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的功能
人類從甚麼時候開始穿衣服?又為什麼穿上衣服?至今已難以考察。但衣服最原始的功能,不外乎是「保暖」、「保護」,進而發展出「美觀」的審美功能,並隨著社會與文化發展衣飾的內涵,反言之,衣飾是文化性的呈現,體現群體的價值體系與美感經驗。
衣飾與文化
直覺觀察衣飾外觀,便能辨識不同國家、族群,是衣飾隨著不同文化發展特殊性的表徵。當然,臺灣目前經官方認定的16族原住民族群,他們的衣飾由於各自文化的差異性,發展出也有各自的審美與實際功用(右圖為16族衣飾文化形象圖示),其中,排灣族服飾以絢麗華美著稱,而其服飾與文化間又有何關係呢?
排灣族的社會文化:階級制度
排灣族是結構組織分層明確的社會,可分為貴族、士、平民等三大階段(貴族又可再細分數個等級),排灣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世襲),階級制度影響層面包含命名方式、從事的生產工作,以及可使用的紋飾、穿戴的衣飾等。但階級並非是不可改變的,可藉由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有統領部落的女頭目,不代表是母系社會。
一對夫妻結合以後,第一個看到太陽的孩子,就是繼承人,就是種子 (vusam)。
不分男女性的長嗣繼承制度是排灣族另一顯著的文化特徵,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將繼承家屋及家產,其餘孩子則與另一長嗣結婚,或者獨力建立新家屋。現今的排灣族社會無論頭目、貴族、平民仍努力奉行長嗣制度。
有統領部落的女頭目,不代表就是母系社會
女性頭目常見於排灣族部落,因此常被誤以為是母系繼承社會,其實排灣族奉行的是長嗣繼承制,由家族的第一個孩子繼承家屋與家業,也就是說長子或長女都可以繼承頭目之位,女頭目的誕生是長嗣繼承制一個偶然的結果,正呼應了排灣族有句話說:「一對夫妻結合以後,第一個看到太陽的孩子,就是繼承人,就是種子 (vusam)。」
排灣族的華服來自貴族藝術
服飾是排灣族工藝藝術的一環,而排灣族超群的工藝技術,一般認為是其貴族階級制度下的產物。
在傳統社會,由於貴族不需參與生產事業,因此從事雕刻創作是男性貴族的特權,女性則有餘裕專心於織繡,而製服技術除了培養出獨特審美,也是彰顯社會地位的方式。因此,排灣族的衣飾文化與其社會組織與階級制度有密切的關連性。
光彩奪目又琳瑯滿目的排灣族傳統服是如何製作的呢?
以下將從布料的製作、紋飾技術來介紹排灣族傳統服的製法,再介紹傳統服飾的形制,以及貴族與平民、男子與女子服飾上的差異,大致認識排灣族服飾的特點。
排灣族傳統服的布料材質
早期台灣原住民族常見以樹皮布和獸皮打製成衣服,後來才以麻、棉或毛線織成方布製作衣服。麻是最傳統的紡織原料,排灣族人很早就發展出一套採麻紡紗的方法。與外界頻繁接觸後,棉布與毛線逐漸取代麻布成為紡織主要的原料,外來的棉與毛線具有多種色彩,由於這種原料的取得,才演進成目前我們熟知的排灣族傳統豐富亮麗的服色,但顏色鮮豔多彩的毛線料等,在當時仍屬於貴族階級可以取得並使用的。
排灣族傳統服的紋飾技巧
夾織×刺繡×綴珠×貼飾
夾織是傳統的織布技法,在織布的過程中夾入不同顏色的緯線來構成紋飾,如運用橙、紅、黃、綠、黑等不同顏色的織線,所構成的各式各樣花紋,多運用在男子後敞褲、喪服製作上。從前,排灣族的婦女幾乎人人會織布,不過夾織是比平織與斜紋織更高難度的技術,隨著擁有織布技術耆老的殞落而漸失。
排灣族傳統服的紋飾技巧
夾織×刺繡×綴珠×貼飾
刺繡是以竹針或金屬刺針穿針引不同顏色的繡線於布上繡出千變萬化的圖紋,常見的繡法包括十字繡、鎖鍊繡與直線繡等。根據學者李莎莉的研究,刺繡技法在整個排灣族區域分布廣泛,其中以北部排灣最為盛行。而排灣族的刺繡一向有名,且圖案非常豐富。
排灣族傳統服的紋飾技巧
夾織×刺繡×綴珠×貼飾
綴珠是利用線將不同顏色的細小型琉璃珠串接起來,再縫綴於衣服、帽子或配件上縫製各種象徵身分及階級地位的花紋圖案,傳統上廣泛使用橙、黃、綠等色小型珠,有時也繡上貝殼或銀飾(貝殼銀飾為原住民早期的交易代幣)。據學者考究,以綴珠為主的衣服形式年代雖較晚期,但珫璃珠在排灣族的歷史上則由來已久,且為珍貴之物,特定色彩的選擇已經深入人心,故轉移到服飾色彩上也是以以上幾種色調為主。
排灣族傳統服的紋飾技巧
夾織×刺繡×綴珠×貼飾
貼飾是將利用不同顏色的布勾畫出需要的紋樣,再將所需要的紋樣裁剪下來,之後縫製於服裝上,有時也會有以布塊利用對折方式做出對稱或輻射狀的紋樣,在這些紋樣上面,有些族人也喜歡採用直線繡或鎖鍊繡勾畫出輪廓或花紋,常見紅布貼縫在黑布上或利用毛線編成人形紋,最後縫在衣服上,這種貼飾的技法在南部排灣較多見。
