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齊柏林(1964/12/27-2017/6/10),出生於台灣台北市,臺灣空中俯瞰拍攝導演、攝影師、環境保護運動者,有「一代空拍大師」的美譽。
他所導演的首部長篇電影作品《看見台灣》獲得第五十屆金馬獎兩項提名,並榮獲最佳紀錄片獎。
原本從事公職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空拍,被台灣這塊美麗的大地深深吸引,於是開始了他長達20餘年的空拍工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齊柏林
經歷
齊柏林於1990年進入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擔任行政工作,因為他對攝影相當喜愛,1991年起開始負責以空中紀錄國道三號等高速公路的興建過程。
之後齊柏林開始在公餘租用直升機從空中拍攝台灣的地景超過二十年,至今飛行時數已超過1600小時,拍攝影像超過30萬幅。
延伸閱讀:遠見|飛到天際,才認識自己的土地
自1998年起,齊柏林於《大地地理雜誌》發表空中攝影作品。
2005年,於臺北中正紀念堂及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台灣最大規模戶外攝影展覽。
在這段期間內,齊柏林一直都是以拍平面影像為主。
生涯轉折
2009年發生八八水災後,齊柏林乘著直升機飛入災區拍攝,在影像中看到台灣的環境滿目瘡痍,他體悟到光是平面影像不足以讓人真實地感受到台灣的土地正面臨著危機,台灣還有更多的地方是值得被記錄下來。
再加上看到盧貝松與楊·亞祖-貝彤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搶救地球》,所以他將自己近新台幣300萬元的積蓄投入,並將自己的房子向銀行抵押借貸,購入臺灣首見、價格近新台幣3000萬元的專業空拍設備,展開台灣首部空拍紀錄片的拍攝計畫。
延伸閱讀:天下|追夢典範 齊柏林
2009年,齊柏林成立了台灣阿布電影公司,並展開了台灣首部空拍電影《看見台灣》的拍攝製作。
《看見台灣》於2012年台北電影節首播部份片段,並於2013年11月1日上映。
2013年,《看見台灣》獲得第五十屆金馬獎兩項提名,並榮獲最佳紀錄片獎。
這些年來我深深的被台灣的 美麗大地所震撼、感動,
同時,也對台灣地貌的轉變而感到 憂心與不捨。
我看見的,也很想讓您看見
-齊柏林-
在這趟飛行旅程中,您將看見台灣,我們的家,有點熟悉卻又陌生。
每天生活於其上的我們,應該與她最親近才是。
這些千姿百態值得您反覆思量,她的美麗,她的傷痕,在鏡頭下已透露了解答。
2017年6月8日,舉行《看見台灣》續集《看見台灣II》開鏡記者會,齊柏林談起「看見台灣II」眉飛色舞,他期望把視野擴展到台灣之外,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最遠到達紐西蘭。他一方面希望藉此開拓台灣民眾的世界觀,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擁有「同樣的季風,同樣的洋流」。
另一方面,齊柏林在記者會上再三提及,經許多學者考證已證實,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是來自於四、五千年前台灣的原住民,透過一葉扁舟航向南太平洋,他希望「看見台灣II」能喚醒台灣民眾血液中沈睡的「冒險DNA」,而不要只是以「小確幸」自滿。
深知每次起飛都是冒險、「在天空中都是生死一瞬間」的齊柏林說:有時天候不好,海上大風一吹,混亂的氣流,搖晃的機身,讓他不禁害怕地自問:「我幹嘛在這裡?」但一回家,整理拍出來的照片,原來的疑惑都會消失無蹤,馬上又想出發,繼續用空拍說台灣故事。
他表示:每次飛上天空,抓取前所未見的畫面,回到陸地感動更多人、發揮影響力,這正是探險的意義與精神。自豪於冒險精神的他勉勵年青人不要怕困難、勇於嘗試追夢,「你的血液中一定要有冒險的因子存在!」
齊柏林導演為了完成他的夢想,不惜一切的籌措資金,最終誕生了這屬於台灣土地的故事。
夢想一詞在給努力不懈的人們詮釋下,似乎也沒那麼遙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