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什麼是表演藝術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第四單元 表演藝術的養成內涵與多元特性
第五單元 表演藝術產業化之歷程與未來發展
第五單元 表演藝術產業化之歷程與未來發展
第二單元 表演藝術的創作與呈現
第三單元 表演藝術的媒體傳播應用與觀摩賞析
第一單元 什麼是表演藝術
第三單元 表演藝術的媒體傳播應用與觀摩賞析
第四單元 表演藝術的養成內涵與多元特性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第一單元 什麼是表演藝術
一 表演藝術的定義
表演是什麼
提到「表演」時,會讓人聯想到些什麼呢?是歡樂有趣的?還是艱澀難懂的?是舞臺表演?還是雜耍特技?或是奇幻的魔術呢?一個好的表演能帶給人回味無窮的感受,將特定的情境在虛構的舞臺演出,觸碰觀眾的內心,激起深刻真實的情感。
「表演」純粹從字義上解讀,「表」指外在的具體形象;「演」則是一種呈現的過程。意指人在某種特定的時空之內,以各種肢體動作和儀態表達出某種思想、感情或事物的一種過程。
其實表演對一般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像是用捶胸頓足的動作表達出悲憤的情緒,或是用清晰富情感的口條適當傳達戲劇情節。當任何人在表達自己情感與思想的那一刻,就是在表演。
圖1-1
相聲演員靈活運用各種肢體動作與富含情感的口條,適當且清晰的傳達戲劇情節。圖為相聲表演者吳兆南先生。
因此,表演是一種透過個人或團體,經過精心安排設計其想像及創意的思維,以聲音或身體在觀眾面前表現出來的活動。
圖1-2
瑪利亞.卡拉絲是歌劇界的女王,透過她個人的演唱技巧,將其美妙動人的聲音傳達出來,成為最具傳奇性的女高音。
二 表演藝術涵蓋之範疇與類型
表演藝術專指的是一種具表達性美感價值的聲音與肢體創作,且其歷程能予人以美的感受者,才屬於表演藝術的範疇。它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然而真正符合「表演藝術」的範疇則專指戲劇、音樂、舞蹈三個主要學科。
戲劇表演是直接將戲劇內容在有限的時間與舞臺中呈現出來,演出類型包括舞臺劇、偶戲、兒童戲劇、默劇、音樂劇(歌舞劇)、傳統戲曲等。
默劇
不以語言作為主要表達溝通的戲劇表演手法。於實際演出中,雖然部分仍可見到使用臺詞與人聲的表演方式,但主要以肢體動作和誇張的臉部表情及各種手勢來表達劇情,亦喜歡模仿周遭人、事,營造特殊的戲劇效果。
圖1-4
充滿童趣、演出效果豐富多元的兒童戲劇,近年來廣受一般民眾的喜愛。圖為2007年如果兒童劇團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演出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圖1-5
默劇大師卓別林1915年拍攝《工作》。沒有語言,完全運用演員動作、表情、互動的情緒,連結出戲劇的張力。
最初是以「模仿」的方式展現,爾後再進行創造,以反映演出的內容。因此表演者在舞臺上的身體姿態、情感詮釋,皆緊扣觀眾對劇情發展的興趣與聯想力,並引導觀眾深入劇情的氛圍。而透過導演對劇場舞臺布景、燈光、人物、走位、動作等相對關係的安排,進一步將情感、理智、語言和動作,完整的連結起來,呈現戲劇性的故事張力。
傳統戲曲則以特有的聲腔曲調為基礎並形成演出流派的傳承,配合武場擊樂節奏的輕重緩急,導引演員的情緒以表現其情感,形成表達劇情氛圍的一種特殊音響效果。
