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樂聯想
你是否聽過【譜例3-1】 這段旋律?它帶給你什麼聯想?
與大家分享這段音樂帶給你的感受,或是與它有關的背景故事。
譜例3-1
解譯音樂密碼
德奧音樂
1. 延續日耳曼傳統的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布拉姆斯傳承了海頓、莫札特、貝多芬以及孟德爾頌,他的創作有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變奏曲、室內樂及藝術歌曲,這些作品流瀉著布拉姆斯特有的抒情性,並且蘊含了熾熱的感情。
1866年的布拉姆斯
他的技法延續古典時期的對稱平衡,旋律渾然天成,嚴謹的對位、和聲技巧紮實,擅長在龐大的發展部與結尾樂段,製造出豐厚卻不沉重的音響效果。布拉姆斯綜合古典與浪漫,將形式和情感表達合而為一,成為他特有的音樂語法。
19世紀德國知名指揮家封・畢羅(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 1830-1894)曾提出音樂史上有「3B」,也就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貝多芬和布拉姆斯,可見布拉姆斯的音樂內涵足以傳承德國古典音樂的精神;20世紀作曲家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更是推崇布拉姆斯音樂中的純粹性。奧地利美學評論家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1825-1904)提出「音樂應該以音樂本身為目的,音樂的內涵只能從形式、旋律、和聲等來被領悟,而非為了達到詩性或戲劇性表現的手段。」在他與華格納音樂思想日益分歧之後,更加認定布拉姆斯為「純粹音樂」 (pure music)的代表性音樂家。
1890年由奧地利插畫家采森(Theo Zasche, 1862-1922)於維也納德文雜誌《費加洛》(Figaro)的漫畫〈漢斯利力克拿著香爐向布拉姆斯〉(Eduard
Hanslick offering incense to Brahms)。由於布拉姆斯被漢斯利克認定是「純粹音樂」的最佳代言人,漫畫玩笑似地點出兩人之間微妙的關係。
布拉姆斯:《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Violin Sonata No. 3 in D Minor, Op. 108, mov. 2)
布拉姆斯有三首小提琴奏鳴曲,《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創作於1886至1888年間,樂曲題獻給大指揮家封・畢羅,1888年於布達佩斯首演,由布拉姆斯親自彈奏鋼琴。
D大調慢板的第二樂章是二段體的抒情小品,具有深情而充滿張力的語法。開頭直接進入第一主題,小提琴以低音域呈現優美的旋律,重複簡單的節奏動機,沉靜穩定【譜例3-2】 ,這是一首精心布局、簡短卻富有深度的小品。
譜例3-2
第一段的第二主題先以漸強而快速的音群攀向高音,再以八度模進的音型一強、一弱對比而下【譜例3-3】 ,在和緩的步調中適時地創造第一段的高潮。
譜例3-3
2. 具有未來前瞻性的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華格納早年於日耳曼地區的多處小鎮擔任歌劇院指揮,因此熟悉19世紀初的義大利、法國和浪漫歌劇,1839至1842年在巴黎時,接觸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以及梅耶貝爾創作法國大歌劇,前者精彩的管弦樂配器、豐富的和聲語法,及後者的華麗場面,都啟發了華格納的音樂創作。
1871年的華格納,攝影家漢夫斯塔格攝。
另外,1842至1849年間,華格納前往德勒斯登擔任宮廷指揮,受到韋伯浪漫歌劇的傳統影響,採用日耳曼民間傳說作為歌劇題材,創作了三部浪漫歌劇:《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唐懷瑟》(Tannhäuser)、《羅恩格林》(Lohengrin),奠定了他的音樂地位。
