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出生在鄉間竹林寒舍的藍蔭鼎,沒有左右鄰居,身為家中獨子也沒其他兄弟姊妹,他在母親的鼓勵之下勇敢走藝術的路;藍蔭鼎的畫風樸實溫暖,作品幾乎都是描繪台灣農村景象,特別是他的故鄉宜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畫作落款,除了簽上中文名字「蔭鼎」和英文名字「RAN IN─ TING」外,每幅畫作都特別寫上「FORMOSA」或是「TAIWAN」,藝術家留下永恆的台灣之美 隨著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社會氣氛也有巧妙轉變。藍蔭鼎卻還是和以前一樣,繼續畫台灣鄉土風景。他的畫作獲得美國大使館人士喜愛,藍蔭鼎成為首位應邀訪問美國的台灣藝術家。 1971年,被美國和歐洲藝術評論學會共同選為「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 藍蔭鼎除了美術之外,也熱愛文學,陸續出版《鼎廬小語》、《鼎廬閒談》《藝術與人生》和《宗教與藝術》等書,並在報章連載《畫我故鄉》專欄。藍蔭鼎的文章勵志感人,其中收錄在《鼎廬小語》的〈飲水思源〉一文被選入國文教科書,堪稱是一位「左手拿畫筆,右手寫文章」的人文畫家。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曬出古典化學與現代數位的結合。
曬出古典化學與現代數位的結合。
蓋希文所創作的〈藍色狂想曲〉,將爵士樂要素注入傳統音樂中,成功將爵士樂帶入藝術音樂的殿堂。
介紹融合美國爵士音樂與古典音樂的〈藍色狂想曲〉之特色,以及樂曲開頭單簧管滑音獨奏的靈感來源。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從小出生在鄉間竹林寒舍的藍蔭鼎,沒有左右鄰居,身為家中獨子也沒其他兄弟姊妹,他在母親的鼓勵之下勇敢走藝術的路;藍蔭鼎的畫風樸實溫暖,作品幾乎都是描繪台灣農村景象,特別是他的故鄉宜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畫作落款,除了簽上中文名字「蔭鼎」和英文名字「RAN IN─ TING」外,每幅畫作都特別寫上「FORMOSA」或是「TAIWAN」,藝術家留下永恆的台灣之美 隨著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社會氣氛也有巧妙轉變。藍蔭鼎卻還是和以前一樣,繼續畫台灣鄉土風景。他的畫作獲得美國大使館人士喜愛,藍蔭鼎成為首位應邀訪問美國的台灣藝術家。 1971年,被美國和歐洲藝術評論學會共同選為「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 藍蔭鼎除了美術之外,也熱愛文學,陸續出版《鼎廬小語》、《鼎廬閒談》《藝術與人生》和《宗教與藝術》等書,並在報章連載《畫我故鄉》專欄。藍蔭鼎的文章勵志感人,其中收錄在《鼎廬小語》的〈飲水思源〉一文被選入國文教科書,堪稱是一位「左手拿畫筆,右手寫文章」的人文畫家。
藍蔭鼎
「畫家所擔負的,是調和自然與美化人生的工作,通過畫筆和色彩,表現美好的世界,以送給人生更潤澤、更豐富、更高雅、更有意義的生活。」──藍蔭鼎
