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表演藝術的媒體傳播應用與觀摩賞析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第一單元 什麼是表演藝術
第四單元 表演藝術的養成內涵與多元特性
第五單元 表演藝術產業化之歷程與未來發展
第五單元 表演藝術產業化之歷程與未來發展
第二單元 表演藝術的創作與呈現
第三單元 表演藝術的媒體傳播應用與觀摩賞析
第一單元 什麼是表演藝術
第四單元 表演藝術的養成內涵與多元特性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第三單元 表演藝術的媒體傳播應用與觀摩賞析
一 電影與電視節目的製作類型及風格
電影的製作類型與風格
電影風格一般可區分為寫實主義、古典主義和形式主義。寫實主義大部分以不扭曲的方式再複製現實的表象來作呈現,題材本身是最重要的,此種強調人與物的真實攝像,較多傾向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而形式主義則較關切如何表達對事物的主觀想法以及個人的看法,也因此強調技巧與形式。相對於寫實主義,形式主義強調本質的意義而非外在現實的方法。古典主義則為迴避極端形式與寫實主義的一種電影風格,大部分的劇情片通常都會依照古典模式進行拍片。
類型一詞源自法文,意指種類、樣式。當我們談到電影類型時,指的是特定類別的電影,這些類別大多因主題性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類型包含:喜劇片、驚險片、歷史傳記片、科幻片與技藝片等。
喜劇片講究對白精彩、俏皮、幽默;運用誤會、巧合、誇張、諷刺等藝術手法來呈現。例如周星馳的運動喜劇片《少林足球》、美籍演員金凱瑞所主演的喜劇片《一個頭兩個大》等。
圖3-1
《少林足球》,發片地:香港,2001年臺灣上映。
驚險片較注重懸疑的設置與情節的曲折緊張,利用此種驚險情境帶給觀眾刺激的審美娛樂快感。廣義的驚險片則包含了偵探片、探險片、懸疑片、恐怖片、武俠片、西部片等,懸疑片《蝴蝶效應》、武俠片《臥虎藏龍》、驚悚片《神鬼第六感》、系列恐怖片《驚聲尖叫》等,都是屬於驚險片的範圍。
圖3-2
《神鬼第六感》,發片地:美國,2001年臺灣上映。
圖3-3
《驚聲尖叫4》,發片地:美國,2011年臺灣上映。
歷史傳記片則是敘述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生平,或重大歷史事件的劇情片。例如《宋家王朝》、《琴戀克拉拉》、《梅蘭芳》為人物傳記片;《赤壁》則為歷史事件的傳記片代表類型。
圖3-4
《琴戀克拉拉》,發片地:德國,2009年臺灣上映。
圖3-5
《梅蘭芳》,發片地:中國,2008年臺灣上映。
圖3-6
《赤壁》,發片地:中國,2008年臺灣上映。
科幻片則是以既定的科學理論或是成果作依據,針對未來或是過去做出衍伸性、幻想性的思考與描繪,例如:《全面啟動》、《阿凡達》皆為著名的科幻片。
圖3-7
《全面啟動》,發片地:美國,2010年臺灣上映。
圖3-8
《阿凡達》,發片地:美國,2009年臺灣上映。
技藝片意指以特殊的表演技藝和製作技巧來呈現的劇情片,此類型的觀賞性與娛樂性較強,例如中國武打片《葉問》、《霍元甲》。
圖3-9
《葉問》,發片地:香港,2009年臺灣上映。
圖3-10
《霍元甲》,發片地:香港,2006年臺灣上映。
根據電影的製作方式,及電影本身欲傳達的效果而言,可區分為另外三種類型:紀錄片、實驗電影及動畫片。
紀錄片與劇情片不同,它主要在呈現、記錄這個世界的真實訊息,包含真實事件和參與這些事件的真實人物。紀錄片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資料編輯片、訪談式紀錄片、直接電影、自然紀錄片、人物紀錄片等。
資料編輯片即是以檔案畫面中蒐集匯編而來的畫面為主;訪談式紀錄片為記錄對於社會事件或是社會運動的證言;直接電影意指記錄正在發生事件的紀錄片,電影工作者不會介入影響影片的內容;自然紀錄片則是記錄生態實際的樣貌,例如《小宇宙》用放大鏡探索昆蟲的世界;《駱駝駱駝不要哭》則是記錄駱駝因生產憂鬱到感受音樂感化的行為轉變;《翻滾吧!男孩》、《無米樂》則是以社會文化中一些平凡、但具代表性的人物為主題的人物紀錄片。
