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第7課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2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8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9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6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5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3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4課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7課
第7課
拉赫瑪尼諾夫攝於史坦威鋼琴前。1918年離開俄國之後,拉赫瑪尼諾夫便以鋼琴演奏大師聞名於世。
漫遊西方音樂史 西洋二十世紀音樂(一)
浪漫樂派發展至十九世紀中期,創作手法產生劇烈的變化,許多作曲家使用新穎的理論來從事創作,創作出如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等顛覆傳統調性和聲的音樂風格。
音樂補給站
印象主義受到印象畫派的影響,不以鮮明的旋律為主題,而以模糊調性的和絃音色傳達音樂的心境與情感,代表作有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的交響詩《海》(La Mer)、鋼琴曲〈月光〉(Clair de Lune)等。
莫內的作品《日出.印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畫家開始走出戶外,真實地呈現眼中所看的景物。
德布西的蠟筆畫像,為1884年在羅馬時由同學巴斯查特所繪。
賈維指揮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演奏
德布西交響詩《海》
德布西親自演奏
鋼琴曲〈月光〉
Khatia Buniatishvili
德布西鋼琴曲〈月光〉
表現主義與印象主義背道而馳,不渴求製造悅耳的聲音,而尋求表現內在的情感,以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的作品《月光小丑》(Pierrot Lunaire)為代表。
荀貝格是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1908年結識畫家康丁斯基,並與其共同舉辦享譽一時的藍騎士畫展,兩位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相互刺激影響,而開啟了荀貝格音樂創作上著名的表現主義時期。
Cristian Macelaru指揮
Kiera Duffy演唱
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
荀貝格《月光小丑》
在此同時,東、北歐則出現一批振興本土民族音樂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風格保守,遵循傳統調性和聲的規範。作曲家以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大量反映民族特色的作品,進而塑造出浪漫樂派中一個深具魅力的支流—國民樂派(Nationalism)。
音樂補給站
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的觀念在歐洲各地興起,對國民樂派的作曲家們有重大的影響。他們將民謠曲調、舞蹈音樂、傳奇故事,甚至歷史事件融入創作,藉音樂傳達獨特的民族情感。
代表性作品有斯梅塔納(Bedřich Smetana)的交響詩《我的祖國》(Má Vlast)、德弗乍克(Antonn Dvořák)的交響曲《新世界》(New World),以及葛利格(Edvard Grieg)的組曲《皮爾金》(Peer Gynt)等。
國民樂派代表音樂家—捷克的斯梅塔納。
亨格爾布洛克指揮
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演奏
斯梅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
2015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Nejc Bečan指揮
Gimnazija克拉尼交響樂團演奏
斯梅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
第二樂章〈莫爾道河〉
國民樂派代表音樂家—捷克的德弗乍克。
基爾伯特指揮
紐約愛樂演奏
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阿爾索普指揮
聖保羅交響樂團演奏
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第二樂章〈念故鄉〉片段
2012年BBC逍遙音樂節
國民樂派代表音樂家—挪威的葛利格。
Guillermo Garcia Calvo指揮
莫斯科市立交響樂團演奏
葛利格《皮爾金組曲》
Ⅰ & Ⅱ
Neeme Järvi指揮
柏林愛樂演奏
葛利格《皮爾金組曲》Ⅰ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浪漫主義在華格納的作品中達到高峰,他以前衛的音樂語言與實驗性的和聲形式,主導了十九世紀晚期音樂的發展。他作品中極端的轉調與色彩,瓦解了數百年來的功能和聲,影響無調性音樂的產生,也開啟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大門。
