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部電影
1895年,盧米耶兄弟(The Lumière brothers)在法國舉行歷史上第一次的電影放映會,在放映會中,他們發表了《女工下班》、《火車進站》、《海》等十部長度約50秒的短片作品。
《女工下班》
(Workers Leaving the Lumière Factory)
默片的配樂
早期的影片只有畫面沒有聲音,因此被稱為「默片」,但是放映現場並非鴉雀無聲,依據電影公司規模的不同,電影配樂小至風琴師、鋼琴師、提琴手等單人的即興演出,大至樂團的現場演奏,在留聲機普及之後,則多播放留聲機音樂取代現場演出,而配樂多選擇現成的古典音樂,華格納、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都曾被使用。
最早的原創電影配樂
默片發展期間,配樂多以現成的古典音樂為主,法國作曲家聖桑(Cam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於1908年,為電影《刺殺德吉斯公爵》(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所寫的配樂為最早的原創電影配樂。
美國導演葛瑞菲斯(D. W. Griffith, 1875-1948)於1913年拍攝作品《國家的誕生》,由作曲家布列爾(Joseph Breil, 1870-1926)為該片創作一首管弦樂曲。
默片發展史的重要人物
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1889-1977)
卓別林
英國喜劇演員與導演,奠定了喜劇的演出方式,更是默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其默片代表作為《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
《城市之光》講述流浪漢愛上賣花盲女,且結交了一位反覆無常酗酒富翁的故事,片中的主題曲為卓別林所創作。
《大都會》
(Metropolis)
德國導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 1890-1976)所執導,1927年德國柏林首映完整版後,即因戰火佚失30分鐘片段,2008年在阿根廷發現部分母片,於是在2010年柏林影展中重新上映最新的修復版本。
本片的製作成本達五百萬帝國馬克(相當於現今兩億美金),為科幻電影的鼻祖,影響了《星際大戰》、《銀翼殺手》、《第五元素》等科幻電影。
《大都會》的故事設定在2026年,當時的人類分為富人和工人兩個階層,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空間,大都會統治者的兒子卻愛上了地下城的女工人,決意加入工人們反抗權貴的行列,統治者們亦製造機械人挑撥離間,二元設定的未來世界、犀利的馬克思主義以及表現主義布景為本片的重要特色。
《大都會》在2012年高雄電影節中播映,是高雄第一次電影搭配現場演奏,電影節特別帶來高特菲德‧胡培茲(Gottfried Huppertz, 1887-1937)的原始樂譜,但礙於場地限制,因此以雙鋼琴呈現原本的管弦樂版本。
除了鋼琴音樂會版本,高雄電影節也獻上「全默片版」,讓影迷體驗兩種不同視聽感受的《大都會》終極修復版。
《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
本片由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自配樂,於1936年推出,內容描寫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底層小人物日復一日被壓榨的生活,獲選為1936 美國國家影評協會十大最佳影片。影片為卓別林創作的著名主題曲〈微笑〉(smile)。
《大藝術家》
(The Artist)
2011年上映,由法籍導演哈扎納維希烏斯(Michel Hazanavicius,1967)執導,故事設定在1927年到1932年的好萊塢,正是有聲電影崛起的時代,描寫走下坡的默片男星和在有聲電影大放異彩女演員之間的愛情故事。本片配樂由伯斯(Ludovic Bource, 1970-)創作,獲得201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配樂,全片僅有兩場戲是有聲效的,影片中為男主角欲東山再起的踢踏舞,表演結束後真實呈現了喘息聲,象徵男主角順利轉型,邁向有聲世界的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