圖3-11
《小宇宙》,發片地:法國,1996年臺灣上映。
圖3-12
《駱駝駱駝不要哭》,蒙古、義大利聯合製作發片,2004年臺灣上映。
圖3-13
《翻滾吧!男孩》,發片地:臺灣,2005年臺灣上映。
實驗電影相對於「主流」電影,是一種完全不受拘束的拍片形式。此種電影工作者主要在挑戰傳統電影的內容,以及放映方式。通常又以獨自執行為主,不受片廠及商業制度所控制。
動畫電影是透過動畫家們畫出一連串的畫面,讓攝影機一格一格拍攝下來。一些情境真人無法透過肢體演出,亦或是技術上無法拍攝的電影部分,都可透過動畫的方式完成。動畫片的優點在於可以呈現平常不易見到的事物或是情境,例如機器內部運作情形或外形變化的慢動作等。
許多著名的動畫電影多來自迪士尼(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於2006年併入迪士尼)或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所創作。例如系列動畫《玩具總動員》、《汽車總動員》,或超越時間、空間想像的《千年女優》、《借物少女艾莉緹》。臺灣雖然較少製作動畫片,但於1998年由王小棣所執導的動畫片《魔法阿媽》,亦是相當優秀的電影動畫作品。
圖3-14
《玩具總動員3》,發片地:美國,2010年臺灣上映。
圖3-15
《汽車總動員》,發片地:美國,2006年臺灣上映。
圖3-16
《千年女優》,發片地:日本,2003年臺灣上映。
圖3-17
《借物少女艾莉緹》,發片地:日本,2011年臺灣上映。
電視節目的製作類型與風格
電視節目的類型可以依照節目在傳播活動中,所顯現出來的主要性質與功能來加以區分。一般而言可分為以下四大類:新聞性節目、教育性節目、文藝性節目和服務性節目。電視節目的內容比起電影類型更加包羅萬象,篇幅可長可短。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從不同的層面反映出社會與人文之間的關係,也從不同角度呈現出電視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功能。
此四大類型的電視節目中,尤以文藝性節目構成電視傳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電視文藝性節目可進一步細分為電視藝術片、電視專題片和綜藝節目三種基本類型。
電視藝術片意指以其他藝術樣式為主要表現對象,同時又能夠呈現出電視特有藝術美的節目而言。其種類繁多,大體可歸納為電視音樂歌舞片以及電視風光風情片兩大類,例如電視頻道MTV為介紹華語、日韓、西洋相關音樂專輯與訊息,是電視音樂歌舞片主要播放之節目內容,而電視風光風情片大體主要針對地方文化風俗民情進行介紹,例如TVBS「食尚玩家」介紹許多地方美食,即為此種類型電視節目呈現方式。
圖3-18
「食尚玩家」主持人介紹臺南花園夜市美食。
電視專題片意指帶有社教性質的電視節目,這些節目通常會針對時政、歷史、文化、社會、人物等方面的特定主題進行深入的介紹。此種類型節目結合了新聞的時事性、生活的知識性以及綜藝的娛樂性。例如訪談性節目,最早為TVBS推出以政論為主題的「全民開講」,受到民眾的熱烈迴響,因此開啟了以新聞議題作為討論主題的電視專題節目。近來以人物專訪為題的節目,亦相當受歡迎,例如「沈春華Life Show」、「SS小燕之夜」等。
圖3-19
談話性節目「沈春華Life Show」主持人(左)與來賓互動場景。
電視綜藝節目則是以兩種或更多娛樂、藝術形式組合而成的節目。節目主持人為綜藝節目的靈魂人物,必須具備獨特風格、機智和喜劇的才能,讓收看綜藝節目的觀眾能夠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放鬆與享受愉悅感。由於綜藝節目形式多樣、編排靈活自由,常能讓觀眾擁有強烈的參與感。
圖3-20
「綜藝大哥大」主持人(左二)邀請當紅歌手(右二)為當日節目來賓,並為觀眾獻唱。