一生際遇特殊的藍蔭鼎,曾被歐洲與美國藝術評論學會,聯合選為第1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他的畫作常描繪臺灣田園鄉野之美,特別是故鄉宜蘭;他的文學作品也被選入國民中學國文課本,堪稱是「左手拿畫筆,右手寫文章」的人文畫家。
藍蔭鼎(1903-1979),出生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宜蘭羅東,父親是清末秀才,擅長書畫及文學,但是家境並不好。戰爭發生時,他們家從宜蘭羅東鎮搬到更偏僻的阿束社租屋,才生下了他。藍蔭鼎的名字很特別,出生時頭頂有一塊圓形凹下去的胎記,乳名叫做「烏邱仔」,博學漢文的父親為他取名為「蔭鼎」。
藍蔭鼎小時候在私塾接受漢文教育,父親寫字作畫時就跟在身旁,無形中對畫圖產生濃厚興趣。但是父親並不鼓勵他畫圖,認為「藝真人貧」,走上藝術這條路未來只會當個窮畫匠,所以希望他能成為一位醫生;幸好母親除了督促他念書外,也鼓勵他畫圖,常背著父親買畫紙和顏料給他,要他在父親面前念書,父親出門後就把握時間畫圖,因為母親的支持,藍蔭鼎才得以繼續畫圖。
藍蔭鼎的童年非常孤獨,小時候住的地方很偏僻,在廣大竹林間只有他們家一間茅屋。他曾說:「我出生在鄉下一個最安靜的地方,普通鄉下都有好的鄰居,而我住在竹林寒舍,只是一個單戶的住家,而且又是獨子。由於出生時很孤獨,且只有我們一戶人家,又沒有鄰居朋友,在孤獨中成長,自然而然的就以大自然為對象。譬如早起,自己在院中捉蜻蜓、捕青蛙,聽鳥叫蟲鳴,拿木炭寫字,塗塗畫畫,就這麼開始畫了起來。」
藍蔭鼎在貧窮孤獨中度過童年,也淬煉出堅毅的性格。1914年,藍蔭鼎於羅東公學校(今羅東國小)畢業,這也是他一生唯一拿到的文憑。畢業典禮當天,校長說的一句話讓他永遠記得:「藍蔭鼎得了兩個第一,繪畫是真的第一名,成績表是倒數第一名。」畢業後未來的道路要往哪裡走?儘管父親反對,但在母親的鼓勵下,他還是往藝術的道路前進。母親一直鼓勵他繼續進修,學習繪畫技法,於是在1923年,千辛萬苦湊合到一張到日本的船票,讓藍蔭鼎能到日本學畫。
藍蔭鼎雖然來到了日本,但這不是一般的「留學」或是「遊學」,而是「苦學」。他沒有多餘的零用錢,也沒有到學校註冊的學費,只好在美術學校外面旁聽,是全校唯一的「窗外旁聽生」。那年冬天,日本雪花紛飛,老師看到窗外有一位孩子站在外頭,全身都凍僵了,就叫藍蔭鼎進來暖氣教室裡,在教室後面聽課,這就是他在日本的學畫生活。
回到臺灣後,由於美術教師缺乏,他又有美術方面的長才,儘管沒有好的文憑,藍蔭鼎還是獲聘為母校羅東公學校的代理美術教員。日本籍的校長很欣賞他,到臺北出差時,就會順便購買顏料,帶回學校送給藍蔭鼎使用。1924年,知名美術教育家石川欽一郎視察東部美術教育,來到羅東公學校,校長大力推薦藍蔭鼎給他。石川欽一郎看了藍蔭鼎的作品後非常賞識,推薦他到臺北師範學校學畫,不僅不用付學費,還提供獎學金及羅東到臺北的交通費。藍蔭鼎很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不辭辛苦的往返羅東和臺北之間,只為了能夠繼續精進。
之後,石川欽一郎再推薦他到臺北第一高等女子學校(今北一女中)、第二高等女子學校(已廢校)擔任美術老師,成為日本學校裡唯一的臺灣籍老師。
當時臺日美術界最高的榮譽就是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1929年,藍蔭鼎勇敢地挑戰自我,沒想到宣布入選名單的那一天,突然爆出了「臺灣藍蔭鼎」五個大字,藍蔭鼎回想那一刻:「讓20歲的我驚喜交集,興奮得幾乎昏了過去。」
約1930年間,拍攝於畫室的藍蔭鼎。
