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藝術 Object Art
物體藝術的觀念開始於杜象將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當作藝術品,所有的物體,經過創作者的重新安排,即是一件藝術品。
物體藝術發展的早期,杜象藉甶現成物的組合來強調藝術的知性本質,並嘲諷傳統美學的因襲規範。
20世紀 50年代起,許多藝術家以物體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對消費文明生產過剩的批判與反思,隨著各個年代藝術家的不同主張與詮釋,物體藝術的觀念已呈現多元化的樣貌。
物體藝術反映了我們所生活的工業社會,也打破傳統
杜象/晾瓶架/1964年(1914年原作的複製品)/晾瓶架/66公分高/私人收藏
這是杜象從百貨公司購得的工業產品,像是皇冠般的晾瓶架。杜象將似乎不帶一點藝術氣息的物體變成藝術品,挑戰大眾對藝術的既有認知,諷刺傳統的美學觀。生活中的物體,經由藝術家的轉換,也可以是藝術品。
集合藝術
集合藝術是把週遭能發現或檢拾的消費文明的廢物、機器的殘片湊合在一起,成為立體作品的一種藝術。
集合藝術的藝術家倡導藝術必須回歸日常生活,他們會用拼貼的手法,將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的一切事物加以處理,形成一件藝術品,藉著這樣的藝術表現,強烈說明他們對於現代都市文明的觀感。
集合藝術所選用的組合物不一定有相關性,但是每一件組合物都是重要的
廢棄物藝術Junk Art
廢棄物藝術 屬於集合藝術的一種類型。廢棄物的表現手法,是將工業生產的廢棄物集合組成作品。
把象徵消費文明及機械文明的現成物和廢棄物集合起來,利用膠黏、焊接、拼組等方式重新建構,讓這些生活中的廢棄物成為新穎的三度空間的藝術品,用來表現都市文化的時代特色,與人們的生活的真面相。
蔡國強(1957~)/不合時宜:舞台一/2009年/裝置藝術/裝置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大廳
安置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入門大廳,八輛貨真價實的汽車,一輛接著一輛,從空中倒懸掛下來,閃亮的的發光燈體彷如亂箭般插在車上,不時冒出炫麗的霓虹光束。這件作品的概念是模仿一輛爆炸的汽車在空中翻騰的過程,行駛的汽車受到爆破的衝擊力騰空而起、盤旋而上,燈管由內向外噴射出爆炸的火光,光體的閃爍速度由快漸慢。
奈佛遜(Louise Nevelson 1900~1988)/皇潮4/1960年/ 油漆 木材/335.3×426.7公分/科倫‧伐拉夫理查茲博物館藏
作者收集了許多廢棄的家具或工藝製品裡的木材殘片,這些東西,被整齊地置放在木盒子中,一個個的盒子集積起來,形成一件幾乎可以填滿整面牆的作品。作者以金色油漆將所有東西漆成單一顏色,以便讓觀賞者將注意力集中於物件的形狀與形式。這件作品記載了老房子的記憶,金黃的色澤閃耀著如聖壇畫般的神聖莊嚴氣息。
藝術家Jane Perkins,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採用回收的玩具、貝殼、鈕扣、珠子和各種首飾製作而成
康乃爾(Joseph Cornell 1903~1973)/奧斯騰德港/1954年/廢棄物 油漆 木箱/19.5×33×10.5公分/巴黎葛列富藝廊藏
撿來的廢棄物堆積於箱內,看似無用之物,卻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木盒子裡面是破裂的酒杯、玻璃杯、釘子和斷裂的白色管子,箱子內部布滿碎落的白漆,作品內容與比利時的海港奧斯騰德並無明顯的關聯,透過創作者巧妙地並列這些廢棄物,成為一件具有神祕感與懷舊情懷的作品。
Arman(阿曼)100輛坦克加6000噸水泥作畫作品是一個景觀
教學活動-吸管
物體拼貼創作
利用廢棄吸管製作鑲嵌藝 品。
鑲嵌藝術,又音譯為馬賽克,平面作品又稱鑲嵌畫、鑲嵌細工或碎錦畫,是一種裝飾藝術,通常使用許多小石塊或有色玻璃碎片拼成圖案,現今馬賽克泛指這種類型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