演員的身段是戲曲演出的焦點,藉由想像,虛擬寫意勾勒出生活中的形體動作,並予以藝術化,以表現其內心的思緒活動,使觀眾能從戲劇演出的過程中,透過音樂、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和舞臺美感等多方面的鑑賞,提升觀眾的美感及文化內涵。
圖1-7
2008年由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演出新編中國現代歌劇《桃花扇》,融合了中國京劇傳統唱腔,並結合了西洋歌劇的交響樂,打造新的傳統戲曲表演形態及欣賞經驗。
音樂表演類型包括有國樂、西樂的演唱會、演奏會以及歌劇等。透過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詮釋,讓聽眾深刻感受音樂的發展與變化,進而與作曲家的情感體驗產生共鳴,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音樂演出與聆賞回饋的表演機制。
圖1-8
五月天於香港舉辦Just Rock It「就是」演唱會的演出實況。
舞蹈的類型分為:芭蕾、現代舞、世界舞蹈等。舞者由內心的感受引發外在的肢體,運用一連串的動作來塑造力與美的藝術表達。透過象徵性的動作並結合音樂,藉以抒發感情,並達到休閒娛樂、傳遞溝通的功能。透過表演者身體形象的美感、動作變換的韻律,獲得美感的體驗。
芭蕾
舞者常有跳躍、足尖踮起的動作,身體的線條是延伸且開放的,以優雅、輕盈的姿態表現為主。源於16世紀的法國貴族社會,建立起訓練芭蕾舞者的專門學校,也奠定芭蕾技巧的五個腳步基本位置。
現代舞
所謂現代舞是指卸下傳統芭蕾的限制,尋求肢體更多的可能性展現。且現代舞的演出作品注重個人獨立創作、自我表達,並由改革者隨著世界環境的變動,將舞蹈展演不斷地改造、創新,樹立各派不同的演出風格。
圖1-9
1892年由馬林斯基大劇院芭蕾舞團首演的古典芭蕾三大舞劇之一的《胡桃鉗》。此乃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1977年的演出劇照。
圖1-10
沈偉《連接轉換》之現代舞作品,讓舞者用沾墨的手套,在地板揮灑出舞動的痕跡。
圖1-11
碧納.鮑許1997年率領烏帕塔舞蹈劇團演出《康乃馨》。
三 表演藝術的多元能力開發
在西方以表演訓練聞名的歐丁劇場,1964年由尤金諾.芭芭在挪威的奧斯陸成立。除了延續葛羅托斯基的方法外,更以街頭表演、即興、舞蹈、音樂、歌唱、口說文學,以及宗教儀式,甚至廣納印尼、韓國、日本、印度、中國等多元文化元素,都融入他們的表演訓練技巧中。
尤金諾.芭芭
尤金諾.芭芭,義大利人。劇場導演、演員訓練者、作家。1964年在挪威創立歐丁劇場,1966年劇團遷移至丹麥。該劇團的組成份子都是當年被戲劇系拒絕在外的年輕人。1980年創立國際劇場人類學學校(ISTA)。
尤金諾.芭芭劇場人類學概念的養成,來自於表演者在舞臺上表演的「真實」。芭芭在波蘭求學的時期,葛羅托斯基對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此外,「第三劇場」理念的落實,是劇場人類學的濫觴。
尤金諾.芭芭的劇場人類學以演員的「在場」(Presence)為探討的主架構,主要討論何謂劇場人類學與表演者的「前表現性」(Pre-expressive)研究。
葛羅托斯基
葛羅托斯基是20世紀一位重要的戲劇大師,他將理想中的劇場稱為「質樸劇場」(Poor Theatre),又譯成「貧窮劇場」,將舞臺上所有的東西簡化到極致,讓舞臺上演員的肢體呈現成為劇場裡最重要的部分,利用劇場這個「場域」來進行「自我的鍛鍊」(Work on Oneself)。1959年創立波蘭實驗室劇坊,1965年起劇坊正式成為表演研究中心,並獲政府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訂2009年為「葛羅托斯基年」,以紀念這位大師逝世十周年,可見他在劇場界的重要地位。
