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
道教儀式音樂可分為人聲唱誦的「聲樂」和樂器演奏的「器樂」兩部分,前者主要由道士念誦經文,後者則常作為唱誦時的伴奏;依據道士的道法來源,道教儀式音樂可分為「正一」與「靈寶」兩派。
道教音樂
正一派唱腔較明快高亢,而靈寶派唱腔較典雅,唱念法近似南管。在法事活動中,音樂和儀式、唱頌、舞步等互相配合。由於道教音樂吸收各地音樂型態,時常會用到南北管、歌仔戲等民間樂曲的旋律。
步虛調
道教音樂〈步虛〉,其屬於靈寶派唱腔,是在拜神儀式所使用,樂曲典雅,詞意描繪飄渺的天上仙境,在不同的場合配上不同歌詞演唱。
道教科儀樂器
道教科儀中使用的樂器,早期只有鐘、磬、鼓等敲擊法器。後逐步加入了吹、拉、彈等樂器。 全真道以吹管樂器和法器為主,另加有少量拉弦、彈撥樂器; 江南正一道歷來重視齋醮音樂,所用樂器多而齊全,計有:笛、嗩吶、笙、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等等。
道教科儀法器
法器是道教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顯示法力的一種象徵性器物。宮觀中的法器平時皆陳列於法壇的法器架上。通常用的法器有兩類:一類為仰啟神仙、朝敬祖師及為了驅惡鎮邪的器物,玉印、寶劍、令旗、令箭、勅令牌;另一類為各種打擊法器,常用的有鐺子、手鈴、木魚、鼓。 道教科儀音樂中所使用的法器,主要是打擊法器。
小法仔 法仔鼓
小法科儀大致分為清壇.祝壽.開廟門.開光.安座.祭改.請神.... 中尊為金鞭聖者 是對整個小法科儀有較高深的經歷道行 才能站在中尊
小法仔人數可以從8人-18人 角色有五種 拿黑旗、站中尊(拿法鎖)、打法鼓(4-12人之多)、敲鑼(兩人)、巴鈴(兩人)
佛教音樂
佛教音樂起源於印度 吠陀時期,為便利唱頌經文,逐漸形成具特定旋律與節奏的音聲組織,稱為「梵唄」,即「佛曲」之意。 佛曲唱頌之歌詞皆出自佛經,內容多為讚嘆佛德。 除了唱頌,也會以樂器伴奏,稱為「法器」,常見的有鐘、鼓、磬、引磬、木魚、鈴等擊樂器,有時也用二胡、琵琶、笙、笛、簫等旋律性樂器伴奏唱腔。
佛教音樂
佛教音樂的演唱形式主要有:梵唄、偈、贊等。其中,梵唄演唱方式包括領唱和眾唱、獨唱、齊唱,偈、贊是佛教儀式中採用詩經。
梵唄演唱方式包括領唱和眾唱、獨唱、齊唱常以法器起音與收尾,樂曲風格多莊嚴沉靜,旋律平順委婉。
觀世音讚
〈觀世音讚〉是由原光佛學院梵唄教授悟禪法師演唱,曲調祥和清淨,給予聽者平靜安穩的感覺,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化身,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普遍的信奉菩薩之一。
佛教新聲
佛教音樂大致可歸納「海潮音」與「鼓山音」兩種體裁。
「海潮音」源自中國北方系統,音樂風格莊嚴悠揚,旋律起伏變化較大,多以擊樂伴奏。
「鼓山音」為南方系統,多用閩南語發音,曲調節拍平穩流暢,在經懺法會中常加入旋律樂器伴奏。
佛教音樂—佛曲新聲
佛教因盛行於華人地區,影響所及,流行樂壇也開始從事佛教歌曲創作與發表。 現代佛曲創作常以西洋和聲、調性等表現,結合流行音樂風格,歌詞亦不受限於經文或咒語。 這首佛曲〈人間有愛〉,是由音樂創作人姚若龍填詞、巫雨白譜曲,並由歌手殷正洋與萬芳演唱。
回教五大功
1.唸真經-除了真神阿拉之外沒有別的神了, 若信了又改變會被處死。
2.禱告-一個忠實的回教徒每天禱告五次 (天亮之前、中午、下午、日落、睡前。)
3.捐獻-規章裡,回教徒必須捐贈收入的四十分之ㄧ 給窮人或回教事工,此外並鼓勵自由捐獻。
4.齋戒-遵守每年九月齋戒月,三十天禁食,於陰曆 齋戒月,日落不吃東西(生病、孕婦、旅客除外)。
