聲音傳導的距離相等,因此可將演出者的聲音清晰地傳遞到各個角落。
觀眾席依半圓式的山坡地形層層而上,將舞臺全貌盡收眼底,有「古希臘建築運用聲學原理的典範」之美譽,而後雅典衛城阿提卡斯劇場、羅馬競技場都是仿照其模式而建。
知識補給站 阿提卡斯劇場
建於西元前580年的衛城,位於雅典市中心的山城上,是希臘最傑出的古建築群。衛城有兩個半圓形的劇場:戴奧尼索斯劇場與阿提卡斯劇場。
前者以酒神戴奧尼索斯為名,可容納17000名觀眾,現已不具表演功能;後者可容納6000名觀眾,至今仍然使用,是每年夏季露天音樂會與戲劇演出的聖地。
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戴奧尼索斯與小愛神赫洛斯。戴奧尼索斯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散布歡樂和隱身在狂歡慶典中,其職責為守護希臘的農業與戲劇文化。
希臘人利用天然地形興建露天形式的劇場,羅馬人則以人為力量打造半戶外形式的劇場。
羅馬劇場依古希臘劇場形式改良而成,分為狹長形的舞臺區,以及半圓形的樂隊區。舞臺區加有拱頂,觀眾席由半圓形的樂隊區向外擴張,座位重疊排列;劇場外圍設有走廊,作為避雨之用。
建於西元前13年的羅馬馬切羅劇場為放射狀牆身與拱頂式建築,聲音以圓周為中心向觀眾席傳導放射。
法國沙特大教堂正面的雙塔與高聳的尖頂,為典型的哥德式教堂。
表演建築空間隨著年代、地區、風俗民情的不同,在外觀上也有所差異,例如:尖頂的哥德式教堂建築適合純人聲的演出;以切割蛋的概念而形成帆船外觀的雪梨歌劇院具有現代建築的美感;外號「水煮蛋」呈半橢圓球形外觀的北京國家歌劇院,兼具視覺與聽覺的功能,以及結合觀光與休閒需求的臺中圓滿戶外劇場,皆反映出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建築空間的不同需求。
雪梨歌劇院大音樂廳帆船式的屋頂設計有許多反響板,可讓聲音折射到觀眾席,產生立體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