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
林懷民(1947年2月19日-),臺灣嘉義縣新港鄉人,現代舞蹈表演團體雲門舞集創辦人與藝術總監,作家、舞蹈家與編舞家。
林懷民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2006年獲選為Discovery頻道《台灣人物誌》的6名主角之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林懷民
享譽國際的台灣編舞家林懷民,十四歲發表第一篇小說,是六、七零年代台北文壇矚目的作家。
他在留學美國期間,修習現代舞,一九七三年在台北創辦「雲門舞集」,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
相關連結:現代舞人物誌|林懷民
家庭背景
祖籍漳州龍溪的曾祖父林維朝是1887年,也就是清朝光緒13年的秀才。
祖父林開泰是留學日本的醫生,父親林金生則是台灣首任嘉義縣縣長。
生平
生長於台灣士紳家庭的林懷民,很早就對舞蹈鍾情,五歲那年,家人帶他去看了電影《紅菱艷》。林懷民非常喜歡電影中的舞蹈和音樂,看完電影後在家中擺動肢體,做出種種舞蹈動作。
後來,林媽媽替兒子做了一雙白色的舞鞋,那是林懷民的第一雙舞鞋。
相關連結:開眼電影網|紅菱艷 The Red Shoes
到了1961年,美國荷西.李蒙(José Limón)現代舞團來台灣表演,當時14歲的林懷民就讀於台中一中,看過舞團的表演之後,林懷民對舞蹈的熱愛進一步被啟蒙了。這時,林懷民也開始寫作,作品「兒歌」刊登在《聯合報》副刊上,他用稿費上了生平第一次舞蹈課,為期兩個月。
相關連結:現代舞人物誌|荷西.李蒙
1965年,他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次年轉到新聞系就讀,並且開始間歇性習舞,曾經當過旅美舞蹈家黃忠良的學生。
1967年,台灣舞蹈家王仁璐首度引進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技巧,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台灣第一次現代舞蹈發表會,這次演出開啟了林懷民對瑪莎.葛蘭姆現代舞編舞理念的喜好。
相關連結:國家教育研究院|王仁璐
延伸閱讀:王仁璐的路
相關連結:維基百科|瑪莎.葛蘭姆
1969年,22歲的林懷民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蟬》,成為台灣文壇矚目的青年作家。
大學畢業後他前往美國留學,一面讀書,一面正式在瑪莎.葛蘭姆以及摩斯.肯寧漢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
1972年,他從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得藝術碩士學位。
相關連結:國家教育研究院|摩斯.肯寧漢
1973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
30多年來,雲門在台灣各個城市和鄉鎮巡迴演出,把藝術推動下鄉,並且每年定期舉辦戶外演出,饗宴更多的群眾。雲門也經常出國公演,獲得無數好評,成為台灣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團體。
相關連結:雲門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udn|想逃的林懷民注定當舞蹈赤腳醫生
世界性的讚譽
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珂芙就讚許:「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
德國權威舞評家約翰.史密特也說:「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舞作,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
柏林晨報則認為他是「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
成就
2000年,歐洲舞蹈雜誌將林懷民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國際芭蕾雜誌將他列為「年度人物」。
2004年,國際舞蹈聯盟特別舉辦「榮典」,肯定林懷民對台灣及世界舞壇的貢獻與成就。
2005年,林懷民獲頒美國喬伊斯基金會文化藝術獎,這是此獎項第一次頒給藝術舞蹈類得主,也是第一次頒給美國以外人士。
同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英雄人物」。
2006年,獲得國際表演藝術協會頒發卓越藝術家獎,同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贈約翰‧洛克斐勒三世獎,表揚他對亞洲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
2008年,因為「解決傳統藝術現代化的大問題;透過舞蹈把中華文化傳播到全球」,獲頒「影響世界華人」。
同年,獲得法國文化部頒授騎士文藝特殊貢獻二級勳章,肯定他「卓越的藝術成就,以及在台灣致力推廣文化的努力」。
作品
舞作:
《薪傳》《白蛇傳》《水月》《九歌》 《紅樓夢》《行草三部曲》等70餘齣。
文字創作:
《蟬》《說舞》《擦肩而過》《雲門舞集與我》等。
相關連結:雲門舞作
雲門與林懷民
雲門輪流在各城鎮,舉行大型戶外免費公演及現場轉播,累計觀眾人數超過百萬人次。
在忙碌苦悶的現代生活裡,雲門為社會提供一個精神的公共空間,對此,林懷民表示,雖然雲門在海外的巡迴演出佳評如潮,甚至使台灣的國際聲譽鍍上泛著文化光輝的金質評價,但是他對於「藝術與生活」、「戶外公演」的關心卻遠遠超過於此。
延伸閱讀:紐約時報|雲門舞集,一個流動、跳躍的台灣符號
反映本土文化的「薪傳」、「廖添丁」、「我的鄉愁,我的歌」、「射日」、「家族合唱」等作品,讓大家共享視覺的美感、心靈的感動,和與這塊土地上的人子聲息相通的觸動。
林懷民曾說:雲門經常在海外演出,但我們最想念的地方,還是台灣的戶外廣場,因為—我們最敬愛的觀眾們,就在這裡。
在雲門追隨林懷民已二十餘年的羅曼菲提到:
致力追求世界和平以及人世間真善美的林懷民,對人、對事物,均有一份毫無目的、出於誠懇的關心,甚至對生活週遭不認識的人,也會付出關懷、全力協助,不論是在舞作和生活當中,他都傳遞出對全體人類關懷的訊息。
相關連結:維基百科|羅曼菲
或許,是因林懷民那種愛鄉愛國的使命感,才讓雲門舞集能夠誕生,並且擁有如今的成就。林懷民覺得,對自己的民族、對曾經滋養教育他成長的社會,應該有所回報。
即使雲門瀕臨破產解散,他仍進行「藝術下鄉」活動,鼓舞各地的觀眾,也鼓舞困境中的自己。
林懷民和雲門舞集,不只造就了舞蹈在台灣的新境界,並且深遠地影響台灣的劇場藝術、社區意識,乃至音樂、攝影、戲曲等諸多文化範疇的發展,可以說雲門舞集所累積的成就,已經成為林懷民、舞者以及台灣人共同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