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搜尋專案、作者
透過關鍵字、作者名稱快速找尋內容。
觀看專案
翻閱簡報可由下方進度欄位的左右鍵調整或是由右側欄位快速瀏覽上下頁面。
想要放大視窗吉寶也提供全螢幕瀏覽喔!
在臺灣,除了能吃到各個國家的風味美食,臺灣本身更是美味國度!外省族群的山東大餅、饅頭及多種麵食是早期外省族群帶進臺灣的美食,更別忘了客家族群的鹹菜、封肉、擂茶等等。在餐飲選擇琳瑯滿目的今天,享用各國各族群的美食皆非難事,那麼,你知道臺灣原住民族他們吃什麼?怎麼吃嗎?今日就讓我們來一窺排灣族飲食美學。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布農族是廣泛分布於臺灣中央山脈的族群,食物以農耕為主要來源,狩獵與漁撈、畜養與採集為輔助來源,傳統布農族平常只吃澱粉類食物與豆類、野菜,有慶典時才會食用肉類。接著就來看看布農族的傳統飲食內容吧!
臺灣原住民族的三餐就是環境盛產什麼就吃什麼,而泰雅族生活在中北部山區,傳統生活以小米、番薯等為主食,另以南瓜、野菜、豆類等為副食,獵肉、魚、蝦等只在農閒狩獵有所捕獲時才可享用。現在就來看看泰雅族有哪些食材,哪些吃法吧!
阿美族分布在臺灣東海岸的濱海沼澤、平原、淺山,從低海拔山區到海邊,其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也使得阿美族在飲食資源的取用比其他族群更加廣泛,囊括「山」珍及「海」味。除了農耕,阿美族也十分善於採集,從山上到海岸都皆是阿美族的冰箱,今天就一起來了解阿美族的飲食內涵。
介紹〈來甦〉以及其他具代表性的排灣族歌謠。
觀光局曾調查吸引國際觀光客最主要的因素是菜餚(62%),其次為風光景色、台灣民情風俗文化與歷史文物 其中,以日本、香港、韓國、與澳門觀光客最受台灣美食吸引 由此可知,台灣美食的形象深受國際認可一、整體飲食文化
衣服最原始的功能,不外乎是「保暖」、「保護」,進而發展出「美觀」的審美功能,並隨著社會與文化的發展衣飾的內涵,反言之,衣飾是文化性的呈現,體現群體的價值體系與美感經驗。臺灣目前經官方認定的16族原住民族群,他們的衣飾由於各自文化的差異性,發展出也有各自的審美與實際功用,其中,排灣族服飾以絢麗華美著稱,而其服飾與文化間又有何關係呢?
職業學校/音樂/第12課/音樂百寶箱/臺灣原住民的樂器
職業學校/音樂/第12課/音樂新視野/由郭英男探討原住民的傳統音樂
作者於 2017年02月13日 加入吉寶系統,喜歡他的創作就關注他吧!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排灣族的飲食
by 布朗
排灣族傳統美食
吃的聯想
在臺灣,除了能吃到各個國家的風味美食,臺灣本身更是美味國度!外省族群的山東大餅、饅頭及多種麵食是外省族群帶進臺灣的美食,更別忘了客家族群的鹹菜、封肉、擂茶等等。在餐飲選擇琳瑯滿目的今天,享用各國各族群的美食皆非難事,那麼,你知道臺灣原住民族他們吃什麼?怎麼吃嗎?今日就讓我們來一窺排灣族飲食美學。
吃甚麼?排灣族以粗耕、狩獵、採集野食維生,日常生活以小米、芋頭為主要糧食,花生、豆類、甘藷、野菜為副食;以獸肉,尤其鹿、山羊與山豬為主要肉食,山溪魚類、蝦與蟹為副食。
怎麼吃?烹調以煮、蒸、烘為主,排灣族的調味品比較簡單,有鹽、香薑、辣椒、脂油與蜂蜜等。
屏東縣瑪家鄉排灣族舊筏灣部落美食
為什麼吃這些?為什麼這樣吃?
排灣族部落大多坐落在山區的斜坡地上,因此排灣族也有山坡上的居民之稱。由於排灣族所耕種的田地多為山坡地,所以農作物也以旱作雜糧為主,主要作物為芋頭、小米、地瓜、花生、樹豆等。
排灣族分布範圍
了解排灣族人吃什麼之後,我們來看看這些食材有甚麼特別的吧!
小米vagu:排灣傳統生活的主食
小米栗抗寒耐旱加上根性強健的特性,使它能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生長,小米的生態可塑性高,加上生育期短(約110~140天可收成),且產量較其他雜糧作物穩定,因此,早年在全台各地部落地區都可見小米蹤跡,而小米也是排灣族甚為看重的農作物,部落整年的歲時祭儀都圍繞在小米的成長過程,並在小米豐收的日子(7、8月)舉行豐年祭(小米豐收祭)。
小米束
小米美食: 奇那富cinavu、阿拜avai
小米用途甚多,可以釀酒、煮成大鍋飯、包奇那富。其中,奇那富跟阿拜都是將小米和肉類包成長條的料理,差別在於前者是以小米粒包裹;後者則是以小米粉和水後包裹。小米奇那富跟阿拜是排灣族最高貴體面的食品,在節慶、宴客,或做為禮物時必定出現。
左圖:奇那富;右圖:阿拜。
小米美食:小米酒
過去小米酒的釀造十分不容易,整個過程必須小心謹慎,因此過去排灣族人僅在慶典、祭儀、婚禮,有貴賓來或值得慶賀的時候才會釀酒、喝酒。
婚禮時共飲連杯小米酒,以示同心共譜家庭,一生一世守住族人的祝福。
芋頭vasa:排灣傳統生活的主食
排灣族種植的芋頭是屬於旱芋,因為能在貧脊的碎石坡地奮力向下扎根,是除了小米之外,排灣族人每家皆有種植的作物,對排灣族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食物。有多種料理的方式,吃法更是多元。
左為芋頭;右為芋頭乾。
芋頭美食:水煮芋頭
在芋頭收成的季節,水煮後直接剝皮食用的芋頭(如右圖),是部落常見的主食,此外,也可以搗成泥包肉做成丸型煮湯,或像奇那富包成條形蒸煮,稱為笛奴固(dinuku)。
水煮過後,握住輕輕一壓,裡面白淨的芋頭就可以輕易食用。
芋頭美食:烘製芋頭乾aradj
右:芋頭乾樹豆湯;左:芋頭乾奇那富
芋頭乾aradj的製作方法
花生paketjaw 花生也是排灣族人會種植的作物,可以帶莢水煮或以烘烤食用,常見的吃法是去殼後乾炒食用(如右圖右),或者打成粉狀當作餡料或者撒在不同的料理上增添風味,記得小時候vuvu(祖母)經常煮食的地瓜甜湯也會撒滿炒過的花生碎,滋味香甜迷人。
乾炒過酥脆的花生是常見的下酒菜,越吃越上癮!
