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知識 人聲的種類與演唱方式
世上沒有兩個聲音是完全相同的。
每個人使用聲音的習慣不同→聲音具有獨特性。
人聲依照音域和性別可分成:
女高音(soprano) 男高音(tenor)
次女高音(mezzo-soprano) 男中音(baritone)
女低音(alto) 男低音(bass)
女高音
抒情女高音
音質優雅細膩,為歌劇中常見的女主角。
戲劇女高音
音質厚實有力,適合於戲劇張力強的角色。
花腔女高音
音質清亮靈活,適合演唱炫耀性或戲謔性的角色。
圖:紐西蘭女高音卡娜娃。
抒情女高音
卡娜娃
〈愛神請垂憐〉
選自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
花腔女高音
夜后詠嘆調〈心中燒熾著怒火〉
選自莫札特歌劇《魔笛》
次女高音
音質溫暖豐厚,高音域雖不如女高音明亮,中音域卻較溫厚。
圖:義大利次女高音芭托莉。
次女高音
芭托莉
〈Son qual nave〉
選自《Sacrificium: The Art of the Castrati》
次女高音
卡門詠嘆調〈愛情像野鳥〉
選自比才歌劇《卡門》
女低音
音質深沉堅實,其音域近男高音,但沒有男高音輕快嘹亮的特質。
圖:英國女低音費瑞爾。
女低音與男低音
〈Reverenza〉
選自威爾第歌劇《法斯塔夫》
男高音
抒情男高音
音質柔和優美,常擔任歌劇中的主角,如王子。
戲劇男高音
音質嘹亮有力,常演唱英雄式的人物。
圖:義大利男高音波伽利。
男高音與女高音
波伽利 & 莎拉.布萊曼
〈告別的時刻〉
男高音
帕華洛帝
〈公主徹夜未眠〉
選自浦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
男中音
音質華麗寬廣,在音色與音量上的運用, 較男高音的變化更大。
圖:德國男中音費雪-迪斯考。
男中音
費雪-迪斯考
舒伯特聯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少女》
男低音
詼諧男低音
音質接近男中音,常演唱詼諧性的丑角。
莊嚴男低音
音質渾厚寬廣,常演唱較權威性的角色,如國王、祭司等。
圖:德籍俄裔男低音李布洛夫。
除了以上的分類外,還有幾種較特殊的聲音,如假聲男高音(counter tenor)和早期的閹人歌手(castrato),都是經由後天訓練或生理改變的結果。了解聲音的分類和特質,不但對於歌劇中的角色能深入欣賞,更能選擇適合自己演唱的曲目。
圖:電影《絕代艷姬》講述18世紀閹人歌手
法里內里,本名布羅契傳奇的一生。
電影《絕代艷姬》中,法里內里的幕後配唱─美國假聲男高音瑞金。
人聲的演唱方式可分為:
獨唱
一個人單獨演唱的方式,稱為獨唱。
齊唱
二個人以上演唱同一旋律,稱為齊唱。
重唱
各聲部各由一個人擔任,且兩個以上聲部同時演唱,稱為重唱。
合唱
各聲部各由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人擔任,且兩個以上的聲部同時演唱,稱為合唱。
合唱可分為同聲(童聲、女聲、男聲)與混聲。
混聲合唱較其他演唱方式有更豐富的和聲效果。
童聲合唱
〈Caresse sur l'océan〉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主題曲
音樂欣賞
舒伯特德文藝術歌曲
結合詩文與音樂的「德文藝術歌曲」是浪漫時期重要的音樂產物。音樂家將被詩文感動的情緒譜寫成歌曲,就是藝術歌曲創作的初衷,其中以舒伯特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圖:早在中世紀吟遊詩人的作品中就可見
到藝術歌曲的蹤跡。
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的歌曲旋律優美、情感細緻、和聲巧妙,他擅用鋼琴鋪陳情境,將詩文的細節發揮地淋漓盡致,展現極佳的戲劇效果。
儘管是小規模的樂曲,在舒伯特的筆下,每首都是扣人心絃的精緻作品,他畢生共創作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和二部聯篇歌曲,被喻為「歌曲之王」。
