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搜尋專案、作者
透過關鍵字、作者名稱快速找尋內容。
觀看專案
翻閱簡報可由下方進度欄位的左右鍵調整或是由右側欄位快速瀏覽上下頁面。
想要放大視窗吉寶也提供全螢幕瀏覽喔!
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簡稱台中文創園區),佔地5.6公頃,1914年創立的民營「赤司製酒場」為此區最初前身,1947年後為台中酒廠。2002年文建會接收後即定位為文創園區。園區內的日治時期歷史建築及製油機具設備,是目前全台灣各酒廠工業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台北市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簡稱松山文創園區(原松山菸廠)位於台灣台北市信義區,建於1937年,前身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1945年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1947年又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1998年停止生產,2001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第99處市定古蹟,並於2010年正式轉型定名「松山文創園區」。松山菸廠在戰後種植大量植栽,景觀優美,停產後已經成為台北市東區最大的綠地。除 松山文創園區,松山菸廠舊址目前還有臺北文創大樓及興建中的台北大巨蛋,與松山文創園區分屬不同管理單位;且臺北文創大樓為BOT模式獨立經營,不屬於松山文創園區營運範圍,兩者亦互不隸屬。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又名華山藝文特區、華山文化園區或華山1914),前身為「台北酒廠」,為臺灣台北市市定古蹟。在1999年後,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此外,園區內也有多間餐廳、店舖、藝廊等商業設施。
文化園區基本的前提是文化生產與消費活動的呈現,文化產業的核心內容是創意,而創意靈感的獲得往往來自於與其他同行相互接觸的刺激,在眾多的活動中特別是多樣化文化聚會地點的出現,通常能充分提供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以獲取靈感。因此,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策略通常會考慮到是否能發揮出群聚效應。
十鼓為鼓樂藝術成立主題文創園區的創舉,不但讓工業遺產及台灣鼓樂的發揚,有了重要基地,也讓廢棄糖廠搖身一變成為文創及極限體能運動場域,更貼近民眾的生活。
作者於 2016年03月14日 加入吉寶系統,喜歡他的創作就關注他吧!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舊瓶裝新酒:台中文化創意園區
臺中文創圈區
臺中舊酒廠並非單獨存在於城市之中。這個重要產業遺址,累積由日據時期遺址而至當代建築的脈絡,它的再利用規畫與整體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包括1930 年代古綠川消失、1998 年遷廠的喬木大移植及神社公園夷平……等重大開放空間及建築物體系的結構性變遷。
酒廠歷史脈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前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推動之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原為台灣菸酒公賣局第五酒廠,又稱台中舊酒廠。其前身創立於日治時代的1916年,初為民營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因日本政府在1922年實施酒類專賣制度而被收歸官有,1945年台灣光復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專賣局台中支局接管、1947年國府轉為公賣,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接管,短短不到百年,走過許多不同的歷史脈絡。
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台中酒工場(1916-1922)
臺中酒廠舊址最早是由日籍商人赤司初太郎(1874-1944)於1914年6月所設立的「赤司製酒場」。其於1914年在台中市設立「赤司製酒場」,1916年11月1日,赤司初太郎籌組設立「大正製酒株式會社」,旗下轄有台中工場、斗六工場及北港工場三個酒工場,總資本額達一百萬元,是當時臺灣最大製酒公司。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中酒工場(1922-1945)
日治時期於1922年7月1日正式實施酒類專賣制度。酒類專賣制度實施之後,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台中工場於1922年遭到政府徵收,先設立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中酒工場」。在此時期,除了原有徵收廠房之外,又興建臨時廳舍、宿舍、大型木造倉庫及鍋爐室等。
台灣省公賣局第五酒廠(1945-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省政府接管台中酒工場,取消「專賣」名稱而改為「公賣」,並將其改制為「台灣省公賣局第五酒廠」,繼續生產米酒及清酒。此時廠區內的日本籍人士,已全遭遣送回國,廠區中央的日本神社也遭到破壞。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中酒廠(1958-1998)
然而在1970年代,台中酒廠舊址已從原本的郊區變成市中心區。隨著附近道路的開闢及居住人口增加,此酒廠對於都市發展已造成妨害。且因酒廠為民生工業之一環,製造過程中會產生污水及廢氣,也引起附近居民的反彈,而必須另覓新址。1990年即斥資55億元,在台中工業區購買21公頃的廠地。1998年7月21日正式遷廠到台中工業區。
閒置與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設立(1998-)
台中酒廠搬遷至台中工業區新廠之後,舊酒廠留下大片工業遺產與歷史建築,足以見證日治時期迄今的台灣製酒產業發展歷史,於是2002年7月獲台中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使得台中酒廠舊址得以完整保留,並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規畫為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中的五大創意文化園區之一。
園區現況
雅堂館
命名是為紀念對台灣文化發展貢獻卓著的連雅堂先生,原為米酒成品倉庫及半製品儲酒庫,建於1925至1927年。具二連棟屋頂雙木桁架及三連棟鋼屋架的紅磚造牆體厚實建築。
衡道堂
原為禮堂、食堂、供應部,建於1941年。舒適宜人的回字型木造日式建築,以柱列迴廊環繞幽靜中庭,禮堂內部充滿濃郁檜木香。衡道堂命名是為了紀念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卓越貢獻的林衡道先生,目前用途為集會、表演及展覽場地。
渭水樓
原為菸倉庫及大酒倉庫,建於1987及1970年。為RC造樑柱系統三樓建築。現規劃為文化創意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辦公室及圖書檔案資料中心。
求是書院
原建於1960前之調和澄清室,現為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及文化資產人才培育中心。以中國傳統書院實事求是精神取名求是書院,設有88座位的階梯式演講廳及兩間研習教室。
杜康草堂
本建築為戰後增建之樓房,曾做為舊酒廠警衛休息空間,其屋頂為無出簷的四披水黑陶瓦,十分獨特。杜康傳說為中國古代第一位釀酒之人,被尊為酒神,故引曹操詩句:「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為命名。
國際展演館
北段原為花雕酒、黃酒倉庫;南段為精米室及黃酒儲酒庫。建於1925至1931年。屋頂高處設有採光天窗及獨特的老虎窗,採光通氣良好,為園區挑高最高之多功能展場,空間感極佳。規劃為多功能展覽空間。
酒文化館
原為蒸餾工廠之發酵室,為日治昭和時期之封甕場及壓榨室,民國初年改為花雕室及紹興酒工廠。其特殊的RC及鋼鐵混和構造,可能為臺灣目前現存最早的SRC結構。
園區景觀
釀好酒
「酒文化館」的設立與原來園區的歷史脈絡最具關聯性。開幕時在蒸餾酒工廠場館推出的首展「臺中酒廠生命史」,因廣受歡迎,成為常設展,而後逐漸發展成「酒的微型博物館」。酒的文化源遠流長,館內不僅介紹酒史,由淺入深,同時也搭配活潑、可觸摸展品(如「麴餅」、「聞香體驗區」等)的方式,讓觀展人一窺造酒過程與原理。
問問題
假如你要為故鄉的名產專門設一個常設展,從場地、動線設計、說明文字跟視覺呈現、你會怎麼規畫所有的細節呢?把你的想法分享給大家吧!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