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義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及中國宮廷畫家,寫實畫風紀錄了清朝初期的中國宮廷人物與景色。 郎世寧在一生大半待在中國,歷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計約有50餘年。他不僅為後世留下大量珍貴的畫作,而且對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宮廷畫作品融合中西繪畫藝術,不但表現出西方繪畫中的寫實、立體、注重線條和結構等特點,也表現出中國傳統繪畫的傳神與韻味,在數十年的探索中,致力於融合中西方繪畫技法於一體,創作出獨特的畫風,儘管擁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然而他的繪畫作品較為重視技巧而非藝術的探索,因此不論在中國和西方均未被視為偉大的作品。 另外他參與圓明園的規劃設計,其內部的建築、環境和式樣採用了西方藝術巴洛克式風格,而裝飾細節上則有具有東方中國的藝術神韻。他引進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明暗寫實畫法,並改用膠狀顏料在宣紙上作畫,也就是今日的膠彩畫作法。他曾試圖要求康熙帝開辦學習用西方透視原理來繪畫的繪畫學校,但不被採用,後來與中國學者年希堯一起出版了一本《視學》,是中國第一部透視學專著。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詩與音樂的組合,父親與兒子的合作,這份美好都源自吳晟、吳志寧,對臺灣土地的熱愛。
介紹日本著名陶藝大師河井寬次郎的一生以及其中心理念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郎世寧,義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及中國宮廷畫家,寫實畫風紀錄了清朝初期的中國宮廷人物與景色。 郎世寧在一生大半待在中國,歷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計約有50餘年。他不僅為後世留下大量珍貴的畫作,而且對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宮廷畫作品融合中西繪畫藝術,不但表現出西方繪畫中的寫實、立體、注重線條和結構等特點,也表現出中國傳統繪畫的傳神與韻味,在數十年的探索中,致力於融合中西方繪畫技法於一體,創作出獨特的畫風,儘管擁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然而他的繪畫作品較為重視技巧而非藝術的探索,因此不論在中國和西方均未被視為偉大的作品。 另外他參與圓明園的規劃設計,其內部的建築、環境和式樣採用了西方藝術巴洛克式風格,而裝飾細節上則有具有東方中國的藝術神韻。他引進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明暗寫實畫法,並改用膠狀顏料在宣紙上作畫,也就是今日的膠彩畫作法。他曾試圖要求康熙帝開辦學習用西方透視原理來繪畫的繪畫學校,但不被採用,後來與中國學者年希堯一起出版了一本《視學》,是中國第一部透視學專著。
郎世寧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義大利米蘭人,耶穌會士,1715年抵華,自此至1766年,以其高超的畫藝服務清廷,他的畫作歌頌萬物之美,期盼以之喚醒民眾相信造物者的存在。這是他獻身上帝的方式。
郎世寧來華之前,已經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年輕畫家。來華之後,融會中西繪畫技藝,譜寫出新的繪畫風格。
郎世寧於1715年抵達澳門,並在此時取了中文名字「郎世寧」。他雖以傳教士身分來華,後來卻因其卓越精湛畫藝而成為專職的宮廷畫家,服務於清代康熙(在位期1661-1722)、雍正(在位期1723-1735)、乾隆(在位期1736-1795)三朝,長達51年。
康熙時期(1715-1722)
1714年,郎世寧從葡萄牙里斯本出發,次年11月抵達北京。經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 1682-1745)引見,覲見康熙皇帝(1654-1722),開始了郎世寧服務清宮,長達51年的歲月。
