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拳擊有氧運動
第五單元 表演藝術產業化之歷程與未來發展
8 音樂與文化/一、有形世界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藝 術 很 有 事
節 目 整 理
【鄭問的英雄詩篇】專輯
如同江湖神隱的俠士,鄭問老師長時間低調地進行創作,顯少公開露面或說明自己的作畫理念。去年,【藝術很有事】製作鄭問專輯,在製作的過程中,更多的好奇產生,於是著手進行前往日本拍攝的計劃。 日本出版龍頭之一的講談社,旗下有幾本漫畫雜誌。其中《早安》雜誌從1982年開始,由當時年僅35歲的栗原良幸先生擔任總編輯。栗原先生是日本漫畫界的傳奇人物,許多文章津津樂道於過往他與手塚治虫或其它漫畫家的精彩對話。當時,他慧眼獨具,尋找世界各國優異的漫畫作品。1989年他來到台灣,邀請鄭問老師到日本發表作品,爾後鄭問老師創作的《東周英雄傳》,震撼了這個強大的漫畫帝國。 此次,我們介紹鄭問老師在日本連載的四部作品,還有一個台灣較少人知道的彩圖系列《百年後的英雄》。很幸運地,有鄭問夫人一路隨行前往日本拍攝,並難得訪問到幾位參與其中的重量級編輯及漫畫大師。藉由他們的分享,希望能重現鄭問老師當年在日本連載的創作歷程。 訪問結束隔一天,川口開治老師特別捎來一紙傳真,補述他對鄭問老師作品的感受: 鄭問先生的漫畫, 存在著無法意表之事, 以一格圖畫的魅力表達出來的能力 。
【影像與歷史】專輯
【聚光燈下 高俊宏的大豹社研究】 歷史書寫除了當權者的視角外,有沒有其它解讀的可能?藝術家高俊宏兩年來入山上百次,用雙腳還原日軍據台初期,為殲滅泰雅族大豹社,所逐步修築的隘勇線遺跡,以空間重新還原遠比賽德克巴萊更早、距離北台灣更近的第一波侵略行動。
【聚光燈下 許家維的非主流歷史書寫】 藝術家許家維在亞洲各地創作,創作內容往往是與亞洲密切相關卻鮮少人知的材料,以多重繁複的影像敘事,構築出主流歷史以外的視角。
【視覺藝術】專輯
【聚光燈下 葉世強神話x葉偉立建廟 】 本身從事攝影的葉偉立透過自己的勞動,把故居清理、修復、活化,重新設計,然後在某些關鍵時刻,他會把畫面用電影造景的方式來拍攝,成為他的作品。對他來說,這不僅只是紀念館的工程,也是一個種植照片的過程。 這次的「聚光燈下」,因為葉偉立嚴謹的個性,為了溝通拍攝事宜,製作團隊光是勘景就來過三次,更商請香港的策展人張頌仁帶著葉世強的原畫來展示,有興趣的觀眾一定要多看幾遍,可能更能看出兩位藝術家所激盪出來的火花。
【創作這件事 王文志的地景編織藝術 】 王文志的創作有一個重要的核心,作品由「集體勞動」手工編織而成,這源自他生長於嘉義山林,年少時與兄長上山伐木的集體工作經驗,這種台灣早期的社群生活是他喜愛的方式,這17年,他帶著家鄕的朋友和竹子,到了世界各地做作品,包含日本小豆島丶瀨戶内海藝術季、澳洲伍德福音樂祭⋯他形容自己是帶著一根竹子到全世界去旅行。
【VR】專輯
【聚光燈下 黃心健的沙中房間 】 科技藝術家黃心健,與美國傳奇音樂家蘿瑞.安德森共同創作的VR作品《沙中房間》,獲得首屆威尼斯影展虛擬實境最佳體驗大獎,之後隨即於北美館展出。觀者只要戴上裝置,便能沉浸在《沙中房間》的奇幻世界,探索由文字、圖像、聲音組成的各種記憶線索。
【聚光燈下 徐漢強的VR電影短片 】 2017年,高雄電影節首創VR短片的項目,邀請徐漢強等五位導演參與。徐漢強與fUnique VR studio團隊合作,推出《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入選有VR指標意義的日舞影展,讓屬於台灣的民俗奇幻登上國際舞台。 徐漢強導演的VR電影作品《全能元神宮改造王》中,則是發現VR敘事與傳統電影有著不同的「時間感」,在VR身臨實境的故事中,創作者需要給觀眾多兩倍的時間來「玩」故事。本集兩位的創作者不約而同提到,創作VR影像,讓人有回到電影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在摸索怎麼看電影的時代,充滿未知的興奮與感動,來看看本集中的藝術家們如何開拓VR這塊新大陸!
