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7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2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8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6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5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3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4課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9課
60年代崛起的英國暢銷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經典之作〈昨日〉(Yesterday)。
漫遊西方音樂史 當代流行音樂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大眾傳播媒體的日益發達,以及現代科技的一日千里,人類進入一個資訊流通迅速、知識爆炸的時代。各式各樣的新音樂理論相繼出現,產生許多實驗性質濃厚的音樂,如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低限音樂(minimal music)等,這些其實艱澀難懂的新音樂正挑戰人們在聽覺藝術上的極限。
音樂小辭典
電子音樂:透過電子儀器的輔助,在錄音室錄製的音樂。
具象音樂:用電子儀器錄下的真實聲音,包括自然音響(如鳥鳴),及人工音響(如車輛聲、樂器聲等)。
低限音樂:使用反覆動機,將最少的音樂素材藉由不斷的反覆而造成一種極富催眠效果的音樂。
二十世紀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58年攝於電子音樂實驗室。
史托克豪森一方面從事傳統樂器的譜曲工作,另一方面則以電子設備來製造新音響。
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瓦雷斯(Edgard Varèse)為「電子音樂之父」,此照片攝於1958年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的飛利浦展覽館。
飛利浦公司委託瓦雷斯創作具象作品《電子詩樂》(Poème Électronique),由四百個音箱發出聲響,效果十分驚人。
美國現代作曲家凱基(John Cage)為前衛音樂的領導者,也是「隨機音樂」的提倡者;隨機音樂是以各種隨機元素替代傳統音樂表現法,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四分三十三秒》(4'33")。
有「低限音樂教父」之稱的猶太裔美國作曲家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
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是美國當代作曲家,低限音樂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較於實驗性音樂,另一種容易聆聽的音樂逐漸流行發展起來,隨著電子媒體的快速傳播,打破地域、民族、國界的限制,在全世界廣泛流行。
流行音樂是為大眾所創作的音樂,反映人們的情感與生活,因此受到一般人的喜愛,爵士樂、搖滾樂、音樂劇為此時期重要的流行音樂形式。
1920年代出現的爵士樂是重要的流行音樂形式。
1927年的《畫舫璇宮》(Show Boat)著重劇情的發展,奠定音樂劇敘事的基礎,是百老匯最重要的劇種。圖為《畫舫璇宮》的樂譜封面。
戰後的美國無疑是流行音樂最大的市場,在國際上居於領導地位。1950年代,由於政治趨於穩定、生活水準提高,青少年取代成年人成為流行音樂的主要聽眾。此時期興起的搖滾樂(rock and roll),由於歌詞內容多為青少年的戀情與生活的經歷,演唱方式激情狂熱,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流行音樂風格,在樂壇上獲得空前的成功。
1961年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劇情敘述紐約曼哈頓地區青少年幫派之間男女爭風吃醋的故事。
什麼是搖滾樂?
