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表演藝術的多元能力開發
在西方以表演訓練聞名的歐丁劇場,1964年由尤金諾.芭芭 在挪威的奧斯陸成立。除了延續葛羅托斯基 的方法外,更以街頭表演、即興、舞蹈、音樂、歌唱、口說文學,以及宗教儀式,甚至廣納印尼、韓國、日本、印度、中國等多元文化元素,都融入他們的表演訓練技巧中。
尤金諾.芭芭
尤金諾.芭芭,義大利人。劇場導演、演員訓練者、作家。1964年在挪威創立歐丁劇場,1966年劇團遷移至丹麥。該劇團的組成份子都是當年被戲劇系拒絕在外的年輕人。1980年創立國際劇場人類學學校(ISTA)。
尤金諾.芭芭劇場人類學概念的養成,來自於表演者在舞臺上表演的「真實」。芭芭在波蘭求學的時期,葛羅托斯基對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此外,「第三劇場」理念的落實,是劇場人類學的濫觴。
尤金諾.芭芭的劇場人類學以演員的「在場」(Presence)為探討的主架構,主要討論何謂劇場人類學與表演者的「前表現性」(Pre-expressive)研究。
葛羅托斯基
葛羅托斯基是20世紀一位重要的戲劇大師,他將理想中的劇場稱為「質樸劇場」(Poor Theatre),又譯成「貧窮劇場」,將舞臺上所有的東西簡化到極致,讓舞臺上演員的肢體呈現成為劇場裡最重要的部分,利用劇場這個「場域」來進行「自我的鍛鍊」(Work on Oneself)。1959年創立波蘭實驗室劇坊,1965年起劇坊正式成為表演研究中心,並獲政府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訂2009年為「葛羅托斯基年」,以紀念這位大師逝世十周年,可見他在劇場界的重要地位。
歐丁劇場演員紮實的基本功嚴格且精準,從呼吸、肢體、聲音等方面,配合快慢輕重的節奏訓練,創作出角色豐富的肢體語言,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當代劇場。
圖1-12
與不同文化進行經驗交換,在70年代已成為歐丁劇場的重要活動之一。從中擷取肢體、聲音等表演語彙,成為劇場訓練與表演元素的題材。
被譽為「全英最佳肢體劇場」的合拍劇團於1982年成立,三位主要成員分別是賽門.麥可伯尼、馬切羅.瑪尼,以及安娜貝爾.亞頓。劇團創作的根基來自於賈克.樂寇 建立的表演系統,即使是沒有生命的物件、元素,都能發揮豐富想像力,透過演員的肢體傳達出表演意象。
合拍劇團的排練都從遊戲開始,慢慢轉變為一種鍛鍊演員力量的肢體練習,然後再變成另一種遊戲。從遊戲的過程中慢慢提煉出戲劇的精華,讓身體從準備到訓練的過程再到戲劇表現,最後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賈克.樂寇
賈克.樂寇是法國當代最具啟發性的戲劇導師。曾經是運動選手,對於身體結構與運動方式以及肢體的反應力有著獨特的了解。1952年在米蘭創立皮可羅劇團戲劇學校。1956年在巴黎成立著名的默劇與戲劇國際學校。賈克.樂寇對於人類肢體語言具有極大的興趣,藉由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啟發,開發出戲劇肢體新的可能性,訓練演員非常注重啟發演員的想像力,同時也發展出使用面具表演的技巧,建立出一種全新的表演風格。
圖1-14
全英最佳肢體劇場合拍劇團2010年作品《A Dog's Heart》。
我們可以發現,劇場的訓練都從個人的感官、肢體開始,進而開發每個人表演及表達的能力與潛能,透過肢體活動的遊戲,融入戲劇元素中的模仿、想像、扮演,協助我們在以肢體為工具的動態活動中,豐富肢體創造力、表達力,並啟發豐富想像力。讓表演藝術不只是舞臺上演出的技藝,更能從實際的操作練習中,體驗藝術表演的多元性,提升個人藝術潛能的開發。
肢體開發