【創作這件事 阮金紅的新移民書寫 】 從越南遠嫁來台灣,導演阮金紅走出失婚痛苦,在第二任丈夫蔡崇隆導演支持下,開啟了紀錄片的拍攝旅程,不但成為首位入選雲門流浪者計畫的新移民姊妹,更以觀察細膩,記錄新住民姊妹婚姻的作品《失婚記》,入圍台北電影節和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其後,兩位導演更合力拍攝關注逃跑移工議題的《再見可愛陌生人》,同時在嘉義福權村成立了越在嘉文化棧,讓來自各地的異鄉人,有了一個認識彼此的休憩與文化空間。如今他們的們攝影鏡頭,有了一個更具脈絡的聚焦,將持續記錄這片土地上的新住民第二代孩子。
【閱讀】專輯
【聚光燈下 品嚐閱讀 】 一直以來,食物總有特殊的魔力,在短暫的品嚐後,讓人魂牽夢縈,耽溺於舌尖、味蕾的記憶,不斷喚醒我們對於某時某地某物的片刻回憶。
【創作這件事 漫畫家練任的玄筆 】 《深邃美麗的鄭問》受到網友的厚愛,點擊率極高,相信鄭問迷人的漫畫世界,是許多人想更進一步一探究竟的。本集的主角練任是鄭問的徒弟,自承跟鄭問老師學習到許多,在本集中,他透露了鄭問老師教授他的漫畫秘技。
【沙發TALK 當漫畫遇上歷史 】 喜歡漫畫的讀者,對於《CCC創作集》應該不陌生。2017年,中研院與文化部合作,進一步將《CCC創作集》其中幾部漫畫AR化,讓民眾真實走進歷史漫畫的虛擬世界。
【聲音藝術】專輯
【聚光燈下 來自初始與未來的聲音 】 在藝術的類別中,聲音藝術不像視覺藝術那麼受到矚目,也不那麼容易被理解,就如同在生活當中,聲音比視覺抽象,又容易被忽略。2017年十月,首屆的桃園科技藝術節展出裝置、文件、數位藝術等眾多作品,其中有許多作品與聲音有關。聲音如何成為藝術,它和科技的關係又是甚麼呢? 王福瑞是台灣重要的聲音藝術家,他這次展出的創作《移動的聲林》,用一千個聲點建造出一個聲音空間,觀眾走進這個空間,彷彿可以感到大腦神經產生無數火花。王仲堃也是台灣聲音藝術的中堅,他狂熱的進行許多實驗,製造著屬於未來的聲響。他的作品雖是用人為的方式發聲,但機械卻彷彿產生了自己的靈魂。作品《嗶吐嗶2017》外型上有未來感,音質卻類似排笛那樣地自然。
【沙發TALK 聲音藝術在台灣 】 榮恩和馬克兩兄弟來自紐西蘭,在台灣創辦了《白木耳》藝術雜誌,長期關注台灣藝術的發展,尤其是聲音藝術。馬克說,大家常問他「台灣看起來怎麼樣」,而不是「台灣聽起來怎麼樣」,但在他們的聽覺經驗中,台灣充滿各種西方難遇到的聲音,很令人驚奇。他們怎麼解讀聲音,並看待台灣的聲音藝術呢?
【創作這件事 劉致宏的聲音地誌 】 在藝術家劉致宏的世界裡,「聲音」有故事也有形狀,他花了二年時間將恆春、高雄、日本以及東南亞收集到的聲音,以素描、文字及攝影轉譯的方式完成「聲音地誌」創作。翻開每一本地誌,你聽不見原始聲音,但透過閱讀,某個時空的聲音會進入你的世界,引導你去想像聲音的樣子。這些聲音可能是自然聲響、人說話的聲音或是歷史的聲音。在恆春地誌中,有一章節描述一位六十多歲大姊,訴說家鄉一棵同她長大的「掌葉萍婆」樹,那是她父親在她出生那年種下的,和她一起長大,言語中充滿對父親的思念之情。透由劉致宏感性的聲音轉譯,雖然聽不見大姊聲音,但卻能從中感受濃濃的溫柔與思念之情。
【台東】專輯
【聚光燈下 #布拉瑞揚回家跳舞】 如果布拉瑞揚沒有回家或許,我們就看不見那一種漂亮。 布拉瑞揚在40歲那年,放下雲門2、紐約瑪莎葛蘭姆舞團編舞家的身份,決定回家。想回部落跳舞,想謝幕時牽自己舞者的手,想尋找自己的身分與文化,想找到真正的自信。2014年他創立布拉瑞揚舞團,與舞者們一起到山上勞動,到海邊踩浪花、感受大自然能量,創造出新的身體語彙,三年創作四部作品,舞作內涵皆與台灣原住民故事及精神內在相關。《漂亮漂亮》排練時遇到風災,舞團屋頂被吹走,布拉瑞揚看著穿雨鞋認真打掃的舞者們,忽然覺得很漂亮,他讓舞者們穿上雨鞋、工地服,與災後鋪蓋屋頂的藍白帆布共舞,誕生了《漂亮漂亮》,跳的是風災摧殘後仍然要努力生活的樣貌,這也開啟了布拉瑞揚另一種審美觀。
