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高中/音樂丙版/第9章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6章 西洋古典時期(一)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3章 西洋文藝復興時期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7章 西洋古典時期(二)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8章 亞洲音樂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4章 西洋巴洛克時期(一)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1章 西方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5章 西洋巴洛克時期(二)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9章 中國音樂史話
漫遊音樂史 中國音樂史話
中國是世界的文明古國,音樂的歷史淵遠流長,經歷不斷地衍生與變化,創造豐富、燦爛的音樂文化。
中國音樂依歷史的演進,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遠古時期、先秦時期、漢唐時期,以及宋、元、明、清時期。其中更以周朝及唐朝,為中國音樂發展的重要時期。
遠古時期(西元前7000-西元前2000)
人類原始社會中的音樂,多與勞動、祭祀、娛樂有關,殷商時已發展出祭祀用的詩歌、舞蹈與音樂,三者相輔相成。
音樂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實用為目的,如「骨哨」是先民使用的吹奏樂器,也是狩獵時誘捕動物的工具。
此時期尚未有朝代的建立,音樂無宮廷、民間之別。中國正式出現宮廷音樂是在商朝。
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骨笛距今約七千多年,可吹出中國七聲音階。
山西萬榮縣陶塤(新石器時代)。陶塤為上古時代至夏、商最具旋律性的樂器,商朝已有五音孔塤,顯示此樂器在商朝已相當成熟。
先秦時期(西元前2000-西元前246)
夏
中國第一個王朝,階級社會開始。
傳說夏啟將《九辯》和《九歌》兩部樂舞作品帶回人間。
商
由於青銅冶鑄的進步,出現大量精美的樂器。
樂舞為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
上古時代,樂器象徵身分地位,而虎紋、龍紋具有震懾、鞏固權力的意味,反映出商朝統治者炫耀武力和權力威嚴。圖示商朝青銅雲紋鐃打擊樂器,製作已相當精美。
饕餮紋銅鼓。
周
周公制禮作樂,設「大司樂」官職。
樂器以「八音」分類。
已有五聲音階。
以三分損益法來制定音律。
春秋戰國
民間音樂興起。
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
影響南方的《楚辭》。
音樂小辭典
周朝雅樂的規定甚嚴,音樂莊嚴肅穆,與活潑的民間音樂產生強烈的對比。隨著周朝的解體,雅樂也逐漸衰落。孔子曾感嘆:「禮崩樂壞」。
鄭、衛兩國的音樂大膽奔放,可說是民間音樂的鼻祖。魏文侯說:「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此為有名的鄭聲與雅樂的爭論。周朝對鄭、衛之音極為排斥,稱之為「靡靡之音」。
漢唐時期(西元前246-西元960)
秦
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
首設「樂府」管理音樂事務。
秦朝樂府鐘,司馬相如《上林賦》「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盪波。」即是描述樂府音樂活動的盛大場面。
漢
