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第3課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7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2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8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9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6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5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3課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3課
第3課
超越過去與未來、存於現在與永恆的音樂大師巴赫。
漫遊西方音樂史 西洋巴羅克時期
巴羅克(Baroque, 1600-1750)代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期的音樂發展,此名詞原為葡萄牙文的珠寶用語,意指變形的珍珠。後來用以形容此時期建築中華麗的風格、精巧的雕刻,以及細微的藝術處理。
巴羅克一詞隱含著誇張、怪誕的貶義,直到十九世紀才被史學家以一種藝術潮流予以肯定。
羅馬耶穌教堂。這座早期的巴羅克教堂雖保有文藝復興時期講求對稱、平衡的特色,但也看出具有彎曲的造形、華麗的裝飾性風格等巴羅克風的特質。
建於1653年的聖艾聶斯教堂,外表呈現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
聖艾聶斯教堂內部黃金色調,象徵天國榮耀富麗的景象。
此時期的音樂以大小調系統為主,許多新樂種相繼出現,如組曲(suite)、奏鳴曲(sonata)、協奏曲(concerto)等,其中以復格(fugue)的曲式最為嚴謹完美。
音樂小辭典
奏鳴曲是巴羅克時期的新曲種,為單一樂器或小群樂器所作的作品。巴羅克時期的奏鳴曲多為小提琴而作,並以「持續低音」樂器來伴奏。18世紀之後鍵盤奏鳴曲才躍升為主流。
巴羅克小提琴/Carla Moore
大鍵琴/Hanneke van Proosdij
巴赫《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第四樂章
音樂小辭典
協奏曲依演奏型態分為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與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兩種,其演奏風格稱為「競奏風格」(concertato style)。
大協奏曲是由一個主奏群與樂團採競奏或協奏的方式演出;獨奏協奏曲則展現獨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重要的協奏曲作曲家首推韋瓦第。
巴羅克時期的大協奏曲,其主奏群的團員,通常是最優秀且薪資最優渥的樂團成員。
法國畫家布瓦利《塔悌尼之夢》描寫義大利小提琴家塔悌尼有著魔鬼般的演奏技巧。
李斯特室內樂團
韋瓦第《d小調大協奏曲》
大協奏曲欣賞
Horst Sohm指揮
André Rebacz小提琴獨奏
法國室內樂團演奏
韋瓦第《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獨奏協奏曲欣賞
復格曲是巴羅克時期最嚴謹完美的曲式,以嚴格模仿的手法所寫成,作曲家首推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他緊密而靈活的高超手法無人能及,代表性的作品為《平均律鍵盤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身為虔誠路德教徒的巴赫,在他的樂譜手稿中,總是在頁首的地方寫著J. J.(Jesu Juva),祈求「耶穌幫助」;在頁尾處寫著D. S. G.(Deo Soli Gloria),將此「榮耀歸於唯一的上帝」,因巴赫認為其創作靈感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帶有強烈的宗教情感。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第一冊第一首C大調前奏與復格曲
巴羅克時期的音樂風格
巴羅克時期音樂的基本精神,就是對情感表達的態度。
此時期的作曲家們以創新的作曲手法表現各種細膩的情感,這種全新的音樂精神稱為「情感美學」(doctrine of affection)。
巴羅克時期,一首樂曲只表達單一情感,如果樂曲的氣質是愉快的,那麼整首作品均為輕鬆愉快的氣氛;如果是憂鬱的,那麼全曲將處於悲哀愁苦的情緒;這種美學表現使作品風格有統一感。
左圖為文藝復興時期亞威農畫家的畫作《聖殤》;右圖則為巴羅克時期法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的畫作《卸下聖體》。這兩幅不同時代的畫作都以耶穌基督殉道的主題為創作題材,展現不同的美學特色。
巴羅克藝術家
魯本斯
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畫作《酒神巴克斯》。巴克斯是希臘神話的人物,為享樂的代表,從古至今常為畫家的畫作題材。擅用明暗對比的卡拉瓦喬在此幅畫中,為巴克斯注入戲劇性的效果。
巴羅克藝術家
卡拉瓦喬
音樂小辭典
「情感美學」是巴羅克時期對於音樂表現情感的觀念。作曲家認為音樂的目的在於表達情緒,若欲激發聆聽者的情感,則必須設計此情感的音樂型態來引發共鳴。作曲家大膽地,甚至誇張地描述各種情感,進而促進戲劇音樂的發展。
巴羅克時期音樂最具特色的發展為器樂音樂的盛行。由於樂器的發展逐漸完備,使樂器脫離伴奏的角色,為音樂表現開拓另一寬廣的領域。歌劇與神劇等戲劇音樂的快速發展也增加器樂曲的重要性,持續低音與頑固低音為此時期重要的音樂特徵。
由於樂器的音色豐富多變,此時期的音樂富活力、呈現華麗的風格,代表性的器樂作曲家有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韋瓦第(Antonio Vivaldi)、巴赫、韓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等。
16世紀末,新的樂器擴大了「樂器家族」。在音樂會中,一部大鍵琴可與十幾種樂器一起演奏:①魯特琴;②歐法利翁琴;③西塔隆琴;④鼓和鈴鼓;⑤維吉尼亞琴;⑥低音古提琴;⑦考特管;⑧小提琴;⑨長號;⑩豎琴;⑪低音管;⑫法式古雙簧管。
巴羅克時期音樂欣賞
音樂小辭典