歐丁劇場演員紮實的基本功嚴格且精準,從呼吸、肢體、聲音等方面,配合快慢輕重的節奏訓練,創作出角色豐富的肢體語言,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當代劇場。
圖1-12
與不同文化進行經驗交換,在70年代已成為歐丁劇場的重要活動之一。從中擷取肢體、聲音等表演語彙,成為劇場訓練與表演元素的題材。
圖1-13
歐丁劇場1987年作品《茱蒂絲》。
被譽為「全英最佳肢體劇場」的合拍劇團於1982年成立,三位主要成員分別是賽門.麥可伯尼、馬切羅.瑪尼,以及安娜貝爾.亞頓。劇團創作的根基來自於賈克.樂寇建立的表演系統,即使是沒有生命的物件、元素,都能發揮豐富想像力,透過演員的肢體傳達出表演意象。
合拍劇團的排練都從遊戲開始,慢慢轉變為一種鍛鍊演員力量的肢體練習,然後再變成另一種遊戲。從遊戲的過程中慢慢提煉出戲劇的精華,讓身體從準備到訓練的過程再到戲劇表現,最後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賈克.樂寇
賈克.樂寇是法國當代最具啟發性的戲劇導師。曾經是運動選手,對於身體結構與運動方式以及肢體的反應力有著獨特的了解。1952年在米蘭創立皮可羅劇團戲劇學校。1956年在巴黎成立著名的默劇與戲劇國際學校。賈克.樂寇對於人類肢體語言具有極大的興趣,藉由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啟發,開發出戲劇肢體新的可能性,訓練演員非常注重啟發演員的想像力,同時也發展出使用面具表演的技巧,建立出一種全新的表演風格。
圖1-14
全英最佳肢體劇場合拍劇團2010年作品《A Dog's Heart》。
我們可以發現,劇場的訓練都從個人的感官、肢體開始,進而開發每個人表演及表達的能力與潛能,透過肢體活動的遊戲,融入戲劇元素中的模仿、想像、扮演,協助我們在以肢體為工具的動態活動中,豐富肢體創造力、表達力,並啟發豐富想像力。讓表演藝術不只是舞臺上演出的技藝,更能從實際的操作練習中,體驗藝術表演的多元性,提升個人藝術潛能的開發。
肢體開發
在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之間,無論是指示方向、開傘、盛飯等動作,都需要運用肢體來表達或展現其功用。肢體除了表現原有的功能性之外,還富有多元的開發價值。肢體語言往往比純粹言語更能讓人感受深刻。舉例來說,當一個人陷入情緒的低潮或傷心之時,除了朋友的安慰話語外,若能再加上一個溫暖的擁抱,當事人就能更清楚的感受到被關懷、被安慰。
圖1-15
簡單的肢體動作伸手與握拳的力度感,加上臉部表情來傳達情緒。
若能經由肢體開發的訓練,使身體運轉靈活,無論是動作的強硬、柔軟、跳躍、轉動等,都能隨心所欲的表達。如此就能讓肢體的表達更多元,使人與人溝通的方式更為生動有趣,也可以協助自己更有自信,並適度展現肢體儀態的美感。
圖1-16
無垢舞蹈劇場的總排練與首席女舞者蔡必珠,從跳舞學到了放鬆、平衡、不抗拒與接納包容。
圖1-17
墊上技巧著重脊椎和兩側肌肉群的訓練。舞者吳明璟以穩固的跪姿,身體往後延伸或兩側無限的延展。
肢體開發引導活動:創意人體雕像家
以肢體為素材,發揮想像力、創造力,運用肢體擺出各式不同的姿態,使其成為一種造形雕像。並藉著同學擔任造形師的雕塑工作,二度創新詮釋作品。從觀察、雕塑的反覆活動中,經由肢體的碰觸感受非語言的溝通,體驗身體的感知能力,並可以充分的發揮創意,建構出一幅饒富趣味的肢體圖畫。活動步驟如下:
1. 請一位同學以肢體擺出一個姿態,可以是個人喜歡的公仔造形或建築物外觀,然後保持姿勢原地不動,以定格方式呈現出一個藝術雕塑品。
