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攀岩教練 - 林倍聰
360 人物:我有話要說、了解各行各業的秘辛, 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 在個人的舞台發光發熱!
by Jibao
我熱愛探險,我是溯溪攀岩教練──
我現在是溯溪和攀岩教練,景文工專機工科畢業,當初會選填這個科系也不是因為興趣,年輕時我甚至想過要當電影演員,但被爸媽強烈反對,所以後來還是念了普通專科。在畢業後做過好幾份工作,和所學都沒什麼關係,但我自己滿喜歡烹飪,在從事這一行前,我正在經營一間日式燒烤店,因為那個時候正好流行,加上在學校附近,所以生意滿不錯的,每天都很忙碌。
偶然的溯溪經驗,開起職涯新的一頁
十五年前我經營日式燒烤店,每個禮拜有休息兩天,某次因為朋友相邀,帶我參加了一個溯溪俱樂部,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溯溪,回來後身心俱疲,但也留下很特別的回憶,加上我的個性熱愛探險,從此以後只要放假,一天用來休息,一天一定是去溯溪。然而,因為餐飲業每天都需要早起準備食材,之後都在店裡忙碌,晚睡又早起,久而久之逐漸影響到睡眠品質,如此過了三年,健康狀況開始亮起紅燈,所以,我那時便選擇讓餐廳歇業,之後才算是正式投入溯溪攀岩教練這一行。
大自然是活的教科書
不斷吸取經驗才是王道
一開始我以為溯溪、攀岩和帶團,第一要件是體力一定要很好,但之後發現,知識和經驗,以及讓客人平安、不受傷更重要。因為我們帶客人到溪流或者山裡面,可能會遇見很多狀況,加上溯溪不單純只有「溯溪」而已,其實還包含攀岩、游泳、救援、繩索、定位等技能,所以我必須要不斷吸收各種知識、看書或者去研習會。
另外,還有本身的經驗累積和其他教練的互相分享,畢竟大自然的情況瞬息萬變,除了自己對於意外的應變和處理能力之外,了解其他人曾經遇見過什麼情況,對以後帶團的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一次生死交關的經歷,確認自身信念
帶團常碰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天候不佳可能會影響後續行程,但有些人會覺得都付錢出來,結果提早結束行程很掃興,或因為下雨撤退後,根本沒什麼災情,就會被客人抱怨,不過我們對於這些狀況,寧可保守點評估。
我分享一個印象深刻也很驚險的例子,有一次帶團到復興鄉的三光溪溯溪,預計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不過中途開始下雨,我觀察到溪水已經有點混濁──通常代表著溪水可能會漲,但剛好這邊是峽谷地形,所以說溪水漲的話對我們來說十分危險,所以在下午兩點時決定撤退,並且希望在一小時內離開,偏偏這時開始雨勢變大、打雷閃電、水漲又有落石,通常水位升高的話我們會靠著岸邊走,不巧岸邊又不時有落石滾下,但不撤退又不行,所以我們一行人走得心驚膽戰──怕水淹上來、又怕被落石砸到頭。最後總算幸運脫身,途中還遇到一個人走過去後,上面馬上一顆大石頭掉下來。有了這次經歷,之後我們規畫或者帶團,我堅持以安全為第一考量,危險的溪流一定不去,寧可去保險卻安全的地方,畢竟對我來說,客人一切平安、不受傷是最重要的。
從零開始到能獨當一面,成就感難以言喻
剛開始我會參考別人的路線去各個地方溯溪探險。以前這個活動還很冷門,都是自己帶朋友去玩玩,沒有收費,裝備也都是自己準備,現在想想我們膽子真的很大!完全就是拿風險和生命來換經驗。不過也因為如此,我們帶隊後來也似乎帶出了名聲,常常在部落格po出行程,很快就會被搶光,逐漸受到肯定,所以後來自然而然也把教練當作我的職業。