持續低音(basso continuo)是巴羅克時期重要的音樂特徵,作曲家在樂譜上用數字標示著和聲的進行,鍵盤樂器(如管風琴、大鍵琴)在其指定的和聲架構上即興地演奏,而低音大提琴、大提琴、低音管等樂器則是用來加強低音線條。
左圖為巴赫第97號清唱劇(Cantata No.97)管風琴部分的手稿。可以見到在簡單的旋律上,用數字標記著和聲的進行。右圖為局部放大圖。
持續低音範例
音樂小辭典
頑固低音是巴羅克時期另一個重要的音樂特徵,作品的低音部分以四至八小節的短小主題音型不斷重複,其他聲部則根據相同和聲基礎創作。帕海貝爾的〈D大調卡農曲〉(Canon in D Major)是頑固低音的著名作品。
帕海貝爾是巴赫之前偉大的管風琴演奏大師。
頑固低音範例
Voices of Music
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曲〉
牛刀小試 八卦大搜密
讓我們一起為本課所提到的巴羅克作曲家進行身家調查!請用工具書或網路查詢,並將結果填在相對應的表格當中。
音樂之父—巴赫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德國作曲家巴赫,同時也是鍵盤樂器演奏家,並以管風琴大師著稱。
他作曲的名聲在當時無法與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等人相比,人們認為他的音樂老舊繁複,不具流行性,因此他生前出版的作品屈指可數。
年老的巴赫畫像,1748年由德國畫家豪斯曼所繪。
巴赫最小的兒子—克利斯.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他長期旅居倫敦,並在當地獲得極高的聲譽。
德國作曲家泰雷曼,其音樂作品繁多,共有四千多部傳世。
Bremer Barock Orchester
泰雷曼《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
巴赫創作的傑作包羅萬象,除歌劇外,所有的樂種均有涉獵。
巴赫的創作要素來自義大利協奏曲、法國舞曲,以及德國的宗教音樂。他的作品顯示精湛的技術與深沉的情緒,將巴羅克時期器樂音樂的發展帶至高峰。
巴赫比他同期的音樂家更善於運用複雜與不和諧的和聲來創作,作品展現出令人驚奇的和諧與嫻雅。許多曲調時常一起出現,多樣化的事件可能同時進行,以致音樂得以同時表達細緻與複雜,這正是巴赫的音樂作品被奉為圭臬的重要原因。
偉大的作曲家
巴赫
音樂補給站
儘管今日世人對於巴赫的偉大才華,無不推崇備至;但在其生前,他的名聲卻遠不如其他同時代的作曲家。
巴赫的音樂被當時的人們認為缺乏旋律性,結構太過複雜,以至於他過世之後即逐漸被人遺忘。直到十九世紀,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慧眼識英雄,在1829年重新演出巴赫《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才引起大家對巴赫音樂的重視,也開啟了近代人們對於巴羅克音樂的興趣與研究。
孟德爾頌是德國浪漫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之一。
以耶穌受難為主題而創作的大型宗教樂曲,最著名的是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與《聖約翰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此為德國畫家格魯納華德所繪的《耶穌受難圖》。
巴赫《聖馬太受難曲》
音樂片段
音樂導聆
巴赫管風琴曲《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
巴赫管風琴曲《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約創作於1708年之前,在此作品中,巴赫展現出他豐沛的即興樂思與嚴謹的對位技巧,為管風琴曲的經典之作。
巴赫曾任職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樂長。圖為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之版畫。
國家音樂廳裡的管風琴。
此樂曲分為觸技曲(toccata)與復格曲(fugue)兩大部分。觸技曲的形式自由,常以快速音群展現演奏者高超的技巧;復格曲則是在聲部間以嚴格模仿手法所寫成。
復格的基本組成要素有主題(subject)、答句(answer)、對句(counter-subject)與插入段(episode)。復格以嚴謹有序的結構,與具有即興特色的觸技曲成對出現,呈現出對比的曲趣。
此曲一開始,d小調下行音階以短小的音型呈現,聽起來神氣而簡潔,並以持續的三連音音型緊接其後,展現演奏者的彈奏技巧。
接著,左右手交互彈奏觸技的樂段,之後再次出現三連音的動機,在d小調終止式裡結束觸技曲的部分。
復格曲在觸技曲之後開始。「主題」首先呈現,緊接著在上方四度出現「答句」,在答句下方是與之相互對應的「對句」。
在主題與答句依次呈現之後,隨即接著一個「插入段」,當中雖然沒有明顯的主題樂句,但仍經常擷取主題樂句的部分特徵加以自由發揮。
帶有「主題」的樂段與「插入段」交替進行,直至接近樂曲的尾聲,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動機再次出現,極富戲劇效果,全曲在強而有力的終止式下結束。
Karl Richter
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
管風琴版
李頓指揮
皇家愛樂演奏
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
2010年BBC逍遙音樂節
交響樂團版
皇家音樂廳管絃樂團
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
銅管五重奏版
古樂新風貌
許多人對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並不陌生,因為此曲經常在電影裡伴隨著吸血鬼的身影而出現,莊嚴中有些陰森的味道!更因為出現在迪士尼古典音樂動畫片《幻想曲》(Fantasia)及鋼琴玩家邁可森(Maksim Mrvica)的專輯中而大受喜愛!曲子一開始管風琴強大威武的音響就教人嘆為觀止,接著精彩的對位旋律互相追逐,造成絢爛與戲劇化的效果。
鋼琴玩家邁可森。
邁可森
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
鋼琴版
認識樂理 和絃與和聲
和絃
音高不同的兩個或更多的音同時發聲,所形成的聲響稱之為和絃。三和絃便是最基本的和絃。原位和絃的三個音,由下往上依序稱為根音、三音、五音。若將和絃依不同音高排列,則形成轉位:
