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歷時3年、耗資達1569億日元(約112.5億港元)的2020東京奧運會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New National Stadium)已於2019年11月30日峻工
這個日本史上首座「千億體育館」,採用了東瀛傳統建築技法「和」的設計元素,以及使用大量木材成,但最有噱頭肯定是利用自然風降溫,令觀眾即使在沒有冷氣的環境下也能舒適地觀賞精彩賽事。
新國立競技場是在1964年東京奧運主場館-國立競技場的舊址上重建而成,位於明治神宮外苑,東奧期間,會使用「奧運體育場」(Olympic stadium)的名稱。
新場館由著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採用木與草的白、黃、綠顏色為主題,總面積逾19萬平方公尺,是舊國立競技場的3.7倍,高約47公尺,地上5層、地下2層,可容納約6萬8千個座位,包括500個輪椅位置。
由於大量使用來自47都道府縣的國產木材,排列整齊且有植栽的綠意,而且廣場附近栽種了約4.7萬棵植物,故被日媒稱為「森林體育場」,而且有別於只用鋼筋水泥、予人冰冷感覺的建築物,新競技場有一種親和感。
儘管新國立競技場不設冷氣,然而在觀眾席上方有巨大的屋頂遮蔭及360度包圍體育場,會從外邊產生出吹向場內的氣流,觀眾透過自然風感到涼快,據稱「能使體感溫度下降10度」,為解決存在風力不足的情況,場內還設有185把風扇和8個噴霧降溫系統。
此外,新國立競技場採用使三層看台坡度變陡的「漏斗形」構造,這在日本國內十分罕見,讓即使坐在距離比賽場地較遠的上層觀眾,也不會有損身臨其境之感。另為殘疾人考慮的「無障礙設計」也是場館特色之一,利用「漏斗形」觀眾席背面的空間,使電梯直通上層看台。
最初在2012年所選出的競圖首獎是由建築女爵Zaha Hadid(札哈哈蒂)贏得,然而其在場館外觀設計及花費上都受到各界強烈批評,像是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就指稱設計像「一隻等待日本沈沒的烏龜」,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也引起Zaha Hadid團隊不快
除了外型掀起兩極化爭議,建造費用也由當初估計的10億美元飆升至21億美元,引起民間的反彈及抨擊。
奈良古廟五重塔垂木為靈感
主場館含地上5層、地下2層,建築面積約6萬9600平方公尺,可容納約6.8萬名觀眾。隈研吾所提出的「生命之樹」(living tree)方案,以奈良古廟法隆寺五重塔的垂木為靈感,頂部由木柱及鋼筋構成,設計融入旁邊的明治神宮外苑,處處洋溢日本風味
「從地面看上來是由樹木做成的屋簷,看起來像是重疊的設計,是我從法隆寺的五重塔由下而上觀看,所想到的概念,我想將日本傳統建築的智慧,融合現代的形狀創造新的建築。」隈研吾說道。
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木材打造
整體風格圍繞著隈研吾擅長的和風禪意與自然巧妙地結合,運用大量木材來展現日本傳統。
滿載綠意的運動場館,採用原木建材打造360度圍繞的外簷屋頂,並使用傳統建築技法「和」設計元素,加上木材皆是使用來自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提供的杉樹和松樹木材,可說是象徵全民同心協力共同參與奧運主場館的建設。
館內座椅五大色彩如馬賽克拼貼
除了外觀搶眼外,新國立競技場的場內座椅也布滿五種大地色系,包括深褐、深綠、灰、黃綠、白,靠近地面色澤較深,越往上則色調越淡,配色呈馬賽克狀,以運動員視角向上望,漸變色彩則會有如森林般樹葉伴著陽光閃爍的感受,讓過往總給人冰冷氣息的運動場館顯得有朝氣。
觀眾席也分為3層,近地面的第一層傾斜度20度、第二層29度、第三層34度,觀眾觀賞賽事時視野佳。
生命之樹建築
儘管礙於預算關係,國立競技場最終屋頂改以開放式設計為主,然而屋簷主要使用落葉松木材,而白色屋頂在南向側則使用強化玻璃,能引光線入場館內,讓館內天然草皮能獲得充分光照。
圍繞自然綠意與環保,是隈研吾在打造這幢運動建築的重要設計核心,因此在場館5樓,被稱為「天空森林」的廊道空間中,亦種植櫻花、楓樹等逾100種植物,而隨著不同方位,陽光普照時能遠眺富士山、東京晴空塔、東京鐵塔等。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502819
https://tokyo2020.org/en/news/notice/201912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