德國畫家藍巴赫畫出華格納正在神思,而歌劇裡的角色齊格飛(Siegfried)、羅恩格林(Lohengrin)、唐懷瑟(Tannhäuser)等人一一浮現。
《齊格菲》是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四部曲中的第三部,圖為Jean de Reszke於1896年飾演齊格菲的造形。
《羅恩格林》是華格納創作的一部三幕浪漫歌劇,圖為Joseph O'Mara於1894年飾演羅恩格林的造形。
《唐懷瑟》是華格納根據吟遊詩人唐懷瑟的故事所做的三幕劇,圖為Josef Tichatschek於1845年首演時的造形。
《巴黎生活》(La Vie de Paris)在1887年刊出這幅對比法國及德國「華格納風」的漫畫時,全歐洲華格納 「瘋」潮的熱度在法國達到頂點。
二十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1914-1918;1939-1945)、全球性的經濟蕭條,以及共產主義的解體。由於政治的不穩定,社會與經濟結構改變,使得人們的生活與思想面臨極大的衝擊,古典音樂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顛覆:傳統的和聲理論被推翻,新的樂派紛紛出現,展開一個輝煌無比、百家爭鳴的時代。
風格林立的二十世紀並沒有統一的音樂語言,每位作曲家以其獨特的手法與音樂語彙來創作。
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有兩大流派:
以拉赫瑪尼諾夫為主導的後浪漫樂派
以德布西為代表的印象樂派
前者延續華格納的遺風,而後者則抗衡華格納的影響。
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曲《樂興之時》(Moments Musicaux)的封面。此作品承襲自浪漫時期的音樂特色,具有高難度的技巧。
後浪漫主義大師—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活躍的時代,雖是調性音樂逐漸崩潰,現代音樂激烈發展的十九世紀末,但他抵制新音樂的影響,延續浪漫樂派的風格,追求抒情甜美的曲調,以及色彩豐富的管絃樂法。
他的四首鋼琴協奏曲被譽為鋼琴作品的最高傑作,與柴科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並駕齊驅,成為最受歡迎的俄國作曲家。
後浪漫主義大師—俄國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個性嚴謹,沉默寡言,非常重視自我的要求和形象的維護,無法忍受別人對他作品的批評。
《第一號d小調交響曲》的挫敗使他信心全失,長達三年的時間無法作曲,後來在心理醫師的治療下,才能繼續創作,並完成最受喜愛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重拾創作的信心。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封面。
斯拉德科夫斯基指揮
韃靼斯坦國立交響樂團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
《第一號d小調交響曲》
Martin Panteleev指揮
Anna Fedorova鋼琴獨奏
西北德愛樂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929年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1929年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1929年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1917年蘇維埃政權建立,由於共產黨對於藝術的種種限制,使得拉赫瑪尼諾夫藉出國巡演的機會逃亡,且終生未再重回故土。之後定居美國,以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的身分活躍於美國樂壇。
音樂百寶箱
如何欣賞電影配樂
自從奧斯卡金像獎在1934年增加「最佳音樂」獎項,並頒給電影《一夜之緣》(One Night of Love)的同名主題曲後,對電影與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正面的效應。
當我們在觀賞電影時,除了為影片中的故事所吸引,伴隨畫面的音樂也常令我們感動落淚,或會心一笑,而如果這些畫面沒有音樂的陪襯,其戲劇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電影《一夜之緣》。
Grace Moore
〈One Night of Love〉
電影《一夜之緣》主題曲
音樂對影像處理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它讓故事情節在有限的片長中表現地更加完整。電影配樂可能暗示故事發生的年代,如:《阮玲玉》的古典風味;或描繪劇中角色的性格,如:《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用巴赫《郭德堡變奏曲》;或表現民族風格的特色,如:《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用愛爾蘭風味的歌曲來描繪北愛爾蘭內戰,甚至表達劇中人物的思想。
由左至右為電影《阮玲玉》、《沉默的羔羊》、《以父之名》。
黃鶯鶯
〈葬心〉
電影《阮玲玉》主題曲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選自電影《沉默的羔羊》
Bono & Gavin Friday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電影《以父之名》主題曲
電影配樂的作用在於引發觀眾情緒的共鳴,或製造影片中的情境氣氛。我們若將配樂從電影中抽離出來,仔細欣賞聆聽,瞭解樂曲的背景、內容,之後再去欣賞整部電影作品,就不難發現,這些為電影配樂的音樂家們,藉由音樂述說電影畫面無法表達的故事內容呢!
