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多媒體與表演藝術的結合運用
什麼是多媒體
多媒體意指文字、美工圖片、聲音(包含音樂、語音旁白、特殊音效)、動畫和視訊的任意組合,並透過電腦或其他電子化或數位化的處理來發布傳播。也就是說:多媒體是結合數位化處理的文字、相片、圖片、動畫與影片等各元件的綜合體。如果由多媒體使用者來操控何時發布,及發布哪些元件時,便可稱為互動式多媒體。
劇場演出轉化電影形式之呈現
《歌劇魅影》
表演藝術的呈現方式除了舞臺上的展演外,有時也會結合影像攝錄科技,將舞臺戲劇轉化為大螢幕的方式呈現給更多觀賞者。例如:由安德魯.洛伊.韋伯所創作的音樂劇《歌劇魅影》於2004年改編拍攝成電影版本。
由於《歌劇魅影》本身即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因此電影中的情節幾乎保留了原創作的完整故事內容。而藉由電影大螢幕的呈現方式,使劇場藝術的表演形態更為立體感且豐富化。
圖3-21
百老匯演出歷史上,最成功之一的歌舞劇作品──《歌劇魅影》。
《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為臺灣傑出表演藝術團隊表演工作坊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不僅為臺灣劇場重要的劇作,也被《紐約時報》評為「應該是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舞臺劇」。
圖3-22
《暗戀桃花源》中同時呈現悲和喜兩種情境,讓人悲喜交雜,笑中帶淚,是賴聲川成名之作,至今仍有許多劇團排演此戲。
此部舞臺劇於1986年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首演。1992年也曾改編為電影版本,由其時當紅的電影演員林青霞擔任女主角,更成為一個成功結合演藝明星合作的例子。
2006年更與明華園合作,「桃花源」的戲份部分改由歌仔戲形態演出,成功改版為另一種舞臺魅力風格的《暗戀桃花源》。
圖3-24
2006年《暗戀桃花源》表演工作坊與明華園合作版本的DVD封面。
圖3-25
《暗戀桃花源》表演工作坊與明華園合作版本的演出場景。
實境劇場與多媒體藝術的結合
印象系列
「印象系列」是由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組成的表演藝術「鐵三角」,在中國推出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樂舞劇。該系列至2010年的創作作品包括:2003年《印象.劉三姐》、2006年《印象.麗江》雪山篇、2007年《印象.西湖》、2009年《印象.海南島》,以及2010年《印象.大紅袍》等等。
科技多媒體的展演形態
日本尼布洛舞團
日本尼布洛舞團是由一群熱愛創作與設計的年輕人組成;結合設計、影像、舞蹈等各方面的專業人士,共同結合跨領域創作的團隊。這個舞團於1997年由編舞家矢內原美邦創立。該舞團擅長運用各種不同藝術性的表現方式,包含視覺圖像、音樂等;其表演都含有強烈的視覺因素和激烈的肢體動作。
圖3-28
尼布洛舞團演出該團的代表作品《Dry Flower》;透過電子的虛擬影像,與舞者、觀眾產生互動共鳴。
法國萌荷舞團
法國萌荷舞團是由西班牙裔的編舞家荷西.蒙塔沃及法籍舞者多米尼克.艾維爾所組成;這個舞團被譽為當代法國融合現代舞、多媒體科技與古典歌劇的第一團。
繼90年代末期一鳴驚人的作品《新天堂樂園》後,萌荷舞團另一主要代表作品《拉摩的異想世界》(On Danfe,或譯《大家來跳舞》),則由蒙塔沃和艾維爾二人,選擇以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曲家拉摩的音樂作為創作基底;在拉摩的音樂合唱、詠嘆調的背襯之下,加上當代各種現代舞蹈動作而成。
圖3-30
舞臺上舞者後方的布景,經常會出現出乎觀眾意外的影像來與他們共舞。
在《拉摩的異想世界》中,蒙塔沃利用多媒體素材,將人體變成動畫、影像變為舞者;在虛與實之間不斷相互融合。並且運用天馬行空的豐富想像力,搭配電腦動畫的合成特效,與芭蕾、街舞、非洲舞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舞蹈肢體動作進行大量的拼貼,創造出有趣的視覺效果;如一列火車從舞臺上呼嘯而過、飛毯上的巨象、雲端不斷跳躍的人群等。利用真人與虛擬背景的互動,呈現具法式幽默、繽紛華麗的多媒體效果,及類似動物狂歡節的超現實奇幻影像。
奧地利D.A.V.E.數碼劇團
D.A.V.E.為奧地利多媒體藝術大師克勞斯‧歐伯梅耶所創立的表演藝術團體。採用獨有的肢體活動投影手法,將身體與影像密切融合。此外,該劇團也與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合作,輔助音樂藝術,創作結合舞蹈、音響、投影及綜合各種影像與電腦影像互動的獨特作品。