1721年,郎世寧的畫藝嶄露頭角,受到皇帝肯定,但作於康熙朝的畫蹟皆未存留。
雍正時期(1723-1735)
雍正皇帝(1678-1735)繼位後,郎世寧以他繪畫上的成就與恭順的服務態度,獲得雍正帝肯定,暗助日益困難的傳教工作。
郎世寧揉合中西的創作過程中,雍正皇帝曾對他的畫作提出批評與要求,微妙地促成郎世寧獨特的畫風。雍正元年(1723)為皇帝登基繪製〈聚瑞圖〉受賞識,雍正六年(1728)完成〈百駿圖〉長卷巨製,凡此諸作皆運用西洋技法,注重物象寫生與焦點透視,表現中國傳統的審美觀與祥瑞思想。
郎世寧/聚瑞圖/1723年/軸 設色 絹/173×86.1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描繪一青瓷瓶中插有並蒂蓮花、禾榖等祥瑞植物,是宋元以來象徵聖人治世的畫題。畫幅款題以清宮印刷用「宋字」書體寫成,紀元雍正元年(1723),為郎世寧最早紀年作品。畫中視點設於三分之二幅水平位置,讓觀者得以看到瓷瓶口內側,又以白色顏料畫出高光,增強了瓷瓶的立體效果。針對植物,郎世寧更擅長運用色塊表現物象立體凹凸以及明暗光影。整體敷彩微妙精緻,為物象添上有如自體內在發光般的質感,是郎世寧透過中國母題駕馭西法的絕佳呈現。畫中瓷瓶與院藏雍正仿汝釉青瓷弦紋瓶體制相近。
郎世寧/嵩獻英芝圖/1724年/軸 設色 絹/242.3×157.1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這件作品中,郎世寧充分展示了他紮實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來表現凹凸立體效果的本領。畫面正中是一隻兀立於石上的白鷹,鷹首轉向畫的右側,鷹目炯炯,利喙彎曲,鷹爪緊緊抓住石頭。畫面的右邊是一棵彎曲盤繞的老松,蒼老斑駁的樹幹和前後掩映的松枝彷彿可攀可撫,一棵藤蘿攀繞著松樹枝幹,凹凸玲瓏有致,松樹的根部和石頭的縫隙之間有靈芝數株,其邊沿卷起,表現出了靈芝的厚度。畫幅左邊為坡石,一條急湍的溪流順勢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繞行,激起無數的水花。在這件作品中,郎世寧運用了歐洲的明暗畫法,光線從畫面左側上方照射,故而樹石的右半邊均處於暗部,樹幹上還留下了陰影,白鷹則剛好位於最顯眼的中央,明暗交織,立體感極強,似呼之欲出。
在色彩上,郎世寧也施展了自己的才華,鷹的白色、松樹的綠枝、棕紅色的靈芝、粉紫色的藤蘿花、絳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鮮明、絢麗、濃重,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面貌和趣味迥異。
這幅〈嵩獻英芝圖〉軸雖然有著明顯歐洲畫法的因素,但是其畫中所含的內容卻完全是中國的。圖中的白鷹、松樹、靈芝、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國繪畫中習見的物象,畫家們經常用以為人祝壽、祈福。中國傳統的花鳥畫中,並不單純將花和鳥作為植物和動物來加以描繪,而是賦予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以某種喻意,也就是說寄託了畫家或觀賞者的理念和感情。很顯然,郎世寧畫中的白鷹、松樹、靈芝、巨石也都含有歌頌、祝福的意思,畫幅的名稱「嵩獻英芝」,其實就是松、鷹、芝的諧音,這些動植物在中國人的喻意中象徵著長壽、強壯、靈敏、吉祥等等。
根據畫上的署款,此圖畫於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而雍正皇帝的生日正是在十月份,所以這幅〈嵩獻英芝圖〉是一幅專門為皇帝「萬壽節」(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節)而畫的祝壽圖。作為一個外國畫家,在清朝的宮廷內供奉,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完全要按照中國的習慣行事,這就是宮廷畫家的職責和工作。