隨著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臺,社會氣氛也有巧妙轉變。藍蔭鼎卻還是和以前一樣,繼續畫臺灣鄉土風景。他的畫作獲得美國大使館人士喜愛,成為首位應邀訪問美國的臺灣藝術家。
藝術無國界,藍蔭鼎走出臺灣,接連訪問美國和歐洲,擔任聯合國藝術委員,更在1971年,被美國和歐洲藝術評論學會共同選為「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
藍蔭鼎傳承自石川欽一郎的英國水彩重疊技法,是以透明水彩技法詮釋臺灣鄉土人文的先驅。在畫材極度匱乏的時代,能以品質較好的原料及紙張記錄即將式微的傳統農村景觀,實屬難能可貴。畫作中常以折枝或蔗渣蘸墨色表達粗曠有力的線條,亦常以層次豐富的竹林為主題。
1954-1963年間,藍蔭鼎創作作品多以中國水墨意境與筆法入畫。這一時期的作品中,直接運用中國毛筆代替水彩筆,將中國水墨書法中的點、挫、提等筆法加上水墨韻染的層次感;中期跳脫西方水彩渲染的方式,加入中國傳統水墨筆觸,建立出獨特風格,賦予單純的水彩深厚的韻味與意境,這也是藍蔭鼎的水彩創作在整個臺灣現代繪畫演進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突破與革新者。
藍蔭鼎的畫風樸實溫暖,作品幾乎都是描繪臺灣農村景象,但最具特色的是他的畫作落款,除了簽上中文名字「蔭鼎」和英文名字「RAN IN-TING」外,每幅畫作都特別寫上「FORMOSA」或是「TAIWAN」,藝術家留下永恆的臺灣之美。
藍蔭鼎除了美術之外,也熱愛文學,陸續出版《鼎廬小語》、《鼎廬閒談》、《藝術與人生》和《宗教與藝術》等書,並在報章連載《畫我故鄉》專欄。藍蔭鼎的文章勵志感人,其中收錄在《鼎廬小語》的〈飲水思源〉一文,被選入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堪稱是一位「左手拿畫筆,右手寫文章」的人文畫家。
1979年2月4日,藍蔭鼎於凌晨因心臟病突發去世於華視董視長任內,享年77歲。
喪禮舉行的那一天,家人特別準備他生前的遺作〈竹林人家〉,複印給所有前來弔念的親友賓客。〈竹林人家〉畫的正是藍蔭鼎出生的羅東阿束社,這也是他一生最懷念的「兒時的家」。
藍蔭鼎/竹林人家/1971年/水彩 紙/56×71公分
藍蔭鼎利用乾擦的方式,營造出飛白的效果,製作出繁密竹林的受光明亮面,另以青綠的色調,描繪竹林之陰暗面,一明一暗,相互襯映,來突顯竹林與前景的芒草、房屋空間上的遠近感。他並以類似草書放逸的筆觸,表現前景繁複雜密的芒草堆。此作最精彩之處,是使用白色粉彩筆,加強隨風搖曳的竹葉,亦運用青色粉彩筆,強調竹竿的立體感及質感。藍蔭鼎利用朱紅與褐色,點綴出綠色竹林中,炊煙裊裊的農家。村人歸家的景象,也刻畫出鄉間的生活作息。
從小出生在鄉間竹林寒舍的藍蔭鼎,沒有左右鄰居,身為家中獨子也沒其他兄弟姊妹,他在母親的鼓勵之下勇敢走藝術的路;儘管這一路上跌跌撞撞,得靠自己獨自打拚,他終究沒有辜負母親對他的期望,在藝術的領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藍蔭鼎用畫筆畫下臺灣最美的鄉間農村,用文字寫下自己的生命體悟,儘管命運給了他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他沒有因此向命運低頭,而是用盡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揮灑出最光明的生命色彩!