圖:舒伯特與好友福格爾。福格爾是當時
著名的男中音,也是舒伯特歌曲最佳
的詮釋者。
下列三首歌曲皆取材自德國文豪歌德的詩作,舒伯特以不同的手法創作出膾炙人口的作品。
圖:歌德為德國浪漫時期作家、哲學家,
以及著名的詩人,其詩作激發舒伯特
創作許多傳世且膾炙人口的歌曲。
野玫瑰
1815年,年僅18歲的舒伯特寫下歌曲〈野玫瑰〉。歌德的詩極具深意,野玫瑰象徵年輕的少女,拒絕少年的追求並保衛自己。全曲的三段歌詞分別描繪少年對玫瑰的讚歎、少年與玫瑰的對話,以及少年強採玫瑰的殘酷無情。舒伯特以同一曲調配上多段歌詞,以清新優美的旋律呈現詩文憂傷的情感。
〈紡車旁的葛麗卿〉
舒伯特以歌德詩劇《浮士德》為題材,創作歌曲〈紡車旁的葛麗卿〉,樂曲中鋼琴自始至終持續反覆的音型,暗示葛麗卿一邊紡著紗,一邊述說著她對浮士德無盡的思念之情。
圖:義大利畫家英杜諾《紡紗機》,描繪葛
麗卿坐在紡車旁回想著逝去的愛情。
當樂曲進行至約三分之二處,原本持續不斷的紡車聲,隨著葛麗卿因想到愛人親吻的情境,而激動得嘎然停止;隨後,鋼琴聲才又悠悠的彈奏出紡車的主題,直到終了。
音樂補給站
德國文豪歌德根據中世紀的傳說故事,耗費六十年時光,完成詩劇《浮士德》;內容描述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以靈魂換取青春,引發魔鬼與上帝之間哲學性的思辯。在看似天馬行空的魔幻劇情中,揭露了人性裸露真實的一面,此劇的影響深遠,啟發後世許多音樂作品問世。
圖:歌劇《浮士德》第二幕場景。
〈魔王〉
歌德著名的詩作〈魔王〉描寫月黑風高的夜晚,一位父親疾驅著馬,急著將懷中生病的孩子帶回家。途中,魔王時而誘惑,時而恐嚇地在孩子耳邊低語,結果在回到家的同時,孩子卻不幸斷了氣。
舒伯特將每段歌詞配以不同旋律,其中的四個主題(分別代表旁白者、父親、兒子及魔王等四個角色)有著生動的音樂對話。
此曲展現舒伯特豐富的想像力與驚人的才華,而歌者必須運用不同的音色來表現四個不同的角色性格,極具挑戰性。
鋼琴以永不止息的快速三連音串聯整曲,象徵著快馬奔馳的聲音,營造出緊張急迫的場景氛圍。
古樂新風貌
浪漫樂派作曲家李斯特一生充滿各種非凡的藝術成就,他開創鋼琴獨奏會和背譜演奏的先例。李斯特改編自舒伯特歌曲〈魔王〉的鋼琴曲氣勢磅礴,由炫技大師貝爾曼演奏,其非凡的演奏技巧以及對樂曲的全觀理解,賦予樂曲宏偉的格局。
圖:貝爾曼專輯封面。
課本沒教的事
藝術歌曲不是德國的專利,除了課本所欣賞的藝術歌曲外,你還聽過哪些?古今中外,不分語言,請推薦兩首你最喜愛的藝術歌曲。
音樂百科 發聲原理
歌唱和說話都是發聲的結果,但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歌唱是美化的語言,其聲音較說話來得高、寬、深、遠、長,因此歌唱比說話需要更好的技巧。
好的歌唱方法,必須經過以下四個步驟:
1.啟動:吸氣後,由啟動器官產生力量,推動氣流。
2.發聲:由喉部肌肉協助聲帶產生聲音。
3.共鳴:利用共鳴器官產生共振,使聲音擴大和美化。
4.咬字:藉著口腔的唇舌位置,發出不同的母音與子音。
發聲
子音與母音(a、e、i、o、u) 可依需要自由組合變化。
認識樂理 五線譜的發展與譜號的演進
最初,聖歌的流傳僅以口耳傳述,經過漫長的過程,在9世紀左右逐漸發展出便於保存、教學的記譜系統,從彎曲的點線符號(下圖左),到塊狀的音符(下圖中),再演變成現代的記譜方式(下圖右)。
記錄格雷果聖歌的記譜法,稱之為「紐碼譜」。
譜號的演進
9世紀
紐碼譜已出現C與F兩種譜號。
11世紀
發展完備,譜號的使用更加系統化。
15世紀
由於音域往上擴展,G譜號才隨之出現。
音樂小辭典
早期的紐碼譜為點線符號,僅用來表示曲調進行的輪廓,而不是實際的音高。為了區別出不同的音高,便使用一條譜線來做為F音的基準線(下圖左),之後逐漸發展出四條線(下圖中)。中世紀音樂的音域大約只有一個八度,因此四線譜已經足夠使用,然而隨著音域不斷拓展,直到14世紀,才出現今日我們熟悉的五線譜(下圖右)。
牛刀小試 小小音樂考古家
假設你是一位小小音樂考古家,無意間在歐洲的修道院中發現一份古老的樂譜,請你試試看把它編成現代的五線譜(參照右邊提示),並試著用虔誠的心情唱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