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派
琳派(りんぱ)是桃山時代後期興起活躍到近代,使用同傾向表現手法的造形藝術流派,特色是使用金銀箔作背景、大胆的構圖、反覆使用型紙的圖案、「溜込」的技法等。題材多花木・草花,但是,也有以物語繪為中心的人物畫、鳥獸、山水,或若干的佛畫。
本阿彌光悅和俵屋宗達創始,由尾形光琳・乾山兄弟發展集大成,之後由酒井抱一・鈴木其一在江戶確立。
以「大和繪」的傳統為基盤,擁有豊富的裝飾性・設計性,加上以繪畫為中心,統括書法、工藝的總合性。相對於狩野派、圓山・四條派等其他江戶時代的流派,透過模寫直接向繪師學習畫技,琳派的傳承不問時間、場所、身分之差,是其他派未見的特色。琳派對歐洲的印象派、現代的日本畫、設計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 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本阿彌光悅 琳派誕生
出生於京都,本阿彌家歷代以刀劍鑑定、研磨、擦拭為業,但之後他的藝術創造領域漸增。現在他被譽為「寬永之三筆」的第一書法家、此外他在陶藝、漆器藝術、出版、茶道亦有涉獵,是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元和元年(1615年)時,德川家康賜與京都洛北鷹峯的土地、本阿彌遂率領族人和市民、工匠等創建了名為光悅村的工藝美術基地而造就後期400年日本美術大運動極大影響- 琳派創始。
在書法方面﹐光悅的字體瀟灑豐滿﹐肥瘦對比得體﹐富於裝飾味﹐常常書寫在與他的字體協調一致的金銀泥畫紙上。他常繪製四季花草﹑鹿﹑鶴等﹐製作和歌卷或新古今集色紙帖等書畫一體的作品﹐同時將和歌及繪畫與漆器結合起來﹐創作了具有嶄新圖案和造型的漆器作品﹐如舟橋蒔繪硯箱﹑左義長蒔繪硯箱﹑鹿蒔繪笛筒等。
陶瓷方面﹐他採用紅土燒製的窯裂紋茶碗﹐具有特殊的光澤美﹐被譽為光悅釉﹐重要作品有不二山茶碗等。
而當時也因透過創作而認識了活躍於京都的町繪師 (藝術家及畫家)俵屋宗達, 共同創作出許多流傳後世金典傑作。
俵屋宗達
俵屋宗達(Tawaraya Sōtatsu,生卒年不詳),從安土桃山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1596年至1643年間)的17世紀前后,活躍於京都的町繪師(藝術家及畫家)。約於寛永十一年(1634年)棄筆隠居。
- 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二人合作創造了《金銀泥蓮下繪和歌卷》﹑《金銀泥鶴圖下繪三十六歌仙和歌卷》等作品,開拓出一個嶄新的「歌和絵和書」美學世界。
* 後世書跡史、美術学者等認為大多光悦筆下的和歌巻、詩歌巻、色紙、短冊其實很可能是出自其徒弟角倉素庵 (京都富商兼古典學者及書法家)- 宗達的摯友。
風神雷神圖屏風
宗達的至高代表作,被日本稱為國寶。此作品不是奢侈的裝飾品,寬宏大量地跳動感溢出的筆致,墨色烏黑的東西鮮明地表現了的凶神的身姿。
後世誕生的藝術家「尾形光琳」、「酒井抱一」也各自做了一幅同樣的屏風以示學習致敬。
尾形光琳
琳派繪畫風格誕生後經過百年因「尾形光琳」的出現才更加確認此畫風為「琳派」。這個畫派一直被稱為「宗達光琳派」、「尾形流」或「光琳派」。
尾形光琳(1658年-1716年7月20日),老家在京都經營高級和服店,自小就對和服上的工藝、圖案並不陌生,也時常接觸到光悅與宗達的作品,透過書畫與能劇學習成就了後來美學創作的造詣。捨棄了家業,光琳在30幾歲後才正式出道,主要以京都的富裕町衆為顧客,畫風以大和繪風為基調,晩年也有水墨畫的作品。大畫面的屏風之外,也有香包、扇面、團扇等小型作品和手繪的小袖、蒔繪等作品。此外,也有其弟尾形乾山製作的陶器由光琳上繪等作品。
雖說是由俵屋宗達帶領使用大量金銀箔作背景、大胆華麗的構圖、但光琳卻是「琳派」的始祖。
到了1972年,東京國立博物館成立100周年舉行「琳派」特別展,把琳派的名稱一般化,才成為了這個畫派的普及稱呼。「琳」解作美玉奏出來的美妙聲音,正好用來形容這個畫派形成的過程。
酒井抱一
光琳時代100年後又再現一位新星「酒井抱一」(1761年8月1日-1828年1月4日),這次的舞台是在文化文政時代江戶町, 而非位於京都 。抱一對光琳的繪畫相當嚮往, 在文化12年(1815年),酒井抱一舉行了大型的展覽會,展出了「尾形流略印譜」及「光琳百圖」兩大刊物,史上初次使用「尾形流」這個名稱,成為了現代「琳派」的出發點。酒井抱一被譽為宗達和光琳後的第三巨匠,草花圖和花鳥畫創作注入了一股清新氣息、從多方面zhan xian江戶琳派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