【當我不做正業時 #廖逸芬的音樂之道】 今年十月在台東舉辦的國慶煙火音樂會,因為主辦單位沒有雨天備案,讓演出的台東回響樂團意外成為新聞焦點。其實回響樂團在台東人的眼中,早就是一個神話。才成立短短三年,就獲得台東縣政府第一級傑出演藝團隊的殊榮。說到回響樂團的團長廖逸芬,身為牙醫師的她,「不務正業」只愛音樂,喜好音樂的觀眾千萬不能錯過這一集。也可以找找看首席美女小提琴家的身影唷。
【沙發TALK #從土地長出的舞蹈】 回歸故里台東發展的布拉瑞揚,這兩年的創作從土地人文特色出發,展現的充沛活力總令人驚喜,讓都市的觀眾也能呼吸來自原鄉真誠飽滿的熱情。本集沙發Talk單元邀請長年耕耘即興舞蹈的舞蹈家古名伸,以及北藝大舞蹈學院副教授陳雅萍,從舞作風格、編舞靈感探討布拉瑞揚返回原鄉之後的創作,古名伸認為血液中充滿當代因子的布拉瑞揚,如果繼續留在台北,便無法編創出這些令人感動又衝擊的舞蹈。
深邃美麗的鄭問
第一次看到鄭問老師的彩色原稿,驚嘆於作品竟然如此美好,隨即湧上深深的哀傷,一種不捨與相見恨晚的遺憾。 鄭問的生活很單純,幾乎所有精力都投入畫畫。 近十幾年,他宅在工作中,每部作品,自虐式的要求自己要突破,所以有《刺客列傳》的彩墨、《阿鼻劍》的抽象結合寫實及大器的留白、《東周英雄傳》始無前例地在1991年由外國人獲得日本漫畫界的最高榮譽,那一年,他才33歲⋯⋯。 鄭問夫人說,當你看到他仔細洗了兩次手,你就知道,他要準備去作畫了。對於漫畫,他是以如此慎重的態度來看待。 漫畫家通宵趕稿是常態,曾經有一次半夜發高燒到40度,他也沒休息,躺在工作室石地板讓身體稍稍降溫後,繼續趕稿,畫出來的畫面愈加魔幻寫實。 如同《阿鼻劍》的文字作者馬利描述的:「他是用一個創作藝術的方式跟堅持來畫漫畫。」 生於1958年12月27日,幾回助理們回到他的工作室幫他慶生,他總是熱烈不藏私地分享最近又發現哪些新技法。 今年三月他在熱愛的工作中離世,在他六十歲冥誕前夕,【藝術很有事】謹以此片,懷念這位台灣漫畫界永遠的傳奇--鄭問。
【設計】專輯
【聚光燈下 #透視金馬54美學】 第54屆金馬獎邀請設計師方序中統籌,從主視覺、典禮片頭到各個頒獎入圍名單,由方序中擔綱視覺設計,他說:「小時候看電影都是在露天戲院,電影跟隨一塊大布任風擺動,布從黑徐徐竄出,也從黑舒缓落幕。」方序中對電影的認知從一塊布的飄舞開始蔓延,也成為金馬54創作的理念,以布的表現展演不同電影的性格,拉扯與穿梭間進入不同場景,金馬 54 的標準字坐落其中成為線條與動線,象徵電影讓我們穿越昔日的一齣齣代表作。
. 【創作這件事 #周東彥的劇場影像詩】 劇場視覺設計師周東彥,作品《空的記憶》運用環景攝影、即時影像、感測器與無線舞台等技術,創造出一個“空的空間”,呈現一幅幅心靈景觀的有機流動,2013年,英國世界劇場設計展傳回捷報,《空的記憶》奪下互動與新媒體大獎,自此,愈來愈多人認識他,愈來愈多合作case上門,還記得第28屆金曲獎林宥嘉和浮空投影互動的演唱嗎?便是出自周東彥之手,把新科技結合劇場,成為他爐火純青的技法,然而,這只是偌大創作體質中的一個細胞;周東彥不只是劇場影像設計師,也是新銳導演,金馬54自編自導自拍的創作《你找什麼?》入圍最佳紀錄片,為了找出答案,他帶著攝影機穿梭世界各大都市,訪問超過六十位男同志,交換彼此的生命故事,寫實又不矯作的鏡頭,映照當代社會對於愛與慾的想像和實踐。
【台南人劇團】專輯
【聚光燈下 #台南人三十而立】 三十年前,美國神父紀寒竹在台南成立「華燈藝術中心」,讓台南年輕人接觸現代藝術,並鼓勵他們成立劇團,輪流導戲、演戲,現任團長李維睦將教堂改造成八十人座的小劇場,舉辦南台灣實驗劇展,得到文建會社區劇場扶植,1996年正式更名為「台南人劇團」。走過三十年,台南人劇團培育各式風格導演,端出不同風味的劇目請觀眾品嘗,推陳出新的表演始終緊扣土地和人情,《藝術很有事》團隊聚焦劇團的成長脈絡,從草創、交接到傳承的三十年軸線,看見一個地方社團如何開枝散葉、成為專業劇團的過程。 .