自1991年起,歐伯梅耶便利用數位科技,在作品中產生音樂與影像的即時互動效果,將舞者從嚴格的編舞架構中解放出來。歐伯梅耶也得到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的支援,開發出許多多媒體互動系統。
圖3-32
奧地利D.A.V.E.數碼劇團來臺演出海報。
藝文活動展館與多媒體的結合
找到自己心中的「夢想館」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在臺灣舉行,並首次獲得國際授權認證的世界性博覽會,以臺灣園藝產業為首,帶領臺灣站上世界舞臺。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最受民眾喜愛的展覽園區為新生公園區的夢區。夢區其中的一個重要展館──「夢想館」,為各展館中,唯一結合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科技與臺灣藝術家的創意所打造出的互動展館。工研院以3D立體影像、即時互動等特點,強調夢想館內豐富感官體驗的科技,將藝術充滿想像力的故事空間發揮到極致。
在夢想館裡,民眾可以看見各種不同的立體環繞影像,例如在大廳可看見寬達六米的巨型動力機械花朵「綻放」,以及數百片由工研院研發──薄如紙片的可撓式超薄軟性揚聲器串接而成的森林隧道,此應用可模擬「大地的聲音」,讓民眾可親臨體驗在大自然所包覆的空間裡,聽見花朵展開的奇妙聲響。
進入主題為「互利」的二廳,參觀民眾能夠透過科技效果變成昆蟲形態,穿梭在花瓣間,完成授粉,開啟下一次的生命起點。民眾在此體驗了一場孕育生命的過程,也體會到昆蟲與花朵互利與共生的關係,為一賦予教育意義的展演空間。
圖3-34
夢想館大廳巨型動力機械花朵「綻放」的樣貌。
看見祈望守護的「臺灣館」
2010年上海舉辦為期五個月的世界博覽會,為配合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臺灣館將主題定為「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七大展示內容分別為山水劇場、點燈水臺、臺灣之心、臺灣之窗、心靈劇場、城市主題廣場與城市藝廊為主軸。
臺灣館以象徵太平洋的無邊際水池作為守護「心燈」的建築基臺,外觀為高約二十公尺的巨型玻璃天燈造形,天燈內鑲嵌著LED「臺灣之心」球體,球體與心燈外部二者虛實互生的動態展演為一360°心靈劇場,能夠呈現出萬蝶飛舞、海洋守護、臺灣創意、自然永續與民間藝術的多種影像,向世界傳遞臺灣多元的山水風貌與人文地景。
多元複合的媒體宣傳
網路資訊
現今網際網路的發達,許多表演藝術團體皆透過網路的媒介使其能見度提升,不但增加與觀眾互動的管道,且縮短與觀眾間的距離。也因為社會大眾訊息取得模式的改變,使得表演藝術訊息和知識的傳遞與分享,更為快速直接。例如:文建會於1998年設立的「網路劇院」網站,蒐集表演藝術的各類資訊,並累積了許多表演團隊的展演訊息。
圖3-38
春美歌劇團為作品《將軍寇》所製作的部落格,內容包括演員與編導的藝術對話、劇本導讀、讀者回應等。
藝術行銷
在今日,許多表演藝術團體會將藝術展演與行政經營視為同等重要的部門。雖然「藝術總監」代表了整體表演團體的藝術權威身分,不過整個團體的經營運作卻需要靠「行政總監」或稱「總經理」來進行組織、指揮與協調;也因此,明確的職責範圍分工是很重要的。且應將所有表述成為文件,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並公開化,以避免推諉、越權的情形發生。
藝術與行政的分權概念進一步成熟之後,發展成藝術經紀公司的形式。財團法人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是臺灣最早成立的藝術經紀公司,1978年以「活動推展中心」為名成立,其構想是將所有因人文及自然而產生的活動皆涵括在內,並以藝術及運動為主軸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潮流、藝術環境、群眾觀念、國際視野等,都產生了極重要的影響和改變,也因此開創了經營藝術行銷的先河。爾後許多相關的藝術經紀公司相繼成立。
圖3-44
2010新逸第四屆音樂星秀全臺巡演海報。
此外,寬宏藝術為南臺灣最早成立的藝術經紀公司。經過長年的經營,近幾年引進相當多有名氣、世界級的大型表演藝術團體或個人至臺灣演出;如引進系列性的音樂劇表演:2008年《獅子王》、2009年《歌劇魅影》、2010年《變身怪醫》等劇碼。
圖3-45
2008年寬宏藝術主辦《獅子王》音樂劇的演出宣傳海報。
圖3-46
2010年寬宏藝術主辦《變身怪醫》演出宣傳DM。
電視廣告
由於快速散布及普及化的特質,許多表演藝術團體也利用電視廣告的功能來行銷自己創作的作品;例如著名的雲門舞集、霹靂布袋戲與明華園,都曾結合業界,拍攝電視廣告,進行異業聯盟宣傳。
圖3-47
台灣啤酒展與雲門舞集進行跨界合作,邀請雲門舞集擔任代言人,連結美學、人文、藝術,讓台灣啤酒「上青」的價值,成為臺灣文化中之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