沿襲樂府制度並擴充改建。
張騫出使西域,使胡笳、琵琶等樂器傳入。
吸收遊牧民族的音樂,發展成為「鼓吹樂」。
民歌發展成為「相和歌」,至魏晉成為「清商樂」,再發展成大型歌舞樂「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
《廣陵散》和《胡笳十八拍》為相傳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調。
漢朝彈琴俑,生動的造形,既有安詳潛心,另一面也顯現出愉悅自得。
漢朝天回山崖墓說唱俑。
(上圖)彭縣歌舞雜技畫像;(下圖)鄧縣彩色畫像磚。漢朝鼓吹樂顯示音樂的興盛與多樣化。
魏晉南北朝
盛行玄學,以琴、棋、書、畫為重。
藉音樂修身養性。
《嵇康操琴圖》,表現出魏晉文人放達脫俗、修養品格的名士風度。
北魏雲岡石窟伎樂。
隋
設立「清商署」,整理歷代音樂。
音樂分為清樂、雅樂、燕樂三大類。
隋文帝將燕樂按照來源和編制分為七種,稱為「七部樂」,隋煬帝增至「九部樂」。
唐
唐玄宗將燕樂擴充為「十部樂」。
設立「大樂署」、「教坊」與「梨園」。
器樂演奏從絲竹樂隊中獨立出來。
出現「法曲」和「變文」等佛教音樂。
五代
音樂因戰亂而沒落。
唐朝樂舞俑。
唐朝,載樂俑。
唐朝《藥師經變樂舞圖》;兩列二十八人組成的樂隊。樂器部分為外族傳入及漢族傳統樂器的大融合。
宋、元、明、清(960-1911)
宋
宮廷音樂沿襲隋唐的燕樂。
民間音樂以「說唱」與「戲曲」最為蓬勃。
器樂音樂出現小型器樂合奏的形式。
表演場所為「瓦舍」和「勾欄」。
以南曲音樂為主的「宋雜劇」為重要的戲劇發展。
宋朝雜劇繪畫。
元
「元雜劇」以元曲為主,是結合說唱音樂與民間散樂的歌舞戲。
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為元曲四大家。
元朝水神廟壁畫,描繪雜劇興盛時期的服裝、布景、道具、樂器。
明
音律家朱載堉發明「十二平均律」。
戲曲結合民間音樂,以崑曲最受歡迎。
清
說唱音樂為北方的「鼓詞」和南方的「彈詞」。
結合多種聲腔與劇種的「京戲」為重要的傳統戲劇。
清朝丁阿金泥塑戲曲《琵琶記》中的人物,為當時戲曲藝術表演的寫照。
音樂知識 認識中國樂器
相傳在遠古時代,女媧做笙簧,伏羲發明琴瑟,黃帝命令樂官伶倫採竹製定音律。中國樂器除了祭禮及演奏外,也具有實用性:古代戰爭多以鼓、號角來發號軍令、振奮軍心;在日常生活 中,則以敲鑼擊梆來報更。
樂器也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古琴象徵高尚德行,編鐘更是古代帝王權力的崇高象徵。中國古代對於樂器講求一個「品」字, 就是樂器在音樂表現上的層次和地位,使欣賞者夠感到演奏者的品德修養和思想境界。
遠古時期
早在人類原始社會,就有樂器的存在,但多為打擊樂器,直到吹管樂器的出現,證明樂器已有多樣化的發展。
仰韶文化,內鄉朱崗陶鼓。
龍山文化,禹州閻砦石磬為打擊樂器,中間有一懸孔。
新石器時代,京山朱家嘴陶響球。陶響球又稱搖響器,其為空心球,裝有陶丸或石子,靠搖振發聲。
先秦時期
到了商周,樂器演奏高度發展,有文字記載的樂器約達七十多種。因為樂器種類繁多,便按照樂器製造材質的不同來分類。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民間音樂活動隨之興起。
《戰國策》中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由此可見,樂器已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
音樂補給站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城郊擂鼓墩,發掘一座戰國時代的陵墓,為曾國國君曾侯乙之墓,其中出土的文物,僅編鐘就有65件,其他樂器更高達59件,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樂隊。
此一發現,證明戰國時代音樂的發展極為驚人,反映出中國古代音樂的輝煌成就。
漢唐時期