郎世寧/畫花底仙尨/1727年/軸 設色 絹/123.2×61.9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描繪紅褐色小狗在桃花盛開的庭園景緻。桃花枝葉出自一嶙峋老樹,其根部錯節深紮,一二細枝從根部抽出,含苞桃花更凸顯老樹生機。後方的高大湖石,奇詭造型亦與老樹呼應。畫中小狗姿態講究、模樣可愛,靜止中有細微動感,像被另外的事物吸引,正停下回首張望。郎世寧以精緻翔實的手法描繪動物,既有立體效果又兼及毛色光澤。如實的外在形貌與細膩的內在神態,此後成為其動物畫要件。本幅原無年款,據清宮檔案,雍正五年(1727)二月郎世寧曾修改一件「者爾得」(滿文意指棗紅色)小狗畫作,或即是此軸。
郎世寧/百駿圖/1728年/卷 設色 絹/94.5×776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見下頁)繪於雍正六年(1728),景觀由兩棵據滿畫幅縱高的松樹開啟,在將近8公尺的橫幅畫面,巧妙地維繫了一個水平地面高度相當的位置,將平原牧放、林間散馬、河岸浴馬,涉水過險,以及瞭望千里河山等段落,組構成一個壯闊的牧馬景觀。畫中山水景觀的地平線都維持在畫卷三分之二高度位置處,為一橫向連續而完整的地面空間,其縱深藉不同大小比例的植物加以暗示平遠空間效果。畫中技法與傳統中國畫法不同,常以深染明暗區分色塊以營造立體感,著意表現光影效果。對於馬匹,雖有線條勾勒其輪廓,但更多以色塊形塑立體。郎世寧有意地控制物象陰影,使其能形塑物象外在實體,卻不營造畫中劇烈光影作用。此卷可說是他積極整合兩種不同畫風的折衝成果。
圖成百駿:新媒體百駿圖動畫
〈百駿圖〉為郎世寧以「駿馬牧場」為主題創作的畫卷,畫中馬匹形象逼肖,具有光影量感與精緻筆觸,展現細膩的寫實畫風。本片(見下頁)以忠於原畫為製作原則,採用新穎高規格動畫技術,呈現畫中馬匹或嬉戲相鬥,或遊憩臥立,或策馬奔馳,或涉水渡河的百變姿態,駿馬英姿宛若活躍眼前。
片長:約3分49秒。
藝術創作:故宮團隊、太極影音。
郎世寧/八駿圖/1723-1735年/軸 設色 絹/139.3×80.2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雖然是採用中國傳統的顏料來作畫,但在馬匹、人物和柳樹的表現上,卻融入了西畫著重光影的手法,顯得立體感十足。根據研究歸納,郎世寧作品在雍正年間多以仿宋體題款。此作雖無紀年,但從右下角名款書風看,此畫應是郎世寧來華初期,亦即雍正年間(1723-1735)的作品。
郎世寧/畫仙萼長春/1722-1735年/冊 設色 絹/每幅33.3×27.8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本冊(見下頁)共十六開內容分別描繪牡丹、桃花、芍藥、海棠玉蘭、虞美人、蝴蝶花、黃刺玫牡丹、石竹、櫻桃、罌粟、紫白丁香、百合花牡丹、翠竹牽牛、荷花慈姑花、豆花稷穗、雞冠花、菊花等,其中有八開還畫有鳥禽,整冊內容與《石渠寶笈三編》著錄之〈郎世寧畫花卉冊〉一致,對幅皆是空白,而最末一開有宋體書款「臣郎世寧恭畫」,依據畫風特色推測是郎世寧雍正時期的花鳥佳作。全冊不僅設色精緻,構圖手法也見新意。特別能於鳥禽形體姿態上有超乎傳統的表現,是西法透視手法的精采成果。畫中花鳥多處能夠顯示光影明暗,透過白色顏料提點高光的技巧也常見運用。整冊畫風都一再顯示其與郎世寧雍正前期畫風有關。
百花綺園:仙萼長春新媒體藝術裝置
走進庭園式的光雕立柱,有如步入百花齊放的後花園。整件作品(見下頁)由LED燈箱與螢幕所建構的光柱交錯排列構成,動畫元素取材自郎世寧〈畫仙萼長春〉。依光柱前後距離及觀者視角,螢幕中的花草樹木將呈現單點透視比例的場景,所有螢幕中的影像拼接串連,由遠至近向觀眾正面緩緩移動,以營造走入畫中的透視感。作品正面遠觀為一座百花電子庭園意象,觀眾得以穿梭其間,感受在郎世寧百花畫作環繞之中的漫遊情趣。
藝術創作:故宮團隊、王世偉。
故宮國寶童樂趣:花開喜迎春
「花開喜迎春」(見下頁)發想自清代西洋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之〈海棠玉蘭圖〉、〈牡丹圖〉、〈石竹圖〉與〈桃花圖〉,運用聲控互動與動畫技術,展現畫家筆下細膩寫實的花卉、鳥兒與景物,生動具現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季節。
乾隆時期(1736-1766)
乾隆皇帝(1711-1799)雅好書畫詩文,皇子時期便欣賞郎世寧的畫作。登基後,郎世寧躍居宮廷首席畫師,備極恩寵,建立特殊的君臣關係,成功地肩負起保護傳教士的職責。
郎世寧運用中國傳統紙絹、顏料、毛筆,並與如意館畫畫人合作,共同創造出「中西合璧」的院畫新體,題材涵括帝后肖像、奇花異卉、珍禽走獸、重要慶典活動等。1747年,郎世寧奉命參與了圓明園西洋樓設計,他以代表華人文化的十二生肖設計大水法噴池;巴洛克式建築群覆蓋在黃色琉璃瓦屋頂下,是18世紀融合東西方建築藝術典範作品,可惜焚燬於1860年英法聯軍。