1849年後華格納專心寫作並思考未來的路,陸續出版了《藝術與革命》(Die Kunst
und die Revolution)、《未來藝術創作》(Das Kunstwerk der Zukunft)和《歌劇與戲劇》(Oper und Drama)等論述,華格納認為未來藝術應該是「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音樂應與文學、戲劇、美術等結合,成為一個總體藝術。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正是實踐總體藝術的一種方式,不因偏重音樂而不顧及戲劇的文學性,同時也不為遷就戲劇而犧牲音樂,於是華格納不假他人之手,從劇本撰寫、音樂、服裝舞臺等視覺設計,全部一人獨立完成,他的樂劇作品有:《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紐倫堡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和《帕西法爾》(Parsifal)。
華格納音樂創作的前瞻性,展現於半音主義(chromaticism)的使用,大膽運用不和諧的和聲,如《崔斯坦與伊索德》 序曲的開頭【譜例3-4】 。
譜例3-4
有系統地運用主導動機(leitmotif)來連貫音樂與戲劇的邏輯性發展,如《崔斯坦與伊索德》「渴望」(longing)和「慾望」(desire)的主導動機【譜例3-5】 。
譜例3-5
藉由「無終旋律」(infinite melody)的使用,可連貫每個場景。《崔斯坦與伊索德》「渴望」和「慾望」的主導動機一直無限延伸,卻沒有設法解決到協和音程,這即是「無終旋律」【譜例3-6】 。
譜例3-6
華格納的影響
華格納在19世紀末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音樂上「主導動機」運用、「無終旋律」的表現,「半音階」的大膽使用,導致調性模糊,這都是為了達到戲劇性、實踐其「總體藝術」的美學觀。華格納的樂劇、文學、戲劇、造型和舞臺藝術配合音樂傳達出的意念,利用龐大的管弦樂團,將情緒渲染發揮到極致。樂劇題材內容為日耳曼民間神話傳奇,激發了日耳曼民族的愛國意識。眾多的創新之舉,不只風靡日耳曼地區,亦包含法國,成為19世紀末一抹獨特的風景。藝文界、戲劇院、小酒館都在討論華格納的音樂、文學、戲劇和論述,整個歐洲籠罩在華格納的風潮裡。
華格納:《女武神》(Die Walküre)第三幕〈女武神的騎行〉(Walkürenritt)
《尼伯龍根的指環》是由四部樂劇組成的系列,包括《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女武神》、《齊格飛》(Siegfried)、《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華格納歷時26年才完成。
《女武神》是《尼伯龍根的指環》的第二部,故事靈感來自北歐神話及《沃爾松格傳說》(Volsunga saga),1870年於慕尼黑首演,〈女武神的騎行〉是第三幕的開場音樂。
從管樂逐漸堆疊的顫音與弦樂快速音型開始,顫音製造出如同翅膀拍動的效果,而此起彼落的不同音高與音色營造出層次與變化性,充滿了動感與壯闊的空間感,充份表現出驍勇善戰的女武神們騎乘在飛馬上的英姿【譜例3-7】 。
譜例3-7
主題在法國號與小號聲中響亮地鳴奏出【譜例3-8】 ,猶如女武神們勝利、達成使命。
〈女武神的騎行〉是全劇最為人熟知的樂曲,經常被當成獨立樂曲來演奏。是音樂會上極受歡迎的管弦樂作品之一,也常成為電影或電視的配樂。
譜例3-8
3. 後浪漫音樂家
19世紀後半的德奧音樂圈漸漸形成兩大陣營,一派是擁護布拉姆斯的保守派,另一則是支持華格納的前衛派,相較之下華格納的影響力更為深遠,追隨的音樂家有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以及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等,他們都被視為後浪漫時期的代表作曲家。
布魯克納的管弦樂追求莊嚴效果,著名作品為九首交響曲。
此為布魯克納晚年照片,攝影者不詳。