調整腳步、轉型和推廣更多元的戶外活動
以前我們都是帶成人溯溪團,近幾年轉型,以規畫小朋友活動為主,還有經營攀岩運動中心。一方面是近幾年小孩活動越來越多元,父母也願意一同學習成長,我們之前也有在陽明山辦過兒童溯溪活動,和在花蓮溯溪比起來,較為安全且輕鬆,我還有遇過一對父母,兩個人都是高學歷,不過想讓兒子從小學習一項運動,本來男孩是學習游泳,不過後來沒興趣了,所以他們就帶著他來找我學攀岩。很有趣的是,這個男孩學得很快──其實本來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就超過大人很多,加上現在臺灣攀岩人口稀少,夠認真努力的人,累積一點成績後,就是「國手」了!後來也真的代表臺灣出國比賽。我自己在泰國和很多國家考察過當地情況,他們有成立攀岩相關學校,亞洲人其實在攀岩這項活動上具有優勢:我們的身體素質較為靈巧且協調,而且攀岩似乎在討論未來是否加入奧運正式項目中,我覺得在臺灣攀岩運動有很大的潛力成為下一個熱門運動,所以我目前把心力放在推廣攀岩,也希望攀岩能真的成功加入奧運。
戶外活動日漸普及
老舊觀念也需要不斷更新
臺灣的教育方式,不是像歐美國家那樣放手讓你去探索,而是先拉起一條線罵你:「這邊很危險,不要過去」。看起來好像保護了你,不過仔細想,反而失去很多探索學習的機會。在臺灣爬山,路上最多的標語就是「禁止做什麼」、「不能靠近什麼」,而且對於這種登山探險、溯溪攀岩的越野活動,政府態度向來是被動以對,不會有積極作為,只求人不要出事就好,但對戶外探索或者整體山林的經營,反而不如想像中有效,因為我們根本什麼都沒學到,我覺得這點很可惜,像日本就有很多人很喜歡來臺灣山中探險,因為我們地形很豐富,很多首次發現某某地點的紀錄者,往上看都是日本人的名字。
我記得以前有一次登山,那時有個朋友不小心腳受傷,我記得聯絡消防隊時,他們態度很消極,一直強調只能在某個點接應我們,無法深入我們目前的位置救援。所以我們只好輪流背著他,四個多小時後才抵達目的,結果一到場,消防隊馬上用擔架接過我朋友,我還發現,除了消防隊外還有媒體在附近。最後在報紙上看到的照片,是消防隊救援我朋友的模樣,但實際上幾乎都是我們自力救濟的,事後那邊的人還暗示需要請他們吃飯、包紅包。我那時覺得很挫折也很不解,公部門做事的人態度都這樣,整體環境要怎麼進步?不過我這個經驗是好幾年前,現在應該不會有這種情況,但有時在新聞看到一些受困上山要出動救援隊的新聞,底下也是很多人在罵浪費資源什麼的,我還是會感嘆,臺灣戶外活動觀念還有很長一條路要進展。
顧客的笑容就是肯定了我們的努力
嚴格說起來溯溪、攀岩是很冷門的活動,以往我剛開始接觸時,經營這塊的人很少,通常都是業餘愛好者自己玩,現在可能因為時代改變,戶外活動越來越熱門,現在到花蓮溪邊走一圈,可以看到一大堆溯溪業者,只是攀岩目前在臺灣可能是推廣不力、大家也很陌生的關係,還是相當冷門。
另外,我覺得臺灣長久以來並沒有正式的官方單位或者官辦證照來管理這些溯溪業者,導致很多業者品質良莠不齊。另外,全球暖化、環境變遷的關係,氣候和以往比起來變得十分極端,也因此在水域活動的變數和危險性也提高許多。所以我們目前除了慢慢轉型之外,也專注於推廣室內攀岩運動。不過最後我想說,我當教練十多年來最大的收穫和動力,就是看到客人的笑容,還有許多客人參加完活動後,後來也好幾次再來參加我的團,我覺得比起其他東西,這些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