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聯想
臺灣,除了能吃到各個國家的風味美食,臺灣本身更是美味國度!外省族群的山東大餅、饅頭及多種麵食是外省族群帶進臺灣的美食,更別忘了客家族群的鹹菜、封肉、擂茶等等。在餐飲選擇琳瑯滿目的今天,享用各國各族群的美食皆非難事,那麼,你知道臺灣原住民族他們吃什麼?怎麼吃嗎?今日我們就來了解臺灣高山民族布農族的飲食美學。
布農族分布
布農族是廣泛分布於臺灣中央山脈的一個部族,人口僅次於阿美、泰雅及排灣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的第四大族群。大約有一半人口分布於1000至1500公尺的高度,聚落最高高度達2300公尺,為典型的高山原住民。分布廣及於高雄縣三民鄉、臺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以南投縣為主,後來經過幾次的大遷移,往東至花蓮,往南至高雄及臺東山區。
吃的環境 食物來源
布農族的食物以農耕為主要來源,狩獵與漁撈、畜養與採集為輔助來源。傳統布農族農耕以山田燒墾的方式生產小米、玉米、甘藷等作物,農業生產由兩性共同負擔,較粗重的工作如開墾土地由男性負責;除草、巡視農田等規則性工作則由女性負責。一般來說狩獵和保護自己的社群是布農族男人的任務;農耕和編織則是布農族女人的職責。但是男人在狩獵和保衛部落之餘,也會協助女人耕種。
布農族的食材有哪些?
因居高山,布農族可用食材不若依山傍海的阿美族豐富,但其純樸的食材也發展獨特的族群飲食。一般來說,布農族主食為小米,玉米、番薯、芋頭等,但深山部落則以番薯和芋頭為主食(如右圖)。小米通常煮成飯,玉米則磨成粉狀,製成粥或者餅。傳統布農族平常只吃澱粉類食物與豆類、野菜,有慶典時才會食用肉類。接著就來看看布農族的傳統飲食吧!
最重要的傳統主食 小米
布農族和許多臺灣原住民族群一樣,以小米主要作物。布農族視小米為神聖且珍貴的作物,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甚至依小米成長過程劃分時間,形成年月的觀念,製作繪曆。
料理小米最傳統的方式就是煮成小米飯,要一邊煮一邊攪拌,直到鍋中小米變得黏稠並出現鍋巴即可(右圖)。
小米種植 布農族重視的事
在布農族的傳統生活中,種食小米與狩獵是最神聖的工作,因此衍生出繁複的祭典儀式與宗教禁忌,還留下繪曆(如右圖)。從繪曆可以看的出來小米種植是布農族傳統生活的重心,歲時祭儀亦以栽培小米的活動為中心。一年以開墾早田、播種小米為始, 以收割小米後的一連串慶祝儀式為結束。
玉米 傳統主食之一
以前小米是部落的主食,不足時便會拿玉米磨成粉煮粥來替代,這個玉米粥布農族語稱為Dan-Dan-Bue(如右圖所示)。
玉米粥是將風乾的玉米進行剝苞穀,以杵臼研磨,經過反覆過篩與碾製,製作成為玉米粉,最後煮成玉米粥。烹煮玉米粉時,為了避免玉米粉結塊,因此要從冷水開始烹煮,過程中還需要不停的攪拌,直到玉米粉完全和勻為止。
Dan-Dan-Bue 玉米粥的製作
玉米粥是布農族經常食用的料理,須將玉米搗打並反覆過篩,因為玉米的表面有種皮,過篩時須將未完成之玉米粉上拋,運用重力將種皮與玉米粉分開,反覆這個過程數次直到玉米成為玉米粉。
南瓜 傳統主食之一
布農族煮南瓜也當主食吃,一般煮湯或者水煮,布農族認為南瓜是對胃很好的食物。布農族還把南瓜種子收集起來曬乾,烤成南瓜仁。而南瓜可以儲存很久不容易壞,且越陳吃起來越香,可以供人還有豬吃。
布農族的狩獵
