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爲,豈能長少年。
唐‧孟郊〈勸學〉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浩然孫,唐代詩人。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爲溧陽尉。現存詩歌五百多首,以五言古詩最多,《遊子吟》為代表作。孟郊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之「郊寒島瘦」,後來論者多以孟郊、賈島並稱爲苦吟詩人代表。
孟郊在〈勸學〉詩中提出「學習」宜趁早的呼籲。「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元」: 原本。擊石取火,是人類最早的取火方法。但過程必須兩硬石或以鐡器與「火石」快速磨擦撞擊,使之發熱產生火花,以點燃枯葉生火,所以說「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打擊石頭取火,除了技巧,還得持續快速磨擦撞擊,才能燃物生火,如果不是鍥而不捨的撞擊「火石」,連一點煙也冒不出來呢。「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道」: 事物的規律、法則,指各種知識、學問,亦指為人處世的道理。「自然」: 謂「自然生成」之意。人必須透過各種管道廣泛的學習、求知,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深諳做人的道理、立身處世。做學問必須親力親為,無法假手他人,「一步一腳印」乃為治學真諦,知識不可能憑空從天而降、自然生成的。「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己運」: 靠自己實踐。所有的事物都得靠自己一點一滴努力實踐,別人付出心血有所成就,絕不可能轉嫁成為自己不勞而獲的才能。古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識來自一點一滴的日積月累,成功緣於鍥而不捨的厚積薄發。如果平時對知識不能紮實的積累堆疊,就算有遇勃發時機亦將力有未逮而徒呼負負。「青春須早爲,豈能長少年」。「青春」是人生最可貴的才富,但稍縱即逝,因此哲人大聲疾呼:「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正因美好的青春時光短促、有限,極需善加珍惜,及早趁著年輕的黃金歲月,為人生百丈高樓打下穩固的基礎,人生豈能長久擁有「少年」韶光?
學問為濟世之本,而學識的累積只能親力親為,所以詩人呼籲「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實乃「為學之道」圭臬也。青春如過隙之駒、稍縱即逝,詩人殷殷叮嚀「青春須早爲,豈能長少年」,誠用心良苦!孟郊〈勸學〉一首,可為莘莘學子「座右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