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
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
讀書人一聲長歎。
元‧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張可久(約1270-1348),字小山,浙江寧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劇作家,以小令為主。擅以詩詞入曲、風格清新典麗、華而不艷。與喬吉並稱為元朝散曲兩大家,有「雙壁」美譽,與張養浩合稱「二張」。現存作品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是元人中最多者。小山懷才不遇。七十歲尚為小吏。曾漫遊江南名勝古蹟,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南一帶,晚年隱居杭州。小山畢生致力於詞曲的創作,是元曲集大成者之一,在世時便享有盛譽。後世評者譽張可久為「詞林之宗匠」。或敘頹放生活、或詠自然風光、或寫閨情、或為酬答。作品風格絢麗耀眼,堪稱元代散曲中「清麗派」代表作家。
元散曲繼唐詩、宋詞之後,在元朝大放光芒的詩歌藝術,是當代文人詠志抒懷的新興創作模式,以通俗、活潑、生動等特色,成為元朝之代表性文體,與漢賦、唐詩、宋詞,並列為中國韻文巨塔、文學瑰寶。
張可久的作品風格清麗,尤擅用典。「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首句連用三典。「美人自刎烏江岸」:楚漢相爭,項羽在垓下遭漢軍圍困。夜裏,帳中悲歌痛飲,與美人虞姬訣別,後乘夜突出重圍,自刎烏江而死。「戰火曾燒赤壁山」: 三國時,周瑜指揮吳蜀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潰曹操大軍。「將軍空老玉門關」:班超因久在邊塞鎮守,年老思歸,給皇帝寫了奏章,有兩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肅),但願生入玉門關」《後漢書‧班超傳》。楚漢相爭,西楚霸王最後落得鳥江自刎而亡,美人虞姬亦殉情而死。三國時期,吳蜀聯軍大將周瑜,赤壁之戰火燒曹操船艦,大敗曹營水軍。漢朝投筆從戎的班超,率軍出擊匈奴,久滯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歸,「但願生入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秦漢」:指秦、漢時期亦泛指歷朝歷代。秦漢時期,君主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擴增疆域,致烽火連天、生靈塗炭,真是一個令小老百姓傷心的時代。讀書人面對這爭戰連年、民不聊生的年代,只能仰天長嘯、徒嘆無奈。
這是一首是詠史的元曲小令,首句所舉三個典故的共同背景就是「戰爭」。作者藉以慨歎連年爭戰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以古鑑今,透過秦漢時期的戰事,表達了作者對擴疆黷武的撻伐和對黎民百姓的深度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