郎世寧除為皇帝作畫外,與怡親王允輝、果親王允禮、慎郡王允禧等其他皇族亦有交往。受天主教會之託,曾藉在宮中作畫接近皇帝之便,於乾隆元年、二年、十一年三次向皇帝懇請解除教禁,部分達到目的。
郎世寧擅長畫人物肖像、鳥獸、山水及歷史畫。以歐洲技法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結構、光影效果及立體感。人物畫多為皇帝后妃及文武大臣肖像,適當吸取了中國傳統寫真技法的長處,採用正面光照,色澤比較柔和清晰。人像肖似,多以色彩渲染,無明確線條。山水畫構圖則明顯受中國山水畫的影響。郎世寧創作的部分歷史畫,場面浩大,人物眾多,描繪具體,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郎世寧/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173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閱圖/1739年/彩墨 絹/322.5×232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以西方寫實表現技法融入中國傳統繪畫中,以艷麗明亮的色澤、細密工整的筆法,描繪這位29歲年輕君王的形象:畫面中堅毅的神情,威武的騎馬雄姿與黃色絢麗的黃袍,清楚地告訴觀者這位主角的身分與地位。
十駿圖
乾隆八年(1743),郎世寧奉命為外藩所進良馬繪圖寫生,畫上均有御製詩紀事,並以漢、滿、蒙等語文合璧命名,名為〈十駿圖〉。此主題呈現清朝與藩屬之間的交往,藉以懷柔遠人,歌頌清朝國勢強盛。他用和真馬相近的大小尺寸來畫這些馬匹,在中國傳統畫法中,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所以色彩穠艷,形象逼肖。相異於傳統以白描線條來塑造外貌輪廓,郎世寧以細筆墨線,逐層敷色,細膩表現皮毛光澤質感,並將良駒腿部肌肉及皮下凸起筋骨、血脈表露無遺。
郎世寧/畫十駿圖 霹靂驤/1743年/軸 設色 絹/239.3×270.1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匹駿馬「霹靂驤」,為喀爾喀親王古倫額駙策楞進貢,高4尺3寸,長7尺2寸。
郎世寧/畫十駿圖 籋雲駛/1743年/軸 設色 絹/239.5×270.4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匹駿馬「籋雲駛」,為科爾沁公達爾馬達杜進貢,高4尺1寸,長7尺。
郎世寧/畫十駿圖 奔霄驄/1743年/軸 設色 絹/240×270.5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匹駿馬「奔霄驄」,為翁牛特貝勒彭蘇克進貢,高4尺2寸,長7尺5分。
郎世寧/畫十駿圖 雪點鵰/1743年/軸 設色 絹/237×268.5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匹駿馬「雪點鵰」,為科爾泌郡王諾們額爾龢圖進貢,高4尺3寸,長7尺。科爾沁部最早歸附清廷,與清皇室政治聯姻,彼此關係密切。
郎世寧/畫十駿圖 赤花鷹/1743年/軸 設色 絹/234.6×270.8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匹駿馬「赤花鷹」,為喀爾喀親王德欽札布進貢,高4尺6寸,長7尺2寸8分。
郎世寧/畫十駿圖 大宛騮/1748年/軸 設色 絹/231×274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匹駿馬「大宛騮」,為準噶爾台吉策汪多爾濟那木扎爾進貢,高4尺8寸,長7尺。
郎世寧/畫十駿圖 如意驄/1748年/軸 設色 絹/231.2×278.1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匹駿馬「如意驄」,為準噶爾台吉噶爾旦策凌進貢,高5尺1寸,長7尺4寸。準噶爾部是厄魯特蒙古的一支部落,位於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區。乾隆八年(1743)台吉噶爾旦策凌遣使以良駒進獻。乾隆皇帝依其習性、毛色,賜名為「如意驄」,命郎世寧繪為巨幅,再由翰林官員題贊,並以漢、滿、蒙文書寫馬匹名稱、尺寸與來源。畫上錄有乾隆十三年(1748)御題詩,郎世寧以精湛的西洋技法,描繪藩部進獻高大駿馬,頗有紀實意義。