年表
1903年
10月13日生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宜蘭羅東,出生時頭頂有一塊圓形凹下去的胎記,父親為他取名為「蔭鼎」。
1914年
於羅東公學校(今羅東國小)畢業。
1920年
獲得羅東公學校日籍校長的青睞,進入學校擔任代理教員,專門指導學生繪畫。
1921年
與頭城望族吳玉霞女士結成連理。
1923年
前往日本學習水彩畫。
1924年
拜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為師。
在石川欽一郎的推薦下,以旁聽生的身分至臺北師範學校聽課、習畫畫。
1925年
因勤奮學習,獲得臺北師範學校校長頒發獎學金。
1926年
經由石川的推薦,進入臺北第一、第二高等女子學校擔任教師,教授美術。
參加以倪蔣懷為首的「七星畫壇」。
臺灣人組織的第一個畫會──七星畫壇
1926年,在石川欽一郎的鼓勵下,以倪蔣懷為首,聯合陳植棋、陳澄波、陳銀用、陳英聲、藍蔭鼎、陳承藩共七人,以臺北七星山為精神象徵,組織了「七星畫壇」。七人中除了石川欽一郎相當欣賞並推薦在臺北師範學校旁聽的藍蔭鼎之外,其餘六人都是他任教於國語學校的學生。1926年8月28-31日,七星畫壇於臺北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行第1回展,1927年與1928年9月分別舉辦第2、3回展覽,其後因成員工作繁忙,1929年6月在陳植棋的建議下解散,並與「赤陽會」合併組成「赤島社」。
1927年
經過石川的建議和總督府的推薦,第二度赴日進修,以旁聽的身分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和京都美術學校,參加暑期短期進修。
1928年
全家遷往臺北。
1929年
藍蔭鼎〈街頭〉、陳澄波〈早春〉等作品入選日本第10屆帝展。
入選為英國皇家水彩畫協會會員。
藍蔭鼎/人物寫生/1928年/水彩 紙/34×49公分/私人收藏
藍蔭鼎描繪著兩個人在高山平臺上寫生的情景。畫中人物在畫面對角線的左下角上,呈現穩定的三角形構圖。作者對人物的形體動作掌握得宜,線條流利、輕快,帶著中國水墨畫的筆法。背景的天空與遠山也以大筆刷染,筆調輕鬆活潑、自然天成。
藍蔭鼎/眺望高塔/1928年/水彩 紙/34×50.5公分
1932年
成為日本水彩畫展會員。
1934年
石川欽一郎受小原整與藍蔭鼎邀請,於鐵道旅館座談臺灣畫壇近況。
1939年
應義大利美術協會邀請,於羅馬舉行首次個人畫展,同時受邀為該會正會員。
1941年
改名石川秀夫。
1947年
任「臺灣畫報社」社長兼《臺灣畫刊》總編輯。
1951年
創辦《豐年》半月刊,任社長兼總編輯。
作品參加法國水彩畫協會理事,舉辦展覽。
1952年
入選為法國水彩畫協會會員。
應美國紐約國立畫廊邀請,舉行在美首次畫展。
藍蔭鼎/山家春色/約1950年/彩墨 宣紙/24×27公分
藍蔭鼎的水彩畫雖是採用西洋畫具,但畫幅裡所表現出來的卻是中國的意境,他以自己的線條,來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從水彩的領域中去尋找墨韻的趣味,於是由英國水彩紙改用臺灣棉紙,而使畫的趣味屬於「中國派水彩」的水彩畫。
藍蔭鼎/歸牧/約1950年/彩墨 宣紙/24×27公分
藍蔭鼎/農家初社/1951年/水彩 紙/55×100公分
作品描繪一處遠景農家。作者以水彩畫媒材,刻劃眼下的農村景色,應用的是重疊法,筆觸、色面都很繁富,輪廓趨向模糊,坐實那種「粗服亂髮」的風格。在紛亂中統攝出形象,可謂是亂而有序。作者在構圖上往往推遠主題,像本幅作品臺灣鄉下三合院的典型住屋,就放在中景的位置,前景是寬廣的平地、道路、水塘,占據了全部。遠景則為「剪影」山巒,輕煙橫過山脈之間,頗富情調。作者描繪農村景色,造就了竹林的特殊表現法,形態寫實,精神顯現。
