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搜尋專案、作者
透過關鍵字、作者名稱快速找尋內容。
觀看專案
翻閱簡報可由下方進度欄位的左右鍵調整或是由右側欄位快速瀏覽上下頁面。
想要放大視窗吉寶也提供全螢幕瀏覽喔!
馬歇・馬叟對默劇的見解:默劇必須要明顯,它必須選擇某個明顯的主體,必須跟某個動作連結。要是碰到無法表達的狀況,通常要不是選錯方向,不然就是題材過於曖昧。姿勢是用來「解釋」的,姿勢可說是某種混血的默劇。…...默劇能表現得很好的主題:死亡;或是傳遞一些中介狀態,例如愛、夢境、飢餓、飢渴等…...還可以表現深度,形上學的焦慮…..社會衝突的喜或悲劇,都是默劇可以表現的題材。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2005年成立,沙丁龐客劇團以固定團練,實踐賈克・樂寇體系訓練的劇團,於2016起開始,開始加入小丑醫生培訓,進入醫院;野孩子肢體劇場姚尚德2001至2005年在法國學習德庫斯(Etienne Decroux )的形體默劇(mime corporeal)、馬歇・馬叟式默劇。 2011年默劇出走之後,風格開始改變,把肢體默劇加上小丑默劇。
鑲嵌藝術,又音譯為馬賽克(英語:mosaic,應源於「musa」,即希臘語中,掌管科學及詩歌藝術等九女神之名[1]),平面作品又稱鑲嵌畫[2]、鑲嵌細工或碎錦畫,是一種裝飾藝術,通常使用許多小石塊或有色玻璃碎片拼成圖案,在教堂中的玻璃藝品,又稱為花窗玻璃。現今該詞(馬賽克)泛指這種類型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
馬友友 Yo-Yo Ma(1955年10月7日-)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 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不乏有影響力的中國人,被西方社會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即是其中佼佼者。 每年超過一百場世界巡演,獲得過15次音樂界的奧斯卡—葛萊美獎,美國總統布希親自頒發「國家藝術獎章」,馬友友還被任為聯合國和平大使,奧巴馬總統的藝術和人文委員會代表。
細數中式家居餐飲器具。來看看你家中常用的有哪些?瞭解不同尺寸的用途以及特色設計。
21世紀的默劇不再只是一個獨立的劇種,我們可以在各式各樣的表演藝術中看到她的影子,甚至在各種跨界中看到默劇的意識。它走得更深更廣,例如受樂寇體系的劇團就不勝枚舉,他們將「默劇」延展至「動作」的探索,當然也有許多知名的演員、導演、老師,也是承襲了「默劇」、「動作」的精神。
馬勒著實值得我們懷念。他一方面將二十世紀的音樂視為己出,另一方面又賦予十九世紀音樂無上的榮光,我們在音樂史上,很難再找到一位音樂家,能如此同時接納了兩個世紀的音樂內涵。儘管在馬勒的時代,攻訐的論述頻傳,重傷他的人視他的為無可救藥之作,但是馬勒卻信心十足地面對一切:「我的時代終於來臨!」
{{bio}}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默劇的普及馬歇・馬叟開始
馬歇・馬叟
馬歇・馬叟 動作示範
馬歇・馬叟 創造的「畢普」角色
一代默劇大師 馬歇・馬叟
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1923年3月22日-2007年9月22日),本名馬歇·曼捷(Marcel Mangel),Marcel Marceau或Mime Marceau是他的藝名。 法國猶太裔,曾和杜蘭(Charles Dullin)和德庫斯(Étienne Decroux) 兩位默劇大師學習默劇。
杜蘭又是誰?