樹豆 puk
樹豆是傳統生活中煮湯或者飯時的佐料,常見如樹豆排骨湯、樹豆芋頭乾湯等等。它的豆莢經常放置田園焚燒當作肥料,而樹豆的枝枒可製成掃帚又可用來作為起火的引燃物,因為它的燃點很高。
補身聖品:樹豆排骨湯
經常食用的野菜
排灣族人大多居於山區,山就是排灣族的冰箱,族人依季節採食不同的野菜,經常用來煮湯的樹豆,或者包吉那富的假酸漿,以及現正當道的養生聖品紅藜,都是排灣族及許多原住民族群的常備菜。此外,像是山蘇、龍葵、紫背草,以及可以放在山地飯裡面一起煮的昭和草、咸豐草,都是排灣族經常食用的野菜。
現在東部有許多排灣族部落種植紅藜,是一種養生聖品。
風味菜
介紹了這麼多排灣族的食材,你是不是更了解排灣族的飲食呢?讓我們再一起看看排灣族有那些豐盛佳餚。
奇那富
有發現奇那富有兩種嗎?一種是小米粒包裹而成,另一種是芋頭乾粉包裹而成,常見以豬肉為餡,但雞、魚、蝸牛等都可作為餡料。將小米或芋頭乾粉包餡料後,以假酸漿包覆,再以節芒包覆,最後以棉繩綑綁,以柴火蒸煮完成。
要製作奇那富可不是這麼簡單,必須先採集野生的假酸漿及芒草後,才能進行製作!但由於有時材料取得不易,現在也有改良以其他種蔬菜(如高麗菜)取代假酸槳、並用月桂葉取代芒草包製。
假酸漿是原住民族食用的一種野菜,具有助消化、消除脹氣的功效,奇那富包裹小米或糯米一起食用,充分展現原住民美食的智慧。
阿拜avai
阿拜跟奇那富是排灣族祭祀、喜慶時桌上的必備菜。兩者的外觀相似,一般來說,以小米粒、芋頭乾粉為材料的稱為奇那富;以小米粉為材料的則稱為阿拜。阿拜的餡跟奇那富相似,但多以野生香蕉葉包裹(現也有以月桂葉取代),增添香味。
山地飯 Pinuljacengan
排灣族的山地飯是一種類似粥的料理,不過因為山地飯又比粥濃稠,所以煮的時候要不斷攪動以防煮焦,攪的時候鍋子一起晃動搖來搖去,又有人戲稱為「搖搖飯」。山地飯裡還會放一些傳統的食材,如野菜、蝸牛等,一邊吃要一邊挖配裡面的配菜。這樣的一鍋飯大家要拿著湯匙一起吃,據說小孩子會被教育吃山地飯時只能挖自己前面的部分,不能到處亂挖,不然很沒禮貌!表現排灣族重視倫理的餐桌禮儀。
鹹魚和豆腐乳是山地飯的好朋友
食譜來源:臺東kituru咖啡
石板烤肉
大多數人想到原住民族美食,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烤山豬肉。排灣族跟魯凱族由於居住位置能取得片岩,除了作為家屋的材料之外,片岩受熱均勻且不易烤焦的特性,將獵捕的山豬或其他獸肉處理過後,切塊加鹽,置於石板上火烤至熟。
醃肉valeng
醃肉valeng就是醃生豬肉,將三層肉裹鹽巴與芋頭乾粉後裝罐,放置一兩週,自然發酵產生酸味(也有臭味)即可食用。
排灣族不吃生食,所以醃肉醃製完成後,將其取出洗淨,可以水煮白切、跟芋頭乾或其他配料一起煮湯,或者作為小米糕、小米湯圓的餡料,風味特殊!
舌頭,了解文化的一種方式
看完以上介紹,你是否對排灣族美食略知一二呢?臺灣原住民的飲食非常豐富,循著祖先留下的知識、習俗與生存環境交織形各族特有的飲食風貌,除反映出對於環境的認知,同時也交雜人與自然、空間的詮釋與理解方式。而臺灣原住民與自然為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特色,儘管同屬一種族群,不同位置的部落有不同的吃的經驗,呈現多樣、在地的飲食風味。
傳統美食再創新
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料理不如以往容易出現在排灣族餐桌上,但因應飲食生活的改變,也有許多排灣族人以傳統食材製作創新料理,若有機會到臺灣南部、東部的排灣族部落走走,也別忘了體驗排灣族的味覺世界喔!
臺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的創新料理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