上面提到布農族傳統生活中最重視的兩件事就是種植小米和狩獵,布農族狩獵的目的為食其肉、衣其皮、飾其牙及角。狩獵對布農族人而言,不僅是一種生活,它也是自我表現及爭取社會地位的絕佳機會。基本上在部落中,人人地位皆平等而無階級之分。能捕獵比一般人更多獵物的人,即代表此人的智能與技能高人一等,而成為部落中的英雄人物。布農男子為追求「英雄」名望,因而造就了布農人為天生的狩獵民族。
天生的狩獵民族 布農族
狩獵對布農族人而言,不僅是一種生活,它也是自我表現及爭取社會地位的絕佳機會。基本上在部落中,人人地位皆平等而無階級之分。能捕獵比一般人更多獵物的人,即代表此人的智能與技能高人一等,而成為部落中的英雄人物。布農男子為追求「英雄」名望,因而造就了布農人為天生的狩獵民族。
肉食來源 狩獵
布農族居住於高山,山林中的動物成為其主要肉類來源,早期物質不豐,加上獵物取得不易,因此在狩獵上有非常多的禁忌與規範。
前面提到布農族傳統生活中最重視的兩件事就是種植小米和狩獵,狩獵的目的為食其肉、衣其皮、飾其牙及角。狩獵對布農族人而言,不僅是一種生活,它也是自我表現及爭取社會地位的絕佳機會。
布農族的分豬文化
布農族最重的要肉食活動是「殺豬、分豬儀式」,其廣泛出現在布農族各式儀式慶典中,包含祭儀、生命禮俗、感恩回饋等活動,從早期的圈養山豬、家豬,到現在直接購買豬隻,分豬肉的儀式對布農族來說仍有重要地位。而布農族人「婚禮」最大的特色,便是婚禮當天殺豬、分豬肉的活動,特殊的是豬肉的分配有其社會規範,豬肉的分享是親屬關係確認的實踐,也是喜悅的分享。
野菜、豆類 副食
布農族的副食為採集所得的野菜,如山蘇、龍葵、樹豆、山芋、藤心、車輪茄等是常見的野菜食材。其中,樹豆是布農族最重要的副食之一。
樹豆 最重要的副食
布農族吃豆,其中樹豆是布農族人最重要的副食,布農族人一年到頭都煮樹豆當湯佐食。由於過去臺灣原住民族所需蛋白質倚賴狩獵及漁撈所獲並不十分足夠,樹豆成了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因此樹豆料理成為與薯芋及小米等主食齊驅的豆類飲食。樹豆多與獸肉、排骨及生薑熬煮食用,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中常見餐桌食材,大多煮成湯品,有其特殊風味(右圖為樹豆排骨湯)。
布農族的豆類
除了樹豆,布農族人也會在住家附近種植豆類,布農傳統種植的豆類據說有20種以上,但隨著現代經濟的影響,不具經濟價值的豆類作物越來越少人種植,有關豆類的知識也漸漸流失。為了保存祖先的智慧與記憶,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紀錄了望鄉部落一位豆子奶奶與她的豆類耕作,並製成繪本《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希望能將布農族豆類耕作文化保存下來。
舌頭,了解文化的一種方式
在將眼前的東西吃下肚以前,你是否曾經想過眼前的這一份餐點,是哪一個國家的料理,又為什麼發展成這樣的料理模式?背後有甚麼故事?
與我們共同生活在臺灣小小島嶼上的原住民族群,同樣以小米、番薯、芋頭等為主食,同樣喜歡喝樹豆湯,回家的時候看路邊有什麼野菜就採回家當晚餐,但這許多相同的食材卻因其環境、民族特性而發展出飲食上的多元性,不同的豬肉醃製方法、小米的不同吃法皆反映出各族對於環境的認知,同時也交雜人與自然、空間的詮釋與理解方式。布農族居於高山,食材受限氣候與地形使得飲食內容樸素,但傳統的布農族人充分運用環境餵養出健康的體魄,形成自我族群特殊的飲食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