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碑碣
碑碣的樹立,反映著社會曾經發生的事件,從重要歷史事件以至於一人之事,皆可以在碑碣文物中發現,對於輔助正式文獻史料之不足,以及了解常民早期生活態樣,有其不可忽視的功能。 臺灣碑碣遍佈各地,為各地人、事、地、物及人文變遷之具體史料,不僅可供歷史研究考證之用,亦為鄉土開墾之鑒鏡。 然而碑碣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自然環境及人為因素之影響,有日漸損毀湮滅之虞。
碑碣拓本簡介
碑碣類型
可概分為以下幾類: 旌表:紀功勳的功用,過去政府認為有功勳事蹟值得表揚時,即會刻石表揚與彰顯。 崇祖德:用來紀念祖先或宗祠,如墓前石刻、宗祠興建等事蹟記錄。 顯政績:為彰顯政府或主政者功績之用。 申律令:政府為了禁止某些惡習,或規定某些禁行事項,要求人民遵守,會以刻石碑來立規範。
台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興學設教:古時倡導教化或興建書院、整修孔廟等,大都會立碑記載。 表界域:指古代立石碑來標示土地界線或記載新興的建築。 紀宗教:以石碑來紀錄宗教資料或寺廟歷史等。 辟邪穢:作為鎮邪的作用,例如石敢當。
旗山天后宮
拓碑
拓碑是南朝時出現的一種印刷技術。 拓碑是將紙覆在石碑上,然後刷墨揭下,就在紙上顯現與石碑上同樣的字形,即雕版印刷術的產生提供拓碑的條件。
拓印工作照
拓碑
拓碑是保存文物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國印刷術發明的前驅;拓本留下珍貴的石刻史料,碑帖給予書法藝術研習摹本,素為學術界所重視。
大唐三藏聖教序
何謂「拓」
廣義的「拓」乃是以紙摹印器具、石刻的文字或紋飾;以朱、墨色椎印者皆曰「拓」,亦作「搨」,印製成品稱為「拓本」或「搨本」。 摹拓對象亦廣,舉凡金石學研究的鏤刻文字、圖案、繪畫等文物,具有歷史、藝術、紀念價值者,皆可摹拓。譬如甲骨文、銅器銘文、漢磚浮雕、碑記墓誌、匾聯、錢幣等,甚至近年流行的魚拓;不只限於拓碑一項而已。 採拓的基本概念與原則相同,差別在於方法的靈活運用,端視對象質地而觸類旁通。
臺灣碑碣的故事
拓印技術應用的最多的是拓印碑文、青銅器的銘文及花紋等(圖29-圖31), 拓印所用顏料一般是墨,以黑色為主,也有用其它彩色顏料。 早期的拓印技術在紙上拓印的是平面的,後來發明了立體拓印技術,即全形拓。
毛公鼎全形拓
拓碑必備的工具
白芨水:中藥行有售,其性黏若膠水,使用前需煮過如膠水一樣泡稀使用。
刷子/棕刷:敲打宣紙,使文字凹入用
軟毛刷:上白芨水及裱宣紙用
拓包:棉布包栗米,沾墨汁拓印碑面
墨汁
其它:宣紙、清潔用之刷子、裝墨汁及白芨水之盆子,噴槍、衛生紙、抹布等
用松煙子和蠟調合,做成餅狀大墨團,將紙貼在刻石上,用大蠟餅乾擦,又名為乾擦墨。在氣候嚴寒或洞窟潮濕地區,均可使用此拓法。
蠟墨拓印因簡便乾淨,也常被人使用。
蠟墨拓片的墨色較不勻潤,略帶飛白,亦別有一番趣味。
蠟墨拓法
撲墨拓法
傳拓用的撲子用白布或綢緞包棉花和油紙做成,內襯兩層布,一頭綁扎成蒜頭形,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種撲子。用水把撲包噴潮潤,用筆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撲子揉勻,如用雙撲子,可先在下面撲子上蘸墨,然後兩撲子對拍把墨汁揉勻,再往半乾紙上撲墨,第一遍墨必須均勻,撲三四遍墨見黑而有光即可。