藍蔭鼎/鄉村風景速寫/1951年/水彩 紙/18×27.5公分
藍蔭鼎/舊居/1951年/水彩 紙/25.5×36公分
藍蔭鼎/新年龍舞/1952年/水彩 紙/82×56公分
藍蔭鼎/烏來風光/1952年/水墨 紙/23.5×43公分
1954年
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問美國。
於華盛頓國際大廈舉行畫展。
赴白宮晉見艾森豪總統,並贈予水彩畫作〈玉山瑞雪〉,懸掛於白宮西廳。
應美國中美聯誼會、華美協進會聯合邀請於芝加哥及洛杉磯新華埠舉辦畫展。
1955年
蔣夫人宋美齡親自拜訪藍蔭鼎的畫室。
藍蔭鼎/椰林細雨/1954年/水彩 紙/25.5×36公分
藍蔭鼎以紮實的筆法及擅長的「重疊法」,營造出陰雨灰朦的氣氛色調,精練地表現出搖曳的椰樹、堅實的民房、流動的人物形象。撐傘急步趕路的村人,為整幅灰褐色調中添加一些色彩(如:紅、青紫色)或留白,來增強畫面的主題重心。作者使用刷洗技巧,擦出雨傘亮面的部分,更製造出濕淋林的街道上,雨水所折射反光的倒影。整幅作品並沒有點綴任何雨滴的效果,而只依藉撐傘和水影來傳達畫中陰雨、潮濕、水光的氛圍,無疑是這件作品最高明的地方。
藍蔭鼎/雨後
雨中的景色,是藍蔭鼎鍾愛的題材。他早年隨石川欽一郎習水彩,技巧近英國傳統畫風,後期脫出西方水彩渲染的方式,而以東方筆觸,發揮了中國的氣韻,創立了他獨具虛靈的「東方水彩」。此作品遠方的群山雖以灰紫色呈現灰朦感,但卻能讓觀者感受到山的青翠美麗。
藍蔭鼎/船/1955年/水彩 紙/34.5×44.5公分
1956年
作品參加法國巴黎水彩畫協會展覽。
作品參加巴黎市國家畫廊展覽。
1957年
英國水彩畫協會展覽會中3幅參展作品,為英國皇家藝術院收藏。
參加英國舉辦之國際藝術會議,並獲聘為國際美術展覽會審查委員。
應菲律賓外交部之邀展出作品,並晉見賈西亞總統呈水彩畫〈群鴨〉一幅。
拜訪越南總統吳廷炎贈畫〈翠竹〉。
藍蔭鼎/雨天/1956年/水彩 紙/34×50公分
藍蔭鼎/晚歸/1957年/水彩 紙/56×75.5公分
藍蔭鼎自小生長於鄉村,投入繪畫之途,便是以自然為師,畫他生活周遭熟悉的景致。在他的水彩畫中,可發現到中國水墨書法傳統的延續與創新。1954-1963年間,藍蔭鼎創作作品多以中國水墨意境與筆法入畫,這幅〈晚歸〉是他在這一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1958年
由美國新聞處及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藍蔭鼎氏遊美畫展」,展示在美國各地寫生的風景作品。
藍蔭鼎/加州聖璜卡皮斯特倫諾傳教會
藍蔭鼎/紐約市中央公園
藍蔭鼎/華盛頓市美國國立博物館
藍蔭鼎/農村人家/1958年/水彩 紙/46.5×56.5公分
藍蔭鼎/朝山禮佛/1958年/水彩 紙/35.5×25公分
藍蔭鼎/天官賜福/1958年/水彩 紙/45×54.5公分
1959年
榮獲教育部學術文藝美術類獎。
受聘為全省美術展審查委員。
1960年
法國國立水彩畫協會正式聘為審查委員。
受聘為臺灣省政府顧問。
1962年
日內瓦國際藝術年鑑推薦為當代世界25位傑出藝術家之一。
1963年
任臺灣電視公司節目評議委員會委員。
1964年
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藍蔭鼎/湄南河/1959年/設色 紙/47.2×65.2公分
藍蔭鼎/日月潭風景/1960年/設色 紙/39×49公分
藍蔭鼎/草山春色/約1960年/水彩 紙/28×37公分