郎世寧/畫十駿圖 紅玉座/1748年/軸 設色 絹/230.5×297.5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匹駿馬「紅玉座」,為準噶爾台吉噶爾旦策凌進貢,高5尺1寸,長7尺6寸。
郎世寧/畫十駿圖 自在驈/軸 設色 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畫十駿圖 獅子玉/軸 設色 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十駿犬
乾隆十二年(1747),郎世寧奉命作十駿大狗十張,或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十駿犬〉十軸,畫上依序以漢、滿、蒙三種文字題寫犬名與進呈者。此十犬均為品種高貴的名犬,分別命為:「霜花鷂」、「睒星狼」、「金翅獫」、「蒼水虬」、「墨玉璃」、「茹黃豹」、「雪爪盧」、「驀空鵲」、「斑錦彪」和「蒼猊」。
〈十駿犬〉的前九條狗都屬小頭長吻、腰腹收縮、四肢細勁那類品種,均為出色的擅長奔跑的獵手,敏捷強壯,速度耐力驚人,成為皇帝一行圍獵時的好幫手;最後那條威猛的大狗,應當是藏獒。從畫面上所題寫的字句來看,這些名犬,大都是周遍各個部落的首領或地方官進獻給皇帝的。
郎世寧/畫十駿犬 霜花鷂/1747年/軸 設色 絹/247.2×163.9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所繪「霜花鷂」,由科爾沁四等臺吉丹達里遜所進。
郎世寧/畫十駿犬 睒星狼/1747年/軸 設色 絹/246.6×163.8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所繪「睒星狼」,由科爾沁四等臺吉丹達里遜所進。
郎世寧/畫十駿犬 金翅獫/1747年/軸 設色 絹/247.3×163.6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所繪「金翅獫」,是一種長喙犬,蒙文的命名是yolo,滿文的命名是yolotu,兩者的意思都是西藏犬,簡稱藏狗。這是一隻名貴的藏狗,由科爾沁四等臺吉丹巴林親所進。
郎世寧/畫十駿犬 蒼水虬/1747年/軸 設色 絹/246.8×164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虬,又叫虯,是頭上有兩角的小龍。此軸所繪「蒼水虬」,由大學士忠勇公傳恆所進。
郎世寧/畫十駿犬 墨玉螭/1747年/軸 設色 絹/247.5×164.4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螭,意即無角的龍。此軸所繪「墨玉螭」,是細長的短毛品種,並有特別明亮的眼睛,由侍衛領班衛華所進。
郎世寧/畫十駿犬 茹黃豹/1747年/軸 設色 絹/247.5×163.7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所繪「茹黃豹」,由侍郎三和所進,作回首之姿,凝望梧桐樹上喧噪的喜鵲,旁有榴花、菊花點綴。其目光藹然,皮毛悅澤,宛然如生。「茹黃」為古良犬名,此處語帶雙關,亦狀犬之毛色。
郎世寧/畫十駿犬 雪爪盧/1747年/軸 設色 絹/246.7×163.2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所繪「雪爪盧」,滿文命名為白銀蹄的馬螺。這隻犬有銀白色的四爪,故名雪爪盧,由準噶爾台吉噶爾丹策楞所進。
郎世寧/畫十駿犬 驀空鵲/1747年/軸 設色 紙/247.2×164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所繪「驀空鵲」,滿文名是喜鵲的意思,由和碩康親王巴爾圖所進。
郎世寧/畫十駿犬 斑錦彪/1747年/軸 設色 紙/247.6×164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所繪「斑錦彪」,意為名色絨織的碎花錦緞,表示其為斑錦般的寵物,由大學士忠勇公傅恆所進。