2. 再請另一位同學擔任造形師。先站在雕塑品之外觀察雕塑品,觀察之後,造形師運用肢體碰觸第一位同學,進行雕像改造(不能用言語)。將肢體靠近需改造的位置後,儘量給擔任雕塑品的同學很清楚的移動方向指示。當雕塑品感受到力量與方向時就順勢移動,造形也就會隨之改變,便能順利改造雕塑品的形塑,使它成為另一種姿態。
圖1-18
擔任造形師的同學(右著白衣者),以肢體碰觸呈現定格方式藝術雕塑品的同學(左著紫衣者),改變原始肢體雕塑的姿態。
3. 雕塑之後,請造形師稍微脫離雕像的周圍,從外在觀察是否尚有什麼地方可以進行調整、改變,然後再次進行雕塑動作。如此反覆進行,有三次雕塑的機會。
4. 完成之後,造形師需感受一下全新的雕塑作品,然後將自己融入作品中,跟雕塑品形成對話關係的結合,再定格。此時擔任雕塑品的同學就可以從原本的定格形態,轉換成有生命的造形師角色,重新擁有三次的機會進行作品雕塑。
圖1-19
造形師與定格方式呈現藝術雕塑品的同學,可重複交換角色進行活動。
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想像力的無限延伸,讓有限的知識不斷的進化。想像力就是不受拘束,而且是可以超越現實的一種思考模式。當你的想像力越豐富,你的世界就越開闊。
想像力是人的一種本能,靈活運用可以使思考更加的敏捷,也讓生活周遭的事物變得更為有趣。
圖1-20
「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奶油獅的被創作,充滿想像延伸的十足趣味。
圖1-21
2006年改編經典童話《Kuso小紅帽》,每個角色都被賦予全新風貌,發揮豐富想像力,顛覆傳統。
圖1-22
迪士尼於2007年發行《曼哈頓奇緣》電影,將夢幻的童話與現實的生活世界形成一個巧妙的組合。
想像力引導活動:1、2、3 木頭人
肢體創作的題目可以從具體的人物、物品到抽象概念,甚至是電影、明星、流行樂壇、生活情境中的熱門議題,藉由身體動作而傳達出來,並能慢慢增強我們的想像力及表現力。活動步驟如下:
1. 由帶領者的同學負責發號施令:「1、2、3 個人變比薩斜塔」(可以個人為單位呈現)、「1、2、3 五個人變101大廈」(或以團體呈現)、「1、2、3 三個人變腳踏車」等,可以嘗試以多人組合出不同的形狀。
圖1-23
多人為一組的隊形組合,可依帶領者同學的發號施令,改變多種不同的肢體形態。
2. 請學生輪流擔任帶領者發號施令。讓同學觀察各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感。
3. 當指導老師喊「跑」,全班開始自由向外奔跑,直到指導老師說「停」。擔任帶領者的同學挑選已跑遠的任何一個同學為目標,預測需移動幾步能到達目標同學所在之處。可運用任何步伐移動的方式達成目的。
表達力
當我們在喜悅或憤怒之時,其實經常不自覺的揮舞身體動作來和別人溝通,或是激動的呈現出自己的情緒,其實這就是一種表達力。大家都玩過比手劃腳的遊戲,這便是不用語言,而是以臉部表情、手勢舞蹈、身體動作來傳遞自己的心意。透過肢體語言可以彌補文字、語言上的不足,也可使表現出來的意念更有生命力。
圖1-24
潔兮杰舞團2009年推出《媽祖林默娘舞劇》,以不平衡的肢體揣摩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動作。
圖1-25
1998年無垢的《醮》受邀至法國參加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男舞者模仿乩童的張力表現,表達出對肢體的運作控制自如。
表達力引導活動:比手劃腳
藉由題目的字詞意義,思考如何運用肢體表現以強化詞義內容。本活動不但能考驗參與者的表達力,更可從中看出參與者對肢體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融合運用。活動步驟如下:
1. 3至5位同學為一組,設法不以言語溝通,單以肢體動作來表達。設計各類型的文詞、字句題目,如:「樂極生悲」、「曇花一現」、「井底之蛙」、「聲東擊西」等題目,讓其他同學猜。
2. 猜不出來時,指導老師可從中引導表演的同學,再次分段表演,但不可以說出答案,讓其他同學透過觀察,理解肢體表現所欲傳達的意義。
圖1-26
同組的隊員,可依集體創作的形式,呈現出題目所欲表達的文字意涵。
創造力
表演藝術的領域裡,創造力除了表現在表演創作文本之外,其餘如戲劇角色的詮釋、獨樹一格的歌詞創作、豐富的肢體語言,及表演過程中的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想像力的結合發揮,也在在可以表現出創造力。若要表現出別出心裁的巧思,則更必須具備敏銳的感受力、勇於挑戰創新的精神,也就是以新穎的方式將意象具體化。
創造力引導活動:肢體情境故事
引導學生利用肢體表達某種情境式的語言,並能以流暢的肢體動作連接呈現出不同的圖像。參與者所要創作的不只是單一的畫面,更以「融化」的概念帶動身體的流動性,將兩個不同的意念連貫並表達出來。如此可以訓練參與者對身體的控制力,感受肢體在融化中質感的轉變,更能用肢體引導觀看的同學,期待下一個畫面。活動步驟如下:
1. 「融化」的概念,像捏陶土一樣打破形象再重新雕塑;像沙畫一樣被水沖洗過後重新改變圖畫。而身體的融化就像冰塊融化慢慢變成水一樣的感覺,想像自己完全的融化到地板上,亦或是流經地板的一道水痕。重新建立圖畫意念的能量,可以藉由肢體、表情慢慢增強,進而使圖像慢慢變清晰。
2. 先在腦海中設定兩個不同的故事或畫面,及想要表現出來的感覺。
3. 試著先用肢體表達出第一個圖畫,定格後開始融化,慢慢轉到第二個圖畫意象,再定格完成。
4. 參與者可以共同思考所看到的畫面,並試著解釋圖像的變化。
圖1-27
運用肢體語言表達情境故事的預設畫面。
圖1-28
預設故事意象的傳達,可透過參與創作同學在團體互動中的不同肢體動作建構,協助在旁觀看的同學加以理解。
從內在思想到外在表現,表演藝術課程能帶領我們開發身體的感受與伸展,並加強肢體的靈活度,開展個人或團體創意的想像力,並且透過學習實際表達出來。其實表演能力就像智力一樣,需要透過不斷的激發創意,並嘗試願意挑戰自我。如此,便可以引發我們對周遭事物的敏銳觀察,並保有勇於創新的好奇心,創造出更豐富多元的生活世界,讓生命變得更有色彩、更富趣味。
圖1-29
取材人行道號誌燈的小綠人標誌,極至體能舞蹈團2010年《小綠人》作品中,讓燈號顏色與情緒心情作一個新的組合。
四 表演藝術的審美基礎
美的定義
「美」在傳統中國文化思想中的體認,主要是以身體感官作為審美的中介標準。古典的中國人文思維中,認為美的內涵主要是由外在形體造就而成的。此可由《說文解字》中對於「美」此一造字原理解讀,乃是由「羊、大」二字所組合而成得知。
圖1-30
「美」於《說文解字》之篆體形態(左)與甲骨文中的古字形態(右)。《說文解字》對美的釋義為:「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
對於「美」的意象表現,傳統的中國文化概念認為這是引起欲望的泉源。對藝術品本身進行賞析或是審美的過程中,基本上受到很多外在的、倫理觀的、道德觀念上的限制,而無法將這些藝術品項用單純的欣賞眼光來看待,而是將它們歸屬於具功能性的、實用性的價值範疇來予以定位。
相對於傳統的中國文化概念,西方對於「美」的思維探求,則受到宗教與靈魂學說的影響相當明顯,對於「美」的主要意義探索對象以自然為主。並且認為透過對「美」的事物本身進行具體的考察,就可以規範出不同個體事物的「美的共通性質」。換言之,西方人認為透過這種美學欣賞的反省過程,可將「美」的本質問題討論,提升至思想精神領域的探討。
表演藝術的審美基礎
不同的藝術審美經驗養成,除受到原始族群文化的影響之外,個性差異、原生家庭、學習歷程等,也都是重要的相關因素。而這也足以解釋為何不同民族所發展出來的各類表演藝術,在表現模式上有如此大的差異。