三和絃又因其和聲性質不同,分成大三和絃、小三和絃、增三和絃與減三和絃。
其他的和絃類型:為了增加和聲的語彙,在其上方音以三度音程為主,添加其他音而形成新的和絃(如:屬七和絃)。
C大調中所有原位三和絃為:
2.請寫出下列a小調所有原位三和絃之和絃性質。
牛刀小試 疊疊樂
1.請從E音,往上建立大三、小三、增三、減三之原位和絃。
和聲
和聲進行之基本原則:
1.大調常用之和絃進行:
3.避免平行五度、八度的進行。
例:
2.大三、小三和絃是安定的和絃;而增三與減三和絃是不安定的和絃,它們需要解決到安定的和絃。
5.V級和絃常以屬七和絃代替,其進行法則為「導音」上行級進到主音,「七音」級進下行。
例:
4.和絃與和絃間之和絃音以同音保持,不同音級進為原則。
例:
牛刀小試 小小音樂分析師
請分析下列曲調的和絃。
音樂新視野
迪士尼音樂動畫片
《幻想曲》
《幻想曲》是迪士尼公司1940年拍攝的音樂動畫片,片中分為七個段落,分別以七首古典樂曲為背景,由司托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揮費城交響樂團,配以抽象性、圖像性或故事性的動畫。
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封面。
《幻想曲》劇情段落搭配的音樂
1.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2.柴科夫斯基《胡桃鉗》組曲(The Nutcracker Suite)
3.杜卡《魔術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4.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5.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Symphony No.6)
6.龐契埃利《時辰之舞》(Dance of the Hours)
7.穆梭斯基《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
舒伯特〈聖母頌〉(Ave Maria)
其中第一部分為改編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來配合劇中抽象的動畫。此段落前三分之一為樂團演奏的實景,隨著音樂的發展,抽象式的燈光照明,加上特殊的陰影效果,表現出影像與音樂的巧妙配合。
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
《幻想曲》是全球第一部立體音響電影,在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動畫史上的藝術之作!迪士尼巧妙的將古典音樂與動畫緊密結合,打造出一部「聽的動畫」和「看的音樂」。
柴科夫斯基《胡桃鉗》組曲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
杜卡《魔術師的學徒》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
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
龐契埃利《時辰之舞》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
穆梭斯基《荒山之夜》
舒伯特〈聖母頌〉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
《幻想曲》是目前迪士尼經典動畫重映最多次的作品,最近一次重映是在1990年本片50週年時盛大推出。2000年更製作續篇《幻想曲2000》(Fantasia 2000),保留1940年版的經典,並加入一些新的曲目。
迪士尼音樂動畫片《幻想曲2000》封面。
《幻想曲2000》劇情段落搭配的音樂
1.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Symphony No.5)
2.雷斯畢基《羅馬之松》(Pines of Rome)
3.蓋希文〈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4.蕭斯塔科維奇《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Piano Concerto No.2)
5.聖桑《動物狂歡節》〈終曲〉(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6.杜卡《魔術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7.艾爾加《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8.斯特拉溫斯基《火鳥》組曲(Firebird Suite)
《魔術師的學徒》是杜卡根據歌德的詩所譜的音樂。這段影片是《幻想曲》中最早被拍攝,也是公認最成功的一段,後來在《幻想曲2000》中被再次使用。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第一樂章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
《幻想曲2000》
雷斯畢基《羅馬之松》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
《幻想曲2000》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
《幻想曲2000》
蕭斯塔科維奇《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
《幻想曲2000》
聖桑《動物狂歡節》〈終曲〉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
《幻想曲2000》
艾爾加《威風凜凜進行曲第一號》
〈希望與光榮的國土〉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
《幻想曲2000》
斯特拉溫斯基《火鳥》組曲
選自迪士尼音樂動畫片
《幻想曲2000》
《幻想曲》開創電影立體聲響時代,曾榮獲兩項奧斯卡金像獎,並在1988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本世紀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
波伽利
〈聖母頌〉
Amira Willighagen
&
Gissur Páll Gissurarson
〈聖母頌〉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