郎世寧/畫十駿犬 蒼猊/1747年/軸 設色 絹/268×193.7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蒼為青, 猊意即獅子。乾隆以勇猛百獸之王為其鍾愛之犬命名。此軸所繪「蒼猊」為西藏獒犬,由駐藏副都統傳清所進。此犬體型巨大,貌端正,上脣延長,被覆下脣。耳小而下垂,四肢短,尾發達。性兇猛,養為鬥犬。毛色青黑,長而濃密,前胸綴有白毛。郎世寧繪鬃毛用筆細膩,畫出質感光澤;背景搭配板栗樹及大石,前方坡地有玉簪花,乃出自於中國宮廷畫家之手。
國寶神獸闖天關動畫
〈坤輿全圖〉傳來轟隆巨響,圖中群獸四處奔騰,究竟坤輿世界裡的奇獸發生了什麼事呢?這來自古地圖的呼喚,引領郎世寧畫中的大猊(十駿犬-蒼猊犬)、茹姐(十駿犬-茹黃豹)、仙尨(畫花底仙尨)、狐猴(畫交阯果然)與小麅(畫瑞麅)展開一段驚險刺激的冒險故事。在歷險過程中,主角們集結十駿犬力量,同時學習團結合作的重要性與郎世寧中西合璧的繪畫精神。本片為國立故宮博物院首部4K動畫,以動漫手法將郎世寧筆下的動物化身為影片中的神獸, 結合臺灣優秀的動畫團隊,以4K高畫質完美呈現郎世寧畫作之美。
片長:約27分鐘。
藝術創作:劉育樹導演。
動畫製作:兔將影業、金奇映画。
郎世寧/白鶻圖/1751年/軸 設色 絹/123.8×65.3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十六年(1751),朝廷重臣傅恆(1720-1770)進呈白鶻,郎世寧奉命寫生,松樹、瀑布由其他宮廷畫師所補繪。畫中古松凌空而出,白鶻雄踞枝頭,下為山澗瀑布。鷹頭扁短,眼睛烏黑閃亮。上喙突起銳利,雙腿強壯,四趾皆有銳爪。清廷貢物常有獵鷹,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喜好。
郎世寧/畫瑞麅/1751年/軸 設色 絹/216.2×144.6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十六年(1751)秋,乾隆皇帝陪侍母親崇慶皇太后巡遊避暑山莊,至木蘭行圍,召見蒙古王公貴族,並賞賜筵宴。蒙古台吉以麅來獻,根據東晉葛洪《抱朴子》,鹿壽千歲,五百歲則色白。此年恰逢皇太后六十大壽,乾隆皇帝令郎世寧畫圖,並作〈瑞麅詩〉為母親祝壽。畫中白麅耳、眼略大,頸長,尾短,被視為幸運與尊貴的象徵。
郎世寧/畫海西知時草/1753年/軸 設色 紙/136.6×88.6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含羞草原產美洲熱帶,全株長毛和銳刺,夏秋開花,花色粉紅呈球形。葉片反應靈敏,輕觸自動閉合下垂。畫上乾隆十八年(1753),〈題知時草六韻〉御製詩,說明此株植物乃由西洋傳教士進貢,種植於宮中園囿,乾隆皇帝囑郎世寧繪畫記錄。植物採西洋畫法繪製,構圖為單一盆景,全無背景,類似寫生圖譜,兼具紀實與觀賞意義。大型瓷器花盆,以青花繪錦地紋,木質臺座底足內卷呈回字形。瓷、木器表面色調有細微明亮變化,富有立體感。
郎世寧/畫交阯果然/1761年/軸 設色 絹/109.8×84.7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環尾狐猴攀爬於桃樹上,樹枝開滿粉紅桃花,上結碩大蟠桃七顆。郎世寧以細短淡墨線條,明暗深淺顏色變化,描繪狐猴黑白相間皮毛的蓬鬆質感,造形準確逼真。襯景山石表面多斧劈皴,以青綠渲染,並加細碎墨點,乃由宮廷畫家金廷標(活動於18世紀)所補繪。畫上于敏中(1714-1779)奉敕書寫〈御題交阯果然詩〉,編年辛巳(乾隆二十六年,1761),此年恰逢乾隆母親鈕祜祿氏(1692-1777)70歲,應是專為皇太后賀壽而作。
郎世寧/畫錦春圖/軸 設色 絹/169.2×95.2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描繪海棠盛開時節,一對錦雞棲息於澗水坡岸旁的湖石之上。畫中繁花似錦,珍禽、瑞芝、竹枝等都與吉祥長壽寓意有關。紅腹錦雞豐富豔麗的色彩飽滿,加上白色高光線條增色,很能營造出毛羽光澤,但地面上已沒有牠的陰影。畫中海棠花與靈芝的描繪也都追求明暗變化,設色講究。但山石坡岸已是中國傳統筆墨,景緻的處理十分講究,透過湖石孔洞還能看到海棠、竹枝交錯生長於其後側空間。此軸構圖比〈萬壽長春〉繁複,山石坡岸不再只是配合植物珍禽的背景。
郎世寧/畫花陰雙鶴/軸 設色 絹/170.7×93.1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在粉色薔薇盛開的一角,立有兩隻丹頂鶴。一隻正在回首理毛,另一隻則略微回首,似乎正要看顧著兩隻尚未有羽毛的雛鶴。描繪得栩栩如生的鶴羽,不僅有毛羽細節也有光澤效果,這樣的光澤處理特質,也同樣表現於畫中植物,不論薔薇、鳶尾花皆有細膩描繪。此畫所描寫的雛鶴並非常見的繪畫題材,乾隆皇帝曾有詩文描寫雛鶴提到「鶴雛纔出殼,便具凌雲慨」,畫中雛鶴站立挺直的姿態或許可為呼應。