搖滾樂如同其他流行音樂,難以追溯其源頭,是一種融合爵士、藍調(blues)、鄉村(country)等多種曲風而成的新音樂。其喧囂的演出形式及挑戰傳統道德的內容,受到衛道人士的批評,認為搖滾樂是侵蝕社會道德規範的毒藥。然而搖滾樂卻凌越這些批判,受到一般大眾的青睞。
歌手威廉斯(Hank Williams)是美國鄉村音樂重要的人物。
2015年的音樂傳記電影《音樂之光》(I Saw the Light),由湯姆.希德斯頓(Thomas Hiddleston)飾演美國鄉村音樂傳奇人物威廉斯。
哈雷(Bill Haley)著名的專輯《繞著時鐘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於1955年登上《告示牌》雜誌排行榜「年度最佳唱片」寶座,奠定了搖滾樂的曲調風格。
搖滾樂的奠定者—哈雷。
專輯《繞著時鐘搖滾》。
圖為哈雷(中間穿黑衣者)與他的搖滾樂團—彗星樂團(Bill Haley & His Comets)。
搖滾樂在50年代末期,結合商業化的宣傳手法,快速地跨越了種族與地域的限制,流行於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塑造出不少天王級的巨星。其中最耀眼的當屬「貓王」普里斯利(Elvis Presley),他的表演帶著豐富的肢體語言,讓年輕歌迷感受到無比震撼的音樂表現。
貓王與女兒麗莎瑪莉(Lisa Marie Presley)。
貓王不僅在流行音樂方面引領風騷,也在服裝、髮型上成為年輕人爭相模仿的對象。在貓王過世後,每年仍有許多歌迷前往貓王故居朝聖。
哈雷(左)和普里斯利(右)合影於1955年。
貓王的風潮傳到了英國,搖滾樂在60年代的英國大放異彩,許多年輕人紛紛自組樂團,唱出自己的心聲,此時最著名的兩大樂團當屬披頭四(The Beatles)與滾石(The Rolling Stones)。尤其是披頭四在1964年成功地完成美國巡迴演出後,他們的聲望即如日中天,成為新生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披頭四的髮型掀起一股「披頭風格」,標誌著搖滾藝人的叛逆與自由。
滾石樂團是英國老牌搖滾樂團。
滾石樂團目前共有四位團員,2017年秋天舉行"No Filter"歐洲巡迴演唱會。圖中右邊紅色的唇與舌標誌為樂團的代表符號,從1971年開始使用至今。
70年代的搖滾樂吹起一陣奢華風,樂團團員們在臉上畫著厚厚的妝,打扮陰柔但音樂陽剛是此時期的特色,重要的樂團有皇后(Queen)和吻(Kiss)樂團。
70年代英國流行搖滾樂團──皇后樂團。
70年代的流行搖滾樂團—吻樂團。
龐克文化是一種起源於英國70年代的次文化。最早源起於音樂界,逐漸轉換成一種整合音樂、服裝與個人意識主張的廣義文化風格。
80年代搖滾樂加入「重金屬」(heavy metal)的要素,形成節奏快速、旋律強烈的音樂風格,歌詞多為批判性或諷刺性的內容。以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樂團為代表,樂團吉他手吉米.佩吉(Jimmy Page)被尊稱為「搖滾吉他之神」。
齊柏林飛船是英國的搖滾樂團。這支樂團在硬搖滾和重金屬音樂的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齊柏林飛船也是二十世紀兼具流行性和影響力的搖滾樂團之一。
搖滾吉他之神—齊柏林飛船吉他手吉米.佩吉。
90年代來自西雅圖的超脫(Nirvana)樂團,象徵一個新世代搖滾樂的崛起,團員從頭到腳不修邊幅,穿著破爛的牛仔褲,表現玩世不恭的嬉皮風,其音樂則為融合龐克(punk)、重金屬和搖滾的新樂風。
美國的超脫搖滾樂團,其音樂流派被稱為「垃圾搖滾」(Grunge,原本是美國俚語,有乏味、醜陋和髒亂等諷刺意味)。超脫將鎂光燈的焦點聚集在玩世不恭的嬉皮風,在90年代前期領導搖滾樂的走向。
搖滾樂跨越了時空,超越了種族、國度和語言的界標,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思想,是西洋流行音樂史上重要的貢獻。
牛刀小試 用放大鏡看搖滾樂團
很多同學喜愛搖滾音樂,甚至自己組織樂團,樂團迷人之處在於每個樂團有其強烈的獨特性。現在,請同學分組,選定一個搖滾樂團做深入的分析,並與同學分享。
永遠的搖滾經典—披頭四
披頭四崛起於60年代,他們雖然不是搖滾音樂的先驅,但他們的成就與影響至今仍歷久不衰。披頭四的影響力不僅止於音樂,也帶動了時尚的流行,他們標新立異的髮型、酷炫的穿著,及純真清新的音樂曲風,燃燒了人們的心靈。披頭四的成員包括:
藍儂(John Lennon):節奏吉他手
麥卡尼(Paul McCartney):貝斯手
