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想像
聽音樂的時候,你會有哪些想像?
現在我們聆聽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水上之歌〉(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 774, Op. 72, 1823) 的前奏:試著用文字或圖畫描述這段音樂給你的感受,和同學輪流發表自己的想像。
解譯音樂密碼
浪漫時期音樂發展
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歐洲大陸擺脫「舊時代」逐漸邁向「新時代」。18世紀注重理性科學思考的啟蒙精神,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開花結果,「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瓦解了君權神授的封建制度,歐洲王權思想逐漸轉變成民主社會;在經濟方面,工業革命帶動的機械化逐漸取代手工業,進而影響樂器製作產業,有助於音樂藝術文化活動。公眾音樂會在此時更加盛大,帶動了管弦樂曲的盛行;私人聚會場所裡紛紛興起音樂活動,促進了室內樂曲的發展,歷史上的浪漫時期即在這樣一連串的新浪潮裡開始揭開序幕。
法國畫家烏越(Jean-Pierre Houël, 1735-1813)的〈攻占巴士底監獄〉(Prise de la Bastille)。象徵法國封建制度的巴士底監獄1789年7月14日被巴黎市民攻下及占領,被視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起點。
法國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36)於1830年創作的繪畫作品〈自由女神領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刻畫出19世紀民眾推翻君主專制,追求自由的深沉渴望。
早在1760年代,以日耳曼文學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為首的「狂飆運動」(Sturm und Drang)成為浪漫風格發展的前兆,醞釀了浪漫精神的氛圍。接連不斷的革命思潮、個人情感的表露、主觀意識的增強、自由平等的渴望,皆為19世紀浪漫主義(romanticism)的重要思維。
兩世紀之交發展的浪漫主義,由日耳曼地區、英國開始興起,音樂活動也同樣先在日耳曼地區蓬勃發展,成為19世紀初浪漫時期音樂的主流。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在自由發展的環境之下,創作朝向個人化的表徵,並喜愛與文學、戲劇、繪畫、歷史等素材結合,藉由音樂來描繪出內心的情感和理念,反映出浪漫時期重視「感性主觀」的精神。
日耳曼
18世紀的歐洲,日耳曼地區延續神聖羅馬帝國傳統,包括奧地利、普魯士、漢諾威、薩克森等大大小小數十個邦國,由普魯士主導,排除奧地利,1871年統一成為德國。
日耳曼畫家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1818年的畫作〈霧海上的旅人〉(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浪漫精神渴望情感內涵的表現,或是時光流逝喚醒了內心之傷感,面對大自然的變幻萬千產生敬畏之心,進而尋求心靈上的慰藉與平靜。
日耳曼畫家弗里德利希〈窗邊的女人〉(Woman at a Window),窗外一艘船經過,看著女人望向窗外的背影,令人產生許多自由聯想。
1820年的貝多芬。日耳曼畫家史提樂(Joseph Karl Stieler, 1781-1858)繪。
日耳曼地區的浪漫初期音樂家
「浪漫初期」的發展約在1800至1830年,貝多芬、韋伯和舒伯特為代表作曲家。
1.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貝多芬的作品為數眾多,音樂創作類型多元,包括交響曲、協奏曲、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還有歌劇、彌撒曲、聯篇歌曲等。
他承襲了自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和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而來的古典,卻在時代轉變之際,勇於接受新浪潮思維,開創出屬於自我浪漫精神的道路。身為橫跨古典與浪漫的作曲家,其獨特的自由主義特質與極具表現力的音樂風格,不僅獲得當時歐洲中產階級的青睞,也提升了作曲家的地位,更成為浪漫時期作曲家們的楷模。
貝多芬的交響曲
貝多芬共創作九首交響曲,有深思熟慮的動機(motive)、精心設計的調性、大量使用的管樂器等,開拓了交響曲的視野,壯大了交響曲的格局,也徹底展露他的音樂宏觀。第一號、第二號交響曲是延續海頓音樂裡的古典格局;第三號交響曲《英雄》充分表現貝多芬意氣風發的「英雄風格」;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開頭四個敲響「命運」的音符,與第七號交響曲裡類似的節奏,強而有力、撼動人心;第四、第六和第八交響曲則是流露怡然自得的心境,尤其第六號歌頌大自然的幸福和讚嘆造物者的感恩之情,而有《田園》交響曲之稱;最後《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採用日耳曼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合唱與管弦樂團的結合為時代的創舉,合唱的加入豐富了管弦樂的表現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歡樂景象。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一樂章