【大城小調 #小坂史子的咖啡時光】 小坂史子,多部亞洲合製電影監製。2003年,侯孝賢導演受日本松竹電影公司所託,拍攝紀念小津安二郎誕辰100週年的電影《珈琲時光》,便以長期待在咖啡工作的小坂為原型,發展劇本。小坂史子同時是這部片的監製之一 。
本片將介紹她因電影工作來台近三十年(1990~2017)對台北咖啡館、書街的觀察,和電影工作上的關連。
【水岸藝術】專輯
【聚光燈下 #以水岸為舞台】 由在地藝術工作者籌辦的「台南水岸藝術節」,提出了「水‧生活」的主題,邀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以未來水生活為想像,並以船為載體來創作作品。設計師、藝術家和社造工作者...以各自的背景專長描繪生活藍圖,大力召喚民眾重新將目光聚焦台南水岸。 .
【當我不做正業時 #地坪工人的豎笛音樂夢】 楊登淵高中時才接觸豎笛,就一頭栽進音樂的世界裡。他不顧家人反對唸音樂系,身兼好幾份工作來負擔學音樂的費用。畢業後,他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雖能靠著教學謀生,卻不想再迎合市場,用金錢衡量音樂,在夢想與現實間掙扎了20年。現在他改從事地坪工程,期望自己用三年時間,存錢組樂團,讓更多同好能一起單純玩音樂。
【無垢】專輯
聚光燈下 【#潮背後的無垢】 和《觀》相隔七年,2017年,編舞家林麗珍推出最新舞作《潮》,是她為天、地、人三部曲所做的總結。 我們藉由《潮》來探討無垢背後的故事,了解林麗珍如何帶領舞者,十年如一日的訓練,而舞者們的身體心性又如何經過長年的鍛鍊雕塑,才共同完成如此極致的舞作。 .
【創作這件事 #羅智成的心靈迷宮】 羅智成的心靈迷宮由許多防堵的圍牆和許多路徑的線索組成,包括文字、插圖、攝影、設計種種。詩的部分大家較為熟知,但本集呈現的插圖,則是深入迷宮另闢的蹊徑。
【攝影】專輯
【聚光燈下 以發展為名 】 在環保史上,台西村是個不斷被提到的名字,因為台塑六輕位在它們的南邊,國光石化原本預定在他們的北邊,和煦的南風不再,連北風都差點失去顏色。 鐘聖雄、許震唐的攝影作品《南風》,記錄了台西村的生與死,讓活著與走了的居民面孔,以被犧牲者的姿態,呈現在享受經濟發展的眾人眼前。 賴易志則走訪彰化台西鄉,在居民家屋、魚塭間,留下在地的聲音及影像,成為現代社會的一記警世預言,環保與經濟之間,那些無法求得平衡的落差,究竟由誰在承擔。 .
【沙發TALK 見證之眼】 社會事件隨著時間的消逝,成了歷史,#而報導攝影就是歷史的見證。透過鏡頭的凝視,事件得以被記錄,甚至在後續的發酵中,讓更多人看見,於是社會有了「改變成真」的可能。 除了探討報導攝影/紀實攝影與藝術的關係,它們對於社會的責任與功能,林志明與張蒼松帶來各自的觀察與分享,同時也推薦歷史上的經典紀實攝影與相關事件。 .
