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音樂廳的音響設計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德國文豪歌德為音樂與建築的關係下了最佳的註解。
音樂廳是專門為聲樂及器樂音樂演出所設計的建築空間。早期的音樂演出多為人聲為主的宗教音樂,通常在宮廷或教堂舉行,直到17世紀中期器樂音樂興起,以器樂音樂為主的建築空間才開始出現。18世紀由於海頓確立交響樂形式,可容納200至1000名觀眾的演出場所蔚為風尚。隨著時代演進,樂團的編制擴大,容納1500至2000名觀眾的矩形為音樂廳的標準設計。
到了19世紀中期,提供大型交響樂團所使用的大型音樂廳開始出現,例如利物浦的聖喬治音樂廳可容納萬名演奏者和兩萬名觀眾,但是這些巨型音樂廳的音響效果也相對較不理想。
20世紀初,沙賓提出「建築音響學」,成功的設計了波士頓交響樂廳。
20世紀中期之後,音樂廳的設計有明顯的突破,出現扇形、環繞型等具特色的形式。音樂與建築的發展從最初簡單的需求,因應時代的變化,以不同的形態呈現出多元的發展。
一個優質的音樂廳必須具備良好的音響品質,鑑別此品質的重要依據則是噪音控制。關於室內噪音的評估,有許多方法與指標,如NC曲線、NR曲線、NCB曲線、PNC曲線等噪音準則曲線。其中NC曲線是對於建築空間中的空調設備與背景音量的室內噪音進行評價,噪音曲線值越高表示環境中的噪音量越大,國家音樂廳的噪音準則曲線為28dB。
音樂廳的音響品質受到反響板、吸音筒與殘響等因素的影響。
圖:德國柏林愛樂廳
反響板的功能在於避免聲音被過度吸音而無法傳導,將投射的樂音透過折射與反射原理,傳導到觀眾席。
反響板可分為固定式及移動式兩類:國家音樂廳在舞臺兩側有固定式反響板;臺北城市舞臺則有可拆卸的移動式反響板。
吸音筒的功能在於吸收一些無法折射或反射的音波,以達到好的音響傳遞。
吸音筒常融合在建築中,達到美觀又吸音的功能:德國柏林愛樂廳在反響板間裝有垂狀的圓柱形作為吸音筒,國家音樂廳的觀眾席上方則有懸吊式吸音筒。
殘響是指聲音發出後殘留在空間中的音響;當聲源停止後,音量衰減到60分貝所需的時間,為殘響時間。理想的殘響可決定音樂表現的成敗;殘響過長,聲音容易混濁;殘響過短,聲音則會乾枯。
一般而言,音樂廳的理想殘響時間是在1.8至2秒間;歌劇院或芭蕾舞劇院的理想殘響時間為1.3至1.6秒,著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其殘響值為2.05秒,柏林愛樂廳為1.95秒,臺北的國家音樂廳則介於1.7至2.1秒間,都是適合演奏大型交響樂曲的室內空間。
知識補給站 國家音樂廳與國家戲劇院
位在臺北市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國家音樂廳與國家戲劇院,是國家級表演場所,於1987年10月正式啟用以來,已有無數國內外知名演出團體及名家登臺演出,提供國人最佳的音樂與表演藝術活動殿堂。
國家音樂廳
主要為大型音樂表演的場所,共有2074個觀眾席次。內部的演奏廳提供小型音樂演出或講座,有363個觀眾席次。
國家戲劇院
擁有完善的舞臺升降及懸吊系統,可供各類戲劇、舞蹈等表演活動使用,共有1526個觀眾席次。三樓的實驗劇場則為小型戲劇或舞蹈演出之用,亦可作為實驗性音樂或是現代作曲家之小編制作品發表使用,觀眾席的安排可以隨演出形式的不同需求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