新聞性節目為整體電視節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項,主要以每日定時報導相關時事新聞的類型為主,也有的節目形態報導臺灣或國際間的財經近期發展狀況。現今的教育性節目內容也趨向多元化,且活潑、豐富,如「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即是針對科技知識、自然地理內容進行介紹的節目,此類型的教育性節目,非常適合各年齡層的民眾觀賞。服務性節目則一般常見於電視購物頻道,為民眾提供各種購物訊息,近幾年來在臺灣,已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二 多媒體與表演藝術的結合運用
什麼是多媒體
多媒體意指文字、美工圖片、聲音(包含音樂、語音旁白、特殊音效)、動畫和視訊的任意組合,並透過電腦或其他電子化或數位化的處理來發布傳播。也就是說:多媒體是結合數位化處理的文字、相片、圖片、動畫與影片等各元件的綜合體。如果由多媒體使用者來操控何時發布,及發布哪些元件時,便可稱為互動式多媒體。
劇場演出轉化電影形式之呈現
《歌劇魅影》
表演藝術的呈現方式除了舞臺上的展演外,有時也會結合影像攝錄科技,將舞臺戲劇轉化為大螢幕的方式呈現給更多觀賞者。例如:由安德魯.洛伊.韋伯所創作的音樂劇《歌劇魅影》於2004年改編拍攝成電影版本。
由於《歌劇魅影》本身即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因此電影中的情節幾乎保留了原創作的完整故事內容。而藉由電影大螢幕的呈現方式,使劇場藝術的表演形態更為立體感且豐富化。
圖3-21
百老匯演出歷史上,最成功之一的歌舞劇作品──《歌劇魅影》。
《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為臺灣傑出表演藝術團隊表演工作坊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不僅為臺灣劇場重要的劇作,也被《紐約時報》評為「應該是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舞臺劇」。
圖3-22
《暗戀桃花源》中同時呈現悲和喜兩種情境,讓人悲喜交雜,笑中帶淚,是賴聲川成名之作,至今仍有許多劇團排演此戲。
此部舞臺劇於1986年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首演。1992年也曾改編為電影版本,由其時當紅的電影演員林青霞擔任女主角,更成為一個成功結合演藝明星合作的例子。
2006年更與明華園合作,「桃花源」的戲份部分改由歌仔戲形態演出,成功改版為另一種舞臺魅力風格的《暗戀桃花源》。
圖3-23
1992年《暗戀桃花源》電影版。
圖3-24
2006年《暗戀桃花源》表演工作坊與明華園合作版本的DVD封面。
圖3-25
《暗戀桃花源》表演工作坊與明華園合作版本的演出場景。
實境劇場與多媒體藝術的結合
印象系列
「印象系列」是由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組成的表演藝術「鐵三角」,在中國推出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樂舞劇。該系列至2010年的創作作品包括:2003年《印象.劉三姐》、2006年《印象.麗江》雪山篇、2007年《印象.西湖》、2009年《印象.海南島》,以及2010年《印象.大紅袍》等等。
圖3-27
《印象.西湖》在湖畔豎起的廣告看板。
科技多媒體的展演形態
日本尼布洛舞團
日本尼布洛舞團是由一群熱愛創作與設計的年輕人組成;結合設計、影像、舞蹈等各方面的專業人士,共同結合跨領域創作的團隊。這個舞團於1997年由編舞家矢內原美邦創立。該舞團擅長運用各種不同藝術性的表現方式,包含視覺圖像、音樂等;其表演都含有強烈的視覺因素和激烈的肢體動作。
圖3-28
尼布洛舞團演出該團的代表作品《Dry Flower》;透過電子的虛擬影像,與舞者、觀眾產生互動共鳴。
法國萌荷舞團
法國萌荷舞團是由西班牙裔的編舞家荷西.蒙塔沃及法籍舞者多米尼克.艾維爾所組成;這個舞團被譽為當代法國融合現代舞、多媒體科技與古典歌劇的第一團。