杜蘭(Charles Dullin,1885-1949)是賈克・科波(Jacques Copeau)的學生,他同時也是一位戲劇老師,訓練許多的法國劇場演員。 他是在劇場界扮演科波體系重要的推手,1922年成立工作室劇場(Theatre de I’Ateiler),訓練內容承襲了科波所發展的肢體訓練,劇場應承擔的文化社會改革功能、協助人類自我實現的崇高理想,同時吸收了「能劇」與「義大利即興喜劇」的養分。
現代默劇之父-
德庫斯
德庫斯(Étienne Decroux, 1898-1991),同為科波的學生,在1925加入了杜蘭的工作室劇場,他非常推崇杜蘭的演技,杜蘭重視全身的表現,也影響了德庫斯之後成形的「形體默劇」(corporeal mime)
The Mime of Etienne Decroux
德庫斯 分解動作的構想?
懸絲偶不流暢的動作
德庫斯曾說過:「我認為偶戲是最上乘的戲劇形式,是純粹無質的戲劇。」 德庫斯將分解動作融入教學當中,常將人的各個部位強硬的分解,目的是要訓練演員完美的操控自己的身體。
〈懸絲偶街頭表演〉
現代默劇祖父 -賈克・科波
賈克・科波(Jacques copeau, 1879-1949)是一名法國劇場導演、演員、製作人以及戲劇家。他曾經為報紙寫戲劇評論,之後成立了老鴿舍劇院(Théâtre du Vieux-Colombier),象徵要掀起一波戲劇的改革,他將劇場內不必要的燈光、舞台設備都捨去,讓焦點完全放在演員身上。因此,演員的身體表現力,更要支撐起整個舞台。
科波的默劇訓練
德庫斯曾回憶起在老鴿舍戲劇學校接受的訓練:「在學校裡,身體默劇又被稱為面具。但它跟中國臉譜是不一樣的,是非表現性的。只要合宜,會被要求儘量裸身。最重要的是,當臉部表情被取消時,身體其他的部分就得進行總動員。」(Rudin 1990:241)
老鴿舍戲劇學校
擁有各種不同風格與體系的文化之旅。 所有的養分造就了默劇初始的內涵,不單只是身體的展現,更多是各種風格洗滌之下的產物。 當時的戲劇界常以明星制掛帥,揮霍無度唯利是圖,賈克・科波投入戲劇藝術的實驗精神與演員培養,成為了當時所有青年的榜樣。
馬歇・馬叟的貴人 -尚路易・巴洛
尚路易・巴洛(Jean Louis Barrault, 1910-1994),一位知名的演員、導演、默劇藝術家,也曾經向杜蘭以及德庫斯學習,當他參與了《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du Paradis)電影之後,改編成舞台劇,找了馬歇・馬叟到各地巡迴演出。
《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du Paradis) 電影中德庫斯演團長,巴洛飾演啞劇大師德畢侯。
電影中的默劇白臉形象
巴洛成功的飾演了啞劇大師德畢侯一角,也將啞劇白臉的形象快速散播開來,以至於後起不約而同參照起其形象。
用動作表達抽象概念,身體表現形上學態度, 主觀默劇(Subjective Mime)
古典式、純粹製造幻覺, 客觀默劇(Objective Mime)
德庫斯的形體默劇與馬歇馬叟的啞劇比較
馬歇・馬叟之於畢普(BIP)
Bip 一名源自狄更斯小說《肉塊餘生記》(Great Expectations),有角色
馬歇・馬叟以默劇藝術家表演時,沒有特定角色。
畢普
馬歇・馬叟對默劇的見解
默劇必須要明顯,它必須選擇某個明顯的主體,必須跟某個動作連結。要是碰到無法表達的狀況,通常要不是選錯方向,不然就是題材過於曖昧。姿勢是用來「解釋」的,姿勢可說是某種混血的默劇。…...默劇能表現得很好的主題:死亡;或是傳遞一些中介狀態,例如愛、夢境、飢餓、飢渴等…...還可以表現深度,形上學的焦慮…..社會衝突的喜或悲劇,都是默劇可以表現的題材。
馬歇・馬叟與台灣的淵源
公視晚間新聞 女弟子化身畢普 默劇紀念馬歇馬叟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