【創作這件事 余白鏡頭下的台北】 來自巴黎的余白 (Hubert Kilian) 14年前定居台北,開始過上班族規律的生活後,用相機記錄台北便成了他心靈的出口;街拍與地景攝影,讓余白不斷回到心靈的故鄉,不拍照他簡直活不下去。 余白發現,對比白天的喧囂,夜闌人靜後的台北有種「不明的美」,他愛上這種美,發展出《椅子》系列:家裡擺放的椅子,靜靜地躺在騎樓、人行道公共區域,台灣人覺得雜亂,余白卻羨慕這裡沒有嚴格公私領域之分的自在悠閒。 余白痛心台北有歷史感的老房子、老社區一個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醜陋、鴿籠般,亞洲隨便哪個城市都看得見的國宅,他開始《國宅》系列的拍攝。
【世大運】專輯
【聚光燈下 世大運美學競技場 】 世大運是目前台灣舉辦最高等級的國際運動賽事,它除了是運動員的擂台,也是長期默默在自己領域深耕的設計創作者的競技場。這回我們訪問了世大運石破天驚的宣傳影片《Taipei in Motion》的Bito Studio劉耕名導演、設計「世大運紀念明信片」的波隆那插畫獎得主陳又凌、讓人忍不住在捷運車箱裡游泳的「世大運彩繪列車」与熊設計朱湘怡總監、及讓人熱淚盈眶的開幕式表演《島嶼生成》執行導演謝杰樺。 .
【創作這件事 蕭青陽的練習曲】 從「故事島」開始為島嶼寫日記後,蕭青陽持續在島嶼旅行中進行創作,澎湖有一百多個島嶼,他最想去的名字叫做「寂寞島嶼」,這一次他想去尋找心中那個不見很久的小飛俠。
【插畫】專輯
【聚光燈下 從插畫開拓的國際之路 】 插畫,是一門藝術,也是國際間競爭激烈的行業。台灣沒有插畫系、市場小,如果要前進國際,關鍵是什麼呢?台灣的插畫向來只重視繪本和童書,鄒駿昇與黃昱銘的發展,顯示插畫不是唯一,卻是開啟各種道路的起始點。
【沙發Talk 話插畫】 本集沙發Talk邀請插畫家鄭培哲和角斯,聊聊台灣插畫人才養成以及市場發展性,他們認為台灣插畫雖然缺乏專門教育,但是看似封閉和狹隘的市場,卻能讓創作者挖掘更多可能性,在資訊蓬發的當代,促使插畫創作者的畫風和媒材多元也多變,各式各樣的應用,看出創作者如何營造與詮釋文本。 如果創作者能夠將插畫視為一份事業做出長期規劃,那麼台灣將有上百位插畫家,上萬件另類作品,集結豐沛的插畫能量。
【創作這件事 法國藝術家葛尹風的速寫和鋅版畫】 法國藝術家葛尹風(Ivan Gros)自小養成了塗鴉的習慣,即使在今日手機即拍即錄的時代,他也堅持用鉛筆和素描簿速寫,甚至即興地用濃縮咖啡上色。他認為這種速寫的藝術,能抓住現實世界某些事物的本源,加入個人對現實的想法,有點像心靈遊戲,也是一種觀看的練習,而從速寫轉譯、製作成蝕刻版畫,是讓速寫的景物宏偉壯觀,紀念留存最好的方式。 台灣到處可見,稀鬆平常的挖土機,也是藝術創作的好主題,這或許是我們太習以為常,以至視而不見了。
【威尼斯雙年展】專輯
【聚光燈下 謝德慶的做時間】 「生命是終生徒刑,生命是度過時間,生命是自由思考。」藝術家謝德慶這麼說。 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謝德慶被推選為台灣館的代表藝術家,展出兩件「一年行為表演」:打卡和室外。打卡是在一年內,每天每小時打卡一次;室外是全年在戶外生活,不能進到建築物內。他以相當簡潔的形式,設定每一個作品的基本條件,並以身體勞動和全付生命去實踐出來。這樣的作品不具物質性和生產性,是純粹到極致的觀念和行為藝術。 .
【聚光燈下 遇見李明維】 藝術家李明維的創作多是以表演的形式進行藝術計畫,一對一的邀請觀眾共同參與作品,從而產生個人的生命體悟。在本屆雙年展,李明維分別在軍火庫進行《補裳計畫》,並在綠園發表新作《不期之美》。 .
【沙發TALK 看見謝德慶】 臺北市立美術館是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主辦單位,館長林平與藝術家雜誌總編輯莊偉慈,將討論謝德慶的作品內涵與台灣館開幕時的盛況,當時行為藝術的教母Marina、藝術家艾未未、國際重要美術館館長都出席,Marina更盛讚「謝德慶是我的英雄」。 .
【安平】專輯
【聚光燈下 #台江有氧建築】 本單元這次介紹台南土生土長的建築師郭英釗和他的團隊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為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打造出台南特色的建築,又兼顧隔熱節能,環境友善的功能,是他近年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
【沙發Talk 景觀_綠_建築】 好的建築作品不僅對地貌環境保育有所貢獻,在建築空間上也能表現出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土地互動, 黃聲遠和郭瓊瑩,放下建築師與教授身分,站在景觀設計者的位置思考,點出一個具有創意的建築表達,如果沒有辦法讓附近的環境會更舒服,其實都只是多一個噪音而已。 .