繼90年代末期一鳴驚人的作品《新天堂樂園》後,萌荷舞團另一主要代表作品《拉摩的異想世界》(On Danfe,或譯《大家來跳舞》),則由蒙塔沃和艾維爾二人,選擇以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曲家拉摩的音樂作為創作基底;在拉摩的音樂合唱、詠嘆調的背襯之下,加上當代各種現代舞蹈動作而成。
圖3-29
《拉摩的異想世界》的演出場景。
圖3-30
舞臺上舞者後方的布景,經常會出現出乎觀眾意外的影像來與他們共舞。
在《拉摩的異想世界》中,蒙塔沃利用多媒體素材,將人體變成動畫、影像變為舞者;在虛與實之間不斷相互融合。並且運用天馬行空的豐富想像力,搭配電腦動畫的合成特效,與芭蕾、街舞、非洲舞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舞蹈肢體動作進行大量的拼貼,創造出有趣的視覺效果;如一列火車從舞臺上呼嘯而過、飛毯上的巨象、雲端不斷跳躍的人群等。利用真人與虛擬背景的互動,呈現具法式幽默、繽紛華麗的多媒體效果,及類似動物狂歡節的超現實奇幻影像。
奧地利D.A.V.E.數碼劇團
D.A.V.E.為奧地利多媒體藝術大師克勞斯‧歐伯梅耶所創立的表演藝術團體。採用獨有的肢體活動投影手法,將身體與影像密切融合。此外,該劇團也與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合作,輔助音樂藝術,創作結合舞蹈、音響、投影及綜合各種影像與電腦影像互動的獨特作品。
自1991年起,歐伯梅耶便利用數位科技,在作品中產生音樂與影像的即時互動效果,將舞者從嚴格的編舞架構中解放出來。歐伯梅耶也得到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的支援,開發出許多多媒體互動系統。
圖3-32
奧地利D.A.V.E.數碼劇團來臺演出海報。
藝文活動展館與多媒體的結合
找到自己心中的「夢想館」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在臺灣舉行,並首次獲得國際授權認證的世界性博覽會,以臺灣園藝產業為首,帶領臺灣站上世界舞臺。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最受民眾喜愛的展覽園區為新生公園區的夢區。夢區其中的一個重要展館──「夢想館」,為各展館中,唯一結合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科技與臺灣藝術家的創意所打造出的互動展館。工研院以3D立體影像、即時互動等特點,強調夢想館內豐富感官體驗的科技,將藝術充滿想像力的故事空間發揮到極致。
在夢想館裡,民眾可以看見各種不同的立體環繞影像,例如在大廳可看見寬達六米的巨型動力機械花朵「綻放」,以及數百片由工研院研發──薄如紙片的可撓式超薄軟性揚聲器串接而成的森林隧道,此應用可模擬「大地的聲音」,讓民眾可親臨體驗在大自然所包覆的空間裡,聽見花朵展開的奇妙聲響。
進入主題為「互利」的二廳,參觀民眾能夠透過科技效果變成昆蟲形態,穿梭在花瓣間,完成授粉,開啟下一次的生命起點。民眾在此體驗了一場孕育生命的過程,也體會到昆蟲與花朵互利與共生的關係,為一賦予教育意義的展演空間。
圖3-34
夢想館大廳巨型動力機械花朵「綻放」的樣貌。
看見祈望守護的「臺灣館」
2010年上海舉辦為期五個月的世界博覽會,為配合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臺灣館將主題定為「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七大展示內容分別為山水劇場、點燈水臺、臺灣之心、臺灣之窗、心靈劇場、城市主題廣場與城市藝廊為主軸。
臺灣館以象徵太平洋的無邊際水池作為守護「心燈」的建築基臺,外觀為高約二十公尺的巨型玻璃天燈造形,天燈內鑲嵌著LED「臺灣之心」球體,球體與心燈外部二者虛實互生的動態展演為一360°心靈劇場,能夠呈現出萬蝶飛舞、海洋守護、臺灣創意、自然永續與民間藝術的多種影像,向世界傳遞臺灣多元的山水風貌與人文地景。
多元複合的媒體宣傳
網路資訊