秦漢至隋唐時期,透過戰爭、經商、通婚及佛教文化的傳入,與外族交流頻繁;少數民族的樂器與中原地區的樂器相互影響,豐富了樂器的發展,如傳自西域的梨形曲項琵琶、五弦琵琶、箜篌和阮咸。
漢朝,樂舞雜伎畫像磚,左上方二人似在鼓瑟,左下方二人正吹奏排簫,右上方二人似在表演雜耍,右下有一女子雙手揮舞長絲帶,翩翩起舞;這樣的場面可說是漢朝歌舞百戲活動的縮影。
長安縣隋墓樂舞陶俑,兩位樂俑頭盤高髻,正跪吹奏著排簫與笙。
坐部伎與立部伎演奏各種樂器。
唐蘇思勖墓樂舞壁畫,其中琵琶、箜篌、箏、笛、笙、鑼、鈸清晰可見,
顯示此時期樂器的豐富性與交流的頻繁。
音樂補給站
瑟為中國古代樂器,長7尺,有弦25根。秦朝的婉無義為彈瑟名家,他的兩個女兒耳濡目染,也喜愛彈瑟。姐妹經常為了彈瑟而爭吵,婉無義一氣之下,便將瑟劈成兩半,各為12及13弦,兩姐妹皆大歡喜,因為這樂器是因姐妹爭吵而來的,所以稱為「箏」,而13弦箏也一直流傳至民國初年。
圖:戰國早期,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
錦瑟。
宋、元、明、清至近代
宋朝以後,民間音樂的快速發展,詞牌、戲曲、歌舞等樂曲形式的出現,促進器樂快速進步,樂器的種類也更加豐富和完整。
民國以後受到民主思潮的影響,音樂不再為少數人所享有。傳統音樂的推廣與樂器的改革,受到極度的重視。
清乾隆《紫光閣賜宴圖》,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宴請王功大臣,筵宴樂的蒙古樂隊
有樂官1人,樂工11人各持不同樂器。
中國樂器的分類
中國樂器的分類有兩大系統:
.依樂器材質稱為「八音分類法」。
.按演奏方法稱為「演奏分類法」。
八音分類法
按照樂器的材質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
這八類樂器構成龐大的鐘鼓樂隊。
以鐘和磬最為重要。
鐘聲宏大、磬音清亮,表現莊嚴輝煌的音響效果。
音樂補給站
鐘為八音之首,不僅是宮廷音樂的首要樂器,也是位極權貴的象徵,只有國王和諸侯才有資格欣賞鐘鼓之聲。卿大夫和士大夫可以聽絲竹之聲,而下層百姓只能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餘,以陶製樂器取樂。
正因為鐘是高貴的象徵,《周禮》對擁有鐘的人和數量作出嚴格的規定。平民百姓不能擁有鐘,誰逾越了規定,就是違背了禮。
圖:春秋晚期的郘鐘,為翼公之孫郘黛
所製,是用來祭祀祖先的樂器。
演奏分類法
清末之後,受到西洋交響樂團編制的影響,將中國樂器依據其發聲原理與演奏方法分為吹、拉、彈、打,也就是吹奏樂器、拉弦樂器、彈(擊)弦樂器、打擊樂器四大類。
吹奏樂器
梆笛獨奏曲《陽明春曉》原名《三月桃花》,是董榕森為梆笛所作的獨奏曲。
描寫春天陽明山優美的景緻,和遊人歡樂的心情。
圖:梆笛構造圖。
此曲為ABA三段體曲式,第一段為輕快的快板,
梆笛以快速的音符演奏,表現出歡快的氣氛。
第二段為抒情的慢板,運用大量的滑音來抒發情感。
第三段為第一段的主題再現,較之前的速度更快,情緒更高亢,
結尾以具特色的裝飾音,使整個樂曲達到最高潮。
拉弦樂器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為盲人二胡演奏家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創作近千首曲子,由於沒有名稱,鄉人稱為「依心曲」。
此曲曲名來自於「天下第二泉」的無錫惠山泉水,是阿炳賣藝的地方。
圖:二胡構造圖。
該曲由一個引子及兩個不同的主題構成,
引子宛如由千言萬語凝煉而成的一聲長歎。
隨後第一個主題出現,如同一位歷盡滄桑老人的獨白,深遠而蒼涼。
第二個主題在高八度的音域出現,並向上爬升,彷彿是對苦難的超越及生命的攀登。
全曲為變奏曲形式,共有五次變奏,逐次將音樂推入高潮,雖然速度變化不大,但在旋律的迂迴前進中,弓法輕重轉折,時強時弱,扣人心弦,展示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
彈(擊)弦樂器
琵琶最早流行於波斯、阿拉伯等地,5世紀傳入中國。
現代琵琶共有四弦,琴身為六相二十四品(琴把上有六個碼子,