作品描繪枝粗葉茂的層層山巒,山中曲徑通幽,池塘碧綠,歸途中的牛車,滿載著秋收的稻穀,一人於牛車上,一人牽牛步行,沿著山林小徑、木橋,緩緩前進。沿路家禽緊跟其後,洋溢著一片早期農業社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寫照。藍蔭鼎在此作品的構圖上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在色彩上完全採用英國透明水彩畫法為表現手法;在明暗比的處理上,則是由造形與造形間所產生的明暗對比,相互對應而清晰地呈現圖像中的主題內容。
藍蔭鼎/廟會/約1960年代/水彩 紙/24×35公分
此作品的構圖講究平穩、對稱、統一及和諧,是傳統式的構圖方式。以「逆光式」的榕樹為畫面的前景,中景則是明亮暖色系的主題「廟宇」,二者一暗一明相互對應,使主題更為突出。在筆意上,藍蔭鼎以穩健的筆調,運用重疊法層層疊色和留白的效果。作品中較為特殊之處則是前景的樹葉,以乾筆皴擦的筆意表現,最引人入勝。整幅畫面呈現著紮實、穩定、寫實的風格。
藍蔭鼎/蘭亭/1962年/水彩 紙/60×42公分
「蘭亭」又名「慈母亭」,乃中橫近太魯閣路段之名勝。臺灣畫家以蘭亭為題者甚多,藍蔭鼎此作雖以水彩為之,但因其用筆上之特色,乾濕並陳,使得此作充滿東方水墨畫之況味。
藍蔭鼎/一帆春風/1963年/彩墨 紙/44×67.5公分
藍蔭鼎/雨霽天晴/1964年/設色 紙/94×59公分
此幅〈雨霽天晴〉尺寸較大,與常見的小幅水彩畫不同,乃藍蔭鼎畫予闕漢騫將軍的佳作。有觀點認為此畫作當屬水墨畫,「因為在他的畫作上有畫題者均稱水墨畫。」該畫上除有其常見的簽名和朱文「蔭鼎」鈐印以外,右上角還鈐有長方形朱文「看山如讀畫」一印。此枚朱文印章,很可能是畫家用於玉山題材畫作上的專用章。
藍蔭鼎/河畔小鎮/1964年/水彩 紙/34×49公分
1965年
遷至士林「鼎廬」。
應西班牙國立美術館之請,繪〈蓬萊常春〉巨幅水彩畫,懸於該館東方部陳列室。
1966年
參加英國倫敦皇家畫展,〈養鴨人家〉由倫敦劍橋美術館收藏。
受聘任中國文化學院、政工幹校美術教授。
1967年
嚴副總統訪美時,應請繪太魯閣風景畫等12幅,贈與詹森總統。
〈田園〉、〈養鴨人家〉兩幅畫獲編入世界名畫畫集。
藍蔭鼎/竹隙晨光/1965年/水彩 紙/56×76公分
整幅作品的主題重心,以「焦點式」的方法集中於中景養鴨人家處。圓筆在反覆重疊中,層層交錯出光影的效果,尤其是主題民房白牆的亮度,加上青紫的光影和清澈具光澤的水影處理使人有耳目一新,心靈開朗的情境。但就整幅構圖和表現上,「竹林」為其主要和最精彩之處,其竹林的描繪得以發揮其技。就色彩光影而言,巧妙的以暖色系與冷色系的對比方式來經營作品的色彩,使在一明一暗相襯托的趣味效果,呈現作品裡的陽光及色彩。
藍蔭鼎/千竿繞屋/1965年/水彩 紙/69×45公分
藍蔭鼎/養鴨人家/1966年/水彩 紙/56×86公分
藍蔭鼎曾以此幅水彩作品參加英國皇家水彩協會的展覽,並榮獲英國伊麗莎白女皇藝術獎,堪稱是藍蔭鼎最具歷史意義和價值的代表作。畫作在結構上採用「S」形的方式布局,由前景的養鴨人,延伸至中景的茅屋,再拓展至遠景的民宅處,這是作者在構圖中最大的主導動機。因此,除栩栩如生的鴨群動感外,這一「S」形的構圖方法,也是值得在賞析此作之餘,可以作更深入的探討。
藍蔭鼎/少女捕魚/1966年/水彩 紙/38×28公分
藍蔭鼎/鄉村/1967年/水彩 紙/56×75公分
藍蔭鼎/鄉村/1967年/水彩 紙/57.2×77.8公分
1969年
獲編入世界藝術家年鑑。
應聘為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
1970年
獲授中華學術院名譽哲1學位。
東南亞訪問之旅,訪菲時以〈瑞祥舞龍〉贈馬可仕總統。
訪泰,贈畫與泰皇蒲眉蓬。
訪韓,贈畫與朴正熙總統。
1971年
歐洲藝術評論學會與美國藝術評論學會聯合推選為第1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
藍蔭鼎/碧潭風光/1970年/水彩 紙/38.5×54公分