現今網際網路的發達,許多表演藝術團體皆透過網路的媒介使其能見度提升,不但增加與觀眾互動的管道,且縮短與觀眾間的距離。也因為社會大眾訊息取得模式的改變,使得表演藝術訊息和知識的傳遞與分享,更為快速直接。例如:文建會於1998年設立的「網路劇院」網站,蒐集表演藝術的各類資訊,並累積了許多表演團隊的展演訊息。
圖3-37
由文建會架設的「網路劇院」網頁。
文建會現改制為文化部
http://cyberstage.moc.gov.tw/
圖3-38
春美歌劇團為作品《將軍寇》所製作的部落格,內容包括演員與編導的藝術對話、劇本導讀、讀者回應等。
藝術行銷
在今日,許多表演藝術團體會將藝術展演與行政經營視為同等重要的部門。雖然「藝術總監」代表了整體表演團體的藝術權威身分,不過整個團體的經營運作卻需要靠「行政總監」或稱「總經理」來進行組織、指揮與協調;也因此,明確的職責範圍分工是很重要的。且應將所有表述成為文件,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並公開化,以避免推諉、越權的情形發生。
圖3-39
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
圖3-40
金枝演社行政總監游蕙芬。
圖3-41
雲門舞集執行總監葉芠芠。
圖3-42
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
藝術與行政的分權概念進一步成熟之後,發展成藝術經紀公司的形式。財團法人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是臺灣最早成立的藝術經紀公司,1978年以「活動推展中心」為名成立,其構想是將所有因人文及自然而產生的活動皆涵括在內,並以藝術及運動為主軸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潮流、藝術環境、群眾觀念、國際視野等,都產生了極重要的影響和改變,也因此開創了經營藝術行銷的先河。爾後許多相關的藝術經紀公司相繼成立。
圖3-43
新逸藝術有限公司網站,經營全球華人音樂家的推薦平臺業務。
http://www.newartinc.org/
圖3-44
2010新逸第四屆音樂星秀全臺巡演海報。
此外,寬宏藝術為南臺灣最早成立的藝術經紀公司。經過長年的經營,近幾年引進相當多有名氣、世界級的大型表演藝術團體或個人至臺灣演出;如引進系列性的音樂劇表演:2008年《獅子王》、2009年《歌劇魅影》、2010年《變身怪醫》等劇碼。
圖3-45
2008年寬宏藝術主辦《獅子王》音樂劇的演出宣傳海報。
圖3-46
2010年寬宏藝術主辦《變身怪醫》演出宣傳DM。
電視廣告
由於快速散布及普及化的特質,許多表演藝術團體也利用電視廣告的功能來行銷自己創作的作品;例如著名的雲門舞集、霹靂布袋戲與明華園,都曾結合業界,拍攝電視廣告,進行異業聯盟宣傳。
圖3-47
台灣啤酒展與雲門舞集進行跨界合作,邀請雲門舞集擔任代言人,連結美學、人文、藝術,讓台灣啤酒「上青」的價值,成為臺灣文化中之一經典。
三 藝術的價值與表演藝術欣賞
藝術的價值
藝術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功能,之所以無法長久維持,是因為藝術本質的存在與價值存在的層面是不一樣的。藝術與藝術產品在現代社會無法獲得存在的合理原因,不是藝術本身,而是發生在社會各階層中的諸多問題。
因此,藝術本身要具有應付社會不同階層價值判定的能力,否則為符合社會不同階層需求而產生的功能性藝術,只能淪為一種待價而沽的商品。
圖3-48
達文西〈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是人類肖像史上最著名的一幅,畫家運用獨特而神祕的技法,將畫中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
圖3-49
為符合藝術實用價值功能的前提下,衍生而出的藝術消費性商品。
表演藝術的欣賞過程
所謂表演藝術的欣賞,是指欣賞者透過具體外顯的作品呈現,與創作者進行美的觀念接觸,或進一步產生美感共鳴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欣賞者可透過個人的興趣、喜好,從中過濾得到符合個人的美感經驗,以獲得滿足感。也可透過群眾共同美感的認知,對表演藝術作品進行鑑賞。