平民vs.貴族 常服vs.盛裝
無論平民或貴族、盛裝或常服,排灣族服飾形制基本是相同的,差別在於紋飾的使用,盛裝的服飾施以各種紋飾綴製而成。而傳統服飾的用途在於慶典、禮祀、婚禮穿著,有明顯貴族平民之分別,人頭、人像或蛇形花紋等紋飾是階級較高者才能使用。不過,由於與外界接觸頻繁後社會變遷,對於傳統紋飾的束縛不若以往嚴格,花紋幾乎都可以使用了。
男子傳統服 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
這類上衣是一般男子無論階級高低階穿著的服飾。其剪裁類似漢式長袖上衣,開領口,並使用中國式鈕扣。以階級來分,一般平民是穿著不施紋飾的黑色或深藍色粗棉上衣;貴族則穿著施以人頭、人像或蛇形紋樣的黑色或深藍色棉布、絨布或綢布的上衣。
男人傳統服 單片式短裙
依學者李莎莉的研究,排灣族男子短裙的型制應是由前遮片或腰帶演變而來。短裙僅在裙之上緣打摺處施以刺繡紋樣,貴族依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紋樣表現,平民不加以刺繡。穿戴時將上緣綁帶左右相繫於左側腰部,由於裙的寬度與長度皆較窄,且側邊沒有釦子固定,走路時會露出左大腿的部位。由於下襬的寬度較大,工作時為求活動便利,可將裙襬兩角相繫。
男子傳統服 獸皮背心
獸皮背心為有貴族階級在節慶或重大議會場合才能穿著。早期前後兩片都是豹皮製成,無任何花紋,後來才在前片縫上毛料並飾以貼飾。除了豹皮之外,也有以其它獸皮製作而成的背心。
男子傳統服 披肩
披肩有遮羞與禦寒的功能,因過去男子下身只圍一條短裙,坐下或蹲跪時不甚雅觀,所以外出或到女友家拜訪時要披上披肩,其在山上打獵也有禦寒的功能。
男子傳統服 後敞褲
男子後敞褲是典型的方衣系統,排灣族男子於舉行祭儀、婚禮等重大活動時,會在短裙之外加穿一件後敞褲。這種服飾多以麻線夾織各色毛線製成,只有貴族能施以繁複紋飾,平民不可施以紋飾。
女子傳統服 右襟圓領長袖長衣
長衣是受漢人婦女大襟衫的型式影響,此類服飾的特色為長袖、圓領、有腰、立領、右襟、衣長至膝下、兩側開有高叉、襟口和領口使用紐結固定,女子不論階級皆穿著此類服飾,然一般平民不可飾以任何紋飾,只有貴族能予以刺繡、綴珠或夾織人頭或百步蛇等圖樣。這類女子長衣在貴族階級又有常服與盛裝之別。由於女子長衣兩側腋下開叉相當高,因此必須在內側加穿長裙。
女子傳統服 長裙
穿著在長衣內側,故僅在露出長衣的下擺處施以紋飾,也唯有貴族才有在此區域施以紋飾的特權。傳統長裙的型式屬於單片裙,在左、右上角縫有綁帶,女子在工作時左右各圍繫一件裙,如此蹲坐較為方便。現在已經演變成單件圓裙式,只要直接套上再以綁帶繫綁即可。
女子傳統服
護腳布
女子會在長裙下端露出小腿的部分穿戴一對方形的護腳布,護腳布的上緣兩端或上下緣兩端縫上綁帶,穿戴時可繫於小腿。
手套
排灣族傳統衣飾中的手套(cavu)繡有精緻、美麗的圖紋。
排灣族傳統配飾
排灣族的身體裝飾品種類相當繁多,包括頸飾、胸飾、耳飾與頭飾等。以材質而言,排灣族人喜愛使用大自然的花、草、植物種子、牙等來做裝飾品,如頭飾或胸飾,自然飾物有鮮花、羽毛、皮毛、獸牙、 鷹羽、豹牙、豹皮只限於貴族直系佩用,琉璃珠、貝等也都只限於貴族使用。另外,也會以交易得來的銀、銅、鋁等金屬做為飾品,或將各色細小琉璃珠以麻線串接,集合數條單串珠串後再組合成一複串珠串,以此作為頭飾、肩飾或項飾等,飾物大多也只限於貴族直系親屬間才能佩戴。
最主要的傳統配件 琉璃珠串
排灣族的琉璃珠可分為多彩琉璃珠、單色小型琉璃珠(橙色、綠色、黃色)與單色細小種子珠三種。在這三類型中,多彩琉璃珠較明顯且重要,有不同的紋彩與型制,各有特定的名稱,串於項飾下襬中央的明顯部位。小型與細小型珠之應用較不固定,範圍也較廣,小型珠見於各種裝飾品,細小型珠見於各種衣飾上(綴豬)。
衣飾圖紋所說的故事
許多人都認為原住民族是沒有文字紀錄的民族,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各族的圖紋與織紋都是原住民族的一種文字紀錄。穿梭於經緯間的織紋記載著祖先的傳統智慧,過去族群部落族人一目了然的圖紋意涵,現今則需按圖索驥其經緯脈絡,才能尋找織紋背後所代表的意涵。
過去,傳統族服由家族女性長輩製作,為了家族兒女在圍舞時能展露自信的笑容並以家族身分為榮,精心製作與準備每一件服飾與配件,華美又色彩絢麗圖飾鑲嵌著各種傳說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