琴身上有二十四個碼子)。
傳統的琵琶曲可分為文曲和武曲兩類。
《十面埋伏》的風格雄偉,是武曲的最佳代表。
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描寫漢楚爭霸歷史場景中的「九里山大戰」,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和策略,擊敗項羽的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
曲中使用各種模擬音響,如擊鼓、吶喊之聲,描繪故事的場景,充分顯現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展。全曲分為三部分,共有十三段。
周星馳自導自演的電影《功夫》,在打鬥對決的場景中使用《十面埋伏》為電影配樂,製造緊張的氣氛,表現高潮迭起的戲劇性效果。
戰前的準備
此部分包含「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五個段落。
引子由琵琶模擬軍鼓聲與號角聲,展現「列營」時戰場緊張肅穆的氣氛,揭開了戰爭的序幕。
「吹打」段落的旋律性強,氣勢莊重,使人聯想起戲曲中元帥升帳時的情景。
之後音樂節奏越來越緊密,表現出戰前「點將」的緊張氣氛。
「排陣」的節奏平均、曲調簡單,與前面的段落形成強烈對比。
「走隊」為「排陣」的延續,表現出士兵訓練有素、身手整齊矯健的形象。
戰時的情景
此部分為全曲的高潮,分成「埋伏」、「雞鳴山小戰」及「九里山大戰」三個段落;琵琶以極具戲劇性的威力演奏,描繪「九里山大戰」中廝殺吶喊、驚天動地的戰鬥場面。
戰爭結束
分為「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以及「得勝回營」五個段落,首先描寫項羽戰敗後在烏江自刎,表現出慷慨悲壯的氣氛;之後音樂轉為歡樂喜慶,象徵漢軍得勝的喜悅。
認識琵琶
琴頭:整個琴身的裝飾部分。
軫子:又稱為弦軸,尾端有穿弦孔,軸身突
出且長,便於擰轉緊弦。
琴弦:自弦斜下,並架在山口上下垂到縛弦
,山口上有凹線可以固定琴弦。
琴頸:有四或六個琴相,由上而下依次排列
,相是音位裝置,按弦在某相,就會
發出相音的音高。
圖:琵琶構造圖。
國樂團的編制
20世紀初,「民族管弦樂團」的觀念興起,以西洋管弦樂團的編制為架構,將中國樂器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並且進行改良,使其具有低、中、高,不同音域的音色,將國樂團交響化,便於演奏大型的樂曲。
臺北市立國樂團
音樂補給站
以中國樂器組成的樂團在新加坡則稱為「中」樂團,在
香港稱為「華」樂團,在中國稱為「民」樂團,在臺灣
則稱為「國」樂團,組合起來正好是「中華民國」。
課本沒教的事
虛擬國樂團要開音樂會了,如果你是指揮,你會如何安排一場豐富多元的音樂會?
請參考任一場音樂會節目單中節目表的格式,設計一場精彩的音樂會。
建議:1.曲目來源可透過網路搜尋或至各大
唱片行試聽。
2.曲目可包含獨奏與合奏。
3.全場音樂會所需曲子的長度約60分
鐘。
4.安排妥當後,別忘了試聽一下,更
別忘了給自己一個“讚”。
認識樂理
中國五聲音階
中國音階的發展,最早為「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此五音中,每一音都可當主音,排成五種不同的調式。在調式的判別上,可在固定調式的旋律中,找出大三度音程,下方音為宮,上方音為角,再去推算曲調的結尾音來辨識。
若將此五音輪流當作主音,
於是出現五種不同的調式。
牛刀小試 反覆
反覆即相同曲調反覆的使用。除了加深我們對曲子的印象外,同時也建構其形式的連貫與一致。但一直不斷反覆也會令人感到無聊,因此也需要其他的技巧來增加曲趣。
創作練習
步驟提示:
1.以宮、商、角、徵、羽(C、D、E、G、
A)五音作為曲調素材。
2.運用熟悉的節奏音型設計動機,也可運用
舊曲調加以改編。
3.將所學的反覆或模進等技巧運用其中。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