表演藝術作品的欣賞可透過內在、外在兩個不同層次進行賞析。內在因素主要指表演藝術創作者的靈感與情緒;外在因素則指創作內涵及表現出來的演出形式。完整的表演藝術欣賞,應是內、外兩面向同時進行,並將個人美感經驗融入其中,才能充分了解作品的內涵意義與特質。
表演藝術的評論過程
藝術評論的觀念,主要是討論藝術作品透過內在、外在因素的結合後,呈現而出的整體現象而言。透過藝術作品本身的特色、創作背景分析、藝術作品與社會、群眾產生的共鳴、效應等問題的探討,希望能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協助一般民眾對藝術作品的評價有一個客觀的參照標準。
針對表演藝術進行藝術評論的方法與程序,並沒有嚴格的界定與標準,以下提供基本的評論過程建構以供參考。
1.作品內容描述
面對表演藝術作品進行評論之初,對作品本身及創作者的所有基本條件、內涵,及欣賞者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盡的敘述與描寫,是藝術評論的基本。
2.作品形式分析
此步驟主要針對表演藝術作品經過詳盡描述之後,進一步分析作品的主題、演出形式、文化特性、象徵意義等。
3.作品意涵詮釋
此過程的進行,評論者須先經過資料閱讀,或實際文化藝術經驗的累積,才能詮釋作品所欲傳達的意義與觀念。包括作品所欲表達的情感,深層意涵,或創作者希冀引導觀賞者的內在意識等,屬較複雜且專業範疇的藝術評論。
圖3-51
莎士比亞,被許多人認為是英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最傑出的詩人和劇作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
圖3-52
2011年英國TNT劇團,於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莎士比亞四大著名悲劇中的作品《馬克白》。
圖3-53
當代傳奇《慾望城國》演出紀實,以東方戲曲的演出特性,重新詮釋莎士比亞的《馬克白》。
4.作品價值評論
最後,對進行評論的表演藝術作品在內涵品味、形式創新、社會價值、教育意義、整體藝術發展貢獻等,進行客觀公正的論述評價。
藝術評論的文化意義
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現今社會中對於「美」的價值判定,常常受到商業消費環境所營造出的特定標準影響。例如情人們每年都要面對西洋情人節、白色情人節、七夕情人節等,多種特定消費氣氛營造的挑戰。名牌與山寨贗品的存在,也反映出當代社會對於物質追求的迷思。
圖3-54
名牌的流行皮包與高級品牌服飾,在現代社會營造出追求時尚的流行趨勢。
審美創造力的培養
在傳統產業發展漸趨衰落,知識經濟力量快速起飛的21世紀,「創意」與「創新力」在現代國家社會的經濟結構發展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因此,透過對藝術欣賞能力的培養,進而啟發創造力的產生頻率,對未來的文化發展與文明的衍伸,將產生莫大的助益。
圖3-55
舞工廠踢踏舞團於臺北踢踏舞節所做的表演,其舞團所秉持的本質與精神即是「創意」,進而達到生活藝術化的目標。
民族文化根源實作美學思維的培養
新時代的產業建構,即將建立在以知識、創意等軟性實力為主軸的文化創意產業上;欲在此新的發展階段中取得優勢的立足點,深刻理解自我民族文化的特性,進而蘊化出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創意思維,才有能力在全球化的當代世界領域中爭取能見度,並體現表演藝術產業能量的極致發展。
圖3-56
臺南市新營區「哪吒太子文化藝術祭」,舉辦全國性的電音三太子競技賽。
圖3-57
霹靂布袋戲《梟皇論戰》劇集海報。
圖3-58
原住民歌劇《逐鹿傳說》演出劇照。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