【大城小調 謝銘祐眼中的安平】 安平是金曲歌手謝銘祐的故鄉,他的童年是奔跑在海風吹拂的安平小巷中,而他的創作也細膩刻劃安平的日常。這回的『大城小調』將透過他的歌,來認識蝦餅、牛肉湯、蚵仔煎之外,有著皇族般風雅的安平。
【老宅】專輯
【聚光燈下 大稻埕的老屋再造】 我們將到台北有豐厚文化底蘊的老區大稻埕,拜訪迪化207博物館 與行冊 walkingbook兩個老宅,看他們的使用者如何再造與再利用老房子,讓它們有了當代的新生命。 .
【大城小調 余國信的嘉義慢城】 焦點轉移到南方,余國信在嘉義搶救老房子、保存文化資產十多年。他怎麼看待嘉義,並留住地方的珍貴資產與記憶? .
【沙發Talk 建築城市記憶】 談文化資產並不嚴肅,它是我們層層疊疊累積的生活記憶。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和台博館規劃師凌宗魁,將對談文資保存的現狀、問題與意義。
【美感】專輯
【聚光燈下 在課本中打造美術館】 帶著在國外交換學生的生活美感衝擊,幾個交大的學生懷抱著「希望台灣更美」的念頭,和著年輕的熱情與無懼,發想出改造國小課本的計劃,邀請五位設計師參與,並成功獲得大眾支持、募得資金,將不同美學風格融入國小課本中。
【創作這件事 張欽全的演奏與收藏】 鋼琴家張欽全不但琴藝高超,對繪畫的鑑賞也有個人獨特的品味,他特別喜愛旅法畫家魏禎宏的油畫作品。 從小在音樂方面的訓練與學習,讓張欽全用音樂的視角看畫、讀畫。從張欽全引導大家賞畫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原來繪畫與音樂有這麼多共通之處!
【沙發Talk 美感・日常】 前文化局長謝佩霓和建築師郭旭原的對談--唯有感受生活、體驗日常,才能挖掘屬於自己的深層美感經驗。
【小誌】專輯
【小誌的獨立時代】小誌 / 本冊圖書館 在本冊圖書館擁有現在理念前,一開始他們只是想著:這樣應該滿好玩的。 AJ、Jenny、可謙是十多年好友,在大學時,純粹因為想要有一個跟朋友聚會的密秘基地,意外開啟他們規劃展覽空間、獨立出版的路。他們選擇台中舊城區不受注目的老房子,集朋友的照片開攝影展,借相關的圖書,漸漸地設計活動傳單,分享自己買的書、為空間書寫記憶、嘗試出版實驗性的紙本⋯⋯一切都如此有機的發展,最後欲罷不能地愛上出版的各種可能性。 這類獨立出版品,被稱為小誌或ZINE,在世界不同角落默默發聲。
【漢字在國際】漢字/繆思 一歲到八歲在美國長大,小三時回台灣,從機場出來時,看到沿路許多漢字的招牌,這個畫面像一顆種子,長久埋在導演蔡牧民的心中。十多年後,當構思製作一部跟台灣相關的影片時,它萌芽了,漸漸茁壯成為一部介紹「漢字」的紀錄片。 繆思是一個僅有三人的製作團隊,作品卻非常國際化,他們過去兩部關於設計及手作的影片,讓國際許多設計團體十分驚豔,此次也成功地讓漢字這個在地性的主題,展現國際性。除了運用網路世代的便利性,訪問了美國、英國、香港、日本、臺灣等地對漢字具影響力的文化人,並透過國際募資平台進行集資、行銷與推廣。這部影片的完成,為台灣影視製作,創造一個新的可能性。
【編輯魂與編輯力】 商業出版和獨立出版的工作者其實都有一個出版魂,只是在不同的崗位上。偏向面對大眾的商業出版,如何表現編輯的概念,編輯的信念,編輯如何跟讀者做更多的對話呢?
【實驗建築】專輯
Xsite建築實驗場,由七個在不同城市的年輕建築設計師,以雲端合作方式,完成作品「供霧所」,以霧氣為設計主軸,將森林中的迷霧放置在都市裡,形成空間的轉換,彷彿身在大自然中。 .
漆志剛和蕭有志對談 #當代建築實驗:建築碰撞藝術不一定抽象艱澀,也許是想像和真實的結合;建築可以為日常生活增添美學、撒上色彩、幻化空間;一場充滿實驗性的建築改革,如何在當代建築中展開? .