上墨時的動作宜輕盈,落墨後迅速提起,其手法有若化粧撲粉,故亦稱之為「撲墨」。
第一階段 準備工具
1、拓碑前必須先清潔碑上的灰塵
2、紙的準備必須比碑大,上下左右稍大約二~三公分。
3、白芨水必須於當天或前一天準備,切勿提早儲存,以免失去黏性。
4、拓包二個,一個沾墨汁,一個均勻墨色。
5、刷子、盆子、墨汁、噴槍。
第二階段 上紙
1、先在碑上刷一層白芨水,必須塗均勻。
2、上紙由上而下對齊四角之後用軟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至左右、由內而外刷平,同時趕走空氣使紙與碑面密合。
刷白芨
第三階段 敲打
1、用棕刷敲打,使文字凹入均勻,但不能太大力敲打,以免拓紙破裂。
2、敲打時力量需均勻,不輕不重,每個字凹入約0.5公分左右即可,由上而下先縱或先橫敲打皆可,俟字全部均勻凹入即告完成。
捶碑與吸乾
第四階段:上墨色
1、上墨時左右手各執一拓包,左手沾墨汁,右手揉搓,左手拓包引色至右手拓包,使之平面均勻,並先行試打在預備紙,查看色澤是否均勻。
拓包的製作
2、使用拓包必須上下正打,不可左右斜打或過分用力,亦不可專打一處,也不可東打一下、西打一下;必須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漸次密集,連續地不輕不重地先縱後橫或先橫後縱地上色,直至全碑皆上色完畢即可。
拓包拓印
第五階段:取下
1、取下拓本的最好時機是拓本八至九分乾時最為恰當,因此時拓本較不易破損且易於取下,若尚濕即急於取下,則易破裂。
2、大型碑於取下前必須二至三人協助,由上而下與碑面成垂直,平均提起拉開,並事先預備好報紙,平面放置,使其自然乾,若讓拓本曬太陽則拓本將形成凹凸不平及僵硬的現象。
優良碑拓的特徵
1.墨色均勻、黑白分明。
2.字跡清晰不滲墨。
3.字跡完整不變形。
這是東漢時的曹全碑,原碑石在中國大陸西安碑林,距今約1800餘年前,然今天的臺灣人仍能睹見曹全碑的秀逸多姿風格,拓墨之術功不可沒。
拓本的價值
雖然拓碑的起源尚待考證,但是拓本的價值不容忽略,例舉如下: 一、觀賞價值 二、典藏價值 三、學術價值 四、藝術價值 五、實用價值
毛公鼎拓片
影響拓本製作的因素
熟練的技術、豐富的經驗與齊全的工具:關係拓本的完美頗大。
石碑質地、碑文的凹凸深淺與碑陽的光滑完整:則是主觀因素,影響最鉅。
氣候:風常令服貼的宣紙浮動,脫離碑面;雨天空氣中的相對溼度大,即使以傘遮護而拓碑,亦難以吸水除濕;陽光曝曬卻又令宣紙速乾,不易均勻上墨。故拓碑以室內為佳,室外次之;而臨機應變,彈性運用。
拓碑中西有別
歐美很多城鎮都有碑銘拓本的研究會,有興趣的成員跑去墓園尋訪古碑並用軟炭筆和細棉紙拓摹,帶回一張張印著家徽、特殊記號和墓志銘的拓本。 中外拓碑有個極大分別,西洋拓碑,注意的是碑的內容;中國人拓碑,側重它的書法藝術。一個喜愛「張遷碑」的人,臨摹數千次,被稱為得其神髓,卻可能完全不知道「張遷碑」的碑文說的是甚麼,所謂神髓,只是就書法這狹小範疇而言。
建初以後,波磔左右佈勢、橫畫最長,很顯東漢隸書特色的孔宙碑。
東漢‧孔宙碑(公元 164 年‧圖:北京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