馬勒的九首交響曲中,人聲與交響樂的結合、精巧的管弦樂配置、傳達靈性與哲學的思想等,都是傳承自浪漫時代精神的結晶。此為1909年的馬勒,比利時攝影家都彭(Aimé Dupont,
1841-1900)攝。
理查・史特勞斯的創作多為管弦樂,重要作品有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 30)、歌劇《莎樂美》(Salome)和《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此為理查・史特勞斯1900年指揮的神情,攝影者不詳。
法國音樂
19、20世紀交替之際,巴黎正籠罩在華格納歌劇的強大音響暴風之下,華格納在巴黎造成了全面性的影響,他的文字論述成了象徵文學的理論基礎;他的歌劇場景是詩人、畫家描述的對象,然而在1890年代以後,法國國家主義興起,藝術界也漸漸體認到華格納式的浮誇、悲觀及頹廢的精神並不適合法國人,於是鼓吹創作具有法蘭西精神的音樂。
1871年到1900年的法國音樂界分成三個陣營:
第一是由法朗克 (César Franck, 1822-1890)及他的學生丹第 (Vincent D'indy, 1851-1931)等人主導,以法朗克為首的音樂家們,皆為尊崇華格納的音樂風格,喜愛厚重聲響的創作,並注重戲劇性變化音的處理。
第二是由聖桑斯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主導,之後再由他的學生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等人繼續提倡,音樂上以法國傳統的平衡曲式、簡潔結構為主,反制後浪漫派漸形誇張式的和聲、曲式和音樂風格,提倡回歸到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精神。
第三則是由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領導,他認為法國早期的音樂具有簡潔、明晰的特質,應注重纖細微妙變化的音調、節奏和音色,需要更具抒情性或舞曲般呈現,才是真正法國音樂的特色,不是日耳曼國家史詩般或戲劇性的表現手法,因此法國音樂正走回自己的傳統中。
繪畫上的印象派和文學上的象徵主義
歐洲社會在歷經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之後,種種社會問題應運而生,藝術創作也從早先主觀的異國風情浪漫幻想,轉變成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繪。1860至1870年代有一批畫家由室內走向戶外,他們不只描繪周遭的事物,還透過仔細的觀察與分析,將描繪對象的光影、色調依據不同時間的變化效果凸顯出來,這就是印象派畫家,此時也是德布西出生、成長學習的年代。
德布西的《牧神午後前奏曲》,則是根據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同名詩作譜成的,1894年《牧神午後前奏曲》首演頗受好評,打響了德布西的名聲,他因而正式踏入法國樂壇。
1886年起,詩人馬拉美被視為象徵主義的領袖,而這股象徵主義的潮流已被確立。馬拉美家中舉行的每週二晚間聚會,成為宣揚象徵派的重要聚會,德布西從1890年秋天起,偶爾也會參與這個聚會,並與象徵派人士進行互動與交流。此幅馬拉美肖像畫由法國畫家雷諾瓦所繪。
象徵主義同時受到波特萊爾與華格納的啟發,強調聲音、色彩、氣味的交感,主張不同領域藝術的融合、互動。此為象徵派詩人波特萊爾的照片,由法國藝術家卡爾耶攝。
發展法國音樂特色的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德布西年輕時期也經歷過華格納風潮,他終究認為華格納的音樂不適合法國人的特質,於是開始積極朝發展法國音樂特色的方向去創作。1894年發表的《牧神午後前奏曲》描繪傳說中的人間天堂阿卡迪亞(Arcadia),在夏日中牧神潘(Pan)和山林水澤女神們(nymphs)相處的夢境場景,德布西以變奏的方式取代傳統日耳曼奏鳴曲式發展的手法,有別於華格納音樂中的效果,在結尾時採用仿古埃及樂器的古鐃鈸(antique
cymbals),輕巧而含蓄細緻的畫龍點睛效果,可看出其音樂創作的巧妙之處。