5.朝聖-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徒步到阿拉伯麥加朝聖, 繞行神之屋七次。
朝聖: 一生中要到麥加朝聖一次,並且繞神之屋(kaaba)七圈。
宗教音樂: 分為招喚禮拜時的阿讚與古蘭經的吟詠兩類,。
西方宗教音樂發展
西方音樂的發展與宗教音樂關係密切,從猶太教、天主教到基督教音樂,都已頌讚奉獻給神為目的。
西方宗教音樂發展
天主教儀式音樂
天主教音樂配合宗教儀式進行,形成一套嚴謹的體系。 西元六世紀時由羅馬教皇葛雷果一世(Gregory I)將當時流傳的聖歌有系統地整理編纂為《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西方宗教音樂發展
天主教儀式音樂
《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歌詞為拉丁文,大多取材自《聖經》經文,由人聲以無伴奏方式演唱。歌曲旋律配合歌詞和句法的抑揚頓挫,節奏自由,音域起伏不大,以方便神職人員和會眾傳誦歌唱。
西方宗教音樂發展—譜號大解密
當時多聲部合唱聖樂曲使用的譜號,除了低音譜號,還有C譜號,其所在五線譜的線上即代表中央C音。如上頁譜例的混聲四部合唱曲,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聲部都使用C譜號,只有男低音用低音譜號。
基督教音樂—巴赫清唱劇與聖詠合唱
你聽過教會唱詩班的優美歌聲嗎?基督教歷經千餘年,音樂在傳教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西方古典音樂發展深具影響力。
基督教音樂—巴赫清唱劇與聖詠合唱
西方古典音樂發展深具影響力的音樂家,如︰巴赫、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等都有聖樂作品傳世,其中尤以巴赫為最。
巴赫清唱劇與聖詠合唱
巴赫是虔誠的基督教 路德教會教徒,大半生都在教會任職,宗教音樂占他創作的大多數。 任職教堂樂師期間,共寫作兩百多首清唱劇,以供每個星期天的禮拜儀式及教堂聖日使用。此外,他也創作與編寫許多適合一般信徒在聚會儀式中詠唱的四部合唱曲聖詠(chorale)。
〈耶穌,人類渴望的喜悅〉,選自《心、口、行為、生命》,曲子G大調,三四拍,混聲四部演唱
倫敦德里小調
基督音樂在各地傳唱,為讓民眾普遍吟唱詩歌,將原本的拉丁語詞翻譯成各國語言,甚至重新填詞。 愛爾蘭歌曲〈倫敦德里小調〉寫於西元1600年間,作曲者為歐卡漢。以下為美國福音歌手芮葩填詞的〈祂關懷我需求〉C大調,四四拍。
原聲吟詠在台灣
在臺灣,天主教、基督教最早在十七世紀初葉隨著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足跡傳入,因此各地常可看到教堂或禮拜會堂的建築。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更多傳教士來到臺灣傳教布道,他們將宗教信仰融入臺灣社會生活習俗,將各項建設帶進偏鄉僻壤,讓許多原住民接受這來自西方的宗教洗禮。
原聲吟詠在台灣—原住民基督教詩歌欣賞
這首阿美族語詩歌〈頌讚主眷顧〉創作背景源自於當時在臺東的一群阿美族人,因為宗教信仰和生活不受認同而被到壓迫,便創作了這首詩歌互相勉勵。 臺灣因曾被日本統治,音樂深受影響,此曲即為日本民謠改編,採用小調音階旋律、四拍子。
宗教音樂與慶典博覽
世界上宗教教義個不同,但其重點都是尊重生命、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友愛、關懷為本、自我修行與修正,進一步邁向和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