哈里遜(George Harrison):主吉他手
史達(Ringo Starr):鼓手
以藍儂為樂團的靈魂人物,他後來成為愛好和平的社會運動者。
來自英國利物浦的披頭四,為全球最知名的搖滾樂團。由右前方順時針方向分別為藍儂、哈里遜、史達與麥卡尼。
披頭四主唱藍儂為樂團的靈魂人物。
披頭四的旋風掀起了「披頭熱」,引發許多追星族狂熱的追逐,即便他們行程排得滿滿的,仍無法滿足歌迷的需求。1965年第三次美國之行,更動員了兩千兩百名保安人員,在紐約演出的收入高達美金三十萬四千元,創下娛樂票房史上的最高紀錄。
由於樂團成員理念的不同,披頭四於1970年正式解散,團員各自單飛,未再有新作品問世。1995年所發行的精選集《真跡紀念輯系列》(Anthology),造成極大的轟動,創下第一張冠軍專輯和最新冠軍專輯相隔最久的紀錄,其間相差了32年。
1995年發行的精選集 《真跡紀念輯系列》。
音樂補給站
披頭四的戰績輝煌,曾創下多項的歷史紀錄,包括:
1.最成功的搖滾團體:在全世界有超過十億張的唱片銷售數量。
2.被翻唱次數最多的歌曲:〈昨日〉(Yesterday)曾被翻唱超過兩千五百個版本。
3.擁有最多專輯、單曲排行榜冠軍:共有18張冠軍專輯。
4.一次囊括排行榜前五名的團體:1964年4月4日的單曲排行榜前五名。
5.單曲連續蟬聯冠軍最久的團體:冠軍週數總和達14週。
6.一次擁有最多單曲入榜者:1964年4月11日,有14首歌同時入榜。
7.一次擁有最多專輯入榜者:1965年1月9日,共有8張專輯入榜。
8.一年內擁有冠軍歌曲最多的團體:1964年共榮獲6首冠軍歌曲。
披頭四首開「創作歌手」的風氣,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更嘗試在專輯中表達某一特定主題,這就是「概念專輯」的成形,不僅具有娛樂價值,也有發人省思的內涵,對後世影響深遠。
披頭四發行史上第一部音樂錄影帶宣傳影片〈平裝書作家〉(Paperback Writer),隨著影片在電視上大量曝光,此宣傳手法成為唱片行銷的重要策略。圖為單曲封面。
開創音樂錄影帶拍攝技術的〈永遠的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圖為單曲封面。
音樂百寶箱 搖滾樂團的編制
搖滾樂是流行音樂史上重要的成就,從貓王、披頭四、門戶(The Doors)、U2、滾石、皇后、超脫,到現在的電台司令(Radiohead)或聯合公園(Linkin Park)等,搖滾樂造就了許多的經典樂團和歌手。在臺灣有伍佰 & China Blue、五月天、信樂團、四分衛等樂團。
1965年於洛杉磯成立的美國搖滾樂團—門戶樂團,主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右一)模糊、曖昧的歌詞與無法預期的舞臺人格,使該團成為音樂史上頗負爭議的樂團。1971年莫里森去世,樂團於1973年解散。1993年門戶樂團被引入搖滾名人堂。
電影《門》(The Doors)是1991年的美國傳記片,由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執導,方.基墨(Val Kilmer)飾演門戶樂團主唱吉姆.莫里森。電影記述傳奇樂團「門戶」創始過程,至主唱於1971年逝世的期間,並反映出美國60年代的社會氛圍。
成立於1970年的英國搖滾樂團—皇后樂團,初期作品受到前衛搖滾、硬搖滾和重金屬的影響,後來逐漸嘗試往傳統和電台廣播的作品邁進,將其他風格像歌劇、民謠、藝術搖滾、競技場搖滾和流行搖滾融入音樂中,對世界樂壇留下深遠影響。
揚名世界的瑞典流行樂團—ABBA,其團名源自成員姓名的首字母,最膾炙人口的歌曲為〈媽媽咪呀〉(Mamma Mia)。
1976年成立於愛爾蘭都柏林的四人搖滾樂團—U2,至今仍然活躍於全球流行音樂樂壇。其團長波諾(Bono)(前排低者)熱心於公益活動,曾多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並登上《時代》雜誌2005年「年度風雲人物」。
1985年開始活躍的英國搖滾團體—電台司令。
來自美國加州,受年輕人喜愛的搖滾團體—聯合公園。
1990年代在臺灣成功掀起搖滾樂團Live演出及新臺語歌風潮的搖滾樂團—伍佰 & China Blue。
臺灣流行樂團—五月天,創作出〈志明與春嬌〉等流行歌曲,為現今炙手可熱的流行搖滾樂團。
臺灣搖滾樂隊—信樂團,第一任主唱信(中間者)於2007年離團,2009年加入第二任主唱劉文杰。
臺灣元老級地下樂團—四分衛樂團,在臺灣搖滾史上從不缺席。
搖滾樂的誕生也改變了樂團的型態,50年代的爵士大樂團編制逐漸縮編,由電吉他取代鋼琴成為樂團的新伴奏。60年代披頭四走紅後,確立了以主唱、吉他手、貝斯手、鼓手為軸心的樂團編制,並成為現代樂團的新標準。
