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表演藝術的審美基礎
美的定義
「美」在傳統中國文化思想中的體認,主要是以身體感官作為審美的中介標準。古典的中國人文思維中,認為美的內涵主要是由外在形體造就而成的。此可由《說文解字》中對於「美」此一造字原理解讀,乃是由「羊、大」二字所組合而成得知。
圖1-30
「美」於《說文解字》之篆體形態(左)與甲骨文中的古字形態(右)。《說文解字》對美的釋義為:「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
對於「美」的意象表現,傳統的中國文化概念認為這是引起欲望的泉源。對藝術品本身進行賞析或是審美的過程中,基本上受到很多外在的、倫理觀的、道德觀念上的限制,而無法將這些藝術品項用單純的欣賞眼光來看待,而是將它們歸屬於具功能性的、實用性的價值範疇來予以定位。
相對於傳統的中國文化概念,西方對於「美」的思維探求,則受到宗教與靈魂學說的影響相當明顯,對於「美」的主要意義探索對象以自然為主。並且認為透過對「美」的事物本身進行具體的考察,就可以規範出不同個體事物的「美的共通性質」。換言之,西方人認為透過這種美學欣賞的反省過程,可將「美」的本質問題討論,提升至思想精神領域的探討。
表演藝術的審美基礎
不同的藝術審美經驗養成,除受到原始族群文化的影響之外,個性差異、原生家庭、學習歷程等,也都是重要的相關因素。而這也足以解釋為何不同民族所發展出來的各類表演藝術,在表現模式上有如此大的差異。
以戲劇類的演出為例,中、西戲劇雖然都起源於宗教儀式與慶典歌舞,但在戲劇歷史發展中,由於民族審美心理、歷代文藝思潮、社會制度、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導 致中、西戲劇的理論本質與表演形式均截然不同。
西方的戲劇形式受到亞里斯多德「模仿說」的影響甚為明顯,亞里斯多德 的「模仿說」強調「真實的再現」。他認為人類的模仿天性造就了藝術,並透過對於客觀對象逼真的模仿,得以使觀賞者產生逼真的想像,完全投入情境且受到感動。也因此模仿說的審美要求,西方戲劇特別強調作品內涵,並讓觀眾能全然地接受戲劇作品。
圖1-32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家,是柏拉圖的學生,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並稱為希臘三哲人。他在許多領域留下廣泛著作,包括物理學、形上學、詩歌、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等。
也由於「真實的再現」此一特性使然,西方戲劇特別強調展現事物或事件的真實性。對於劇中人物形象、語言表達及舞臺空間等各方面,都盡可能展現真實世界中的各種動態。
西方世界認為自然一詞包含人的本質及自然本性,並發展出以模仿人之現實生活的戲劇表演。相對地,在其他藝術創作領域中,亦發展出呈現完美人體比例的雕塑藝術及以人像為主的繪畫藝術。
圖1-33
米開蘭基羅〈摩西〉雕像,這是教皇朱利阿斯二世陵墓工程的一部分,充滿了威權、莊嚴與男性的陽剛氣勢,表情堅毅又果斷,將領袖令人敬畏的氣質完整呈現。
圖1-34
米開蘭基羅〈垂死的奴隸〉雕像,垂死者彷彿陶醉在臨終前的愉悅裡,這將要告別的肉體,剎那間有了新的意義。米開蘭基羅在作品裡思索著複雜的哲學命題,「囚」是人被封閉的狀態以及「人」的不自由。
圖1-35
委拉斯貴茲的〈宮女〉畫作,這幅群像畫是描述皇室家族成員。正中央為瑪格麗特公主,她正站著為畫家的模特兒,圍繞四周的是她的侍女及愛犬,後方從鏡中反射出國王和王后的身影,顯示他們正在觀看這個畫面景象。
中國戲劇形式的發展過程與西方不同,除了逐步增加戲劇成分之外,並適時加入含有歌舞形態成分於戲劇當中。中國戲劇經過長期發展之後,明確的呈現出詩、歌、舞三者融合之藝術特性。之後,中國戲劇便朝向戲曲的形式發展。
圖1-37
明華園歌仔戲團於1993年演出作品
《界牌關傳說》。
中國對於現實生活環境的觀察,向來「觀景不寫景」、「意會不言傳」,因而中國對於多數事物之體認皆以感受為主,此與西方直接面對、體認事物以客觀形式描述的思考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此與中國傳統沒有固定形態解釋之「氣」的認知概念有著莫大的關係。而此感受「氣」的存在,超越形體的逍遙意境,也造就中國戲劇創作中注重神韻傳達、超越現實生活情狀的象徵性戲劇演出形態。並相對發展於其他藝術領域中的創作,造就中國獨特山水與花鳥為重的水墨繪畫風格。
圖1-38
北宋畫家米芾〈春山瑞松圖〉,這幅作品以水墨暈染,將春山煙雲連綿的景色,表現得極為妥貼而有意境,是典型的米家雲山表現手法。
圖1-39
范寬〈谿山行旅圖〉,這幅作品筆墨濃厚,氣勢雄渾而筆法精緻。乍看之下,但覺一座巍峨的山岳迎面而來,是典型的北宋山水畫風貌。
總之,我們在欣賞各種精彩演出的同時,亦應對其文化發展背景及民族特性進行了解。如此一來,形成背後的文化源流發展探究,及民族特性的各面向理解,將有助於欣賞並增進藝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