郎世寧/畫魚藻圖/軸 設色 絹/68.8×122.1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畫水中游魚的傳統早已出現在宋代。本幅與傳統魚藻圖不同,郎世寧繪製的魚藻圖,因為加大了魚的尺寸,又在大魚下方描畫浮萍與水草,形成視覺上的奇特效果,兩條大魚似乎漂浮在空中一般。從畫面周沿留有一些草葉紋樣的痕跡看來,此件作品或許原來是用在宮殿壁面的貼落畫,而後才又裝裱成掛軸形制。
郎世寧/畫山水/軸 設色 絹/143.2×89.1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層巒疊翠山間,山嵐雲煙縈繞,村舍、涼亭、小橋掩映。郎世寧融入皴擦鉤勒法與類似素描的點法,呈現物象不同的質感。樹葉有乾濕濃淡細膩變化,設色明淨細秀。隱約可見的煙嵐,益增畫面深遠的空間感。
郎世寧對傳統文人畫也有涉獵,學習對象是宮廷畫家唐岱(1673-1752以後),唐岱則師從王原祁(1642-1715)。畫面山頭造形,雜樹布置、皴法、苔點,都可看見學習唐岱筆法,兩人曾多次奉旨合作,此種關係確立清初畫壇「正統」風格一脈相承。
郎世寧/畫孔雀開屏/1758年/軸 設色 絹/328×282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孔雀雄者有橢圓尾屏,五年尾長可至二、三尺。平時收攏於身後,伸展開來羽色金彩煥目。畫面皇家園囿青綠疊石造景,旁植玉蘭、牡丹、海棠,具有「玉堂富貴」之寓意。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西域哈密進貢孔雀,乾隆皇帝作有〈孔雀開屏〉御製詩並書於畫上。同年七月十二日《活計檔.如意館》記錄:「著郎世寧畫開屏孔雀大畫一軸,補景著方琮、金廷標合筆,用白絹。」乾隆皇帝對此畫創作指示非常具體,實為中西「合筆畫」的上乘之作。
穿真透時:畫孔雀開屏情境裝置
本作品(見下頁)以〈畫孔雀開屏〉為題材,運用數種光電媒材與技術,多樣化調控「光的穿透與成像」。另結合清宮古樂與空間聲響,擬真再現晝夜時序情境,將原畫意象轉化成具多層次動態時空結構,立體全景式互動裝置的藝術創作。藝術團隊試圖形塑出,當代人群面對新媒體介入經典畫作時,觀看和重構藝術空間的方式;希望探尋「人們所擁有的意識/願景/脈絡,在信念/權力/歷史三元一體至高神聖性之下的可視/透視/不可視」,並以 300 年後的動態透視光技法向郎世寧致敬。
藝術創作:故宮團隊、王連晟、李霈恩、張博智、蕭子翔。
銅版記功
乾隆二十九年(1764),郎世寧以76歲高齡,奉旨為清廷平定準回兩部戰役繪製16幅紀念得勝圖稿,乾隆皇帝諭令運往法國巴黎,鐫雕銅版,印製銅版畫。郎世寧負責繪製了圖稿中之〈格登山斫營圖〉和〈黑水圍解圖〉兩幅,這是郎世寧生命最後重要的藝術工作。
郎世寧/畫阿玉錫持矛盪寇圖/卷 設色 紙/27.1×104.4公分
阿玉錫(Ayūsi,生卒年不詳),蒙古準噶爾部人,後投效清廷。乾隆二十年(1755),準噶爾汗達瓦齊與沙俄勾結,在清軍夾擊下,逃往伊犁西北格登鄂拉,據險頑抗。阿玉錫率騎兵夜襲叛軍營地,達瓦齊大潰逃遁,後為霍集斯擒獲。阿玉錫立下戰功,郎世寧奉命爲作油畫臉像,又畫〈得勝營盤圖〉大畫,再將臉像畫成跑馬紮鎗式手卷。
畫家捨去背景,寫實地表現阿玉錫頭戴孔雀翎暖帽,身著箭衣,背掛火槍,腰繫箭囊,執韁握矛,騎馬奮勇衝殺的景象。
郎世寧起稿,柯升主持,勒霸雕刻/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格登山斫營圖/1769年/蝕刻銅版/58×95公分
本圖又稱〈愛玉史詐營圖〉,是役清軍徹底擊潰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是清廷控制天山北路的決定性戰役。圖中描述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間,降附清廷的翼領喀拉巴圖魯阿玉錫夜率精騎22人,成功突襲準噶爾部達瓦齊(?-1759)格登山大營的情形。圖中格登山大營中敵軍裝備齊全,備重砲多門,只見阿玉錫自密道小徑接近敵軍,突被發現後,阿玉錫率眾奮進,持長矛突擊,如入無人之境,達瓦齊全營因此驚潰,自相蹂躪逃散。