音樂導聆 披頭四歌曲〈昨日〉
披頭四於60年代快速走紅,對流行音樂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他們的專輯即使解散後仍持續發行,至今歷久不衰。披頭四的音樂風格豐富多變,每個時期有著不同的特色:
第一時期(1962-1965)
大量吸收了美國流行音樂的要素,融合藍調曲式和動感十足的搖滾節奏,有〈她愛你〉(She Loves You)、〈愛情無處買〉(Can't Buy Me Love)等歌曲。
第二時期(1965-1968)
多樣的實驗風格,包含藍調、爵士樂、電子音樂、印度音樂及管絃樂的元素。1965年的專輯《橡皮靈魂》中展現多種不同風格:藍儂〈競選〉(Run for Your Life)以嘲諷歌詞配上強烈的節奏;麥卡尼〈我看穿你〉(I'm Looking through You)展現流暢的抒情風格;哈里遜〈替你自己想想〉(Think for Yourself)是低限主義的作品;麥卡尼〈昨日〉以絃樂四重奏作為伴奏,成為先驅。
第三階段(1968-1970)
隨著披頭團員的年齡漸長,思緒也逐漸成熟,他們的創作更具深度,並嘗試結合不同的樂器,展現反璞歸真的音樂風格。此時期著名的歌曲如〈讓它去〉(Let It Be)。
麥卡尼創作的〈昨日〉是一首輕柔優美的歌曲,清新簡單的旋律娓娓道出一段複雜的悔悟心情。
〈昨日〉比早期的作品有著更深遠的吸引力,發行後立刻擄獲世人的心,受到人們的熱愛。此曲具有藍調的精妙,呈現簡單樸實的風味,被認為是披頭四的經典之作。
古樂新風貌
1965年所錄製的〈昨日〉,由麥卡尼主唱,其清新簡單的曲風,襯以樸實的絃樂四重奏伴奏,很快便擄獲世人的心,這首歌曲被翻唱達兩千五百次之多,創下被翻唱次數最多的紀錄。三十年後,英國著名的合唱團體國王歌手(The King's Singers)改編〈昨日〉,以人聲模仿絃樂器的方式,伴奏主旋律,再次地掀起披頭熱。
披頭四專輯《艾比路》(Abbey Road)封面。
國王歌手的《披頭四歌曲選集》專輯封面。
牛刀小試
改編自披頭四音樂的專輯大搜尋
披頭四的威力不只橫掃搖滾樂界,更對古典音樂圈造成不小的影響,許多團體改編披頭四的音樂,帶給古典音樂迷耳目一新的感受。現在請同學逛逛唱片行,找找有哪些改編自披頭四音樂的專輯,並與同學分享。
音樂新視野 山寨版披頭四樂團
英國利物浦希望大學開設全球第一個披頭四「文學藝術碩士學位」,專門研究披頭四的音樂與影響。「披頭四熱」(Beatlemania)自60年代至今未曾停止過,此名詞用來表示披頭四所引起的狂熱現象,雖然已是昨日經典,但人們對他們的喜愛卻始終存在。
自披頭四解散後,各種山寨版披頭四樂團便不斷出現,向披頭四的音樂致敬,其中最著名的是披頭瘋(BeatleMania Live)樂團,樂手雖清一色為美國人,卻用標準的英國利物浦腔彈唱,將披頭四的造型、唱腔、台風,甚至舉手投足的小動作,都模仿的唯妙唯肖。
披頭瘋的成員皆為造詣深厚的音樂人,由喬治(Peter George)模仿藍儂,伯特尼克(Glenn Burtnick)模仿麥卡尼,布萊頓(David Brighton)模仿哈里遜,以及泰勒(Robert Taylor)模仿史達。
披頭瘋樂團模仿披頭四的成員由左至右為麥卡尼、哈里遜、史達及藍儂。
因為披頭瘋樂團的努力和心思,從不計其數的山寨版披頭四組合脫穎而出,美國《滾石百科全書》更將他們評選為「全球第一的山寨版披頭四樂團」。他們每年舉辦逾百場演唱會,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等。
披頭瘋於2009年3月21日在香港的演出海報。
來自美國的The Cast of Beatlemania成立於1980年,在美加各地以模仿披頭四並演唱其歌曲著名。
來自英國倫敦的The Bootleg Beatles成立於1980年,是模仿披頭四的樂團之一,至今已超過4,000場的演出經驗,2017年與皇家利物浦愛樂合作舉行披頭四《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發行五十週年紀念演唱會。
來自美國加州的The Fab Four成立於1997年,是模仿披頭四的樂團之一,2012年美國公共電視網製播的「The Fab Four: The Ultimate Tribute」節目獲得2013年艾美獎最佳特別事件報導獎。
模仿披頭四的Beatlemania Now樂團,被披頭四1964年第一次美國巡演的傳奇策劃人Pat DiCesare稱讚為「最棒的模仿樂團」。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