賴鐸洋的藍領與基隆 為了記錄生活,賴鐸洋開始用相機拍下周遭的人事物,從沒落造船產業、凋零卻依舊勤奮的老工人、寂寥少船停靠的正濱漁港,乃至夜間充滿叫賣熱力的基隆崁仔頂魚市場,都成為他鏡頭凝視的對象,並集結為兩本風格強烈的攝影集《藍領》、《墨佬街》。
【網路新媒體】專輯
本集我們聚焦兩個與文學有關的網路平台,看看在網路時代,書評有什麼文字之外的表現?「Openbook閱讀誌」是前中國時報「開卷版」主編周月英與出版人陳夏民等人聯手經營,提供許多第一手出版訊息和別具創意的企劃專題。
另一個「作家事」,是三位年輕作家顏訥、陳栢青和李屏瑤成立的粉絲專頁,用直播的方式、快速熱鬧的推書,讓閱讀變得不一樣了。
另外一個特別的單元-當我不做正業時,我們拍攝早餐店老闆 簡基烟。在賣早餐之外,他很愛拍人像,讓女孩變成女神的攝影風格,讓他在外拍界迅速竄紅,並在社群媒體擁有大群粉絲。他的生活從此有了很大的變化。
【當代馬戲】專輯
【聚光燈下】當馬戲遇見編創劇場 你喜歡看馬戲嗎? 當特技演員在七張椅子上倒立,疊羅漢高處那個人不顧一切往後墜落時,你心裡真正的感受是什麼?是一個閃失或搖晃,就會墜落的恐懼?還是享受這美麗的危險?或者有其他的期待?你都怎麼看馬戲的? 馬戲在英、法、北歐,往往是藝術節的重要內容,早在七零年代,因為生態保護的觀念,掀起一股新馬戲的浪潮,把動物從馬戲帳棚內移除,融入舞蹈、視覺藝術、科技等元素,與其它藝術形態結合,而後演變為當代馬戲,走進劇場劇院,使用馬戲的表演語彙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來表達某種觀點或想法。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是台灣少數當代馬戲之一,少數代表跑得比較前面,代表實驗性強,代表很敢衝。團長林智偉把一群頂尖的特技演員、舞者、表演藝術者聚集在社子島的鐵皮屋,跨界合作,每年做一部馬戲作品,在國內演出,也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美國、德國等地表演,過著環遊世界的生活,讓劇校、體院、舞蹈長年鍛鍊的身體,有另一種可能。 2017年度作品《心中有魔鬼》是一齣以恐懼為主題的台灣當代馬戲,結合馬戲、舞蹈、戲劇等元素,與英國馬戲導演提姆希.林科維奇合作,以英國編創劇場、接近當今流行的集體創作,一次又一次地共同挖掘特技演員內心真實恐懼的事,如何去正視面對?當代馬戲藝術家在關注演員們自述生命經驗,害怕自己做不到、害怕特技動作失敗的恐懼、展示脆弱的同時,也帶領我們窺視自身的怯懦。 你會問起自己,你心中的恐懼是什麼?
【當我不做正業時】小員工的崑曲人生 崑曲在已經式微的傳統戲曲中屬於冷門戲曲,卻仍有人把一生都奉獻給這門藝術。 楊汗如 從小就喜歡歌仔戲,卻只能偷偷的喜歡,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的領悟到戲曲之美,後來一頭栽進崑曲的世界,就再也回不來了。上班族的她薪水不高,卻從來不存款,所有的錢都用來學戲、買戲服、打造適合的練功房。除了上班時間之外,她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崑曲的練習、表演和教學上面。 本集「當我不做正業時」的主角,把工作當成是他養活崑曲的一種手段,如果沒有辦法唱戲,她覺得人生也沒有活著的必要了。
【沙發Talk】 拆解當代馬戲 圓劇團創辦人林正宗 和 表演藝術藝評人周伶芝 ,對談當代馬戲與常民生活的關係;馬戲身體遇到不同物件、多元媒介迸出更多火花;馬戲發展不再是雜耍、特技,它可以結合舞蹈、戲劇,甚至融合電影和名畫元素,如何在表演藝術中延伸,是對談主要內容。
【鬼月】專輯
【缺席的文化存在:談妖怪之必要】 有一群年輕人,專門尋找台灣妖怪的蹤跡!他們組成了一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從妖怪出發,找到屬於台灣地方的文化記憶。 現代化讓妖怪面臨滅絕。從日治時代,由於文化的不同,沒有依循過往民俗脈絡去建設環境,而是強制破壞再新建,妖怪失去了既有的活動環境,所以傳說不再能夠成立,逐漸從人們口中消失。但消失的不僅是妖怪,還有我們對過去的記憶,忘卻過去,便無法想像未來。 透過研究妖怪,可以挖掘人類生活的歷史樣貌,這才是工作室妖怪研究的核心,運用創作小說、遊戲設計,讓更多人從妖怪對自身過去文化感興趣。 我們的文化就在妖怪裡,因為妖怪就是歷史記憶的化身。
