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問
本名鄭進文(1958年12月27日-2017年3月26日),筆名鄭問,生於臺灣桃園縣八德鄉(今桃園市八德區),漫畫家。復興商工畢業。
1990年在日本發表作品時造成轟動,《朝日新聞》讚歎他是漫畫界二十年內無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異才」,日本漫畫界更譽為「亞洲至寶」,於2017年3月26日心肌梗塞過世,享年58歲。
WEB:維基百科《鄭問》
簡歷
早年曾在十二家設計公司任職,後來自行成立室內設計公司。
1984年在《時報周刊》上發表第一篇漫畫作品《戰士黑豹》,開始他的漫畫創作生涯。
獲得好評後又發表了《鬥神》及以《史記》中的刺客列傳為題材的水墨手繪漫畫《刺客列傳》。
自1989年2月22日與作家馬利(郝明義)合作,於《星期漫畫》上連載《阿鼻劍》,遇日本講談社前來邀稿,故1990年3月起在日本發表《東周英雄傳》。
1991年日本漫畫家協會舉辦的漫畫獎特別頒給他「優秀賞」,他是這個大獎二十年來第一位非日籍的得獎者。
亦在日本發行以鄭問為名的《鄭問之三國志》,並由日本著名作家神涼介撰寫劇本合作,因此也是台灣首位能以畫風登上日本電玩的台灣漫畫家。
WEB:維基百科《郝明義》
2000年與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及香港玉皇朝集團合作,推出以霹靂布袋戲系列故事改編的《漫畫大霹靂》,不過後來因工作量太大不堪負荷,畫完第一部完結篇後,退出其製作。
休養一段時間後,2002年與香港漫畫家馬榮成合作推出第二本全彩手繪漫畫《風雲外傳:天下無雙》。
於2017年3月26日心肌梗塞過世。
畫風
鄭問向以工作嚴謹見稱,畫風詭異明麗,獨成一派,曾經獨自畫出家用遊戲《鄭問之三國志》與線上遊戲《鐵血三國志》中的所有三國歷史人物,不禁讓人歎為觀止。
他的作品風格迥異,並將中國水墨技巧與西方繪畫技巧融合于作品中,筆間更隱現出一份豪邁灑脫的豪情俠意。
鄭問的水彩造詣,在透過色彩、造型和狂放的走筆,襯托出一股生命的躍動感。平面的創作,展示了立體空間的生動。
他擅長運用各種媒材和繪畫技巧的配合,獨自發展出史無前例的創舉。例如肥皂畫法、京子畫法、砂紙畫法、油漆畫法、水墨畫法、電腦畫法、牙刷畫法、快筆畫法、毛線畫法……等等。
WEB:華人百科《鄭問》
鄭問喜愛抽象與寫實交融的畫面。他以潑墨手法、任流法或壓吸法,在濃彩中製造自然的巡路或流泄的形狀。如將紙袋揉壓一個型成一巨石狀,竟也能成為一景。再畫上人物扶抬起這巨石,相當巧妙。
他的創意往往是利用各種自由自在的繪畫技巧達成。
日本、台灣、香港以至歐美漫畫界,對他的創作均至為激賞。當然他有不少的追隨者,模仿他的畫法,甚至抄襲他的演出方式。
日本漫畫已臻純熟之境,鄭問竟能突破傳統的窠臼,令日本漫畫界為之震撼。
註:日本講談社一位負責人在談到選擇鄭問的作品時說道,他們選擇外國稿件的標準有兩個,一是日本人喜歡的,二是日本人畫不出來的,而鄭問的畫正是兼備了這兩點。
影響
鄭問早期的畫是從模仿日本漫畫開始的。 後來又接受西方畫法的影響。後來又接受西方畫法的影響。 到了8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畫風。
他不無感慨地說:“……直到32歲,終于有機會讓日本小孩反過來看中國人的漫畫--東周英雄傳。
由于鄭問的這種獨特的畫風,使他也得到了“亞洲畫神”和“台灣第一人”的稱號。
台灣人能以漫畫創作,在年發行量二十三億冊的日本漫畫王國造成震撼的,鄭問是第一人。日本漫畫界人才濟濟,競爭尤其激烈。想在這個市場殺開一條血路誠屬不易。台灣的漫畫界遭二十年漫畫大審的蹂躪,仍能冒出這一號巨星,令人始料未及,更凸顯出他的重要性。
千年一問 鄭問故宮大展
展期:2018.06.16~2018.09.17
時間:09:00-17:00
地點:故宮圖書館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
本次展覽除了完整呈現鄭問全方位的驚人成就,也希望解答:鄭問養成的秘密-為什麼鄭問這樣的人物能產生在台灣? 藉由橫跨三十年間的原稿,重新還原鄭問老師一生光輝無比的創作旅程。
參考連結:千年一問|鄭問故宮大展
六大展區
漫畫鄭問:
8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數部經典漫畫之作。創作主題橫跨歷史傳說、虛擬故事。
藝術鄭問:
多件由日本講談社率先發表的經典創作。此時的作品結合西洋寫實與中國寫意水墨,當時日本媒體譽其為「亞洲至寶」、「天才、鬼才、異才」。
遊戲鄭問:
2003年起擔任中國線上遊戲《鐵血三國志》製作人,帶領「三國遊戲工作室」繪製人物與場景設定手稿二百餘張。
千年一問:
1994年鄭問應日本電玩遊戲公司GameArts邀請,為三國故事主題的遊戲,設定及繪製人物肖像與著名事件場景,全套原稿百餘件。
哲學鄭問:
展示多件手寫劇本,及《東周英雄傳》、《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兩部漫畫的片段,試圖呈現出鄭問是如何透過畫面與文字,或戲謔、或深沈地顯示他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
從鄭進文到鄭問:
展出鄭問早期繪製的景觀圖、報紙插圖、親自捏製參考用的雕塑、供毫芒繪畫使用的放大鏡等,揭露鄭問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學習經歷與創作累積,並探尋「鄭問」到底是如何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