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知識 臺灣音樂(三)
歌謠
反映時代背景。
音樂是人類傳達思想情感的工具。
用音樂記載生活的喜怒哀樂。
一首首的歌謠藉由口耳相傳,反映臺灣社會的風土民情。
1920年代的臺灣音樂
當時現況:民眾對於傳統歌謠與戲曲,保持一定程度的喜好。
外來文化:西洋與東洋音樂傳入臺灣,加上國際流行風潮的影響。
影響:臺灣創作歌曲的內在意涵和外在形式,逐漸展現出新的風貌。
音樂知識 臺灣創作歌曲
相對於傳統民謠,創作歌曲的創作者是信而有徵的。
臺灣創作歌曲(又稱為臺灣流行歌曲)不再侷限於流行歌曲的範疇,也超越通俗歌謠的領域,成為臺灣珍貴的文化遺產。
日治時期創作歌曲(1932~1945)
〈桃花泣血記〉
1932年,為配合上海默片《桃花泣血記》在臺上映而特地製作同名宣傳歌曲,因受到大眾喜愛而錄製成唱片發行,成為最早造成轟動的臺語創作歌曲。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
先後邀請周添旺、李臨秋、鄧雨賢等名家創作〈望春風〉、〈月夜愁〉、〈河邊春夢〉、〈雨夜花〉等作品,為臺灣流行歌曲掀起一股熱潮。
「狗標」勝利唱片公司
代表作有〈白牡丹〉、〈雙雁影〉、〈青春嶺〉、〈心酸酸〉等。
鳳飛飛
〈望春風〉
(最前面那段是原唱者純純的版本)
電視劇《歌謠風華 初聲》
宣傳影片
〈月夜愁〉篇
在日人五十年的統治下,臺灣流行樂壇留下了數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雖有充滿悲情的作品如〈雨夜花〉、〈秋風夜雨〉,但此時期的歌曲多數以輕快的舞曲或愛情故事為主題。
日治時期臺灣歌謠的蓬勃發展,除了日本唱片公司的推波助瀾外,辛勤耕耘的臺灣作曲家們更是功不可沒。
戰後時期創作歌曲(1945~1980)
二次大戰後,許多被日人徵調南洋的軍伕尚未返鄉,〈望你早歸〉正好唱出婦女期待郎君早日歸來的心聲。
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其後的白色恐怖,也反映在創作歌曲之中,如〈補破網〉、〈杯底不可飼金魚〉等。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國語流行歌曲的地位日漸提升。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群星會」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節目,此時期膾炙人口的國語歌曲有〈綠島小夜曲〉、〈春風吻上我的臉〉、〈江水向東流〉、〈不了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臺語歌曲在得不到媒體配合及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困境下,為了降低成本及減少投資風險,形成了濫用日本曲調填詞的歪風,產生許多「混血歌曲」如〈孤女的願望〉、〈黃昏的故鄉〉等,除了洪一峰〈舊情綿綿〉、〈思慕的人〉等少數佳作外,本土作曲家的作品逐漸凋零。
文夏
〈黃昏的故鄉〉
(原曲為〈赤い 夕陽の 故鄉〉)
深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的60年代,《告示牌》排行榜上的暢銷歌曲征服年輕人的心,在追求時髦的風氣下開始一段西洋流行歌曲的熱潮。
70年代,臺灣遭逢外交上的重大挫敗,主張回歸本土的自覺意識抬頭,年輕人摒棄美國的「可樂文化」,轉而尋求屬於自己的歌謠,民歌運動便逐步發展。1975年6月,楊弦在臺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將余光中的現代詩與歌謠相結合,開啟著名的「現代民歌運動」。
此時期滾石及飛碟兩家唱片公司成立,發行〈一樣的月光〉、〈橄欖樹〉等歌曲,其純樸清新的曲風令人耳目一新,廣受年輕學子的喜愛。自此,臺灣流行歌壇告別「群星會風格」,創作音樂成為唱片市場的新主流。
滾石於1988年輯選經典民歌重新發行《滾石金韻民歌──紀念首日封》。
新臺灣創作歌曲(1980至今)
80年代
「抗議歌手」羅大佑的黑色搖滾專輯《之乎者也》,以濃厚的社會批判意識,深獲知識界的認同,開創流行樂壇的文化價值。
90年代
臺灣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伍佰〈小人國〉、陳明章〈新莊街〉及朱約信〈望花補夜〉等作品,告別臺灣人的悲情文化。
黑名單工作室臺語歌曲專輯《抓狂歌》,結合饒舌及臺灣 「雜唸仔」風格的前衛創作,批判威權政治對臺灣文化的壓抑。
新人林強的臺語搖滾歌曲〈向前走〉,以「啥物攏不驚」的振奮歌詞,擁抱充滿信心而非感傷的新臺灣意識。
90年代晚期
此時期為「樂團世代」,有糯米糰、亂彈、廢五金等樂團。
1998年角頭音樂唱片公司出版《ㄞ國歌曲》專輯,收錄董事長、五月天、四分衛、夾子等新興地下樂團的創作,開創獨立唱片公司的出版新模式。
1999年滾石簽下五月天,成為新世代最喜愛的創作樂團。
2000年金曲獎最佳演唱者入圍皆為樂團,樂團成為音樂的新潮流。
現在
主流唱片產業因為光碟燒錄、MP3等數位科技的普及,產生全球唱片市場萎縮的危機。數位科技產生更平價、多元的錄音設備及音樂創作器材,更多人可自行錄製及發行音樂專輯,開啟獨立創作音樂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