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龐客劇團
2005年,沙丁龐客劇團係台灣難得以固定團練實踐賈克・樂寇體系訓練的劇團,作為台灣第一位畢業於賈克・樂寇學校的劇團團長馬照琪,清楚的定位劇團所要走的方向,透過長期的團員訓練,培養起一群有共同默契與共同訓練基礎的團員。
「沙丁龐客」這四個字取自於法文“Saltimbanque”;意思是「街頭賣藝者,街 頭藝人。小丑,江湖騙子。」馬照琪解釋:「取這個名字希望劇團做的戲很大眾化,一方面提醒自己對藝術表現要有一定品質。 沙丁龐客希望以所有人都能欣賞的戲劇形式,呈現出現實生活中的荒謬與詩意,講述那些確切存在於生命中的幽微情感。我們相信,觀眾是劇場存在的最重要因素,靠近生活的戲劇才能真實地讓觀眾感動,進而滿足地走出劇場。」
沙丁龐客與默劇
沙丁龐客的每一齣戲,多少都會使用到默劇,但是並不設限一定是非語言,默劇作為一種戲劇的素材,它參與了各式各樣演出的可能。 沙丁龐客劇團希望藉由面具、小丑、歌舞、默劇、物件、和體操等元素,融合街頭戲劇、馬戲團、與肢體劇場的方式,摸索新的表演形式,進而尋找屬於當代東方的大眾劇場(Popular Theatre)。 同時,認為演員亦是劇場的重要元素,所以致力於探索演員的表演質地與極限,期待以集體發展的方式,做出以演員為主體的劇場表演。
野孩子肢體劇場
「野孩子肢體劇場」為留法肢體默劇表演者姚尚德所創立。姚尚德曾於2011年通過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於中國進行三個月「默劇出走」戶外即興演出,行走二十餘鄉鎮,與民眾、環境互動。自2012年起至今,通過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野孩子肢體劇場」於全台各地進行「默劇出走-台灣小角落」及「落地生根」駐地創作計畫,走訪台灣各個小角落,進入偏鄉、原民部落、新移民團體、育幼院及傳統市場、廟宇、農田等庶民文化之中,由初期短暫停留發展至一、兩個月駐地創作,希望透過表演與在地文化連結、鼓勵在地民眾集體創作。
默劇出走
姚尚德在2011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支持,在中國進行三個月的《默劇出走》戶外即興演出,和現場觀眾互動;2012通過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野孩子肢體劇場」開始在全台各地進行《默劇出走─台灣小角落》及「落地生根」駐地創作計畫,走訪台灣各個角落。
默劇養分
姚尚德2001至2005年在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系學習默劇,其風格是德庫斯(Etienne Decroux )的形體默劇(mime corporeal),期間(2002-2003)暑假到馬歇・馬叟學校進修。 2011年默劇出走之後,風格開始改變,把肢體默劇加上小丑默劇。服裝上延續馬叟的條紋上衣,變成整件。
默劇在街頭的延伸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街頭表演者將默劇融入在他們的表演中,通常是本身具備一項才藝,再加上默劇,加以點綴。 例如: 雜耍 + 默劇 口技+默劇 舞蹈+默劇 音樂+默劇 行動雕像+默劇 繪畫+默劇
先不論表演者對於啞劇與默劇的認知與技巧如何,這項藝術親民的特色,非常容易被大眾給接受。因為身體是人類共同的母語,因此也無關乎默劇的派別或是正不正統。 肢體、默劇就像是所有藝術包容力最強的養分,時而可以畫龍點睛,時而讓人感到魔幻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