(Symphony No. 3 "Eroica" in E-flat Major, Op. 55, mov. 1)
貝多芬於1803年為心目中的英雄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所譜寫,標題原為《拿破崙的大交響曲》(Sinfonia grande intitolata Bonaparte),後來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憤而將標題改為《英雄》,故此曲也被稱為《英雄》交響曲。整首交響曲的規模宏大,第一樂章就超過十五分鐘,長度幾乎等同於古典時期的一整首交響樂。《英雄》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由兩個強而有力的主和弦開始,充滿震撼力的聲響,緊接著導入大提琴簡單而優美的主題【譜例1-1】 ,這個主題在整個樂章裡會經常出現。
第二主題風格一改,一連串柔和的動機在後半拍上,先由管樂層層堆疊,再由弦樂接續【譜例1-2】 。
發展部運用了來自於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群的第二個動機。在法國號聲中,樂曲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大致重覆了呈示部,但尾聲的規模擴大、增強,在令人熱血沸騰的高潮中結束。
拿破崙與貝多芬
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隨著拿破崙的軍隊帶到歐洲各地,許多人將他奉為英雄,貝多芬也是其中之一,但一切都在拿破崙稱帝之後幻滅,失望之餘,只能在音樂中創作自己理想的烏托邦。
法國畫家大衛1807年的畫作〈拿破崙的加冕〉, 現藏於羅浮宮,拿破崙是當時許多藝術家創作的題材。
2. 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與貝多芬同時活躍於19世紀初期的韋伯,年輕時往返於各個日耳曼宮廷之間,於1811年在巴伐利亞宮廷裡結識著名單簧管演奏家貝爾曼(Heinrich Baermann, 1784-1847),並為之創作《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No. 1 in F Minor, Op. 73) ,此曲繁複且多變的獨奏聲部,充分地展現出單簧管寬闊的音域特質,繼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之後,韋伯是第一位特別為單簧管創作樂曲的音樂家。
1821年的韋伯。日耳曼女性畫家巴爾杜亞(Caroline Bardua, 1781-1864)繪。
韋伯也是「日耳曼浪漫歌劇」的奠基者,在當時流行義大利歌劇的氛圍下,他使用德文歌詞,開創了浪漫歌劇(Romantische Oper)的新局面。其著名的作品為《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 ,故事題材取自日耳曼民間傳奇故事,內容天馬行空且脫離現實,由音樂表現出戲劇性效果。韋伯善用管弦樂營造具有表情性的樂段,呈現歌劇場景的人物特色與氛圍。《魔彈射手》影響了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的管弦樂配器法和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音樂戲劇表現。
3.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舒伯特與貝多芬都是同時期在維也納音樂圈活動的音樂家,創作許多類型的樂曲,包括交響曲、鋼琴奏鳴曲、室內樂和聲樂等作品,但舒伯特最大的成就是在「德文藝術歌曲」(Lieder),他將日耳曼當代文學家歌德、席勒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等人的詩作搭配上具有獨立價值的鋼琴音樂,將詩與音樂以同等級的藝術性呈現出來,成就了「藝術歌曲」作為一種新樂種的地位。
1825年的舒伯特。日耳曼畫家希德(Wilhelm August Rieder, 1796-1880)繪。
舒伯特:聯篇歌曲《冬之旅》〈晚安〉(Winterreise, D. 911, Op. 89, "Gute Nacht")
《冬之旅》的歌詞出自日耳曼詩人繆勒(Wilhelm Müller, 1794-1827)的詩作,這套聯篇歌曲集原本是為男高音和鋼琴而作。
舒伯特所引用的詩順序與原作略有不同,在舒伯特的安排下,第一部分講述的是主人公離開了他愛人的居所,絕望與悲痛地在寒冬裡流浪;第二部分則是主人公對於愛情的憧憬徹底破滅,最後選擇了孤獨終老的故事。《冬之旅》創作於舒伯特過世的前一年,當時他已病入膏肓,這個作品概略反映出他的心境。
《冬之旅》鋼琴一直在表達著主人公的心緒,與人聲有相等的重要性。D小調2/4拍子的〈晚安〉【譜例1-3】 為《冬之旅》的第一首歌曲,鋼琴的低音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穩定的八分音符節奏,如刻畫主角在寂寥的雪地中邁著沉重的步伐。