以戲劇類的演出為例,中、西戲劇雖然都起源於宗教儀式與慶典歌舞,但在戲劇歷史發展中,由於民族審美心理、歷代文藝思潮、社會制度、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導 致中、西戲劇的理論本質與表演形式均截然不同。
西方的戲劇形式受到亞里斯多德「模仿說」的影響甚為明顯,亞里斯多德 的「模仿說」強調「真實的再現」。他認為人類的模仿天性造就了藝術,並透過對於客觀對象逼真的模仿,得以使觀賞者產生逼真的想像,完全投入情境且受到感動。也因此模仿說的審美要求,西方戲劇特別強調作品內涵,並讓觀眾能全然地接受戲劇作品。
圖1-32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家,是柏拉圖的學生,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並稱為希臘三哲人。他在許多領域留下廣泛著作,包括物理學、形上學、詩歌、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等。
也由於「真實的再現」此一特性使然,西方戲劇特別強調展現事物或事件的真實性。對於劇中人物形象、語言表達及舞臺空間等各方面,都盡可能展現真實世界中的各種動態。
西方世界認為自然一詞包含人的本質及自然本性,並發展出以模仿人之現實生活的戲劇表演。相對地,在其他藝術創作領域中,亦發展出呈現完美人體比例的雕塑藝術及以人像為主的繪畫藝術。
圖1-33
米開蘭基羅〈摩西〉雕像,這是教皇朱利阿斯二世陵墓工程的一部分,充滿了威權、莊嚴與男性的陽剛氣勢,表情堅毅又果斷,將領袖令人敬畏的氣質完整呈現。
圖1-34
米開蘭基羅〈垂死的奴隸〉雕像,垂死者彷彿陶醉在臨終前的愉悅裡,這將要告別的肉體,剎那間有了新的意義。米開蘭基羅在作品裡思索著複雜的哲學命題,「囚」是人被封閉的狀態以及「人」的不自由。
圖1-35
委拉斯貴茲的〈宮女〉畫作,這幅群像畫是描述皇室家族成員。正中央為瑪格麗特公主,她正站著為畫家的模特兒,圍繞四周的是她的侍女及愛犬,後方從鏡中反射出國王和王后的身影,顯示他們正在觀看這個畫面景象。
中國戲劇形式的發展過程與西方不同,除了逐步增加戲劇成分之外,並適時加入含有歌舞形態成分於戲劇當中。中國戲劇經過長期發展之後,明確的呈現出詩、歌、舞三者融合之藝術特性。之後,中國戲劇便朝向戲曲的形式發展。
圖1-36
青春版崑曲《牡丹亭》中的劇照。
圖1-37
明華園歌仔戲團於1993年演出作品
《界牌關傳說》。
中國對於現實生活環境的觀察,向來「觀景不寫景」、「意會不言傳」,因而中國對於多數事物之體認皆以感受為主,此與西方直接面對、體認事物以客觀形式描述的思考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此與中國傳統沒有固定形態解釋之「氣」的認知概念有著莫大的關係。而此感受「氣」的存在,超越形體的逍遙意境,也造就中國戲劇創作中注重神韻傳達、超越現實生活情狀的象徵性戲劇演出形態。並相對發展於其他藝術領域中的創作,造就中國獨特山水與花鳥為重的水墨繪畫風格。
圖1-38
北宋畫家米芾〈春山瑞松圖〉,這幅作品以水墨暈染,將春山煙雲連綿的景色,表現得極為妥貼而有意境,是典型的米家雲山表現手法。
圖1-39
范寬〈谿山行旅圖〉,這幅作品筆墨濃厚,氣勢雄渾而筆法精緻。乍看之下,但覺一座巍峨的山岳迎面而來,是典型的北宋山水畫風貌。
總之,我們在欣賞各種精彩演出的同時,亦應對其文化發展背景及民族特性進行了解。如此一來,形成背後的文化源流發展探究,及民族特性的各面向理解,將有助於欣賞並增進藝術素養。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