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化幻為真─數位化媒體的特效應用
運用於電影、電視與電玩等娛樂工業中的特效,分為光學式和機械式兩大類:光學式特效是透過相機、攝影機與沖片過程的處理,如重複曝光、遮罩等方式來產生特殊效果。機械式特效則運用物理的方式,如用真實的煙霧、爆破、縮小的模型、假體義肢所妝扮的怪物等。隨數位科技的進步,以數位後製結合電腦運算而產生的特效,一般稱為視覺特效,電影常將實際拍攝的影片與電腦演算出的圖像合成,產生有別於現實的影像。
視覺特效
視覺特效簡稱Visual F/X或VFX,是將電腦生成的影像與實際合成出近乎真實的影像,但所需成本昂貴,因此常出現在較大成本的影片中。視覺特效大致可分為:
- 採用模型,縮小比例的模型與場景。
- 合成繪製背景或影像處理產生幻象般之電影畫面。
- 藉由藍幕、綠幕合成。
- 電腦生成的數位動畫,如電腦生成的3D人物角色或環境與背景,分子效果等。
圖6-13 艾賓.米爾、馬特.史汀福斯 / 英國醫療設備製造商Smith & Nephew的廣告 / 2009年 / 美國
英國醫療設備製造商Smith & Nephew的廣告短片,將運動時運動員的速度感與動感,以慢動作、抽象潑彩水墨風格呈現,為一部精湛、極富視覺美學的電腦生成作品。
電腦生成影像
藉由電腦強大的運算能力,將設計好的數據演算生成的數位影像稱為電腦生成影像(CGI),一般常應用於3D電腦繪畫、動畫、電玩與電影特效等,如《侏羅紀公園》中栩栩如生的恐龍,即是電腦動畫所生成的擬真影像。當今電腦動畫軟體藉由圖形使用者界面(GUI),讓不懂程式的動畫師與電腦繪圖師能輕易的上手,創造出擬真或深具特色的影像作品。
圖6-14 史蒂芬.史匹柏 / 侏羅紀公園 /
1993年 / 美國
《侏羅紀公園》中藉著複雜的3D電腦生成影像與真人合成,產生真實度極高的畫面。
傳統特效運用真實世界的化學與物理現象,例如爆破,其結果往往難以預期;而電腦生成圖像的優點就是有較大的彈性與控制性。此外,電腦生成圖像可節省龐大的經費支出,例如要拍攝千軍萬馬的軍隊,若動員臨時演員會花費龐大的拍片預算;此時只要以一群人為單位種子,即可透過數位群聚複製技術重製大量的人群。
去背與合成
去背即為將背景去除,在一般狀況下背景過於複雜要去除相當困難,於是發展成在單一色彩的布幕前,透過色鍵去背來去除背景,色鍵去背是結合兩種不同畫面或影片的技術,透過去除相同的色彩,將其轉成透明,再與背景畫面合成在一起。
合成是將不同來源的影片結合在一起,例如演員在藍幕、綠幕前表演,透過電腦可去除背景,再將背景為透明的畫面合成到另外一個背景中。在相同的環境燈光條件下,演員便會自然完美的與背景結合。
虛擬攝影棚
虛擬攝影棚與傳統攝影棚的架構大致相同,都有攝影機與燈光,不同之處在於虛擬攝影棚內的背景為藍色或綠色的布幕,傳統攝影棚則是實際的背景,當演員在藍、綠幕前演出時,透過色鍵去背把藍色或綠色背景去除,再將需要配合的地方的背景或電腦產生的虛擬空間合成在一起。目前在電視新聞、氣象播報、互動多媒體或兒童節目中較常使用虛擬攝影棚。
圖6-15 虛擬攝影棚
電視新聞主播於虛擬攝影棚中的藍幕前播報新聞,再透過去背與電腦生成圖像合成為觀眾所看到的新聞畫面。
特效並非全然用於誇張酷炫的科幻片中,甚至有些特效連觀眾都無法發現察覺,像電影《阿甘正傳》片頭開始那隨風飄浮的羽毛、與美國總統甘迺迪會面等都算是較不明顯的特效。特效有時也用於修飾缺點,《海角七號》中茂伯騎機車忘了穿郵差制服,就透過後製的特效來修正。
實驗與創意
如同科學家不斷嘗試各種的可能性,數位媒體藝術工作者也不斷研究開發視覺表現的各種可能性,從科技工具到方法與觀念,讓當代的影音作品百花齊放,多元繽紛。例如《駭客任務》中的子彈時間正是劃時代的突破,基努李維身體往後仰躲子彈的慢動作,鏡頭隨之360度旋轉,是透過數十多臺攝影機組成的陣列同時拍攝,最終依序播放不同攝影機所拍攝的畫面,因此產生時間靜止、動作暫停但鏡頭旋轉位移的獨特視覺效果。
圖6-16 安迪.華卓斯基 / 駭客任務 /
1999年 / 美國
《駭客任務》中慢動作閃躲子彈的經典鏡頭,拍攝上運用數十臺攝影機環繞演員四周拍攝,後製時再分別取不同攝影機所拍攝的影格依序播放,產生動作凝結與角度旋轉並行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