【姚瑞中的廢墟遊走】 藝術家姚瑞中從九○年代起走訪全台廢墟,時值台灣產業轉型,廢墟成了主義及鬥爭下的產物,他用相機記錄這些被遺忘的建築,並發起失落社會檔案室計畫,帶領學生清查全台閒置公共空間,並出版多本相關著作。姚瑞中在廢墟中看見更多的自由及創意,近年創作部份轉向拍攝全台大佛,這些人世間慾力投射的對象,在他眼中,更像是建築在生老病死後投入的世界,以另一個未知的型態,回應著俗世的愛恨嗔癡。
【尋回魔神仔】 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林美容和編劇簡士耕,分享魔神仔的由來、它和地方的關係,以及不同國家的鬼怪傳統。
【南方】專輯
【何謂「南方」】 策展人徐文瑞策畫的「南方:問與聽的藝術」,探討在地理位置以外,權力地位、文化處境以及環境上的南方化現象,不管是資本主義中,難以翻身的社會底層,或是國家發展過程中,因為經濟而被犧牲的土地或人群,都成了探討的對象。長期關注工業廢棄物的學者黃煥彰、環保人士晁瑞光,兩人在台灣各地拍到五顏六色的奇異地景,首度出現在美術館中。背後是沉痛的指控;藝術家楊順發拍攝台灣地層下陷的嚴重問題,影像卻是空靈的。 .
【藝術家侯淑姿的眷村三部曲】 2009年起,藝術家侯淑姿走入眷村,與許多第一代眷戶接觸,展開長期的田調和拍攝工作,記錄高雄多個眷村的消失和死亡,並且投入長年的搶救行動。她的「鄉關何處」個展,完整呈現消失的、回不去的、以及仍奮力存活的眷村。 .
【威尼斯雙年展觀察】 北美館館長林平與藝術家雜誌總編輯莊偉慈,談對威尼斯雙年展的觀察,以及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
【解嚴30年】專輯
【從視覺藝術看解嚴30年】 1987年7月15日,台灣地區結束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狀態,三十年來,視覺藝術家持續以作品回應這個重大的轉變,不同世代也帶著各異的成長經驗與觀看視角。節目邀請五位視覺藝術家楊茂林、吳天章、陳界仁、陳擎耀、郭俞平,透過作品談戒嚴/解嚴。 .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 戒嚴時期,許多出版社為逃避陷匪文人的譯作被政府查禁的命運,許多譯者的姓名被移花接木、張冠李戴,造成許多書不知是誰翻譯,或譯者姓名實為編輯胡謅的假名這種台灣獨有、舉世無雙的怪現象。 幸好師大翻譯研究所有位賴慈芸教授,發揮名偵探柯南抽絲剝繭的辦案精神,一頭栽進為譯者正名的良心事業,為將近600本源頭譯作的譯者正名,查出被冒名的譯者約380位。這些譯者多不在人間了,許多譯本也被新出版的譯作所取代,賴慈芸為甚麼還要追查這些老譯本譯者的真實身分呢? 本集將揭露那個時代的荒謬性,報導賴慈芸主持的「翻譯偵探事務所」多年研調的具體成果。
【解嚴三十年的今與昔】 台北教育大學藝設系教授 林志明 與藝術家姚瑞中,對談解嚴三十年的今與昔:怎麼看待解嚴那個歷史時刻,並且從當下來思考解嚴三十年的意義是主要內容。
【白色恐怖】專輯
【返校帶來的藝術革命】 「赤燭」這個年輕的獨立遊戲團隊推出作品《返校》,是一款以1960年代為背景、在校園發生的恐怖解謎遊戲,讓玩家體會禁忌年代的受困心靈,並思索人生而自由的問題。我們探討《返校》的藝術性,呈現它如電影般鋪陳的故事、美術和音樂。
【高俊宏的廢墟研究】 藝術家高俊宏走進戒嚴時期囚禁政治犯、思想犯的廢棄監獄,在迷惑式的建築中遊走,思考在時代變遷下,這些戒嚴空間如何轉向社會,讓社會逐漸的監獄化。作為一個創作者,他將世界視為一座巨大的墳場,關注走了的人、發生過的事,像一個手藝高超的裁縫,將時間、空間及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線索,精密地縫織進他的藝術創作中。
【遊戲與影像藝術】 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邱誌勇與U-ACG創辦人梁世佑,對談遊戲與影像藝術的關係:數位遊戲和數位藝術的關係;電玩電影化;台灣獨立遊戲發展的方向是主要內容。
資料來源:
★藝術很有事
節目官網 http://www.pts.org.tw/insidethearts
節目FB https://www.facebook.com/pts.insideth...
公視官網 http://www.pts.org.tw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