全圖由郎世寧親自起稿,寫實地描繪當時戰場情景,藉由人物的細膩表情、空間層次的立體效果,營造閱者親臨戰場,感受戰雲密佈的肅殺氣氛與戰鬥的張力。在畫中阿玉錫身騎黑馬,手執長矛,刺向敵軍胸前。此役,因其夜襲敵營有功,乾隆皇帝除命令郎世寧為他繪下〈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卷一幅外,更特地撰詩記述,以表揚其忠勇。
此圖在郎世寧起稿後,乾隆三十年(1765)首批送往法國巴黎蝕刻銅版,由巴黎著名工匠勒霸(J. Ph. Le Bas, 1707-1783)負責鋟刻,其名即刻印在圖下方之石塊上。乾隆三十四年(1769),此銅版畫製作完成,次年九、十月間,經法國東印度公司運抵中國。
郎世寧起稿,柯升主持,勒霸雕刻/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黑水圍解圖/1771/蝕刻銅版/58×95公分
黑水,蒙古語作「喀喇烏蘇」,位於新疆葉爾羌河上游。郎世寧所畫的〈黑水圍解圖〉,即是描繪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月兆惠(1708-1764)所部在葉爾羌城外受困,後在援軍抵達後突圍的過程。皇帝親撰〈黑水圍解〉詩,具體描述戰況細節。
圖後方山巒疊嶂,雲影跌宕,襯托清軍孤軍奮戰的堅苦。左方清軍的防禦工事,圖正中舉臂執鞭的兆惠,鎧甲英姿,堅忍沉著,指揮若定,彷彿具有穩定軍心的重要力量;圖右描繪清軍調集大兵解圍,各路並進,追殺回部的慘烈場面。構圖描繪時間不一,突破時空限制,融繪定格於一圖,充分體現郎世寧處理戰爭場面的繪畫功力,為清軍進勦回部留下翔實紀錄。
本戰圖經送法國巴黎雕刻銅版,亦由名匠勒霸操刀鐫製,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次年銅版畫與銅版一併運回中國。
銅版記功:郎世寧與乾隆得勝圖銅版畫紀錄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郎世寧等畫師所起稿,由巴黎雕刻技師完成的〈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銅版畫為主題,研究團隊考據史實,走訪海外還原始史事,拍攝4K高解析度紀錄片。本片特邀金鐘獎主播沈春華主述,道出乾隆朝的西北戰功,銅版畫委法製作經緯,以及銅版畫製作技法等歷史陳跡。攝製團隊更遠赴歐洲取景,拍攝現存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銅版畫及德國民族學博物館的銅版,並至銅版印刷工坊探究銅版印刷術。國立故宮博物院以院藏文物和其他存世代表文物,見證18世紀中西藝術合作的偉大成就。
片長:約35分鐘。
藝術創作:故宮團隊、聯合互動。
郎世寧/畫白鷹/1765年/軸 設色 絹/179.9×99.2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豢養馴鷹立於架上,羽色純白,頭背、翅膀綴有灰褐橫斑。朱桿上加墊軟皮,讓鷹攀抓而不傷爪。披掛簾子與錦袱,以避免套在鷹爪的軟繩繞懸架子。圖中鷹架十分講究,但非出自郎世寧之手。據同年正月造辦處檔案顯示,宮廷畫家姚文瀚(約活動於1743-1774)曾參與畫鷹架、簾子、錦袱。
乾隆三十年(1765)蒙古喀爾喀貝勒阿約爾進貢白鷹,此軸為院藏郎世寧署款最晚的作品,創作之時郎世寧已77歲。隔年(1766),郎世寧病逝於北京。
郎世寧、張若靄/書畫合璧竹骨摺扇/摺扇 設色 紙/縱28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唯一的郎世寧畫扇,繪於墨箋,用色鮮麗,作花石草蟲微觀之景。螽斯踞石,蜜蜂於蒲公英上採蜜。花朵與花莖以高光表現光源方向,昆蟲之軀體量感則以細膩的色澤呈現。螽斯之絨毛、觸鬚、及其於石上形成的陰影等,皆依稀可辨。另一面為張若靄書〈唐人月儀帖〉「二、三月」,似呼應畫中季節。此幅或為郎氏早期所作,寫實描繪三度空間裡的物象特徵,為傳統草蟲畫賦予新意。摺扇發軔於東亞,此扇由西洋人所畫,更顯特別。
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以年近八旬逝世,供職清廷51年,乾隆加恩授予侍郎銜,特撥三百兩料理後事,長眠於北京傳教士公墓。
郎世寧一生以繪事供職清宮內廷,留下了豐富的作品。至於他的傳教事業,或許可以傳聞中他的一首漢文詩作結語:
聖世康乾受帝恩,入清一代作朝臣;
中庸西法摹工筆,靜物圖真醒萬民。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