〈晚安〉是首有四段歌詞的「反覆歌」,每段之間的鋼琴前奏與間奏完全相同(同【譜例1-3】)。第一、二段使用反覆記號,因此兩段旋律完全相同。
〈晚安〉第一、二段的旋律建立在三個主要樂段上,每個樂段有兩個樂句,這兩個樂句十分相似。第一個樂段的兩個樂句相同【譜例1-4】 ,第二個樂段的兩個樂句則是採用模進的方式,來構成如同問答般的對應【譜例1-5】 ,第三個樂段的兩個樂句只有最後兩拍不同【譜例1-6】 ,但卻形成如同逗點與句點般的語氣。
〈晚安〉前三段都建立在D小調,第三段的旋律略有變化。第四段轉到D大調上,尾奏再轉回D小調。舒伯特的音樂進行,伴隨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步行節奏,在尾奏中道聲晚安,離開愛人的家,在白雪遍地的冬夜中開始流浪。
日耳曼畫家弗里德利希1811年的畫作〈冬景〉(Winter Landscape)
聯篇歌曲(song cycle)
除了單首歌曲之外,音樂家們採用長篇詩為歌詞,將多首樂曲譜寫成套,稱為聯篇歌曲。聯篇歌曲除了講究鋼琴與聲樂的緊密結合之外,並藉由調性的安排、反覆使用的動機,來呈現出詩與音樂的一致性。貝多芬的聯篇歌曲《致遠方的愛人》(An die ferne Geliebte),採用日耳曼詩人傑特雷斯(Alois Jeitteles, 1764-1828)同名詩作,被視為是第一部聯篇歌曲。該作品共有六首樂曲,貝多芬精心設計整個樂曲的連貫性,第一曲的旋律在第六曲再一次重現,形成全曲的統一感。繼貝多芬之後,舒伯特的《美麗的磨坊少女》 (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冬之旅》以及 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 《詩人之戀》(Dichterliebe, Op. 48) 都是著名的聯篇歌曲。
1840年舒曼根據日耳曼詩人海涅的詩作譜成聯篇歌曲集《詩人之戀》。這一年,舒曼終於與心愛的克拉拉(Clara Schumann, 1819-1896)結為連理,喜悅和深情在《詩人之戀》中表露無遺。照片為1850年左右,舒曼與克拉拉在家中鋼琴前合照,攝影者不詳。
我的音樂筆記
對照本課所介紹的〈晚安〉,將一首你熟悉或喜愛的歌曲相關資訊填入表格,試著以文字描述音樂,比較兩者,並與同學們分享心得。
唱作俱佳
水上之歌
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Op. 72 D. 774
史托貝格(Friedrich Leopold, Graf zu
Stolberg-Stolberg) 詞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曲
朱承浩 譯填詞
德文歌詞
Mitten im Schimmer der spiegelnden Wellen
Gleitet, wie Schwäne, der wankende Kahn;
Ach, auf der Freude sanftschimmernden Wellen
Gleitet die Seele dahin wie der Kahn,
Denn von dem Himmel herab auf die Wellen
Tanzet das Abendrot rund um den Kahn.
中文譯詞 朱承浩 翻譯
閃爍如鏡,波光粼粼,
扁舟似天鵝般擺盪水中;
啊,波光溫柔地閃耀,
靈魂似扁舟般,搖曳在喜悅波濤上;
晚霞餘暉自蒼穹灑落,
在扁舟畔隨波起舞。
Über den Wipfeln des westlichen Haines
Winket uns freundlich der rötliche Schein;
Unter den Zweigen des östlichen Haines
Säuselt der Kalmus im rötlichen Schein;
Freude des Himmels und Ruhe des Haines
Atmet die Seel’ im errötenden Schein.
西邊的枝頭林梢,
嫣紅霞光對我們親切眨眼;
東邊林地的枝椏下,
菖蒲在泛紅霞光中窸窣吟唱;
靈魂在羞紅霞光中,
呼吸著蒼穹的喜悅,樹林的靜謐。
Ach, es entschwindet mit tauigem Flügel
Mir auf den wiegenden Wellen die Zeit.
Morgen entschwindet mit schimmerndem Flügel
Wieder wie gestern und heute die Zeit,
Bis ich auf höherem, strahlendem Flügel
Selber entschwinde der wechselnden Zeit.
啊,時間張開了露濕的翅膀,
飛逝於我眼底搖曳的波浪。
明日,時間也將帶著羽翼上的微光消逝,
如同昨日今日一般,
直到我乘著聖潔璀璨的羽翼飛翔,
消逝在更迭的時光中。
〈水上之歌〉
舒伯特根據史托貝格(Friedrich Leopold, Graf zu Stolberg-Stolberg, 1750-1819)的詩於1823年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是一首反覆歌,共有三節歌詞。大自然將個人情感隱晦地展現之,詩作藉由光影的流逝變化之表徵,巧妙地營造出內心世界的漣漪激盪,舒伯特將動人優美的旋律,結合鋼琴細緻微妙的和聲變化,呈現出詩中的情感意境,充分展現浪漫時期藝術歌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