在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之間,無論是指示方向、開傘、盛飯等動作,都需要運用肢體來表達或展現其功用。肢體除了表現原有的功能性之外,還富有多元的開發價值。肢體語言往往比純粹言語更能讓人感受深刻。舉例來說,當一個人陷入情緒的低潮或傷心之時,除了朋友的安慰話語外,若能再加上一個溫暖的擁抱,當事人就能更清楚的感受到被關懷、被安慰。
圖1-15
簡單的肢體動作伸手與握拳的力度感,加上臉部表情來傳達情緒。
若能經由肢體開發的訓練,使身體運轉靈活,無論是動作的強硬、柔軟、跳躍、轉動等,都能隨心所欲的表達。如此就能讓肢體的表達更多元,使人與人溝通的方式更為生動有趣,也可以協助自己更有自信,並適度展現肢體儀態的美感。
圖1-16
無垢舞蹈劇場的總排練與首席女舞者蔡必珠,從跳舞學到了放鬆、平衡、不抗拒與接納包容。
圖1-17
墊上技巧著重脊椎和兩側肌肉群的訓練。舞者吳明璟以穩固的跪姿,身體往後延伸或兩側無限的延展。
肢體開發引導活動 : 創意人體雕像家
以肢體為素材,發揮想像力、創造力,運用肢體擺出各式不同的姿態,使其成為一種造形雕像。並藉著同學擔任造形師的雕塑工作,二度創新詮釋作品。從觀察、雕塑的反覆活動中,經由肢體的碰觸感受非語言的溝通,體驗身體的感知能力,並可以充分的發揮創意,建構出一幅饒富趣味的肢體圖畫。 活動步驟如下:
1. 請一位同學以肢體擺出一個姿態,可以是個人喜歡的公仔造形或建築物外觀,然後保持姿勢原地不動,以定格方式呈現出一個藝術雕塑品。
2. 再請另一位同學擔任造形師。先站在雕塑品之外觀察雕塑品,觀察之後,造形師運用肢體碰觸第一位同學,進行雕像改造(不能用言語)。將肢體靠近需改造的位置後,儘量給擔任雕塑品的同學很清楚的移動方向指示。當雕塑品感受到力量與方向時就順勢移動,造形也就會隨之改變,便能順利改造雕塑品的形塑,使它成為另一種姿態。
圖1-18
擔任造形師的同學(右著白衣者),以肢體碰觸呈現定格方式藝術雕塑品的同學(左著紫衣者),改變原始肢體雕塑的姿態。
3. 雕塑之後,請造形師稍微脫離雕像的周圍,從外在觀察是否尚有什麼地方可以進行調整、改變,然後再次進行雕塑動作。如此反覆進行,有三次雕塑的機會。
4. 完成之後,造形師需感受一下全新的雕塑作品,然後將自己融入作品中,跟雕塑品形成對話關係的結合,再定格。此時擔任雕塑品的同學就可以從原本的定格形態,轉換成有生命的造形師角色,重新擁有三次的機會進行作品雕塑。
圖1-19
造形師與定格方式呈現藝術雕塑品的同學,可重複交換角色進行活動。
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想像力的無限延伸,讓有限的知識不斷的進化。想像力就是不受拘束,而且是可以超越現實的一種思考模式。當你的想像力越豐富,你的世界就越開闊。
想像力是人的一種本能,靈活運用可以使思考更加的敏捷,也讓生活周遭的事物變得更為有趣。
圖1-20
「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奶油獅的被創作,充滿想像延伸的十足趣味。
圖1-21
2006年改編經典童話《Kuso小紅帽》,每個角色都被賦予全新風貌,發揮豐富想像力,顛覆傳統。
圖1-22
迪士尼於2007年發行《曼哈頓奇緣》電影,將夢幻的童話與現實的生活世界形成一個巧妙的組合。
想像力引導活動:1、2、3 木頭人
肢體創作的題目可以從具體的人物、物品到抽象概念,甚至是電影、明星、流行樂壇、生活情境中的熱門議題,藉由身體動作而傳達出來,並能慢慢增強我們的想像力及表現力。活動步驟如下:
1. 由帶領者的同學負責發號施令:「1、2、3 個人變比薩斜塔」(可以個人為單位呈現)、「1、2、3 五個人變101大廈」(或以團體呈現)、「1、2、3 三個人變腳踏車」等,可以嘗試以多人組合出不同的形狀。
圖1-23
多人為一組的隊形組合,可依帶領者同學的發號施令,改變多種不同的肢體形態。
2. 請學生輪流擔任帶領者發號施令。讓同學觀察各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感。