德布西的音樂創作深受法國「象徵主義」(symbolism)的影響,藉由暗示隱喻的方式,製造出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同時他也受到當時在歐洲流行的「異國主義」(exoticism)啟發,如爪哇音樂、西班牙音樂等,採用五聲音階(pantatonic
scale)、全音音階(whole-tone scale)、三度和五度音程、平行四度及五度、連續的平行和弦等,突破傳統日耳曼和聲技法,編織出無張力且具有纖細音色層次變化的音樂,成為19世紀末最具代表性的法國音樂家。
1908年的德布西,
由法國攝影家納達(Nadar, 1820-1910)攝。
德布西:《前奏曲》(Préludes)〈舞紗〉(Voiles)
德布西共寫了兩冊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舞紗〉是第一冊的第二首,創作於1909年。儘管最低音不斷縈繞在降B音上,但此曲不屬於降B大(小)調。整首樂曲雖使用了一些半音和五聲音階,但主要建立在全音音階上。整體而言,〈舞紗〉雖然建立在降B音,除了較明顯的旋律之外,穿插著上行全音音階、小片段的反覆、半音與五聲音階,讓整首音樂從頭到尾充滿了變化。
全音音階相鄰兩音均為大二度(一個八度等分會有六個全音)。樂曲的第一個樂段就開宗明義地使用了三度平行的下行全音階,第二句進一步擴張第一句。這樣先短後長的樂段組合出現了三次,搭配八度進行的全音階片段以及短促的降B音低音,構成本曲第一段【譜例3-9】 。
譜例3-9
第二段雖然也建立在全音階上,但因為不完整,所以全音階的聲響效果不若第一段明顯。前段的降B低音則改變為長音,同時中音聲部不斷持續的 節奏反覆音型,彷彿呈現出不斷擺盪的紗舞【譜例3-10】 。
譜例3-10
〈舞紗〉的創作靈感
美國舞蹈家弗勒(Loie Fuller, 1862-1928),擅長在細緻光影、色彩變化下,舞出散發著微妙動態、神祕氣氛的「紗舞」,風靡了當時的巴黎藝文界,德布西的〈舞紗〉一曲之創作意念,即是根據她的紗舞所譜寫的。
1902年弗勒紗舞的景象,美國攝影家葛萊瑟(Frederick W. Glasier, 1890-1925)攝。
我的賞樂計畫
在哪裡能夠有機會完整聆聽課堂上介紹過的曲子呢?
哪些地方有音樂會,我要如何選擇?
試著擬定一個聆聽音樂的計畫,並與大家分享你將如何執行。
唱作俱佳
結婚進行曲
Wedding March(Bridal Chorus)
華格納(Richard Wagner) 原詞/曲
許昌菊 譯詞
〈結婚進行曲〉
此曲縮編自華格納《羅恩格林》的第三幕,羅恩格林(Lohengrin)與艾爾莎(Elsa)婚禮的合唱。原曲是由樂器先開始G調的主題,轉到Bb調後,眾人的〈婚禮合唱〉開始,有多段反覆。
德文歌詞
Treulich geführt ziehet dahin,
wo euch der Segen der Liebe bewahr'!
Siegreicher Mut, Minnegewinn
eint euch in Treue zum seligsten Paar.
Streiter der Tugend, schreite voran!
Zierde der Jugend, schreite voran!
Rauschen des Festes seid nun entronnen,
Wonne des Herzens sei euch gewonnen!
Duftender Raum, zur Liebe geschmückt,
中文譯詞
忠貞不渝,兩心相倚,
願你們長相愛,永相守!
勝利的膽略,愛情和幸福
把你們連結為最幸福的一對。
美德的勇士,請留下!
年輕的美人,請留下!
婚禮的氣氛令人陶醉,
願你們喜上眉梢,心花怒放!
芬芳氤氳的新房洋溢著愛的氣息,
此情此景使你們心醉神往。
Treulich geführt ziehet nun ein,
wo euch der Segen der Liebe bewahr'!
Siegreicher Mut, Minne so rein
eint euch in Treue zum seligsten Paar.
忠貞不渝,兩心相倚,
願你們長相愛,永相守!
勝利的膽略,愛情和幸福
把你們連結為最幸福的一對。