牛刀小試 我喜愛的電影配樂
你喜歡看電影嗎?總是被電影中優美的配樂感動嗎?電影配樂有些是原創,有些來自古典音樂,可能原本被視為沉悶的古典音樂素材因著與劇情完美的契合而有了新生命。
請提供你的典藏,或透過資料查詢後寫下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配樂,大家一同討論、分享。
音樂導聆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1907年,拉赫瑪尼諾夫旅居德國德勒斯登,開始創作《第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至1909年赴美國巡迴演奏前完成。此曲延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的風格,但技巧更為困難,結構也更顯複雜、細密而練達,使此作品充滿無限的吸引力與挑戰性。其充實的結構、高難度炫麗的演奏技巧,優美的旋律與濃烈的俄羅斯風味,與《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並駕齊驅。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d小調,4/4拍子
絃樂與低音管共同奏出二小節的前奏,隨即由鋼琴以八度音程彈奏第一主題。
之後主題轉移至管絃樂部分,鋼琴則以琶音彈奏出裝飾的音型。
接著第一主題之後,豎笛與法國號出現新的動機。
之後發展成第二主題的主要素材,鋼琴優美曼妙的右手旋律線條,與左手的分散和絃互相配合。
第一主題發展成快速三連音的段落,以強大的音響展現其磅礴氣勢。
最後,以開頭主題的再現作為一個短小的尾奏,乾淨俐落地結束了第一樂章。
Marc Albrecht指揮
Simon Trpčeski鋼琴獨奏
荷蘭愛樂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Thomas Dausgaard指揮
Alexander Gavrylyuk鋼琴獨奏
BBC蘇格蘭交響樂團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2017年BBC逍遙音樂節
古樂新風貌
音樂史上作曲家詮釋自己作品並留下的完整錄音屈指可數,1939年由拉赫瑪尼諾夫演奏《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與奧曼第(Eugene Ormandy)指揮費城管絃樂團的錄音堪稱本曲的最佳詮釋版本。雖然有著沙沙的背景雜音,但樂迷依然能感受到拉赫瑪尼諾夫獨特而激進的演奏方式。
拉赫瑪尼諾夫碩大的身材、卓絕的演奏天分以及驚人的記憶力,使他成為二十世紀出色的鋼琴家,他以深厚高超的演奏實力表現層次清晰的音樂,令聽眾為之瘋狂,更顯露此錄音的稀有與珍貴。
拉赫瑪尼諾夫(右)與奧曼第。
1939年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2/4
1939年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1/4
1939年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4/4
1939年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3/4
音樂新視野 傳奇的生命故事—電影《鋼琴師》
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肯定的電影《鋼琴師》,描述澳洲鋼琴神童赫夫考(David Helfgott)傳奇的生命故事,以最具挑戰性的鋼琴作品—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為貫穿電影故事情節的主題音樂。
1996年上映,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澳洲電影《鋼琴師》。
電影《鋼琴師》故事的主角赫夫考。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綿密厚實,沉穩有力,表現堅毅的俄羅斯精神與強大的生命力。此曲被譽為世界難度最高的十首鋼琴曲之一,令許多演奏家望而卻步!複雜而龐大的樂團更是指揮家功力的極大挑戰。1909年11月30日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首演,被稱為「大象之作」,比喻其龐大與沉重。
電影《鋼琴師》描繪年輕鋼琴家如何在此曲中挫敗、崩潰後又重回舞臺的真實故事,是感人肺腑的勵志作品。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選自電影《鋼琴師》
赫夫考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赫夫考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赫夫考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赫夫考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1997年奧斯卡頒獎典禮
牛刀小試 我看《鋼琴師》
1.電影《鋼琴師》中,蕭邦〈波蘭舞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闡述當時比賽的事實外,你認為在電影中強化這兩首曲子還有其他的原因嗎?這兩首曲子與劇中人物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2.全劇最撼動你的是哪一個部分?而此處的配樂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蕭邦〈波蘭舞曲〉
選自電影《鋼琴師》
認識樂理 音樂術語(二)
力度術語
力度術語通常直接標示在樂句或音符間,用以表示力度的變化。
表情術語
表情術語記於樂譜開端或樂曲之中,主要在讓演奏者易於體會樂曲風格。
其他術語
牛刀小試 音樂調色盤
一首好聽的曲調就像一張白紙,需要加上適當的速度、力度與表情來增添色彩,這些線索讓我們更容易貼近作曲家的想法。
現在,根據本課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標示順序填寫該術語的意義,並依術語的指示唱唱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譜例上的速度、力度、表情等術語是不是讓曲子聽來更生動、好聽?或者你覺得有更棒的詮釋?用色筆試著在譜上更換新的術語並唱唱看,大家可以討論一下,不同的術語詮釋,是不是讓曲子聽起來有不同的語氣和曲趣。
迪里拜爾
〈乘著歌聲的翅膀〉
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
〈乘著歌聲的翅膀〉
合唱版
卡娜娃
〈乘著歌聲的翅膀〉
〈乘著歌聲的翅膀〉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