3. 當指導老師喊「跑」,全班開始自由向外奔跑,直到指導老師說「停」。擔任帶領者的同學挑選已跑遠的任何一個同學為目標,預測需移動幾步能到達目標同學所在之處。可運用任何步伐移動的方式達成目的。
表達力
當我們在喜悅或憤怒之時,其實經常不自覺的揮舞身體動作來和別人溝通,或是激動的呈現出自己的情緒,其實這就是一種表達力。大家都玩過比手劃腳的遊戲,這便是不用語言,而是以臉部表情、手勢舞蹈、身體動作來傳遞自己的心意。透過肢體語言可以彌補文字、語言上的不足,也可使表現出來的意念更有生命力。
圖1-24
潔兮杰舞團2009年推出《媽祖林默娘舞劇》,以不平衡的肢體揣摩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動作。
圖1-25
1998年無垢的《醮》受邀至法國參加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男舞者模仿乩童的張力表現,表達出對肢體的運作控制自如。
表達力引導活動:比手劃腳
藉由題目的字詞意義,思考如何運用肢體表現以強化詞義內容。本活動不但能考驗參與者的表達力,更可從中看出參與者對肢體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融合運用。活動步驟如下:
1. 3至5位同學為一組,設法不以言語溝通,單以肢體動作來表達。設計各類型的文詞、字句題目,如:「樂極生悲」、「曇花一現」、「井底之蛙」、「聲東擊西」等題目,讓其他同學猜。
2. 猜不出來時,指導老師可從中引導表演的同學,再次分段表演,但不可以說出答案,讓其他同學透過觀察,理解肢體表現所欲傳達的意義。
圖1-26
同組的隊員,可依集體創作的形式,呈現出題目所欲表達的文字意涵。
創造力
表演藝術的領域裡,創造力除了表現在表演創作文本之外,其餘如戲劇角色的詮釋、獨樹一格的歌詞創作、豐富的肢體語言,及表演過程中的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想像力的結合發揮,也在在可以表現出創造力。若要表現出別出心裁的巧思,則更必須具備敏銳的感受力、勇於挑戰創新的精神,也就是以新穎的方式將意象具體化。
創造力引導活動:肢體情境故事
引導學生利用肢體表達某種情境式的語言,並能以流暢的肢體動作連接呈現出不同的圖像。參與者所要創作的不只是單一的畫面,更以「融化」的概念帶動身體的流動性,將兩個不同的意念連貫並表達出來。如此可以訓練參與者對身體的控制力,感受肢體在融化中質感的轉變,更能用肢體引導觀看的同學,期待下一個畫面。活動步驟如下:
1. 「融化」的概念,像捏陶土一樣打破形象再重新雕塑;像沙畫一樣被水沖洗過後重新改變圖畫。而身體的融化就像冰塊融化慢慢變成水一樣的感覺,想像自己完全的融化到地板上,亦或是流經地板的一道水痕。重新建立圖畫意念的能量,可以藉由肢體、表情慢慢增強,進而使圖像慢慢變清晰。
2. 先在腦海中設定兩個不同的故事或畫面,及想要表現出來的感覺。
3. 試著先用肢體表達出第一個圖畫,定格後開始融化,慢慢轉到第二個圖畫意象,再定格完成。
4. 參與者可以共同思考所看到的畫面,並試著解釋圖像的變化。
圖1-28
預設故事意象的傳達,可透過參與創作同學在團體互動中的不同肢體動作建構,協助在旁觀看的同學加以理解。
從內在思想到外在表現,表演藝術課程能帶領我們開發身體的感受與伸展,並加強肢體的靈活度,開展個人或團體創意的想像力,並且透過學習實際表達出來。其實表演能力就像智力一樣,需要透過不斷的激發創意,並嘗試願意挑戰自我。如此,便可以引發我們對周遭事物的敏銳觀察,並保有勇於創新的好奇心,創造出更豐富多元的生活世界,讓生命變得更有色彩、更富趣味。
圖1-29
取材人行道號誌燈的小綠人標誌,極至體能舞蹈團2010年《小綠人》作品中,讓燈號顏色與情緒心情作一個新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