畫面右邊的峭壁,以中國繪畫寫石皴意的筆法構成。先鈎勒造形、再皴擦質感、後敷色染氣氛,岸邊的人物、船舶、水紋,亦以線條來表現,如果打散了作品中的線條部分,那麼其主題即刻會顯現出凌亂散漫,且無組織性,相對地,也就無法形成一件完整性的作品。藍蔭鼎擅長以「重疊」的水彩畫法來經營畫面的效果,畫中蒼穹的風和日麗,峭壁巉崖的堅實感,青山的嫵媚,淡淡炊煙,熠熠倒影,習習薰風,均是其一筆一畫,慢慢重疊,細細擦洗,所精心經營的。
藍蔭鼎/龍舟競渡/1970年/水墨 紙/185×95公分
藍蔭鼎運用鳥瞰式的構圖方法,從下而上,描繪河邊逶迤蜿蜒伸長的兩岸人家,扶老攜幼地來到岸邊,觀看龍舟競賽的浩大場面。整幅畫以筆墨雙鈎線條來顯現競舟。而主題重心是由下面屋宇燕尾的寺廟,紅磚綠屋的民房,木舟、小橋,沿著畫面的動線,以「S」形的構圖方式,由右下方逐漸順流而上,蔓延至上方遠處的荒原。主題的趣味之處,安排在畫面的中下方,此域不僅線條嚴密、結構緊湊、內容豐富,也把臺灣鄉村節慶佳日的氛圍,栩栩如生地躍然於紙上。
藍蔭鼎/養鴨人家/1970年/水彩 紙/40×52.5公分
「養鴨人家」是藍蔭鼎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幼年時期有段時間在養鴨農家中渡過,那段純真無邪又獨具生命活力的日子,可說是當時臺灣農村社會的象徵之一。構圖由人物的動感線條,表現出方向感與速度感,巧妙地運用光的「明」、「暗」對比,處理畫面主客關係。
藍蔭鼎/門對清溪/1970年/設色 紙/46.5×68公分
藍蔭鼎/玉山瑞色/1971年/水彩 紙/57×76公分
藍蔭鼎/溪邊浣衣/1972年/水彩 紙/64×72公分
藍蔭鼎/養鴨人家/1972年/水彩 紙/44×60.5公分
藍蔭鼎/溪畔綠蔭/1972年/水彩 紙/57.5×76公分
藍蔭鼎/玉山遠眺/1972年/彩墨 紙/141.3×37公分
1973年
出任中華電視公司(華視)董事長。
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赴臺訪問,親自至士林的「鼎廬」畫室賞畫、敘談。
與畫家張大千合影。
1975年
完成〈晚歸圖〉巨幅壁圖。
獻〈慈湖圖〉與中正紀念堂。
應丹麥藝術學會邀請,至歐洲各國考察訪問。
出版散文集著作《鼎廬小語》。
1977年
出版散文集著作《鼎廬閒談》。
1978年
贈畫〈玉山瑞色〉一幅與哥斯大黎加總統卡拉柔。
1979年
2月4日凌晨逝世,享年77歲。
藍蔭鼎/溪畔浣衣/1977年/水彩 紙/47×61.5公分
藍蔭鼎/玉山瑞色/1978年
藍蔭鼎履被邀請出國,均以描繪臺灣名山勝景的畫作當作交流禮物,玉山即是其中的常見畫題。他曾说:「登上玉山主峰,真有已登絕頂我為峰之感......看山如讀畫。」他曾多次在其所繪玉山題材的畫作上題詩:「玉山之高高峻極,群峰兒孫環其側。坐鎮大地觀四海,伸頭天邊彩雲間。」由此足見畫家對玉山的眷戀和對鄉土的情懷。
藍蔭鼎/淡江烟雨/1978年/水彩 紙/28×37.5公分
藍蔭鼎/農家一景/水墨 紙/28×19.5公分
藍蔭鼎/路客行香/水墨 紙/27×19.5公分
藍蔭鼎/暮色歸農/水彩 紙/23×26公分
藍蔭鼎/八角亭/水彩 紙/36.5×52公分
藍蔭鼎/養鴨人家/素描 紙/23.9×32公分
藍蔭鼎/無題/設色 紙/45×68公分
資料來源:
左手拿畫筆,右手寫文章!台灣人文水彩畫家:藍蔭鼎 | 想想論壇
藍蔭鼎生平事略
藍蔭鼎
藍蔭鼎 | 視覺素養學習網
西洋美術與東洋畫之引進
1964年作 玉山远眺(雨霁天晴) 镜框 设色纸本
豐邑機構 - 《藍蔭鼎 養鴨人家 水彩 1970年》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 藍蔭鼎 | 錦繡出版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